裂帛在哪里有实体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概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54:30

湖  北

省长 :罗清泉
省会: 武汉市
省政府地址:武汉市武昌水果湖
电话:(027)87235544、87235552
邮编:430071
网址:
www.99sky.com

 

 湖北省地跨长江和汉江两大水系,位于祖国中部。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5.5%, 24.5%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气候: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5.5%, 24.5%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自然资源:土地:湖北省土地面积为18589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人均土地4.79亩。土地结构大体是"七山一水两分田"。 湖北省耕地面积5023.88万亩,人均耕地0.87亩。
    生物资源: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湖北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 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在鄂西山地局部地区还保存有被誉?quot;活化石"的水杉、珙桐、银杏等。水杉以利川县小河、水杉坝(海拔1050米)分布最集中,为全国乃至世界繁殖水杉林的种源基地。省内植物资源以鄂西山地神农架林区最富,神农架是中国东部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覆被率达70%左右,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约占湖北省的1/3,其中成熟林蓄积量占83%,是中国重要的原始林区之一,有"绿色宝库"之称。植被结构也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特征。据调查,山区植物种类有2000余种,占湖北省植物种类的2/3,世界稀有或中国特有植物有30多种,主要有珙桐、香果树、领春木、 水青树、银杏、铁坚杉、 马溜光、野生腊梅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还有白化型的神农白熊、白麝、白鹿、白蛇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1978年辟大小神农架主峰周围和老君山一带为自然保护区,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保护珍贵的金丝猴、闽中羊、珙桐、领春木等珍稀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此外,在鄂西南星斗山和鄂东南九宫山老崖尖等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鸟类种类多达350种,以与南方共同的鸟类居多,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等30种左右。鸟类中以候鸟最多。
    此外,在鄂西山地的山溪涧还盛产大鲵(娃娃鱼)。
   
矿产资源:湖北各类资源十分丰富。2004年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的进展,全省已发现矿种138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89种,新发现矿种2种。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处。其中磷矿石、金红石、硅灰石、柘榴石和泥灰岩等5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5位。铁、磷、铜、石膏、岩盐、金汞、锰、钒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7名。在已开采的矿产中,有不少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水力资源富集。省境内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3340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著名的葛洲坝、丹江口、隔河岩等水电枢纽均建在湖北境内。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目前正在加紧施工。
    水资源:水力资源居全国第4位,地表水体积占中国第10位。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在川、鄂边境切过巫山,形成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过宜昌后,穿行于江汉平原,过小池口流入江西、安徽2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公里。长江干流偏于省境南部,主要支流多集中在北岸,水系发育呈不对称性。除长江与汉江外,河流年均径流量为946.1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黄河径流量的两倍。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其中三峡水利枢纽可装机2500万千瓦)。湖北素称"千湖之省"。众多的湖泊大都是古代云梦泽淤塞分割而成,集中分布于长江与江汉之间。因此,人们称之为"江汉湖群"。
    2004年水资源总量1234.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070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4立方米。总供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36.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6.9亿立方米。总用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7%,工业用水占31.5%,生活用水占11.5%。总用水量比上年增加4.3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增加411立方米。全省有大型水库58座,总库容437.51亿立方米。
    旅游资源:湖北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楚文化曾使湖北省享誉国内外。因此,湖北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有山水名胜与文物古迹二者兼备的特点。雄伟的长江三峡驰名世界。七十二峰朝大顶, 二十四涧水长流,人誉"第一山"的道教名山武当山为道教圣地。号称 "华中屋脊"和"绿色宝库"的神农架是重要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稀动物种多,"野人之迷"更令人关注。湖北人文旅游景观具有时代跨度大, 历史价值高的特点, 这里既有古人类长阳人遗址, 屈家岭文化遗址, 又有众多的古三国胜迹和楚都遗址; 既有辛亥革命遗址起义门、阅马场、又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及"八七会议"会址。文物古迹与革命胜迹遍布全省,从随州炎帝庙、秭归屈原故里、纪南故城、昭君故里、武汉古琴台、黄鹤楼、三国赤壁直到武汉起义军政府旧址、京汉铁路工人运动"二七"纪念馆。省内江陵、襄樊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环境状况及问题:2004年,全省各级环境监测机构106个,环境监测人员1813人。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52个,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67个,总投资4.11亿元。全省绿色工程计划第二期当年竣工项目12个,竣工项目完成投资1.81亿元;累计竣工项目25个,完成投资7.55亿元。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171个,控制区总面积4685.1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99个,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071平方公里

 

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全年出生人口50.6万人,死亡人口3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016.1万人。

平均年龄:城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5.68岁(男73.72岁,女77.79岁);农村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1.25岁,(男69.23岁,女73.42岁)。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土家、苗、回、侗、满、壮、蒙古等50个民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57.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34%。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和满族等民族。有关资料显示,土家族目前有180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其次是苗族,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3%。 省内少数民族聚居面积为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集中分布在鄂西南地区。

教育程度:2004年年末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9.58万人,在校生89.20万人,毕业生14.32万人;研究生招生2.61万人,在校研究生6.64万人,毕业生1.1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9.68万人,在校生45.85万人,毕业生10.4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2.97万人,在校生119.74万人,毕业生32.29万人;全省普通初中在校生331.98万人,小学在校生474.9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8.8万人。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2004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632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20.09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994.67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305.72亿元,增长10.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4.8:47.8:37.4调整为16.1:47.4:36.5。

财政收入:2004年全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全年财政支出64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全省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64.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8%。

农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粮食总产量为2100.12万吨,比上年增产179.10万吨,增长9.3%。

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7.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出口33.84亿美元,增长27.4%;进口33.88亿美元,增长38.0%。

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68个,比上年增加36个,其中总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91个。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它投资23.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外商实际直接投资20.71亿美元,增长33.0%;外商其它投资2.85亿美元,下降29.9%。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2.74亿美元,新签合同额3.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7%和4.2%。截止2004年年底,全省经商务部批准仍在运营或即将开业的境外非贸易型企业60家,总投资额0.87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0.72亿美元,占81.8%。。

支柱产业:湖北的六大经济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机电产业、 冶金产业、化工产业、轻纺产业、建材和建筑产业。其中汽车产业 已形成十堰-襄樊-武汉规模和实力蔚为壮观的汽车工业走廊,汽车生产已形成重、中、轻有机结合,改装车与零配件配套的系列,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东风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作生产的神龙富康轿车,将逐步形成年产30万辆的能力。

贫困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2004年安排6000万元资金,救助农村特困人口50万人;解决了贫困地区24万多人的饮水困难;完成了1万多户、4万多人的搬迁式扶贫建房任务。继续实施“福星工程”,将愿意集中供养的“五保户”(约16万人)全部纳入福利院集中供养,对自愿分散供养的“五保户”(约5万人),按每人每年800元标准落实供养待遇。2亿元资金,为84万名农村贫困家庭初中生、小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减免杂费; 5270万元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资金,按新机制落实6亿元国家助学贷款,帮助11.4万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1.98亿元资金,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103万平方米。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84万户,达到1073.9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89.8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84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55.5万户,达到1129.8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为36.7部/百人。数据通信用户1.80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55万户。

电台电视台:2004年,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12座,有线电视用户44.85万户。

 

交通

铁路:京广线是中国铁路运输最繁忙运输线之一,纵贯省境东部,过境物资运输量远大于省内物资装卸量。货流以煤炭、钢铁及其制品、木材、粮食、矿石、建材等为主。20世纪70年代新建的南北向铁路干线焦枝线和枝柳线经省境西部,汉丹和襄渝线横贯湖北省中部和西北部,在武汉、襄樊分别与上述两条南北向铁路干线相交,共同构成省内外陆路交通运输的主干线。1990年湖北省铁路营业里程达1673公里,其中复线占1/4以上。横穿鄂西北山区的襄渝线中的襄樊-达县段是中国第 3条电气化铁路。

公路:2004年开工建设县际及通乡公路5164公里,完成路基2838公里、路面3126公里,新建高速公路342.3公里。筹措20亿元资金,完成2000公里通乡公路,实现乡乡通沥青(水泥)路;筹措3亿元资金,完成600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

水路:内河运输在省内居重要地位,以长江与汉江为两大水运干线,湖北省一半以上县、市处于航运线上,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省区之一。长江为最重要内河航道,终年畅通无阻。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武汉、黄石、沙市、宜昌等港口先后对外开放。武汉港已建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内河港口之一,1980年列为对外开放的八个河港之一,并于1981年开辟了武汉至香港、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的江海货运航线。汉江是沟通鄂西北和江汉平原的重要航道,襄樊和老河口为汉江重要河港。

航空:截止2000年,全省民航系统拥有4家航空公司、5个民用机场、1个军民合用的机场。已开通国内、国际及地区航线72条,可直航全国57个城市,空中航线共107条。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空港,设计为4E级国家一级民用兼国际备降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

 

 

 

 

湖  南

省长:周伯华
省会:
长沙市
省政府地址:长沙市五一中路
电话:0731-2217781
网址:www.rednet.com.cn

 

 湖南地处东经108度47分-114度45分、北纬24度39分-30度28分之间,东西宽667公里、南北长774公里,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23万公顷。境内东南西三面环山,幕阜、罗霄山脉绵亘于东,五岭山脉屏障于南,武陵、雪峰山脉逶迤于西。湘西山地大多数山峰海拔1000米以上,中部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全省土地总面积地理位约为31774.35万亩,其中51.2%为山地,13.9%为盆地,13.1%为平原,15.4%为丘陵,全省有水面135.3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4%。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9%,l000米以上的占总面积的4.3%,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100米至800米之间。
    2004年全年净减少耕地17263公顷,其中生态退耕16981.23公顷,灾毁耕地454.47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112.49公顷,其他原因减少耕地246.92公顷。全年建设占用耕地4161.69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694.2公顷,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气候:湖南为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省境东南亚边境距海400公里,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密切相关。气候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湖南4-10月,总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70-76%,降水量则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8-84%。第二,气候年内与年际的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极大值与极小值的地区差值比平均值的地区差值大1.29倍,雨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1460毫米,最多年几乎为最少年的3倍。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与湘南山地更为显著。
    湖南年日照时数为1300-1800小时,以洞庭湖为最多,岳阳可达1840小时。湖南热量丰富。年气温高,年平均温度在16-18℃之间。湖南冬季处在冬季风控制下,而东南西三面环山,向北敞开的地貌特性,有利于冷空气的长驱直入,故一月平均温多在4-7℃之间,
    湖南无霜期长达260-310天,大部份地区都在280-300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雨量充沛,为我国雨水较多的省区之一。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湖南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植被繁茂,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场所。湖南野生动物资源中,对农业有益的动物有265种;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44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白鳍豚、华南虎等18种,二类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等19种,三类保护动物
有黑熊等7种。湖南的家禽家畜品种齐全,分布广泛,禽鸟种类繁多,共有500多种,占全国鸟种数的45%。其中属于国家级保护的一、二、三类珍禽共22种,占全国鸟类保护数的44%。湖南一类珍禽有白头鹤、白枕鹤、红腹角雉、白鹤、黑鹤、白冠长尾雉、中华秋沙鸭;二类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等。 湖南有林地11302万亩,占湖南总面积的35.7%。森林覆盖率为34.3%,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现有木本植物2470种,林业用地占湖南土地面积为57.4%。现有活立木蓄积量1.84亿立方米。其中用材林1.84亿立方米,年生长量1100余万立方米,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产材若基地之一。有"广木之乡"的雪峰山区,有"江华木"产地的湘南南岭。还有竹林面积847万多亩,毛竹蓄积量89亿根,居全国第三位。湖南经济林主要有油茶、油桐、茶叶等,湘西自治州素有"金色桐油之乡"的美称,洞庭湖君山盛产的"君山银针"茶在唐代就作为贡品,1982年列为我国10大名茶之一。此外,省内还拥有丰富的草场资源。
 
  矿产资源:2004年,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查新发现矿产地16处,新增11种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其中铅锌9.77万吨,煤93.6万吨。张家界地质公园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在己探明储量的矿产中,以有色金属矿居多,非金属矿次之。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不论是矿种还是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37种,其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独居石等名列全国
    榜首,铅、锌等储量也很丰富。湖南非金属矿是仅次于有色金属矿的第二大矿产资源,在已探明的储量中,莹石、重晶石、长石、海泡石等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其他还有石灰石、硅石、白云石、硫铁矿、磷矿等30多种,分布在湖南66个县市。煤炭储量在江南9省(区)中名列榜首。
    能源:湖南的能源建设主要包括原煤生产、原油加工和电力建设。
    湖南是中国南方产煤较多的省份,现已探明,煤炭储量达34亿吨,其中保有储量28.4亿吨。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郴州、衡阳、娄底、邵阳、长沙、湘潭、株洲、怀化7个市,占湖南保
有总量的95.4%。现在,湖南核定年生产原煤能力为1395万吨,据统计,从1950-1998年,
累计产煤9.34亿吨、1998年产煤3810.53万吨,排在全国第10位,最高产煤年份超过了5000
万吨。
    湖南水能蕴藏量为1532.45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的有1083.9万千瓦,现在已建有凤滩、东江、五强溪等一批较大水电站,至1998年,水电装机容量达510万千瓦。湖南的火力发电厂也不断新建、扩建,现在有耒阳电厂、华能岳阳电厂、石门电厂、湘潭电厂等4个大型火电厂一期工程峻工发电,至1998年底,火电装机容量已达482万千瓦。湖南的发电量,加上与葛州坝电站联网,现在电力较为充裕,1997年首次出现电力供过于求。2010年前,还将兴建一批水电站和火电厂,并做好建设核电厂的前期准备工作。
    湖南电网已覆盖湖南90%以上的地域,现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017万千伏安、线路14939公里,已进入了一个以50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设施为主网架,以30万千瓦等级机组为主力机组、拥有百万容量大电厂的大电网、超高压、大机组、高参数的新阶段。
    湖南有关石油的蕴藏正在勘探,外国投资者也在加盟此事。目前虽不生产原油,但80年代
就建有原油加工企业,坐落在岳阳的长岭炼油厂,年加工能力500万吨左右,年产汽油和柴
油等用于动力机械的燃料油200万吨左右。
   
水资源5公里以上河流5341条;5公里以上河流长度9万公里;河川年径流总量2004.3亿立方米
    淡水总面积135.38万公顷合2030.64万亩;其中可养殖面积34.67万公顷合520万亩;已放
养面积27.55万公顷合413.18万亩;天然水资源总量1765.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1759.2
亿立方米;地下(浅层)水量438.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1532.4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
量1083.84 万千瓦。2004年,全省人均水资源2760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2%;年平均降水量1425毫米,增长9.6%;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21亿立方米。
     旅游资源:旅游区和100多处旅游点,其中桃源县的桃花源,宁远县的九疑山,郴州中的苏仙岭,衡阳市的回雁峰,炎陵县的炎帝陵,汨罗的屈子伺,特别是湘潭韶山冲上毛泽东同志故居和宁乡县花明楼刘少奇同志故居等久负盛名、令人向往。"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避署胜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以其悠久的历史、美妙的传说和雄伟的气势蜚声中外。自然风景明珠武陵源风景区(包括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和猛洞河等风景区),地貌奇特,古木参天,珍禽出没,深谷幽遂,清溪明澈溶洞温泉融为一体,奇峰怪石错落相间。张家界已辟为第一座国家森林公园。省会长沙,是历史文化名城,集古扬今。马王堆汉墓,岳麓山、爱晚亭、桔子州和烈上公园的秀美景色,天心阁、开福寺、“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环境状况及问题:2004年,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180个,面积1174.4平方公里,增长4.6%;环境噪声达标区166个,面积723.1平方公里,增长3.4%。新上一批清洁燃料、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河、湖、空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继续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率为38.1%,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2.5%,提高8.3个百分点。

 

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77.68万人,乡村人口4320.02万人。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1.89‰,比上年提高0.07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80‰。年末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69.3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8.50%,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

人口增长率:2004年,自然增长率为5.09‰,提高0.14个千分点。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湖南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等41个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782.54万人,占89.7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57.53万人,占10.21%。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了2.26个百分点。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

教育程度:中小学教育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2004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45%,毕业生升学率为99.4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7.73%,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3.48%。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继续扩大。全省普通高校81所,比上年增加8所,全年共招生20.68万人,增长6.69%,在校学生63.9万人,增长18.95%;招收研究生1.07万人,增长23.95%,在校研究生2.61万人,增长34.3%,其中博士4742人,硕士21341人。各类民办学校833所,在校学生63.6万人。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2004年,全省GDP为5612.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人均GDP2004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9117元。

GDP比重:2004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20.6∶39.5∶39.9。

财政收入:2004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78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004年,全省粮食总产2量2810.26万吨,比上年增加367.53万吨,增长15.0%。

农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54.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5%。

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8.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37亿美元。

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8.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37亿美元。

支柱产业:湖南的工业门类齐全,已初步形成以冶金、机械、电子、食品、能源、建材等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体系。

就业状况:2004年,年末全省就业劳动力3747.1万人,增加52.32万人,其中年内城镇新增就业56.52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39.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2004年,全年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2.3亿元,共有21.2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全省建设饮水解困工程2171个,帮助24.67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30.45万个;完成141所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帮助1.18万贫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电信业务总量237.76亿元,增长22.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81.56万户,比上年净增127.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22.87万户,净增231.19万户。年末全省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2104.4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59.09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1.5%,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5.3%,分别提高5.2个和3.4个百分点。

电台电视台:2004年,全省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2.06%,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全省电视台1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2.06%,提高0.15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418.19万户,增加37.51万户。

 

交通

铁路:湖南有京广、焦柳铁路纵贯南北,浙赣、湘黔、湘桂、石长铁路连接东西,营运里程2275公里。此外,境内还有地方铁路醴(陵)浏(阳)铁路、郴(州)嘉(禾)铁路、益阳铁路、和专用铁路1200余公里,与国家铁路相连接,株洲、怀化都是大型货运编组站,湖南14个市、州和大部分县(市)都有铁路经过。2003年新建铁路正式交付运营里程101.3公里。
2004年,铁路货运周转量888.37亿吨公里,增长17.2%;铁路客运周转量510.33亿人公里,增长22.4%。

公路:湖南现有4条纵向、3条横向国道经过省境与70多条省道和密如蛛网的县、乡(镇)公路相连接,2004年,新建公路1329.55公里,城市道路新扩建126.96公里。新建与改造县及县乡公路1502公里,建成通村公路4300公里。
2004年,公路货运周转量513.46亿吨公里,增长12.7%;公路客运周转量449.73亿人公里,增长16.9%;

水路:2004年,水路货运周转量161.25亿吨公里,增长32.5%,水路客运周转量2.36亿人公里,下降3.5%。

航空:2004年,民航货运周转量2.06亿吨公里,增长55.4%,民航客运周转量20.11亿人公里,增长53.0%。

 

 

 

 

广   东

省长:黄华华
省会:广州市
网址http://www.gd.gov.cn

 

  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陆地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海岛面积1600平方公里,南临南海,大陆海岸线总长3368公里,岛屿众多。全省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陆地中部。2122公里长的珠江为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广东省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全省土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2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025万公顷,荒草地面积57万公顷。其中,山地占全省面积31.7%,丘陵占28.5%,台地占16.1%,平原占23.7%。

气候:全省地处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36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100毫米,属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22℃,年日照时数1828小时。全年草木葱绿,生机盎然。

矿产资源:广东矿产资源丰富,已找到矿产116种、探明储量89种。全省煤、铁矿石、硫铁矿保有储量分别为5.47亿吨、5.53亿吨和4.45亿吨。其中有34种居全国前5位,泥炭、脉石英、高岭土、粗面岩、锗、碲等居首位。2004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7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13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9 种,水气矿产5种。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5处。有1处矿产新增查明资源储量。

生物资源:全省森林覆盖率57%,活立木蓄积量3亿立方米。广东海域辽阔,河网纵横,水库众多,鱼塘遍布,水产资源丰富。全省海水养殖可养面积78万公顷,淡水养殖可养面积43万公顷。农业主产水稻、蔬菜和水果,湛江是最大的剑麻基地,茂名是最大的水果产地。主要林木有松、梓、杉全省水力理论蕴藏量1073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666万千瓦,已开发约60%。、桉等,水果有200多种,其中菠罗、香蕉、荔枝、龙眼和柑橘被誉为岭南佳果。

水资源:全省水力理论蕴藏量1073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666万千瓦,已开发约60%。

旅游区资源:全省已开发成旅游点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40个,自然保护区30个。继广州、深圳、珠海、肇庆之后,又有中山、佛山、江门、汕头、惠州及南海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其中中山、南海市分别位居该批全国地级市和县级市的第一、二名。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务院批准在珠江三角洲和汕头等10市实施"144小时便利签证"。广州白云山和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深圳华侨城和观澜高尔夫球会、珠海圆明新园、中山孙中山故居、肇庆星湖、佛山西樵山、韶关丹霞山、清远清新温矿泉、阳江海陵岛大角湾等11家景区(点)被评为全国首批最高级别的4A级旅游区。

环境状况及问题:2004年全省21个地级市中,有19个市空气质量良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局部地区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城市酸雨污染较严重。全省城市区域和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有52.4%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较好,77.3%的监测路长噪声达标。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175个,面积3256.7平方公里;环境噪音达标区 235个,面积1740.4平方公里。

 

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03.7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9.50万人。受常住人口总量增大的影响,全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出生率13.13‰,死亡率5.12 ‰,自然增长率8.01‰,分别比上年下降0.53、0.19和0.34个千分点。

民族分布和人口比例:全国56个民族中广东就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0.7%,以壮、瑶、畲、回、满等为主。

教育程度:2004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1.48万人,比上年增长27.6%;在校研究生3.7万人,毕业生0.69万人。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6.46万人,增长17.2%;在校生72.69万人,增长23.7%;毕业生12.5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4.65万人,增长5.7%;在校生65.54万人,增长3.9%;毕业生19.0万人。全省普通高中招生50.8万人,在校生131.31万人,毕业生31.8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28.0万人。全省初中招生158.6万人,在校生449.55万人,毕业生131.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68.5万人,在校生1049.6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幼儿园在园幼儿213.2万人。

 

经济

国民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245.4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890.29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5903.75亿元,增长10.4%。

财政收入:2004年财政总收入达3539.5亿元,不考虑出口退税因素为4343.18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8.1%;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16.87亿元,增长16.1%;一般预算支出1852.59亿元,增长9.3%。

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571.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0%。

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新签项目8322宗,增长18.2%;合同外资193.6亿美元,增长43.6%;实际使用外资100.12亿美元,增长34.1%。全年新批总投资和净增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844宗,合同外资110亿美元,分别增长34.6%和12.9%。截至2004年底,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5.53万家。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省财政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财政困难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及调整工资专项补助总额为43.2亿元,其中补助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12.l亿元;全省从去年10月起实行对行政单位和教师等人员工资集中支付制度,保证工资按时发放。 从2001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3亿多元,建立免收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制度,去年已有60万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享受了全免费教育。省财政专项拨款支持山区和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试点。 改善山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环境。重点加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公路建设。加快建设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连接中心城市的高等级公路网,确保2003年清远、韶关、河源、梅州4个山区市高速公路连通珠江三角洲。

支柱产业:家电、塑料制品、食品、服装、纺织、电子、电力、冶金。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395.33万户,年末达到2962.3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135.47万户,乡村电话用户826.86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312. 11万户,年末达到5367.07万户。年末全省互联网用户达到1111.15万户。

电台电视台:2004年广播电台22 座,电视台24 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1%和96.4%。有线电视用户986.8万户,自制与合制生产电视剧17 部。

 

交通

铁路:有4个铁路公司,有京九、京广、广梅汕、三茂等铁路干线。

公路:2004年新建四级以上公路99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7公里;改建公路4349公里。新(扩)建港口码头泊位11个,年吞吐量1747万吨。

水路:有港口100多个,主要有黄埔、湛江、蛇口、赤湾等。2003年新(扩)建港口码头泊位5个,年吞吐量240万吨。

航空:有民航机场8个,白云机场是全国客流量最大的三大国际机场之一,国内航线23条,地区航线5条。

 

 

 

 

海   南

省长:卫留成
省会:海口市
省政府地址:海口市海府路59号
电话: 0898-65342277 65342162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南岛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脉与河流: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至800米之间,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三大山脉:五指山山脉位于海南岛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岛最高的山峰;鹦哥岭山脉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雅加大岭的山脉位于岛西部,主峰海拔1519.1米。海南岛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 154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其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 47%。

气候: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和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 海南岛年日照时数为1750至265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23-25摄氏度之间,全年无冬。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全岛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中部和东部沿海为湿润区,西南部沿海为半干燥区,其它地区为半湿润区。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干旱,夏秋雨量多。

土地资源: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44.2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约42.5%。可用于农、林、牧、渔的土地人均约 0.48公顷。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生物生长繁殖速率较温带和亚热带为优,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可收获2至3次。按适宜性划分,海南岛的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类型: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它用地。目前,海南岛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15.2万公顷,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约26万公顷,其中可用于大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待开发利用的荒地大都集中连片,宜于开垦和机耕。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植物资源: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到目前为止,海南岛有维管束植物40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60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在4000多种植物资源中,药用植物2500多种;乔灌木2000多种,其中 8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特产与珍稀树木20多种;果树(包括野生果树)142种;芳香植物 70多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树木200多种。 植物资源的最大藏量在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类型中, 热带森林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且具有混交、多层、异龄、常绿、干高、冠宽等特点。 热带森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其中五指山属未开发的原始森林。热带森林以生产珍贵的热带木材而闻名全国,在1400多种针阔叶树种中,乔木达800种,其中458种被列为国家的商品材,属于特类木材的有花梨、坡垒、子京、荔枝、母生等5种,一类材34种,二类材48种,三类材119种,适于造船和制造名贵家具的高级木材有85种,珍稀树种45种。

动物资源:海南陆生脊椎动物有500多种,其中,两栖类37种(11种仅见于海南,8种列为国家特产动物);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哺乳类82种(21种为海南特有)。世界上罕见的珍贵动物有: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和坡鹿。水鹿、猕猴、云豹等亦很珍贵。

南药资源: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4000多种物中可入药的约有2000种,占全国的40%,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是4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动物药材和海产药材资源有鹿茸、猴膏、牛黄、海龙、海马、海蛇、琥珀、珍珠、海参、珊瑚、哈壳、牡蛎、石决明、鱼翅、海龟板等近50种。

水产资源: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我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 2.57万公顷。海洋水产在 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40多种。 许多珍贵的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约 2.5万多公顷,养殖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 虾、 贝、澡类等20多种。海南岛的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的鱼)有15科57属72种。

海盐资源:海南岛是我国理想的天然盐场,沿海港湾滩涂许多地方都可以晒盐,目前集中于三亚至东方沿海数百里的弧形地带上。已建有莺歌海、东方、榆亚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是我国南方少有的大盐场。

矿产资源: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至1991年,全国已探明有工业储量的148种矿产中,海南已探明具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 57种(若按工业用途可分为65种);探明有各级储量规模的矿床 126个(含大型地下水源地6处),其中大型矿床31个,中型矿床31个,小型矿床 64个。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的优势矿产主要有玻璃石英砂、天然气、钛铁砂、锆英石、蓝宝石、水晶、三水型铝土、油页岩、化肥灰岩、沸石等10多种。其中,石绿铁矿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0%,品位居全国第一;钛矿储量占全国的70%;锆英石储量占全国的60%。此外,黄金、水泥灰岩、花岗石材、矿泉水等也具有

 

人口

   人口统计: 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817.83万人,比上年增加7.3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4.77‰,人口死亡率为5.79‰。

人口增长率: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8‰,比上年下降0.27个百分点。

民族分布和人口比例:海南省共有37个民族,其中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其余33个民族是1950年后在海南的开发建设中不断迁入海南并分散于全省各地的。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数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通什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

教育程度: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57883人,比上年增长33.1%。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生42152人,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师范学校在校学生10994人,增长6.7%。全年职业中学在校学生7920人,增长11.5%。全年高中在校学生10.26万人,增长15.4%。全年初中在校学生43.90万人,增长4.8%。适龄少年入学率85.89%,毛入学率97.93%。全年小学在校学生100.18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2%。

 

经济

国民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790.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4%。: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87.30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201.17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301.65亿元,增长9.6%。

工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全年工业完成增加值14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7%。

农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287.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

财政收入:2004年全年来自本省的财政总收入122.76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0.3%。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41.11亿元,增长22.9%。

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34.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4%。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

失业率:200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6%。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2004年扶贫资金4.4亿元,集中投向11个贫困市县、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投入1.82亿元改造农村电网,新增受益农民17.5万户。投资6802万元进行农村改水。完成茅草房改造8036户。扶持归侨、难侨改造危房1.4万平方米。

支柱产业:农业、旅游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制药等。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年末全省固定电话用户197.3万户,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42.1万户,增长23.1%;农村电话用户55.2万户,增长16.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64.96万户,增长21.0%。无线寻呼用户2.25万户,减少90.1%。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45.38部,比上年增加7.53部。已通话的行政村比重为95.6%。

 

交通

公路:海南岛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 通车里程达1.7万余公里, 以"三纵四横"为骨架,有干线直通各港口、市、县,并有支线延伸到全岛318个乡镇和各旅游景点,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环岛交通网络。 东线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本岛北南之间的交通里程和时间,对海南经济的腾飞将起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水路:海南是岛省,四周环海,海运是本省交通的重点。全省68个天然港湾,已开辟港口24个,其中以海口、三亚、八所、洋浦四个港口为最大。其他主要港口还有:清澜、铺前、新村、白马井、博鳌、新盈等。 海口和三亚两港口已开辟对外贸易航线69条,和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有航运业务往来,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旅游者到海南来观光游览提供了方便。

航空:海南省的航空事业发展最快,北部的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已建成并通航,南边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已于1994年7月1日正式通航,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已接受内地和香港几十家航空公司的班机起降,实现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太原、 西安、长春、哈尔滨、大连、济南、青岛、烟台、南京、合肥、宁波、福州、厦门、温州、成都、重庆、昆明、贵阳、桂林、郑州、武汉、长沙、深圳、汕头、湛江、北海、 常州、兰州、香港、新加坡、曼谷、吉隆坡等39个国内外大中城市通航。省航引进两架"美多"小型客机投入岛内运输, 海口、三亚两翼齐飞,银鹰在蓝天写意,把海南与国内外东西南北各大中城市之间架起便捷的空中桥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区主席:陆兵
首府: 南宁
区政府办公室地址:南宁市民乐路1号
电话:0771-2807778
网址:www.gxi.gov.cn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海拔: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为2141米 。

水资源:(一)水资源总量:广西为全国水资源丰富的省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河川径流和入境河流,河川径流包含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量,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补给量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广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8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12%,居全国第5位。入境水量为716.7亿立方米。1996年广西人均水资源量为4,138立方米,每公顷为7.2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河川径流为23%,地下水为9.2%。 (二)水资源的分布广西全区流域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计937条,总面积为2364275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9条。主要河流分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桂南直流入海域与百都河红河水系。
    1.西江水系: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红水河、黔浔江、郁江、柳江、桂江、贺江,西江流域总面积为30.49万平方公里,其中广西境内集水面积共计20.2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集水面积的85.7%,水资源总量约占广西水资源总量的85.5%。南盘江:为红水河主源,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的源头。河长936公里,广西境内流域面积为4,1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9.43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46.7万立方米。红水河:自蔗香起经广西乐业、天峨、南丹、来宾等县,至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河长659公里,流域集水面积为43,7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4.99亿立方米,流域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74.67万立方米。
黔浔江:黔海、江自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流经武宣、桂平至梧州与桂江日汇合,河长172公里,河段集水面积为21,680平方公里。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67.9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7.3亿立方米。    郁江:郁江发源于云南广南县境内杨梅山,是西江流域的最大支流。流域集水面积为90,800平方公里,(含越南境内面积),其中中国境内集水面积为79,207平方公里,广西境内集水面积为68,125平方公里。郁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371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54.46万立方米。柳江:柳江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南部里纳九十九滩,上游称都柳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第二大支流。河流跨越黔湘桂3省区,流域面积为58,270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373.92亿立方米,河流入境水量为87.4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89.23万立方米,是广西水资源较丰富的河流。桂贺江。桂江和贺江位于广西东部地区,流域集雨面积为26,927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74.7亿立方米。其中,桂江为182.7亿立方米,贺江为92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02万立方米,是广西水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且降水比其他区域来得早。
    2.长江水系:湘江和夫夷水地处广西东北部,流入湖南省的洞庭湖,然后汇入长江。在广西集水面积为8.283平方公里,占广西面积的3.5%,水资源总量为93.06亿立方米。
    3.桂南沿海诸河:桂南沿海主要河流有南流江、大风江、钦汪、防城河、茅岭江和北仑河。其中最大的河流为南流江。其次为钦江、防城河,北仑河为国际河流。沿海诸河直流入北部湾海域共计集雨面积为23,230平方公里,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10.2%。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73.6亿立方米(含百都河和粤西河源)。该区现有水利条件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但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年内集中在5月~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80%左右,到冬春季节,一些小河流枯竭,致使沿海地区工业、生活供水紧张,对发展经济建设受到制约。 
    (三)水能资源:广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752万千瓦,占全国水力资源总量的2.6%,居全国第8位,可开发装机容量达到1,744万千瓦。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红水河、黔浔江、郁江、柳江和桂江的干流上,约占可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的85.9%。其中红水河干流可开发装机容量为1334万千瓦,占可开发的水力资源的71.3%。广西可开发大中型水力发电站的装机容量为1,511.9万千\瓦。 
    (四)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展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西已建成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喷灌工程、江海堤围工程、水土保持、水力发电工程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各类型的水利设施29万多处,其中大中小型水库4,439座,引水工程136,499处,初步具备了有一定规模的防洪、灌溉、水土流失的治理,山区人畜用水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工程体系。据1995年统计有效灌溉面积为147.21万公顷,实际灌溉面积为122.17万公顷,实际供水量为223.72亿立方米,全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23%左右。
    展望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所需水资源的供给日益尖锐,江河水资源受到污染也日趋严重,因此,除了管好现在水资源工程,充分发挥其效益外,还需继续新修建一些水资源工程,既要防洪,减少灾害,又能解决供水用水。据水利部门预测,一般年份(频率75%)广西总需水量为414亿立方米,总供水量为414t亿立方米;2010年总需水量595亿立方米,总供水量505亿立方米。频率为95%时,2000年广西总需水量为458亿立方米,总供水量为387亿立方米;2010年总需水量为607亿立方米,总供水量为448亿立方米。根据预测,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增建一批多目标综合利用的大中型调节水资源工程,这是发挥广西水资源优势,也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目标所在。

矿产资源:广西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较大,以有色金属矿藏最富有,素称"有色金属之乡",是中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96种,探明产地1067处,有53种 矿产保有储量位于全国前10位。其中,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锰、锡、砷、膨润土等14个矿种。锰和锡矿保有储量均占全国储量的1/3;储量居全国第2-6位的有钒、钨、锑、银、铝、滑石、重晶石等25个矿种。广西的矿产资源品位较高,质量较好,分布比较集中。在已探明的矿产产地中,按各类矿产储量规模分, 属大型的126处,中型的261处。其中,以锡矿为主的多种有色金属,主要集中在南丹县的大厂矿区,占广西总储量的67.5%;平果铝土矿占广西铝储量的78%以上;宁明膨润土是全国罕见的特大膨润土矿。 广西矿产分布集中,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开采。

 

 

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年末全区总人口4889万人,全年净增人口32万人,增长0.7%。全区出生人口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32‰;死亡人口30万人,死亡率为6.12‰。城镇人口1550万人,占总人口31.7%;乡村人口3339万人,占总人口68.3%。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559万人,占52.3%;女性人口2330万人,占47.7%。0—14岁人口1083万人,占总人口22.2%;15—64岁人口3383万人,占69.2%;65岁及以上人口423万人,占8.6%。

人口增长率: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7.20‰。

民族分布和人口比例: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此外还有25个少数民族成份。在1999年广西4713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为1795.6万人,占38.1%,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壮族人口1538万,占总人口的32.6%,壮族分布比较集中,约有95%的壮族人口居住在广西,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湖南和四川等省。

教育程度:2004年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9所;招生9.94万人,增长25.1%;在校生27.17万人,增长22.2%。研究生培养单位9个,招收研究生0.36万人,增长35.8%;在校(学)研究生0.78万人,增长35.6%。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409所,招生12.69万人,下降1.0%;在校生34.42万人,增长6.2%。普通高中205所,招生24.5万人,增长13.0%;在校生65.15万人,增长11.4%。初中学校2240所,招生85.33万人,下降2.6%;在校生241.05万人,下降1.6%。普通小学15759所,招生75.73万人,下降1.8%;在校生470.56万人,下降4.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4%。特殊教育学校招生0.23万人,在校生1.57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8.78万人,增长5.3%。

 

经济

国民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320.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增幅创1995年以来最高水平。

人均GDP2004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7196元(折合美元超过800美元),增长11.0%,增幅创1995年以来最高水平。人均生产总值年增量首次超过1000元,达到1227元。

工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44.8亿元,增长17.0%。

农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全年农业产值619.5亿元,增长6.1%。

外贸状况:2004年全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2.88亿美元,增长34.3%,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2004年全年全区财政收入403.68亿元,增长18.2%。一般预算收入237.73亿元,增长16.7%。一般预算支出504.80亿元,增长13.8%

商业和人民生活:200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3.41亿元,增长13.5%,增幅创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
2004年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90元,比上年增加905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2305元,比上年增加210元,增长10.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45.7元,增长11.8%。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2.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4.3%。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2004年发放救灾款1.44亿元、救济粮3.12万吨,救济268万人。建设100所左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安置移民3.5万人。解决1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困难问题。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072.7万门,增长28.2%,其中本年新增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36.1万门,增长40.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812万户,增长27.1%,其中,城市电话用户547.5万户,增长27.6%;乡村电话用户264.8万户,增长26.8%。电话普及率34.8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882.2万户,增长35.7%,其中,本年新增232.2万户,增长12.0%。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47万户,下降0.7%。

 

交通

公路:广西境内铁路营运里程2751公里,公路里程597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7公里,一级公路513.67公里。城市道路长度6895公里。公共交通标准运营车辆5026标台。

水路:广西是中国唯一集沿海、沿边、沿江三位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南濒海洋,是中国唯一的沿海少数民族自治区, 属广西的大陆海岸线长1595公里,岛屿岸线605公里。广西的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东起英罗港,西至北仑河的海岸线上,现有港口21个,较大的有防城、北海、`钦州、珍珠、铁山等港口,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8个, 这在建万吨级以上泊位2个,防城、北海、钦州三个港口年吞吐能力已达1256万吨些港口都具有水深、避风、浪小、岸线顺直、纳潮量大、回淤少等优良的自然条件,是中国大西南和大陆最南端的最佳出海处,距港澳地区和东南亚诸国的港口都很近。经马六甲海峡,北航可通南亚,西航经科伦坡可达波斯湾地区及东非,东航至关岛,南航经菲律宾的三宝颜、印尼的万鸦老后达悉尼。

航空:广西有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和南宁、北海、柳州、梧州等5个机场,23家航空公司经营的航线109条(国内航线99条,地区航线5条,国际航线5条)通航里程8.97万里(不计重复航段),飞行航班机型有波音777、757、A320等。2003年民航完成客运量0.04亿人,下降14.6%。

 

 

 

四    川

省长:张中伟
省会:成都
省政府办公厅地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网址:http://www.sc.gov.cn

 

 四川位于中国内陆西部腹地,占据着四川盆地的绝大部分;四面环山,气候温和湿润。总面积48.5万多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高达7556米。地形复杂多样。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
    (一)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环抱。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地貌区。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区两个地貌亚区。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二)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

该区主要的山脉有:北东缘的米仓山、大巴山;南东缘的大娄山、七曜山、巫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秀山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三)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两山夹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最高峰为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无名山峰,海拔高达5793米。本区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山原顶部海拔为3500-4000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本区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川西北高原地区 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主要山脉在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自然资源:水电资源蕴藏量达1.5亿千瓦,仅次于西藏,可开发量近1亿千瓦,位居中国首位。地下热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全省光发现温泉(群)354处,地下热水钻孔114个。 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132种,其中钒、钛、钙、芒硝、萤石、天然气、硫铁矿的储量居中国第一位,钛储量居世界第一,钒储量居世界第三。   
    四川地处亚热带,加以地貌和气候多样,植物种类极为丰富。全省森林面积746万公顷,长有许多珍贵树种。中国的水杉、银杉等“活化石”树种有1/5 生长在四川。   
动物种类繁多。仅脊椎动物就有1100余种,占全国的40%,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55种举世闻名的大熊猫,主要生息于四川境内4个山系的36个县和保护区内。   
    四川拥有举世闻名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三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都江堰―青城山、蜀南竹海等九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有国家森林公园11处、自然保护区40处、省级风景名声区44处,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形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旅游资源之丰富,世界罕见。

气候: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由于复杂的地形和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全面发展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
    日照: 东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在地域上由西向东递增:盆西900-1200小时,盆中1200-1400小时,盆东1400 -1600小时。在时间上,春夏多于秋冬,盛夏最多。全年太阳总辐射量3100-4200兆焦尔/平方米,其时空分布与日照类似。
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数为2000-2500小时,地区差异不大,仅龙门山区相对少,为1600-2000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多为5000-6800兆焦尔/平方米,属全国光能丰富区之列。
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时数1200-2700小时,较东部盆地多一倍。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部递增;时间上,干季多于雨季。全年太阳总辐射量4000-6200兆焦尔/平方米,除小凉山东侧外,光能资源大于东部盆地。
    气温: 东部盆地年平均气温14-19度,比同纬度地区高1度。一月平均气温3-8度,盆周略高;四月平均气温15度-19度;七月平均气温25度-29度,是全年最热月份:十月平均气温15度-19度,接近该区年平均气温。四季分明:春季候温10°-21.9°,长约3个月;夏季候温≥22°,长3个多月;秋季候温10度-21.9度,长2.5个月;冬季候温<10度,长3.5 个月。全年日平均气温≥10度的积温4200度-6100度,无霜期280-300天。
    川西高原主体部分年平均气温<8°C;一月平均气温-5°C左右;四月平均气温5度-10度;七月平均气温10度-15度;十月平均气温5度左右。全年无夏,冬季漫长,可分3期:寒期候温≤0度,冷期候温1.1度-9.9度,温凉期候温≥10度。全年日平均气温≥10度积温在2000度以下。 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气温:谷地15度-20度,山地5度-15度。一月平均气温 5度,德昌以南谷地10度-12度,为全省冬季最暖地区;四月平均气温10度-24度;七月平均气温15度-26度;十月平均气温10度-20度。四季不分明,一般只分两季。全年日平均气温≥10度,积温德昌以南河谷>4500度,以北锐减至2000度。
    降水量: 东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但在地域上,盆周多于盆底,盆西缘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为1300-1800毫米;次为盆东北和东南缘山地,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区降雨最少,为800-1000毫米。在季节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总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占全年总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干雨季分明,6月-9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总雨量的70-90%;11月-4月为干季,各月降水量小于10毫米。
    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区差异大,干湿季节分明。大部年降水800-1200毫米。木里以北与川西北高原接壤,年降水小于800毫米;安宁河东侧与东部盆地相当,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雨季(6月-9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90%。

土地资源:四川地域辽阔,土壤类型丰富,垂直分布明显。平原,丘陵主要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等,是全省农作物主要产区。高原、山地依海拔高度分别分布不同土壤,其中多数有利于不同作物的生长。
    四川大部分地方为紫色土,系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风化而成。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内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上。该土壤内富含钾、磷、钙、镁、铁、锰等元素,土质风化度低,土壤发育浅,肥力高,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是四川分布面积最广的土壤之一。
    盆地四周的山地、盆地内沿江两岸及川西平原的阶地和丘陵上,分布着黄壤。一般海拔1000-1200米。它是石灰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和第四纪砾石,在中亚热带四季分明的湿热条件下风化发育而成。有明显的富铝化和黄化过程,胶体硅铝率2.1-3.1。黄壤自然肥力较高,但粘性重,酸性强。在盆山地中,还分布有黄棕壤与黄褐土。
    川西南山地河谷遍布红壤及黄红壤,主要在安宁河、金沙江、雅砻江谷坡阶地以及湖盆台地,海拔1100-1800米。甘孜州局部地区的红壤可达海拔2100米以上。酉阳、秀山也有大面积的红壤分布。红壤的母质是花岗岩、变质岩、砂、泥岩和第四纪老沉积物,在长期干湿季分明的湿热条件下,风化而成。胶体硅铝率1.33-2.33,酸至微酸性,粘性重,瘦硬,严重缺磷,土壤肥力低。
    川西北高山分布着大量的森林土草甸土,主要有高山草甸土,分布在高山林线以上,海拔3000-4700米,草根层10厘米左右,有机质约15%,微酸至中性,有腐殖化和草甸化,海拔低处可开垦成农地,高处是天然牧场。
高山寒漠土,分布于高原及高山顶,海拔4700-5000米,雪线以下,高山草甸土以上。岩石遭受物理风化为主,成土作用弱,常为多棱角状碎石。沿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上游河谷两侧尚分布有棕壤、暗棕壤、褐土等。
    暗棕壤,分布在山原中上部,海拔2800-3000米,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铁的游离度低,胶体硅铝率2.4-4.1,弱酸至酸性,盐基饱和度大于60%。 棕壤,分布在海拔2000-2700米处。酸或弱酸性,胶体硅铝率2.7-3.3,盐基饱和度不饱和至饱和,腐殖质4-7%,自然肥力高。
褐土,分布在海拔1000-2500米处。以黄土母质发育而成,表层为无至弱石灰反应,下层在50-70厘米处有钙积层,PH值7.5-8.0。
    沼泽土,主要分布在若尔盖地区。是寒冷潮湿条件下,沼泽草甸植物在山原洼地和河谷洼地所形成。其表层为草根层,下部为矿物质潜育层。有机质含量5-25%,氮和磷的含量也高,形成特有的泥炭层。

生物资源:四川省地处亚热带,生物资源很丰富。四川的野生动物资源以及植物资源,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四川地貌和气候多样,植物种类极为丰富。全省维管束植物种属约占全国的1/3。全省森林面积746万公顷,是全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部分,长有许多珍贵树种。森林多分布于江河中上游,具有极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效益。全省有天然草地1638万公顷。资源植物约在4000种以上。四川幅员辽阔,且受冰川大面积破坏性的影响较小,现代生态环境优越,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仅脊椎动物就有1100余种,占全国的40%,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55种。举世闻名的大熊猫,主要生息于四川境内4个山系的36个县和保护区内。在全省已知的脊椎动物中,一半以上的种类有明显的经济意义。
    植物资源 由于四川省位于水热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并且地形复杂,因而植物种类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高等植物270余科,1700多属,1万余种。其中有乔木约10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多种多样的树种资源,构成了繁多的森林类型。
    四川盆地(包括盆周山地)山地丘陵区,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森林是以樟科、壳斗科、山茶科为建群种的湿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马尾松、杉木、川柏木为主的亚热带低山常绿针叶林、以多种大茎竹为主的亚热带竹林。川东南山地宽谷盆地区,气候干湿季分明,森林是以耐干性的壳斗科种类为优势的干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以云南松为主的亚热带针叶林。川西高山峡谷区,山高谷深,垂直差异大,但主要属温带高原气候,有大面积的以冷杉属、云杉属为主的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和以高山栎为主的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川西北高原区,已属高原寒冷大陆性气候,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仅小块状分布于局部水热条件适宜之地,而广大高原、山原面上,或因气候严寒,最暖月均温已在10摄氏度以下,在森林生长线之上;或因风速过大,环境条件恶劣,乔木难于成长,广泛分布着高山高原灌丛和高山高原草甸。
    动物资源 四川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仅脊椎动物就有1100余种,占全国所产总数的40%左右,其中鸟类和兽类约占全国的一半。资源动物是指特产与珍贵稀少动物,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卫生保健、文化教育等有密切关系的野生动物。根据它们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意义大体分为珍贵稀有动物类,毛皮、革、羽用动物类,渔猎动物类以及其它资源动物类和有害动物类等。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山地,耕作历史悠久,种植业较为发达,以农田动物群为主,珍贵动物有鸳鸯、华南虎等。盆地西缘山地、川西高山峡谷及川西南山地,资源动物丰富,特产动物繁多。珍稀动物中主要有大熊猫、牛羚、金丝猴、小熊猫、白唇鹿、梅花鹿、毛冠鹿、林麝、兰马鸡、藏雪鸡、斑角雉等。鸟类以画眉亚科和雉科占优势,其中四川山鹧鸪、雉鹑为特产鸟类。爬行类与两栖类丰富,有不少国内特著品种,如宜宾龙蜥、峨眉髭蟾、北鲵等。川西北高原动物食料较为稀少,主要是一些能适应于高原恶劣条件的奔弛性和穴栖性动物群,毛皮动物量多质优,珍稀动物主要有野驴、野牦牛、白唇鹿、藏羚、马鹿、林麝、黑颈鹤、藏雪鸡等。毛皮资源动物中的喜马拉雅旱獭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四川是中国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现已发现矿产123种,探明储量的达89种,其中45种在全国名列前五位。据不完全统计,除石油、天然气外,有矿产地5712处,其中矿床1153处,大、中型矿床491处。
    四川的矿种多而全。目前国民经济需要的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基础工业矿物原料都比较丰富,辅助矿产也较充足,从而有利于建立相对完备的工业基地分布相对集中。一些优势或潜在优势的矿产常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地区,这就有利于建立较大规模的工业基地,并使矿产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如钒钛磁铁矿集中在攀西地区,就近还有一定规模的富铁矿床;钙芒硝集中在成都平原,磷矿集中在绵竹、什邡、汉源、马边、雷波一带;岩盐集中在自贡、威远、南充、盐源等地区;煤和硫铁矿主要集中在川南地区;汞矿集中在酉阳、秀山地区;铜、铅、锌较集中地分布在会理、会东一带。 四川的矿藏中矿床的共生、伴生组分比较多,有利于综合评价、综合开发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除铁、钒、钛外,伴生有铬、镍、钴、铜、镓、钪及铂族元素;龙门山的什邡式磷矿有硫、磷、铝、锶和稀土碘等共生和伴生;白玉呷村多金属矿床除银、铅锌外,伴生有铜、金和稀散元素多种;盆地中的盐卤水除含盐外,还有锂、铯、铷、锶、溴、钡、硼、碘等伴生。中、低品位矿石多,富矿相对较少。
    四川固体矿产保有储量名列全国第一位的有钒、钛、硫铁矿、白垩、水泥配料用矿岩、陶瓷用砂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熔炼水晶,光学萤石,玻璃用脉石英共10种;位居第二位的有钙芒销、岩盐、石棉、白云母、镉、碘、水泥石灰岩、熔剂石灰岩、玻璃用白云母、石榴子石,砖瓦用砂岩、水泥配料用泥岩共12种;铁、铝、锌、铂族、铍、锂、锶、铸用砂岩、溴、晶质石墨共10种居第三位;镍、钾盐、蓝石棉、玻璃用砂岩、硅藻土共5种居第四位;锰、铝、汞、钽、磷、长石、硒共7种居第五位。 四川省矿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东部、西部,盆地、山区,各具特色。东部盆地主要有岩盐、钙芒硝,石膏、石灰岩、天青石、石油、天然气及部 分铁、粘土、砂岩等沉积矿产。盆周山区比较复杂:川东北为锰、钡、铁、石墨、大理岩、煤;川西北为硫,磷、煤、砂金;川西南为硫铁矿、煤、磷、铅锌;川东南为汞、铝、重晶石、萤石;攀西地区为钒钛磁铁矿、富铁矿、铜、钴、镍、钨、铅锌、稀有金属、石棉、蛇纹石、石墨、硅藻土等。西部高原有金、银、铂族、稀有金属、铀、铅锌、铜、镍、锡、汞、云母、泥炭及地热资源等。
    四川油、气资源以天然气为主。四川石油资源储量很小,仅占全国石油资源的0005-0002%。而天然气资源则遍布于盆地内12个地、市,且气田气占98%以上。随着勘探的进展,气田数和储量还在不断增加。四川是中国天然气尤其是气田气分布最集中的省份,石油天然气资源形成了以气为主的局面。天然气以中小型气田为主。目前已探明的气田中,储量大于100亿立方米的只有威远、卧龙河、中坝和古老的自流井气田4个。已探明的油气资源,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内,盆地的东、西、南、北、中均发现有工业性油气流。其中盆东、盆南、盆西南和盆西北地区以天然气为主,盆中则以石油为主。 四川省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探明储量的有锂、铍、铌、钽、锆、镓、铯、稀土、锶共9个矿种。锂、锶矿规模大、品位富、易采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的黄金、白银生产,在历史上曾占重要地位。四川是中国重要产金省之一,产地多,分布广。截至1988年,全省共发现金矿产地430处,其中岩金产地184处,砂金产地224处,伴生金产地22处,共探明金矿储量211吨,占全国储量的3%,居第十一位。四川的金矿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省,但主要分布在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一带,形成了盆地西缘绵延800公里的金矿带。其中龙门山以西、鲜水河以北的川西北地区(主要包括甘孜、色达、若尔盖、松潘、平武等县),是国内六大金矿重点片区之一的川、陕、甘"金三角"的主要组成部分。
    四川是中国铀矿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现已发现铀矿床10处,其中中型矿3处,小型矿7处。此外还有许多矿点放射性异常,远景规模尚待查明。四川的铀矿床主要有沉积成矿的碳硅泥岩型,其次为砂岩型、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前一类型形成工业矿床,后三种类型只有小型矿床和矿点、矿点。目前已探明工业量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地域分布上非常集中,地层层位也集中分布在志留系中。
    煤炭是重要的能源矿产,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素有"工业粮食"之称。截至1992 年为止,四川全省已查明的煤炭资源总量为477 亿吨,只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5%,其中探明的工业储量为101亿吨。四川省的煤炭种类比较齐全,无烟煤、贫煤为256亿吨,占537%;瘦煤、烟煤170亿吨,占356%;褐煤32亿吨,占66%;泥炭19亿吨,占41%。四川东部为杨子准地台,包括四川盆地和西昌-攀枝花地区,含煤地层发育,煤藏较多

水资源:四川有河流1400多条,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43条,蕴藏了充足的水资源和巨大的水能资源。省内河流年径流量约3000亿立方米,居全国之冠。主要河流多流经峡谷,汹涌湍急,形成优质能源。全省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5,其中可开发的有9200多万千瓦,居全国首位。特别是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约占全省水力资源的2/3,可建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的站址有200多处,百万千瓦以上水电站的站址有20多处。
    四川的地下热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全省光发现温泉(群)354处,地下热水钻孔114个。在众多的温泉中,水温90°C以上的沸泉群1处,60°C-90°C的高温泉40处,40°C-60°C的中温泉134处,水温25°C-40°C的低温泉119处。四川的地下热水及地热能开发利用有广阔的前景。
四川属于长江水系。长江横贯全省,宜宾以上称金沙江,宜宾至湖北宜昌河段又名川江或蜀江。川江河段长1030公里,流域面积50万平方公里。川江北岸支流多而长,著名的有岷江、沱江和嘉陵江。南岸河流少而短,较长的是乌江、綦江和赤水河,呈极不对称的向心状水系。四川境内平均径流量2171亿立方米。
    四川的天然湖泊虽有1000余个,但水域面积多不大,一般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较大者有泸沽湖,又名左所海、永宁海、勒得海,位于四川盐源县与云南宁蒗县之间,面积72平方公里,四川境内面积约27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700米,是高原上的一个断陷湖。邛海,古名邛池,位于西昌市东南5公里。水域面积31平方公里,最深处34米,是四川最大的湖泊。湖面海拔1510米。马湖,又名龙湖,位于雷波县东北约25公里的黄琅区。湖面海拔1100米,面积约7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60米,蓄水3亿立方米,是一个地震湖泊。新路海,位于甘孜州雀儿山东南麓,海拔4118米,为冰蚀湖,也是四川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1公里。

 

人口

   人口统计: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2004年全年出生人口78.8万人,人口出生率9.1‰,比上年低0.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4.6万人,人口死亡率6.3‰;全年净增人口24.2万人,年末总人口8724.6万人。全省城镇化率31.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民族分布和人口比例:四川居民主体是由古代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汉族,此外,还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回族、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白族、布依族、傣族、苗族、土家族。四川有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彝族是四川境内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藏族居住在甘孜、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等高原地区;羌族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的茂县、汶川、黑水、松潘、北川等地。
    2004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年末人口644.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7.4%;辖区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62.9%。

教育程度:2004学年初,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5.3万所,在校学生1846.9万人,教职工84.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8.5万人。
    普通高校68所,招生21.5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高考录取率达70%。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63.7万人,增长24.3%,毕业生10.1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31个,年内招收研究生1.6万人,增长19.8%,在校研究生4.2万人,毕业研究生6684人。
    150个县(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6.2%。全年全省小学2.2万所,招生116.9万人,在校小学生736.6万人,减少18.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普通中学4965所,招生169.6万人,在校学生490.9万人。
    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学校660所(不含技工校),招生25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在校学生60万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02所,在校学生20.5万人。

 

 

经济

国民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04年全年全省生产总值6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394.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69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2471.8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5%、57.9%和32.6%。

工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165.2亿元,增长18%。

农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全年粮食总产量3326.5万吨,比上年增4.5%。

财政收入:271亿元,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9%,一般预算支出增长31.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6.5%;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1.0%。(2001年)

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68.7亿美元,增长22%。

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水电产业 机械冶金产业 医药化工产业 旅游产业 饮料食品产业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到1369.9万户。其中,市话用户1011.4万户,农话用户358.5万户。移动通讯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514.6万户,增长21.9%。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33.7%。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7.7%。

 

交通

铁路:铁路是四川沟通省内外运输的大动脉。目前,四川省铁路已形成包括宝鸡-成都等5条铁路干线、8条铁路支线和4条地方铁路组成的铁路网。宝成复线电气化铁路连接陇海线,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襄渝铁路与达成铁路连接,是四川与湖北间的重要通道。成渝铁路沟通巴蜀,同是也是四川通往贵州及华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成昆铁路南接南昆线,是成都至北海、至海边最近的铁路线。正在修建的内江至昆明、遂宁至重庆、达州至万州铁路,将继续完善四川与邻省市的铁路交通状况。
    2004年金筠铁路等建成通车。铁路通车里程2867公里。

公路:全省公路以成都为中心,干、支线公路呈辐射状分布,同时,又辅以东西、南北线路的相互交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52公里。主要的公路干线有:川藏公路、川青公路、川陇公路、川陕公路、川渝公路、川云东路、川云中路、川云西路及川滇路等。成都汽车中心客运站是四川最大的公路客运枢纽站。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是四川省与重庆直辖市之间的公路交通大动脉。它全长340.2公里,于1995年全线开通。此外,成都-都江堰、成都-绵阳、成都-乐山-峨眉山、成都-雅安以及内江-自贡-宜宾等高速公路也在四川的公路交通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2004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3万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1.1万公里。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758公里。

水路:四川是全国水运发达的省份之一,长江横贯全省,是水路运输的干线,并与岷江、金沙江等支线沟通,在境内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路运输网络。四川水路主要有金沙江段、长江段、沱江和嘉陵江水系水域。其中,金沙江新市镇以下,岷江乐山以下,嘉陵江阆中以下常年可通轮船,乐山、宜宾、泸州是水路干道上的重要城市。

航空:四川的航空事业发展很快,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成为中国四大航空港之一。全国民用航空机场已发展到6个(成都、泸州、宜宾、达川、西昌、南充)。目前使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航空公司有16家,航线140多条,可以直飞国内外众多城市。

美元。

支柱产业:电子、机械、医药、化工、能源、食品、旅游业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32.91万门,增长15.8%。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78.91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792.02万户,增长17.8%,低于上年增速10.4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786.89万户,增长28.8%,低于上年增速1.4个百分点。固定和移动年新增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19.53万户和175.89万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1.4部/百人和21.2部/百人。城市电话用户541.3万户,增长18.3%,新增83.58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50.72万户,增长16.7%,新增35.95万户;无线市话用户169.31万户,增长58.9%,新增62.74万户,成为电信业务的最大增长点。全省宽带接入用户达到46.43万户,增长68.7%,其中,ADSL用户34.57万户,增长82.9%。

电台电视台:2004年全省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1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87座。播出广播节目86套,其中,省台7套,市级台13套、县级广播电视台66套。播出电视节目123套,较上年新增1套(西部电影频道)节目,其中,省台无线节目3套,有线节目6套;市级台无线节目11套,有线节目15套;县级广播电视台88套。 全省广播电视传输网干线皮长14229.74公里。较上年末新增4070.58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252.26万户,较上年末新增24万户。广播综合覆盖率92.26%,电视人口覆盖率93.54%。分别较去年末91.95%93.18%增加0.310.36个百分点。

 

交通

铁路:陕西现有13条铁路,西安火车站及其编组站构成西北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分别连结着中国的西北、西南、华东和华北。贯通省区南北的新建铁路进展顺利,制约陕北、陕南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可望得到缓解。

公路全省公路以西安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呈""字型辐射,9条国道通过。2004年新建公路751.6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7公里,改建公路2105.86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86.78公里、扩建面积150.3万平方米。

航空(包括机场,已建和筹建跑道) 西安航空港是国家一级机场, 可以起降各种大中型飞机。西安航空港咸阳机场是西北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目前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已经动工。现开通国内外航线119条,与国内51个城市通航。

 

 

 

甘 肃

省长:陆浩
省会:兰州
省政府地址:兰州市中央广场1号
电话:0931-8465941
省政府网址:http:/www.gansu.gov.cn

 

 中国西部内陆,地处黄河上游,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西连青海,新疆,北邻内蒙古,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海拔:1000-3000米。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45.5万平方公里,2004年末,全省耕地453.81万公顷。年内增加耕地1.23万公顷,其中新开荒地0.45万公顷。年内减少耕地1.59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占地15.38万公顷。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各类矿点近3000处,有用矿产145种,探明储量的有94种,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铂族,硒,铸型粘土和饰面蛇纹等11种。特别是镍,锌,钴,铂,铱,铜,梯,重晶石,菱镁矿等15种具有开发优势。
   
能源: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内陆河三个流域,九个水系,全年总径流量614亿立方米,水力理论总蕴藏量1724万千瓦,岩居全国第九位,已建成水电站29座,黄河上游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和白龙江的碧口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12.5万千瓦。全省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300万千瓦,年发电量235.65亿度。煤炭已探明储量892亿吨,石油储量6-7亿吨。风能,太阳能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动植物:甘肃有野生动物659种,鸟类441种。属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雪豹、鹿、麑、麝、双峰驼32种。野生植物有4000多种,其中药材951种,居全国第二位,已经营450种,主要有当归、大黄、党参、甘草、贝母、大麻、杜仲、灵芝、冬虫夏草等。

环境状况及问题:2004年末,全省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有1个;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7个,比上年增加4个;空气质量为劣三级的城市有6个,比上年减少3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2.71%,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建成烟尘控制区45个,比上年增加2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417.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4.85%。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49个,比上年末增加3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268.4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11.09%
  2004年末,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省有自然保护区50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

 

人口

   人口统计: 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618.7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2.4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全年死亡人口17.0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52‰

人口增长率 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1‰

民族分布和人口比例:1990,汉族人口205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1.7℅,少数民族185.6万,占8.3℅。少数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臧、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10个少数民族。

教育程度:2004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62万人,比上年增长10.15%,在校学生20.03万人,增长15.51%。研究生教育招生0.61万人,增长69.44%,在学研究生1.15万人,增长33.72%。普通小学招生50.88万人,在校学生316.55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1万人,在校学生0.77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5.07万人。

 

经济

国民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04年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5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81.40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758.18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519.35亿元,增长11.0%,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65.26亿元,增长2.0%,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58.92亿元,增长9.1%,房地产业增加值38.04亿元,增长9.5%

工业产值及增长率 2004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农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05.80万吨,比上年增长2.09%

财政收入:2004年,全年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为215.40亿元,比上年增长21.57%。全省一般预算收入为103.99亿元,增长18.63%

外贸状况 2004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7.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59%

利用外资状况 2004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7.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59%。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11%;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0.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11%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  2004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10万人,相对贫困人口减少40万人。解决了农村120万人的饮水困难。。

支柱产业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建筑材料。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 2004年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609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77万户,增长18.56%。其中城市344万户,增长19.86%;农村133万户,增长15.65%。本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7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58万户,本年新增79万户,比上年多增7.1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31.89/百人,每百人拥有电话比上年增加5.67部。

电台电视台:2004年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15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6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9.82%89.77%,分别比上年提高0.920.40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163.29万户,比上年增长1.97%

 

交通

铁路:  省会兰州是全国地理中心,兰新、包兰、陇海、兰青四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陇海线宝兰段、兰武段实现了点气化。新建的宝中(宝鸡-中卫)铁路已全线贯通,兰新铁路复线已于19955月全面建成。2004年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746.3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9%。其中,铁路616.06 亿吨公里,增长21.1 %;公路130.01 亿吨公里,增长5.1 %;水运0.07亿吨公里,增长4.3 %。旅客周转量268.3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6.3%。其中,铁路157.76 亿人公里,增长18.9 %;公路96.32 亿人公里,增长10.5 %;水运0.21 亿人公里,增长1.9 %

航空  航空运输已形成以兰州为中心达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木齐等城市以及省内敦煌、酒泉、天水、庆阳的20多条航线,通航里程达35700多公里,兰州空港正式开放,由兰州可直达香港。2003年全年民航完成货物周转量达到0.21亿吨公里,增长22.4%,客运量10.70亿人公里,增长9.9%

 

 

青 海

省长:宋秀岩
省会:西宁
电话:0971-8483618 
网址:http://www.qh.gov.cn

 

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比邻。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全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万公顷,耕地58.99万公顷,森林25万公顷,其余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  青海处在我国地形三大阶梯的第一级上,绝大部分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内呈现出高山、峡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5000米地区占全省总面积54%,最低点1650米,最高点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岭谷地,南部为青南高原,东部为河湟谷地,间有小块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达木盆地。由于地形多样,适宜于多种动物和植物生长,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气候:由于受海拔、地形、纬度、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青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冬季较长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气温地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降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季节集中。全省年平均气温在-5.6℃——8.7℃左右,东南部年降水量为450毫升到600毫升。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青海是一个资源型富省,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5种,探明储量的矿种105种,其中,50种居中国前10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种居中国首位。在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45种矿产中,青海有21种列全国前10位。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富含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青海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石棉、电石用石灰石、蛇纹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储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石棉储量居全国第1位。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有较好的成矿条件,盆地内共发现油田16处、气田6处。据全国第二次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盆地总的石油资源有12.44亿吨,已探明2亿吨;天然气资源已探明472亿立方米。
    水能: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有178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166多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拟建的中型水电站有尼那、直岗拉卡共7座。总装机可达110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68亿千瓦时,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是国内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畜牧草场: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面积达3160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5%,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 。在辽阔肥美的草原上,生长着天然牧草940多种,其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良牧草约190多种,具有含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的特点。饲养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牦牛、马、骆驼、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饲。尤其牦牛是青藏高原优势畜种,数量居全国第1位,占全世界牦牛总饲养量的13
    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植物群中已发现经济作物1000种,药用植物就有大黄、甘草、贝母、雪莲、黄芪、党参、藏茵陈、羌活、虫草、柴胡等百余种、尤其冬虫夏草是驰名中外的贵重药材。全省有鸟类290多种,哺乳兽类109种,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6种。有22种珍稀动物被列入《濒临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I和附录II中。
    旅游资源:青海省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全省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0多处。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境状况及问题:2004年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数为655人,比上年增长5.6%;各类环境检测站20 个,比上年增加2个;拥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2 个;自然保护区 8 个,面积2060.83万公顷(30912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5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2052.25万公顷(30784万亩)。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7 个,项目总投资2467万元。

 

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年末全省总人口538.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7.5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乡村人口331.09万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万人、女性人口262.1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32%48.68 %0―14岁人口125.60万人、15―64岁人口381.30 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31.70 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万人,出生率为16.32‰,比上年下降0.62个千分点;全年死亡人口3.46万人,死亡率为6.45‰,比上年上升0.36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4.80万人,比上年少增0.4万人。

人口增长率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87‰,控制在10‰以内。

民族分布和人口比例: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个民族成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共235.06万多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国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别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

育程度2004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训单位6个,招生数320人,在学研究生618人,毕业生84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9所,招生数0.95万人、在校生2.95万人、毕业生0.5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2%12.8%21.6%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1所,招生数0.72万人、在校生1.87万人、毕业生0.5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6倍、80.3%18.1%;普通高中143所,招生数3.48 万人、在校生9.21万人、毕业生2.0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2%15.0%17.6%;初中学校364所,招生数7.71万人、在校生22.32万人、毕业生6.31万人;普通小学2995所,招生数9.91万人,在校生51.26万人,毕业生8.0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数338人,在校生238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70万人,比上年增加0.30 万人。全省“普九”覆盖率达8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经济

国民生产总值: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465.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到8606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2%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7.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7.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0.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 16.4% 10.2%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3.0 :46.5 :40.5转变为12.4 :48.8 :38.8

工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58.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1%

农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粮食总产量88.47万吨,比上年增产1.9%

财政收入:2004年,全省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7.33亿元,增长12.5%

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5.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7%

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0%。引进省外资金到位7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

支柱产业农业、水电业、盐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 2004年,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2.98万户,比上年增长21.9%,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76.28万户,增长17.8%,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6.70万户,增长45.2%。本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6.7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6.77万户,增长16.4%,其中本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6.47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上升到38.9%

 

交通

铁路:兰青、青藏铁路干线及4条支线、59条专线贯通全省东西,总铺轨里程1100余公里。2004年,全年交通运输业共完成货物周转量 139.47 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1%。其中,铁路84.86亿吨公里,增长11.6%。全年完成货运量6655.93万吨,比上年增长9.2%。其中,铁路1308万吨,增长19.7%。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45.1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5%。其中,铁路18.63亿人公里,增长13.6%。全年客运量4600.9万人,比上年增长7.2%。其中,铁路385.5万人,下降5.5%

公路: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6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公里;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28059公里,增长15.1%,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71公里,增长44.9%2004年,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45.31亿吨公里,增长5.9%;完成货运量5136万吨,增长7.1%;完成旅客周转量23.20亿人公里,增长6.7%;全年客运量4193.0万人,增长8.3%

航空:民航通航上万公里,已开通西宁至北京、乌鲁木齐、兰州、西安、广州、成都、上海、格尔木、拉萨等地的航班。2004年,民航完成货物周转量0.04亿吨公里,增长62.8%;完成货运量0.23万吨,增长53.3%;完成旅客周转量3.29亿人公里,增长40.6%;全年客运量22.4 万人,增长41.8%

 

 

 

宁夏回族自治区

主席:马启智
省政府地址:银川市解放西街217号
省政府电话:0951-5015889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黄河中上游,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东邻陕西,北接内蒙古,南与甘肃相连。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海拔:地势南高北低,一般海拔为 1100米至2000米,最高海拔为3556米。

自然资源宁夏有宜农荒地1067.3多万亩,是全国8个宜农荒地超千万亩的省区之一;有可开发利用的草场4500多万亩,是全国十大牧场之一 由卫宁平原组成的560多万亩引黄灌区是我国西北地区四大自流灌区之一。 黄河多年平均过境流量325亿立方米,国家分配给宁夏的年可利用的灌溉水资源40亿立方米。 丰富的土地资源、便利的引黄灌溉和良好的光热条件,为寄存的农业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黄灌区生产水平较高,各种农作物及瓜果 生长茂盛,品质优良。出产的西瓜、苹果、葡萄的含糖量比中原地区高 1520%。水稻单季亩产达700公斤,在西北地区名列前茅,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正在努力建成国家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畜牧业生产在农业中占29%。有水面达123万亩,能进行水产养殖的水面达15万亩。出产草、鲢、鲫、鲤等和河虾、河蟹,水产业发展潜力很大。近年来宁夏渔业发展较快,人均水产品产量居西北地区首位。 已成为我国西北长城沿线地区重要的水产品供应基地。
   
宁夏已发现矿产资源50余种。以丰值度衡量,人均自然资源潜在价值为全国平均值的163.5%,居全国第5位。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 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气、陶土、石英砂岩、重晶石等。煤炭储量大,品种丰富,目前已形成相当生产规模。石膏矿藏量居全国第一,探明储量 45亿吨以上,一级品占储量的一半以上。同心县贺家口子大型矿床,石膏层多达20余层,总厚度为100米左右,储量达20亿吨,为我国罕见的大型石膏矿床。石油、天然气有相当储量,具备发展大型石油天然气化工的良好条件。宁夏的石英砂岩(硅石)潜在储量了很可观,已探明储量在1700万吨以上。还有磷、燧石、金、铜、铁等矿产和特殊的粘土板岩--贺兰石。

环境状况及问题:2004年全区环境保护系统人员671人,各级环境监测站9个,环境监测人员219人。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353个,投入资金达14142万元,比上年增长49.2%;完成绿色工程规划项目3项,共投资40221万元,增长2.7倍。全区建成烟尘控制区15个,面积200.4平方公里,增长33.3%;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3个,面积129.6平方公里,增长19.9%。全区自然保护区13个,面积55.4万公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生态示范区单位2个,面积达72.9万公顷。

 

人口

   人口统计: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4年全区出生人口9.0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5.97‰,比上年上升0.2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8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79‰;人口自然增长率11.18‰,全年净增人口6.53万人,年末总人口587.71万人。

民族分布和人口比例:全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67.65万人,占65.4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3.90万人,占34.53%,其中:回族人口190.23万人,占33.88%。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56.91万人,增长了18.31%,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28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39.10万人,增长了25.25%,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28个百分点,其中:回族人口增加了37.79万人

教育程度2004年末,全年研究生培养单位招生513人,在校研究生974人,毕业研究生121人。全区共有普通高校13所,招生数13701人,在校生41448人,毕业生7505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1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0332人,在校生48757人,毕业生12995人。普通中学425所,全区普通高中招生41618人,在校生118009人,毕业生32475人。全区普通初中招生92568人,普通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73.49%,在校生269277人,毕业生86114人。小学校2630所,普通小学招生12337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5%,在校生677738人,毕业生94419人。特殊学校6所,特殊教育招生150人,在校生1560人。幼儿园212所,幼儿园在园幼儿108625人。

 

经济

国民生产总值:200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经济增长速度连续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6.3 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97 %,占GDP的比重为40.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农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农业实现增加值67.2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农业总产值125.5亿元,增长8.4 %

财政收入:2004年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总收入67.0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外贸状况:据海关统计,2004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到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1%。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5%。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1个,增长36.7%;合同外资金额2.8亿美元,增长7.5倍。截止2004年底,全区注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到454家。

失业率2004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1万人,登记失业率4.5%。

居民生活: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7.9元,比上年增加687元,增长10.5%; 200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增收276.7元,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821.4元,增长9.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26.8元,增长17.7%。

支柱产业目前全区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全区本地电话用户达119.6万户,比上年增长19.2%。新增本地局用交换机容量11万门,达到115.6万门,增长10.5%。电话普及率达到48.0/百人 ,每百人净增8.8部。全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8.6万户,增长28.4%。互联网用户数32.1万户,增长44.3%。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7.3/百人 ,每百人净增5.7部。

电台电视台:2004年末,有广播电台3座,节目28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42%;电视台6 座,节目34套,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9.30%。

 

交通

铁路:包兰铁路横穿宁夏的北部和中部。由沿海进入西北的第二条通道--中宝电气化铁路使宁夏成为"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成员。正在进行的包(头)兰(州)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完成后,宁夏东进西出将更为便捷。

公路:2004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2456公里,比上年末净增540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33.1亿元。

水运:宁夏流经397公里的黄河干流上已建起了6座横跨黄河公路大桥,平均66公里河段就有一段大桥。目前,第七座黄河公路大桥正在建设中。

航空19979月,自治区新建的可起降各类大中型飞机的4D级现代化航空港--银川河东机场正式启用。目前,首府银川市已开通了至北京、上海、西安、广州、佛山、成都、乌鲁木齐、武汉、重庆等地的空中航线,形成了通往华北、东南、西南的空中交通网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
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
网址:www.xj.gov.cn

 

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古称西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6,是我国行政面积最大的省区。东北与蒙古,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边界线长达5600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地面积约680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1.19%,其中可垦地933万公顷,已耕地407.87万公顷;可利用的天然草原4800万公顷,人工草原66.67万公顷,是中国的五大牧区之一;林业用地483.93万公顷(林地约153.33万公顷),林木蓄积量2.5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野生动物699种,其中鱼类85 种、两栖类7 种,爬行类45 种、哺乳类 137 种。野生植物已查明的有4000 多种,其中有特殊经济价值的有罗布麻、 橡胶草等1000 多种。
   
矿产资源:已发现122种矿产。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铍、白云母、钠硝石、陶土、蛇纹岩等。;铁矿查明储量7.3亿吨。有非金属矿种70多个,其中白云母、宝石、石棉、和田玉驰名中外;盐的储量3.18 亿吨;芒硝储量1.7亿吨;钠硝石储量232.6 吨。
    能源:全疆地表水年径流量约88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252亿立方米,冰川面积2.4万平方公里,储水量25800多亿立方米。日照时间长,年均2600 3400小时。煤的预测储量占全国预测总储量的37.7%;石 油、天然气储量预计300亿吨,占全国预测总量的25%以上。

环境状况及问题:2004年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34.06万吨,比上年增长3.2%;烟尘排放量控制在20.02万吨,下降1.8%;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13.23万吨,下降16.6%;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88.72万吨,增长0.6%;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23.15万吨,增长1.2%。在监测的16个城市建成区中,有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有5个城市达到三级标准。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40个,达标面积315.20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58个,面积达351.90平方公里。

 

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全区年末总人口1963.11万人,比上年增加29.16万人,增长1.5%。其中,城镇人口690.11万人,增长3.8%,城镇化率为35.15%;乡村人口1273万人,增长0.3%。男性人口1008.02万人,占51.3%;女性人口955.09万人,占48.7%。人口出生率为16.0‰,死亡率为5.1‰.

人口增长率: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9‰.

民族分布和人口比例全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749.77万人,占总人口的40.61%,各少数民族人口1096.49万人,占总人口的59.39% 47个民族中,世居于此的主要是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

平均寿命:新疆是世界长寿区,在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共有百岁老人3765人,其中新疆就占865人,并曾被国际自然医学会宣布新疆和田地区为世界长寿区之一。

教育程度:2004,全区普通高等学校28所,本专科招生5.09万人,比上年增长18.1%;在校学生16.31万人,增长10.5%,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98万人,增长7.2%。研究生培养单位11个,招生2336人,增长40.4%;在校学生5120人,增长41.1%,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98人,增长50.0%。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8所,在校学生7.13万人,下降0.3%;职业高中及其他机构在校学生1.79万人,增长17.2%;初级职业中学及附设班在校学生4.36万人,增长45.1%。普通高中498所,招生13.83万人,增长9.6%;在校学生35.91万人,增长13.9%;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15.88万人,增长2.2%;小学在校学生221.81万人,下降3.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86.3%,普通初中学生辍学率3.2%,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41.1% 成人高等本、专科在校学生8.46万人,比上年下降3.6%;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71万人,下降12.3%。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4.79万人。

 

经济

国民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04年新疆生产总值220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44.70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010.07亿元,增长14.3%,其中,工业增加值745亿元,增长14.5%,建筑业增加值265.07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745.38亿元,增长10.4%。新疆人均生产总值11199元,增长9.5%。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2.042.435.6调整为20.245.933.9

工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 74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

农业产值及增长率:2004年农业产值515.00亿元,增长4.5%

财政收入:2004年预计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20亿元,比上年增长 21.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10亿元,增长11.3%

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56.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74个,增长13.8%,合同资金2.58亿美元,增长59.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46亿美元,增长14.5%;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0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0.86亿美元。

支柱产业钢铁、石油、煤炭、电力、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皮革、纺织、制糖。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22.20万户(其中含小灵通用户122.30万户),普及率26.6%;移动电话用户489.40万户,普及率25.3%;互联网用户78.10万户,增长28.5%。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691万门,增长11.1%

电台电视台:2004年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16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0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4座。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92.9%,电视人口覆盖率92.5%。有线电视用户130.27万户。

 

交通

铁路:中国铁路第三次大提速重点工程之一的兰新铁路提速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将于今年十月一日前全部完工。 兰新铁路东起甘肃省兰州市,西至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最西端阿拉山口站,总长2000多公里,是连接中国东部与西部的一条干线铁路,也是新疆通往内地的唯一的铁路通道。 兰州至乌鲁木齐的铁路复线已经贯通,南疆铁路从库尔勒到喀什的重点工程正加紧建设。铁路主干兰新线是新疆与内地交通的大动脉。北疆铁路乌苏--阿拉山口段,南疆铁路西延工程完成投资24亿元,于19981229日铺轨至西格尔站,全线已铺轨826.9公里,比年计划多铺101公里,库尔勒--阿克苏段于1998121日正式开办临时运营。
    2004
年末,铁路营运里程2998.5公里;2004全年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549.30亿吨公里,增长15.6%;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23.30亿人公里,增长16.2%

公路:全疆各地、州、县和99%的乡镇都通了公路,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7条国道干线为骨架,东连甘肃、青海,南接西藏,西出中亚各国,并与境内62条干线组成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2004年新改建农村公路5900公里,解决了257个不通公路行政村的交通问题,近500个行政村新通油路。公路通车里程8.65万公里,比上年增长2.9%2004全年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361亿吨公里,增长11.1%;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249亿人公里,增长27.7%

航空:新疆是中国拥有民航站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乌鲁木齐机场是中国通往西亚、欧洲的航空通道,是中国六大门户机场之一。以乌鲁木齐为中心,通达兰州、西安、北京、上海,区内可达哈密、库尔勒、库车、和田、喀什、阿克苏、伊宁、克拉玛依、富蕴、阿勒泰等地,是全国航空线最长、航站最多的省区,现在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在进行。
2004年民航通航里程11.18万公里。2004全年民航完成货物周转量0.47 亿吨公里,增长15.1%%;民航完成旅客周转量52.90亿人公里,增长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