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盒子距离显示:中医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09:43

中药治疗妇科疾病常用内治四法

 

妇科疾病的治疗同其他临床各科一样,着重调整全身机能,分清脏腑、经络、气血的寒热虚实,然后确定治疗原则。临床上常用的妇科病治法主要有:补肾气、和脾胃、疏肝气、调气血四大法。

一、补肾气

肾 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根本。它对天癸的产生、冲任通盛都起主要作用。故张介宾所著《类经》说:“人始生先成精,脉道 通血气行”。妇女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天癸成熟,冲任通盛,才有月经和孕育的可能。若肾之精气不足,或肾阴亏损,或肾阳虚衰,常可引起经、带、胎、产各种妇科疾病的发生。因此,补肾气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具体方法又有平补、滋补、温补之分。

1.肾之精气不足(肾气虚)宜补益肾气

常用中药:人参、山药、熟地、山萸肉、枸杞、紫河车、龟板胶等。代表方剂:大补元煎,可使肾之精气充盛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肾阴不足(肾阴虚)宜滋补肾阴

常用中药:熟地、龟板胶、阿胶、女贞子、旱莲草、元参、枸杞、山萸肉、何首乌、黄精。代表方剂:左归丸。

若肾阴不足,阳失潜藏,出现阴虚阳亢者宜“滋阴潜阳”。常用方剂:左归丸加生龙骨、生牡蛎等,以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目的。

3.肾阳不足(肾阳虚)宜温肾助阳

常用中药: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等。代表方剂;右归丸或肾气丸,以达“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目的。

在补肾法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滋补肾阴即补肝肾

肝 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又精血相生。临床上,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可引起肾精亏损。由于肝肾两脏同盛同衰,所以有肝肾同源之说。因此,滋补肾阴即补肝肾。又冲任隶属肝肾,肝肾为冲任之本,所以肝肾不足可引起冲任损伤而发生妇科病,治疗上应以滋补肝肾为主。

(2)补肾气应注意肾之阴阳平衡

补 肾法是治疗妇科病的重要法则,临诊时除辨别阴阳盛衰外,同时必须了解阴阳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规律,在辨证施治时,应注意阴阳双补,调其平衡,掌握“阳中 求阴”或“阴中求阳”这一大法。正如《景岳全书》所说:“善治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以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以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附:补肾法简表

辨 证

治 则

代表方剂

肾气虚

补益肾气

大补元煎

肾阴虚

滋补肾阴

左归丸

肾阳虚

温肾助阳

右归丸

 二、和脾胃

脾 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而冲脉又隶属阳明。如脾胃健运,气血充盛,血海满盈,则经候如期,胎孕正常。若脾胃功能失常,运化失职或血失统摄,影响冲任,就易发生经、带、胎、产、乳诸病。所以和脾胃亦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方法,具体方法有补脾健胃、补中益气、健脾利湿。

1.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宜补脾健胃,资其化源

常用中药: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莲肉等。代表方剂:四君子汤或归脾汤。

2.脾虚湿盛,健运失职,宜健脾利湿

常用中药:茯苓、白术、猪苓、苡仁、萆薢、车前子、泽泻等。代表方剂:全生白术散;或用完带汤。

若湿邪郁久,壅遏化热,宜清热利湿。常用中药:萹蓄、瞿麦、车前子、茵陈、龙胆草、木通、黄柏等,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或用止带方。

3.中气不足者,宜补中益气

常用中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代表方剂:举元煎;或用补中益气汤。

若中气不足,统摄无力者,宜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佐以固冲止血之品,如牡蛎、赤石脂、禹余粮、棕炭、乌贼骨等。

4.胃气上逆者,应辨其寒热施治

脾主运化,其气主升,胃主受纳,其气主降,升降和调,健运才正常。若脾胃不和,胃气上逆,就要发生病变。胃气上逆,应辨其寒热。

若因胃寒而逆者,宜温中降逆。常用中药:半夏、藿香、生姜、砂仁等。代表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

若因胃热而逆者,宜清热降逆。常用中药:黄芩、黄连、竹茹等。代表方剂:苏叶黄连汤。

若因胃阴不足而逆者,宜益胃生津。常用中药:沙参、麦冬、芦根、石斛等。代表方剂:增液汤。

和脾胃法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老年妇女和脾胃的重要意义

老年妇女经断以后,肾气虚衰,气血俱虚,全赖后天水谷滋养。若脾气不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气血更虚,易为邪之所凑而产生疾病。故此时期补脾胃以资化源就更为重要。

(2)在治疗上的注意事项

在妇科病的治疗中,即使病邪尚未伤及脾胃,选方用药时亦须照顾,不宜过用滋腻或攻伐的药品,以免损伤脾胃,影响运化功能。如妊娠期胃弱引起恶阻的病人,初期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时应去甘草,以防滋腻,且可少加制大黄(2.5~5g)以取和胃降逆之功。

附:和脾胃简表

辨证

治则

代表方剂

脾胃虚弱,化源不足

补脾健胃

四君子汤

脾虚湿盛

健脾利湿

全生白术散

中气不足

补中益气

举元煎

胃气上逆

偏热

清热降逆

苏叶黄连汤

偏寒

温中降逆

小半夏加茯苓汤

偏阴不足

益胃生津

增液汤

 三、疏肝气

肝 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又司血海,全身血液的储藏与调节及筋脉关节的濡养无不依赖于肝。冲为血海,故冲脉附于肝。妇女若肝气平和,则经脉、气血流通,血海宁静,经、孕、胎、产、乳正常。但由于妇女生理上数伤于血,肝血不足,气分偏盛,情志易于激动,每易导致肝失条达,疏泄无度,冲任不调,发生经、带、 胎、产诸病。所以疏肝气亦是妇科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1.肝气郁结者宜疏肝解郁

常用中药:柴胡、香附、乌药、青皮、元胡、木香、枳壳等。代表方剂:逍遥散或加味乌药汤,以使“木郁达之”。

2.肝郁化热者宜清热疏肝

常用中药:黄芩、栀子、丹皮、青蒿等。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

3.肝经湿热者宜泻肝利湿

常用中药;茵陈蒿、龙胆草、车前子、黄芩、木通等。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

4.肝血不足者宜养血柔肝

常用中药:当归、白芍、熟地、枸杞、阿胶,女贞子、山萸肉、何首乌等。代表方剂:四物汤和一贯煎。

5.肝血不足、肝阳上亢者宜养血柔肝、育阴潜阳

常用中药:白芍、生地、元参、菊花、生龙骨、生牡蛎等。代表方剂:杞菊地黄丸加生龙骨、生牡蛎。

6.肝血不足、阴虚化火、肝风内动者宜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常用中药:当归、生地、白芍、阿胶、龟板、天麻、钩藤、石决明等。代表方剂:钩藤汤。

此 外,临诊时在疏肝气治疗上应注意肝病传变。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升降与肝气的疏泄有密切关系。若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胃的升降适度。若情志郁结,疏泄失畅,常常影响脾胃致升降功能失常,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证候。所以在临诊时见肝之病应注意传变,这在预防疾病的发展 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正符合《金匮要略》所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理。

附:疏肝气简表

辨证

治则

代表方剂

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

逍遥散

肝郁化热

清热疏肝

   丹栀逍遥散

肝经湿热

泻肝利湿

   龙胆泻肝汤

肝血不足

养血柔肝

       四物汤和一贯煎

肝阳上亢

育阴潜阳

   杞菊地黄丸

肝风内动

镇肝熄风

钩藤汤

 四、调气血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动力,来源于脏腑,运行于经络,是妇女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妇女以血用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配,二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若妇女气血调畅,则五脏安和、冲任通畅、经孕正常。若气血失调,影响冲任,则发生妇科病。

调气血必须根据临床表现,分辨在气在血,分清其寒热虚实,然后确定治疗原则。病在血者,以治血为主,佐以调气:病在气者,以治气为主,佐以理血。

1.气分受病

临诊时有气虚、气滞、气逆的不同,治疗时虚者补之、举之;滞者散之、行之;逆者降之、平之。

气虚、气逆之治,参见“和脾胃”。

若气滞,气机不畅者,宜理气行滞。常用中药:乌药、香附、枳壳、厚朴、木香、天仙藤、青皮、大腹皮、橘核等。代表方剂:膈下逐瘀汤或加味乌药汤。

2.病在血分

临诊时有血虚、血瘀、血寒、血热的不同。

(1)血虚 宜养血补血。常用中药: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阿胶、枸杞、紫河车等,代表方剂:四物汤。

(2)血瘀 宜活血化瘀。常用中药:当归、川芎、益母草、蒲黄、五灵脂、丹参、泽兰、桃仁、红花等。代表方剂:生化汤、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3)血寒 临诊时有实寒、虚寒之分。若实寒者宜温经散寒,常用中药:桂枝、肉桂、小茴香、炮姜、吴茱萸等,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汤。若虚寒者,宜温经扶阳散寒,在选方用药时,应在温经散寒的基础上加入补虚之品,临床常用方剂有大营煎、艾附暖宫丸等。

(4) 血热 临诊有实热、虚热之分。若为实热,热伤血络,迫血妄行者,治宜清热凉血止血。常用中药:黄芩、黄连、丹皮、生地、生地榆、白茅根、侧柏炭等,代表方剂:清经汤或芩连四物汤。若为虚热者,虚热伤阴,热迫血行,宜养阴清热。常用中药:生地、白芍、麦冬、元参、女贞子、旱莲草等,代表方剂:两地汤或保阴煎。

调气血是通过治疗手段使气血调和,冲任通盛,以便达到经、带、胎、产、杂诸病清除之目的。临诊时为了正确运用这种方法,不仅首先应当辨明气病、血病的偏盛偏衰,而且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气血同病,必须同治 气血俱虚者,宜气血双补,临诊常选用八珍汤为代表方剂。失血过多,气随血脱,宜补气固脱,常选用独参汤或参附姜炭汤。血虚气滞者,宜补血为主,佐以行气,临床常以过期饮为代表。气滞血瘀者,宜行气逐瘀,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气虚血瘀者,宜补气为主,佐以活血,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合佛手散。

(2)血证本身变化也是复杂的,有时需补消二法并用。在活血药中常配适量补血之品,使瘀祛血不伤,如桃红四物汤。在止血方中配适量祛瘀之品,使血止瘀不留,如失笑散。

(3)采用温补、滋补、破气、逐瘀等法时,要随时照顾气血,不宜过用滋腻或耗散药物,以免滞气滞血,或伤气伤血,如理气、行滞之品有辛燥香窜之功,如重用、久用易耗伤津血,凡属阴血不足者,必须慎用之。

附:调气血简表

辨证

治则

代表方剂

气虚

补中益气

举元煎

气滞

理气行滞

膈下逐瘀汤

气逆

偏寒

温中降逆

小半夏加茯苓汤

偏热

清热降逆

苏叶黄连汤

血虚

养血补血

四物汤

血瘀

活血化瘀

生化汤

血寒

实寒

温经散寒

少腹逐瘀汤

虚寒

温经扶阳散寒

大营煎

血热

实热

清热凉血止血

清经汤

虚热

养阴清热

两地汤

总 之,妇科疾病的治疗同其他临床各科一样,应着重调整全身机能。但根据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应尤其着重掌握肾、肝、脾三脏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引起冲任胞宫为病的治疗,即补肾气、疏肝气、和脾胃、调气血四大治疗方法,必要时还应利用如外治法、针灸推拿等其他治法。为了提高疗效,必须重视四大治法中的注意事项,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辨证施治的特点。由于妇科经、带、胎、产、杂诸病演变复杂,临诊时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治法,才能收到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