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平砍监视:额济纳:千年飞天梦在大漠张开翅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04:12
额济纳:千年飞天梦在大漠张开翅膀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 航天员出征的地方

  文·摄影/首席记者  张泊寒

  空间站天宫一号将于9月上旬发射,再次激发了人们对航天事业的关注,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额济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国千年的飞天梦想,在这里张开了翅膀。

  在天宫一号发射前夕,记者走进额济纳,走进东方航天城,去探寻她的神秘……

  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

  东风航天城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导弹综合实验靶场,是世界三大航天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导弹卫星发射试验中心和第一个宇宙飞船发射基地。东风航天城自1958年创建以来,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过骄人的10个第一:1960年9月,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发射成功;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10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5年11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1980年5月,成功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1981年9月,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3颗卫星;1987年8月,第一次为外国卫星提供搭载服务;1999年11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试验,成功发射“神舟一号”;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在这里发射成功; 2005年10月,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献身国防事业的科学家和广大官兵们,在戈壁大漠演绎了红色传奇! 

  在戈壁上,矗立着一个发射塔,在它的前方,有一块大理石碑,上书“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场遗址。放眼望去,发射塔饱经沧桑、锈迹斑斑,似一名年长者在守望,守望着新的希望。但它创造的奇迹却写进共和国的史册。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控台操纵员胡世祥稳坐在发控台前,当秒针奔向“0”的一刹那,他用力按下了那个镶着银圈的红色电钮—— 

  烈焰升腾,大漠震撼,“长征一号”火箭犹如一条雄壮的巨龙,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刺苍穹。 

  22时,给周恩来汇报的电话响起:“总理,卫星与火箭分离正常,卫星入轨了!而且现在已接收到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 

  这一刻,中国沸腾了,世界震惊了!

  在“两弹一星”历史资料展映厅里,一部纪录片、一张张老照片、一张张旧报纸,向来访者讲述着那些久远的故事。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9个红色大字。 

  1958年5月17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在召开。会上,毛泽东伸手指向天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顿时,掌声雷动,群情振奋。

  当年,中央军委第一个调令起,全国先后有十万大军奔赴戈壁大漠。他们“蓝天作帐地当床,黑河边上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干菜盐巴当食粮”。

  参观了二号发射塔,陪同干部建议到地下室看一看。

  在通往地下13米的控制室时,人们顿觉寒意袭身。

  在控制室里,所见可以让人们想起当年国家贫困落后的样子,一台大些的电视机旁边,左右分别是4台小电视,想象的出,它们一定是黑白的。这就是当年中国航天事业的控制显示仪器。但是,当年的中国是有志气的,墙上标语“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就是生动的写照。

  登上控制室的开放阁楼,参观的人们正兴致勃勃地把玩着一个从地面上垂下来的柱形设备。原来这是观察镜,可以360度旋转,虽在地下10多米,地面上的情况却一览无余。

  3号发射塔一身“蓝装”,矗立在隔壁上,它正担负着新的使命,天宫一号即将在这里发射……

  问天阁寻觅英雄踪影

  在一处两层楼房上,上书“问天阁”3个字,这里是航天员住宿和出征的地方。

  “这是杨利伟当年住的房间。”陪同的基地干部说。

  这是一间普通的客厅,只有沙发、茶几,没有电视。

  客厅里有一间房间,上锁,陪同的基地干部说里面也很普通,还没有给记者安排的酒店房间好。

  客厅门后,有杨利伟的签名。为了防止损毁,上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塑料布。这是一个从国外“引进”的程序,俄罗斯的航天员在执行任务前,都要在自己住的公寓门上签上日期和自己的名字。

  附近的一个房间是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房间,客厅的门后亦有他们的签名。

  走进问天阁的一个大厅,让人眼前一亮:一块巨大的玻璃墙上方,悬挂着条幅,上书“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出征仪式”。

  在玻璃墙内,墙壁上悬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红地毯上放着3把折叠椅……

  当年,通过电视画面,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幕,让全国人民激动万分。

  2008年9月2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7时30分许,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问天阁举行。胡锦涛等领导来到这里,亲切看望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为他们壮行。

  问天阁外,送行的人群鼓掌欢呼。3名航天员列队请示出征。随着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一声“出发”的命令,航天员们向送行的人群挥手致意,登车前往发射场,进入飞船作最后的准备。

  21时10分,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承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和3名航天员的火箭,在震天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飞向茫茫太空,在夜色中划出一道耀眼的轨迹。

  21时19分43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顿时,指挥大厅里人们兴奋地相互拥抱,现场一片欢腾。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我国航天员成功实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李云龙”来到战士中间

  “‘李云龙’来了!”在东方航天城,官兵们奔走相告。

  《飞天》是我国首部载人航天题材影片,同时开启了中国太空科幻创作题材的先河。

  《飞天》讲述了张天聪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在神舟七号宇航员选拔中失利。面对昔日战友的离去和年龄偏大等种种压力,张天聪毅然选择继续留在航天员大队,成为谢朝阳、王立三、周晓苏等新一代航天员的训练教官。新一轮选拔来临,然而命运却再次和张天聪开起了玩笑。由于探望刚刚执行完抗洪抢险任务的女儿,张天聪患上了病毒性感冒,错失“飞天”的机会。张天聪并没有陷在失败中,而是和王立三、周晓苏组成新团队,角逐登陆中国太空站的机会。一切已经准备就绪,问天一号飞船在发射塔就位。投票会议上,谢朝阳组因为年轻的优势获得了问天一号的飞天资格,张天聪组备份,执行问天二号增援任务。问天一号飞船上天后,一切都很顺利。突然,远处飞来的太空碎片击中了太阳能电池板,电力系统受损,飞船陷入了严重危机中。千钧一发之际,问天二号点火升空。张天聪凭借出色的技术很快修复了破损的电池板,问天一号恢复正常。太空中,空间站和连在一起的两艘飞船在太阳的照射下,现出夺人心魄的美丽…… 

  这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影片,有刘之冰、牛莉、李幼斌等众多明星加盟。

  《飞天》的主创人员走进东方航天城,进行慰问,并放映影片。

  在剧中,李幼斌仅仅是“群众演员”,扮演一位上将——“飞天”总指挥。

  正是这位“群众演员”,因一部《亮剑》声名鹊起,在人们心中抹不掉“李云龙”的影子。

  “好,对接成功了!”掌声雷动,人们欢呼雀跃。这是影片里的一个镜头,发射总指挥站起身来,和大家一起热烈鼓掌。

  “我觉着他们是英雄,就是那些宇航员,他们随时可能要付出生命代价的,他们是为国家的科技做出贡献的人!”李幼斌对航天员们表达敬意。

  杨利伟担任《飞天》顾问,他已经看了3遍这部电影,每一次都泪流满面。这次,他也随《飞天》主创人员来到东风航天城。杨利伟说,虽然真正的航天员训练比电影里表现的复杂得多,但这部电影的确引起了他和战友的共鸣。他笑称刘之冰等演员都个子太高,如果是现实中,他们都不可能被选上。

  在荒漠上,有一片绿洲,这里是航天城驻军各单位的菜田。

  每块菜田方方正正,种植着南瓜、西红柿、黄瓜、西瓜、茄子……

  更有趣的是一道长廊,长廊顶上蔓延着瓜藤,一颗颗硕大的南瓜用绳子吊起,生恐落地。瓜身上,雕刻着“为人民服务”等……

  战士们骑着自行走,巡视在菜田间的小路上……

  航天人的精神之源

  东风航天城是大漠里的一块绿洲。在绿洲上有一条林荫路伸向远方……

  在一个路口处,路过的军车司机习惯性地按几声喇叭。这里是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是聂荣臻元帅长眠的地方,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奉献了才智和生命的革命烈士长眠的地方!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发射中心建设初期,在2年零4个月内,就有38名官兵牺牲,265名官兵受伤。任务完成后,施工部队悄悄离开。由于“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保密制度,他们的事迹隐于亘古大漠……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园名题字,出自张爱萍上将之手。

  一座高耸的纪念碑,上面是聂荣臻元帅生前题写的“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纪念碑前,有一面纪念墙,中间是江泽民题写的“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13个金色大字。左侧,是聂荣臻元帅的半身像,他目光炯炯,透露着智慧之光……

  纪念墙的背后,是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简介。

  对于这一片土地,聂荣臻元帅有着太深的依恋。

  1960年11月5日,聂荣臻元帅主持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后,大声宣布:“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1966年10月26日,他走进危险的导弹、原子弹对接现场,拉了把椅子坐下:“你们什么时候搞完,我就什么时候离开!”

  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还长眠着13位共和国将军、685名官兵和科技人员。

  他们之中,有发射中心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长征途中,他率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名留青史。从朝鲜战场悄然回国后,他在聂帅的率领下开进大漠。

  有第二任司令员李福泽。这个性格豪放的山东汉子舍弃万贯家产赴延安,从游击队长一路成长为团长、旅长、副军长。“两弹”结合试验进入最后关头,他留在地下控制室死活不走,直到聂帅亲自下令才极不情愿地撤离。

  有第三任司令员张贻祥。发射场勘察过程中,他住土坯房,烧梭梭柴,一氧化碳中毒后险些被夺去性命。后来,他第一个喊出“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战斗口号。

  还有,为抢救设备献身火海的王来、武润喜,为搜索弹头倒在戈壁的李再林,妻子病重期间坚守阵地的刘德普,身患癌症依然惦记着任务的胡文全……

  还有7位同志的姓名无从查证,墓碑上仅有4个字:“烈士之墓”。

  这里是墓地,也是威武的军阵——巍然挺立的聂荣臻元帅墓碑后,是从将军到士兵依次排开的10列纵队。

  如今,东风航天城形成了一个传统,每次重大发射任务前,官兵和科技人员都要步入陵园,向先烈致敬。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已成为东风航天人的精神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