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施法条插件:浅论我国的民族文化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5:57:02
浅论我国的民族文化政策

王红曼

【内容提要】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内容、绮丽的风格和千变万化的形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的一块奇葩。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弘扬和繁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政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在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关 键 词】民族文化/政策/文化产业/文化遗产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天文历算、习俗信仰、道德理论等文化传统,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充分体现了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增添了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弘扬和繁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政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我国的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各民族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一、民族文化概念及其相关问题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和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总和,亦即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法律、道德、科学、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历算、教育、文学、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建筑等)、宗教信仰、习俗惯制等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本文论及的仅是狭义民族文化的范畴。
  民族文化是民族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民族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等发生纵横交错的联系,共同组成民族社会的有机整体,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系统。民族文化又是衡量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尺,民族文化发达,民族素质就高;民族文化较落后,民族素质也就较低。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它又反过来对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促进或延缓社会的发展。文化不仅伴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同时又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阻力。
  民族文化是民族成员的行为标准。个人总是以特定的身份处在社会关系的十字结上。人要占有一个身份,就必须扮演与此相关的“角色”,而角色是身份的行为期待,角色所包容的内涵就是文化。文化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而不应该怎样,文化规范人们的行动、思想和感受,文化是社会或群体中所有成员公认的判别是非的标准。
  民族文化是民族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反过来,它对民族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又具有直接的规定性与约束性。对于民族整体而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是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对于民族个体成员而言,民族文化则是其必须遵从的原则、规范和守则。在一个民族内部,人们可以创造民族文化,却不可以逾越民族文化,除非你脱离这个民族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
  当一种特定角色相适应的文化不仅被角色的扮演者所认同,而且被所有的与此相关的本民族的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同时,民族文化就成为民族内部共有的行为和道德标准,并对民族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民族文化实际上成为各个民族社会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强烈地感受到的一种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社会因此被文化聚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大规模的复杂体系,各部分功能相互依存,可以发挥社会导向的总体作用。民族文化不仅容许个体成员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和自由,有最起码的生存权、平等权、隐私权、发展权,它更强调所有成员的相似性、共同性、趋同性与一致性。因而,很多时候,民族文化对社会成员的目标选择和价值取向带有社会导向和价值导向的作用。
  二、我国的民族文化政策
  (一)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基础,是丰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1.尊重民族文化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和能力的结晶,是一个民族重要的内部和外部特征之一,是一个民族重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应有的权力,对民族文化的尊重,是关系到民族平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可抹杀的独特价值,都从各自的角度为繁荣和发展人类文化做出了贡献,尊重民族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党和政府一向把尊重、理解、支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工作的基本原则。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一贯强调批判性地继承原则。我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及其艺术家们在社会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生产方式、风土人情、道德理论、信仰愿望等创造出来的。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的是健康、进步和科学的,有的则是不健康和有违科学的。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条件。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有利于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和高尚道德情操培植的原则,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批判原则。对于那些健康向上的、富于人民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积极继承,对于那些落后、陈腐、封建迷信的文化传统则批判性地舍去。反对在民族文化遗产继承中的某些大汉族主义思想倾向。
  3.推陈出新
  每一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这些文化传统往往为各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一些陈旧的民族文化传统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阻碍了民族文化向前发展。应该在尊重少数民族群众意愿的条件下,对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作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使民族文化无论在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渐趋成熟和完美,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我国民族文化政策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文化,既包括汉族文化,也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只有各民族的文化都共同繁荣起来,同时建立起相互吸收和相互补充的关系,才能相得益彰,形成深厚广博、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其中,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后,在祖国大家庭中,为了消除各民族在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尊重、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帮助后进民族发展新文化,共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文化政策。
  1.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和干部
  新中国成立前,一些边远地区和人口较少的民族,由于社会发展缓慢,缺乏民族文化工作者;一些相对发达的民族也因统治阶级实行反对的文化政策,许多民族民间艺人受到摧残和迫害,阻碍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而快速培养少数民族的文化人才和文化干部的政策,为弘扬和繁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一支生力军和后备力量。
  2.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
  新中国建立以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缺乏和落后的状况,党和国家制定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加大了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重点解决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问题,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立民族文化网络基地,为普及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保护和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每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内容和民族文化形式。这些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础,需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但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由于历代统治者长期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文化同化和取消政策,许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濒临失传边缘。
  针对这一情况,建国后,党和国家制定了积极保护抢救与合理开发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生态环境的政策。一方面,对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对那些即将消失或濒临灭绝的民族优秀文化进行保护和抢救,搜集、整理和出版;另一方面,鼓励民族地区合理利用和开发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与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
  4.积极组织并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我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传统,为了将这些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党和国家制定了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加强民族文化的流动和传播,使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收、交融,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一)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事业,把发展繁荣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作为全面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一项重要内容。
  1.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保证各民族文化艺术后继有人
在全国开办文化艺术大专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和举办培训班、专业班,大力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据统计,全国目前有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高等和艺术院校24所,民族院校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一些高等、中等院校也开设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北京、上海的一些著名艺术院校,放宽招生条件,设置民族班,并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需要,不定期开办培训班和专业班。有关部门和有关专业协会也经常举办文艺理论班、创作研究班、文学讲习班等各类短训班,对在职少数民族文艺人员进行轮训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
  到1998年,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达63800多人。今天,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大批的舞蹈家、音乐家、画家和作家等文化人才和文化工作者,这支不断成长、壮大的民族文化队伍,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建立各种奖励机制,激励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鼓励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评奖活动,在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电影、电视等各个领域,奖励和表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人才和文化精品,使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出一大批深受各民族读者喜爱、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作品。另外,国家还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调演和展览,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3.加强民族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条件
  为了加大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实施了“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创建文化先进县”、“知识工程”等系列文化建设工程,探索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工作的有效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都投入了专项补助金和配套资金,新建、扩建和修缮了一批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和影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这些工程的实施,使万里边疆初步建立了省、地、县、乡四级环形文化网络,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受益的边疆各族人民群众达1000多万人。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图书馆661个,文化馆679个,文化站7318个,群众艺术馆82个,博物馆155个,剧场、影剧院3472个。另外,国家在民族地区建立了各级各类的广播影视机构,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4.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府鼓励和加强民族间、地区间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举办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少数民族画展、少数民族风俗展、少数民族服饰展、少数民族文物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各级地方也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还积极组织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在组派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展览出国演出和展出时,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团队出访。1980年以来,国家民委先后组派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歌舞团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团体约2000多人次分赴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国家进行访问演出;组派民族文化宫、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分赴国外举办少数民族文物、服饰、工艺美术展览等。
  (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抢救、保护、整理民族文化遗产三个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事业,“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书籍,保护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
  1.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和出版
  少数民族古籍卷帙浩繁、种类众多,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宗教、历史、军事、文学、艺术、经济、语言文字、天文历算、地理、医药等诸多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文化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系统地搜集和整理民族文化资料,并设立专门机构从事研究工作。按照国家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文件精神,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有关省、自治区以及自治州也相继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经国务院批准,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由国家民委负责统一规划。由于党和国家及时采取抢救措施,许多重要的濒临失传或毁损的民族优秀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作品得以保存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8年,已搜集少数民族古籍12万余种(部、件、册),整理11万余种(部、件、册),出版古籍、书籍(不包括馆藏书籍)5000余种(部、件、册)。
  2.少数民族文物的保护
  少数民族文物包括各民族的古代文物、考古文物、近现代文物和革命文物。这些文物是研究民族历史、人类发展史、社会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是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都有保护少数民族文物的明确规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历来重视对少数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使一大批珍贵文物得到了及时的抢救,馆藏民族文物的数量有所增加,大批代表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遗产的著名建筑物得到了妥善的维修和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物保护机构和人员有所增加,同时,国家在城镇建设中还十分注意保持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突出民族风格。
  3.编纂出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从新中国建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就组织大批专家学者,开始着手进行《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书》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目前,这项宏大工程已全部完成,共计400多种,9000多万字。使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一部文字记载的简史。
  为了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各地区、各民族的文艺资料,普查、搜集散落的文物、文献,集中建国以来的文艺史论的研究成果,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搜集整理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资料1万多种,编纂了包括各民族文学、音乐、舞蹈诸门类的10大文艺集成志书,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中国民间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和《中国戏曲志》,共计310卷(全部出齐约450卷,总计约4.5亿字)。这套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标志着我国各民族文艺资料的普查、搜集、积累、抢救以及文艺史的记述和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少数民族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1.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了各级各类的医疗、科研和教学机构,培养出一批民族医药专业人员,民族地区城乡医疗卫生网已形成规模,治病防病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得到发展。另外,国家重视民族医药经典著作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积极扶持对少数民族医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了民族药品生产与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民族医药大放异彩。
  2.少数民族体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大力扶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的体育事业。除了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些省、区、市也定期举办本地区的民族体育运动会,并挖掘、搜集、整理出290多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此外,一些民族自治地方还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现代体育项目的普及,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优秀的体育人才,而且有力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旅游、商贸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以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能否通过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这是新世纪的一个战略问题。
  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她不仅可形成强大的支柱产业,而且会带动一大批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提高到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和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坚持不懈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文化政策。

[上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