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销魂烤鸡翅烧碱:中国鹤翔庄之三:气功与中医阴阳五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9:41:34

中国鹤翔庄气功与中医阴阳五行

 

气功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祖国医学的发展史上,气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祖国医学的许多理论,如经络的理论、阴阳五行的理论,药物归经的理论等,都是练气功激发人体潜能的发现和总结;同时,这些理论又指导着气功的实践和发展。

现在有些医学工作者,否认中医理论,不承认经络的存在。他们曾解剖人体,用放大几百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检查,找不到经络,他们就推测:现在医学、自然科学这么发达,也看不到经络,古人当时在简陋的条件下,怎么会发现经络呢?根据是什么呢?于是就否定经络的存在。

经络到底有没有呢?在练气功的人看来,经络的存在是不难理解的。有不少人根本没有中医常识,但通过练功,激发了潜在功能之后,竟画出了经络的走向图解。这是他们练功中察照了经络,感觉到了气在经络中的运行。我们认为,经络是通过练功,激发出人体潜能后发现和总结出来的。

还有,中医的阴阳学说中的阴阳是怎么发现的?根据什么来区分的?为什么古人说的阴阳和现在所发现的人体阴阳,电磁信号的测定结果一致呢?当人体潜能被激发出来以后,这个问题就不解自明了,很多人不是能感知到阴气、阳气吗?所以,阴阳学说也是靠练功激发出人体潜能后发现的。

五行学说,亦是如此。还有药物归经的理论,不也是练功激发出人体潜能后发现的吗?有不少练功者,练功后从草地或树木丛中走过,马上就能感知到,有的草木归这经,通达这人脏或腑;有的草木归那条经,通达那个脏腑。把这些材料整理出来,不就是药物归经的理论吗?不就基本上知道了什么药治什么病吗?

还有古代许多著名中医诊病、治病,也是靠人体潜能,像扁鹊、华佗、孙思邈,都是如此。

据《史记》记载,扁鹊是渤海郡鄚(mào,①旧读mò;②古邑名,中国战国时属赵,汉置县。故城在今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镇;③姓。)县人(今河北任邱县),姓秦,名越人。年青时向长桑君求得医术秘方,并能隔墙看物。他凭此本领,完全能看清五脏病变之所在,于是他到各国行医。

一天,他行医来到虢国,听说太子死了,于是他来到宫廷前问爱好方药的中庶子:“太子是得了什么病死的,什么时间死的?”中庶子说:“太子是气血不调运行错乱,于鸡鸣时突然死的,还不到半天。”扁鹊说:“我能把太子救活。”中庶子惊奇地说:“你不是在骗我吧?”扁鹊说:“我秦越人治病同别人不一样,不需诊脉,不需观察病人的病情、面色、精神,就可知道病变的所在,你如果不信,你进去看看,太子的耳朵有鸣响声,而且鼻翼在搧动,你摸他的腿,一直摸到阴部,还是热的。”中庶子听了,忙进宫对虢君讲了这件事。

虢君听后,含着泪迎报扁鹊,说:“有先生来,我儿子就能救活。您救了我儿子,等于救了我们国家。”后来,扁鹊真把太子救活了。实际太子不是真死,而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休克”。

扁鹊路过齐国,齐桓公将他留下。一天扁鹊入朝见到桓公说:“您病了,病在皮肤,如不快治就会加重。”桓公说:“我没病。”扁鹊走后,桓公给周围的人说:“这医生贪图利益,想靠无病的人来显示自己的本领,博取名利。”五天后,扁鹊又见桓公,说:“您的病在血脉,不快治还会加重。”桓公不高兴地说:“我没病。”又过五天,扁鹊来见桓公,说:“您的病已到肠胃,不治还会加剧。”桓公没应声。扁鹊走后,他很不高兴。又过五天,扁鹊又来看桓公,看了一眼,没说话就走了,桓公派人问其原因,扁鹊说:“他的病已到骨髓了,没有治了。”又过五天,桓公病了,派人找扁鹊,扁鹊已远去不见了,于是桓公死了。

扁鹊诊病靠的什么呢?就是靠人体潜能。古代这些著名医学家都很重视气功锻炼,据《三国志》载,华佗说:“人常运动,但不能过度。运动能使食物消化吸收、血脉流通,不生病。古代仙翁常常运用导引的方法,模仿熊攀枝悬挂的动作,模仿鸱鸟身体不动,用头往后环顾的动作来牵引腰体,活动全身关节,求得长寿。我有一个方法,名五禽戏,也能除病健身,延年益寿。”

由此可知,祖国医学的很多理论,都是通过练气功来发现和总结的。为什么今天一些搞中医的人对祖国医学的一些理论研究不透,理解不了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练气功,人体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所以我们说:要想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最好练练气功。

今天,我们要真正认识气功,弄清气功治病的道理,探索人体生命科学的奥秘,就必须将气功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我仅以鹤功为例,探讨一下气功与阴阳五行理论的关系。

中国鹤翔庄气功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本理论,特别是以经络论为指导思想,在博采众家之长,吸取古今一些功法优点的基础上创编出来的。这套功法的治病机理符合中医理论,符合阴阳学说的观点。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包含在阴阳之中,事物的不断发展,就是阴阳不断运动的结果。阴阳是自然界的规律,一切事物的纲领,变化发生的根据,事物从产生到消亡的本源。

阴阳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相对而言的。因此,阴阳的内部,还可分阴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根据这个理论,再推演到人体,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这个理论,运用在医学上,可以解释生理与病理等内在的复杂性。

阴阳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即阴阳的互根,阴阳的消长,阴阳的平衡,阴阳的转化。

阴阳的互根是指阴阳是相互依存的,即两种不同的属性,又必须有互相联结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的两方各以对方的存在为依据,假如没能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因此,古人认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阴和阳两者是相依而存在的,又有互相作用的关系。

阴阳的消长,指的是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推论到人体生理,机体在进行各种功能活动的时候,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阳长阴消;在生化各种营养物质的时候,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阴长阳消。这种阴阳消长,正是推动人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这种消长是起着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

在阴阳不断运动和化生不息的消长过程中,必须保持双方的平衡。平衡一旦破坏,也就意味着出现了病理变化。因此,不能过分的阳盛,也不能过分的阴盛。

阴阳的双方也是可以通过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古人认为,阴或阳不论哪一方面,异常发展到极点,必然向着对立的方面转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运用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中国鹤翔庄气功”的基本理论,也是阴阳辩证。它认为,人之所以得病,就是阴阳的平衡遭到了破坏,因此,重点应放在调节阴阳的平衡。这一点在功法中已经很明显的表现了出来,像第一节“六方和合”中的向前、后、左、右推手,(前为阳,后为阴,左为阳,右为阴),通天合阳,通地合阴等一些动作,就是着重调节人的阴阳平衡,当然,这些动作还有通经活络的作用,这将在下面讲到。

有人认为做动功是消耗能量,应该练静功,这样即不消耗能量,又能得气。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是,“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正是这种运动才能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才能起到自我调节的作用,也就是使阴阳相互消长、转化、平衡。但运动不是无休止的,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练气功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不能为了把病治好,整天不停止的练,这样会物极必反。我们应该安排好每天练功和休息的时间。

阴阳对于气功还反映在时间的问题上。古人强调练功时间,一般要排在安六阳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子23――1,丑1――3,寅3――5,卯5――7,辰7――9,巳9――11),而不放在六阴时,即午、未、申、酉、戌、亥、(午11――13,未13――15,申15――17,酉17――19,戌19――21,亥21――23)。古人认为,六阳时外界是生气,六阴时外界是死气。还认为由于子时一阳生,开始练功最能收效,所以有的古人另设活子时(有命功和性功活子时的区别),以便灵活掌握。另外在病理方面,认为,阳症应多动,多放;阴症要多守,多静。这些方面要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不能一味的照搬。

探讨气功也阴阳五行理论的关系,还需要了解气功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探讨气功与阴阳五行理论的关系,还需要了解气功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讲的脏腑包括:心、肝、肺、脾、肾、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以及奇恒之腑(胆、脑、髓、骨、脉、女子胞)。这里,我着重讲一下鹤功与五脏的密切关系。

一、心

古代医家认为:心主神志,心主血脉。所谓“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这实际指的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谓“血脉”,是指血液和脉 管,这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心脏的功能。

脉为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能在脉中运行不息,有赖于心的推动和脉的共同作用,而以心为主导。正如《素问·五藏生成论》所说的:“诸血皆属于心”。故《素问·痿论》记载:“心主身之血脉”,即人全身之血脉,皆受心之统辖。血液的生成,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于心脏是推动血行的主要器官,因此,心脏功能的强弱,血液的盛衰,可以影响身体的营养状况,通过面部气色的脉搏可以反映出来。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主言语和辨味,如《灵恒·脉度》记载:“心气通于舌,心和舌能知五味矣”。所以,心脏的某些病变,也可以从舌体上反映出来。

在气功锻炼上,鹤功主要是通过意念的集中,思想上的入静,肌体的松驰,人体能场的调整,达到调养心神。除此之外,在鹤功的动功中,还特别着重地安排了调节心脏功能的动作,如:展翅观天,拢气入胸,双目平视,全身由上而下放松等。这些动作主要是针对心脏而编排的。当然,动功中的各个动作不是只针对某一脏腑而编排的,它们之间还有一些内在的联系,象拢气入角这个动作,它不光对心脏有调节作用,它还有利于肺的呼吸。因此,每个动作的作用不能说单对这个脏腑有作用、有效果,而对那个脏腑没效果;动作的安排只能说各有侧重。气功锻炼对于心脏的调节是否有效,可以从练功人的面目、脉搏上看出来。练功的人在锻炼一段时间后,脸上出现了红润,有了光泽,这是脉搏和缓有力,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说的:“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这些都能说明练功对心脏机能的改善。

二、肺

肺主气,司呼吸,《素问·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本”。明代赵献可在《医贯》中,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本之有源,无有穷也,清浊之交运,人身之囊    。此囊  即指往来之呼吸。古代气功资料中,还常以“巽风”,来指呼吸。所以,通过练功中的呼吸锻炼,使天地之精气以纳,脏腑中的浊气以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呼吸精气”,就是指呼吸锻炼。通过呼吸锻炼,吸入天气,不但充实了体内的真气,而且,因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所以,它还能进一步推动气血在全身的运行,使全身气血流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养与活力。由于肺主降,肾主纳。所以,《景岳全书》中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

在呼吸方面,鹤功主要是强调用穴位的开合、气沉丹田及柱地通天、拢气入胸、折翅甩出、贯气入丹田等动作来进行呼吸锻炼。这些动作是结合着意念进行的。

肺由于还主皮毛,“皮毛”是皮肤、汗腺、毫毛等的总称,为一身之表,有抗御外邪侵袭的作用。《素问·五藏生成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肺主皮毛,因肺脏的宣发功能,把水谷精微输面于周身以滋养皮毛,其中宣发到的卫气,就有温养皮毛,调节汗腺的开合,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因此,气功中呼吸锻炼的结果,可以从人的皮表显示出来,练功后人的皮肤有了光泽,细腻,也柔润了,而且,对于易感冒鼻塞的人,其感冒的现象也就减少。并且,人们可以发现在作功当中,呼吸的频率增长,次数减少,有的一分钟四、五次,有的三、四次,有的一、二次,还有的一段时间内停止了呼吸(即达到毛孔呼吸),这都是正常现象。另外,在气功锻炼到高级阶段,有可能出现九种呼吸形式(详前),这些呼吸形式不是人为追求而来的,它是随着练功深化而自然出现的。因此,气功的呼吸锻炼贵乎自然,不可做作。硬性做作,反使真气耗衰,气机悖逆,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三、肾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包括命门,它主要功能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髓通过于脑,其华在发),等功能,因此,称之谓生命之源、先天之本。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则把动力说联系到五脏六腑:“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应物;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转输;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肾得命门而作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渎;膀胱得命门而收藏。”

气功锻炼中,特别注意肾脏元气,也就是对命门的锻炼。鹤功在动功中也加强了对肾脏和命门的锻炼,象贯气入丹田,意守丹田,两手护命门、转腰等动作,这些都是加强对肾脏和命门的调节。命门和肾的功能加强了,从而使五脏六腑更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制可以得到全面的增强、改善。又因肾有主骨生髓的功能,所以肾气元气充足后,精力充沛,神思敏捷,记忆力增强,有开发智力的作用;而肾又为“作强之官”,肾气充足则筋骨强健,行动轻捷,步履轻快,这是练功中最常见到的效果;肾气充盈以后,骨骼、牙齿等方面的疾病,及颈椎病、脊椎病、骨刺、骨质增生会迅速愈复。另外,真气充足后,因心肾不交造成的心悸、失眠、遗精、遗尿等病症,也可得到治疗。

还有一点,在练功中产生的津液,也能补充肾阴。李念莪在《内经知要》中说:“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因此,它能够灌溉脏腑,润泽皮肤,吞咽而不吐,则肾水充旺,颜色不枯,足以降火养心┄┄。程中龄在《医学心悟》中指出,回津液是“所谓以真水补真阴,同气相求,必然之理也。”

四、肝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五行中肝属风木,风喜疏散,木性条达。故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之说。《灵枢·本神篇》说“肝气虚则恐,实而怒。”因过度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导至肝气不畅、失去疏泄,可出现精神抑郁,肝气郁结。肝主藏血,故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素问·气血形整篇》“肝主筋”和《素问·五藏生成论》:“诸筋皆络于节”。筋属肝所主,只有肝血充盈,才能使筋得到濡养,从而维持正常的运动。另外《素问·五藏生成论》:“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故有“爪为筋之余”。肝血足则筋强力壮,爪甲坚;肝血虚则筋软无力,爪甲多薄而软,甚则易脆。肝开窍于目,《灵柩·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因此,目能有视力,是来源于肝脏气血的营养。同时,目是“神”所聚集之处,受心的指使,如《灵柩·大盛论》:“目者,心使也,神之舍也”,也说明了目与心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鹤功根据肝主疏泄,喜条达的特性,特别编制了“疏肝法”。“疏肝法”的作用,主要是以疏泄为主,但不可过多,因为“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另外,鹤功还强调,在练功期间,加强道德涵养,禁忌气恼、着急,以防肝气上逆,冲达大脑,神智不清的弊病,练功中要求放松入静,情绪稳定,这样就可以使肝气舒和条达,不致横逆克土脾,也可以使上亢之肝阳自潜,肝火自降。所以,练功后能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鹤功也非常注重对眼睛的保护,这方面主要从双目平视、内视丹田、展翅观天、目视劳宫穴等动作来加强双目的锻炼,所以,它对近视眼、青光眼、远视眼、老花眼等有一定的疗效。

五、脾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在谈到其功能时,往往与胃同述,古人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因此,对脾胃的锻炼也是很重要的,同时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如:初练功的人都会觉察到吃得比以前多了,体重也比以前增加了,这体现了“脾主身之肌肉”的道理。有肠胃病的人会溏泻几天排掉年久成积的污秽,这些都说明了脾胃的功能改善和加强了。《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所以,脾的功能加强就表现在它的消化、吸收、排泄方面总的改善。

“中国鹤翔庄气功”是根据中医理论创编的,它与中医阴阳五行的关系,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总结提高。

事物阴阳属性参考表

春夏

光亮

活动

上升

向外

兴奋

亢进

功能

秋冬

晦暗

沉制

下降

向内

抑制

衰退

物质

 

人体阴阳属性参考表

                      组织

辨证

脉象

四气

五味

肌肤

六腑

实证

热证

辛甘

内脏

五脏

虚证

寒证

酸若咸

自然界与人体的五行分类参考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色

五气

五季

方位

 

五脏

六腑

五官

形体

情态

小肠三焦

湿

长夏

西

大肠

皮毛

悲忧

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