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7.1卡拉赞攻略:人生必读之十五——《西游记》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5:22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相当于全书的一顶帽子,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他的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界穿越,描绘四界的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的活动空间。八至十二回写了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的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的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以解释佛法的渊博。

    《西游记》文字以白话文为主,间有赞赋诗词,多用夸张、譬喻的手法,铺陈排比句式,音调韵律铿锵,朗朗上口,适合高声说出或者唱出,评话、弹词、戏曲脚本痕迹很重,仿佛说书人,或者戏台就在你面前,这样的语言极大发挥了音调韵律对人心理的作用,增强了感染力,而它的缺点则是说书人口吻太重,在生活中不容易用得上。白话文诙谐有趣,间或有狡黠、奸猾之处,颇有西域语趣;大量赞赋诗词,大量华丽绮靡辞藻铺陈堆砌,描绘出华丽富足、祥和自由的仙界风光、妖魔洞府;刻画出形象毕肖的神仙形象、妖魔形象等等。让读者满眼珠光宝气,玉树琼枝,如梦如幻,恍入仙境。这些“仙境”在佛教来说,并非仅仅是幻象,确实是佛教统治理念下应有的风景,印度确实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王公、贵族阶层,千百年来都能过上比较安康、富足的生活。佛教适合城邦制,往往能“饶益”一方土地!《西游记》大量降妖伏魔历险情节设计,与佛教重视“力”“无畏”有关。

     

    《西游记》的文体实际上是一种佛经体,它的构思、体裁、情节、表现方法都是来自佛经故事,佛经故事大量使用幻想、夸张的构思方式;使用神变、分身、幻化(化人、化物、化境)、魔法、异变(地动、地裂、大火等)、离魂、梦游、入冥(地狱)、升天、游历它界(龙宫、大海等)等等情节。

    更多用比喻修辞方法。就像《大涅槃经》里提出八种:“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接着对它们举例作了解释。《大智度论》又指出“譬喻有两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这就是所谓“假喻”和“实喻”。特别常用的还有所谓“博喻”, 即并列多种比喻。这些在具体作品里触目皆是,就不一一列举了。

    佛教的本生故事和《西游记》非常类似,在佛典翻译文学中,《本生经》或称《本生谭》是艺术价值最高、也最为普及的部分之一,被称为是古印度的《民间寓言故事大集》,是可以跟希腊的《伊索寓言》并称的古代世界寓言文学的宝典。

     

    昙无谶所出的《大般涅槃经》里说:何等名为闍陀伽经(《本生经》另一音译)如佛世尊本为菩萨 ,修诸苦行,所谓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罴、作麞、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诸如是等行菩萨道时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

    他又说:《本生经》的形成大体与集结佛传同时。部派佛教时期形成了“三世诸佛”、“过去七佛”观念,从而神圣、永生的佛陀就有其过去世;赞美佛的过去世,就出现了《本生经》。在如今印度中央邦马尔瓦地区阿育王(前268?-前232?)所建桑奇大塔牌坊浮雕里已多有本生和佛传故事。东晋法显西行求法,在天竺曾到本生故事讲的菩萨割肉贸鸽、施眼、舍身饲虎处;在师子国(今 斯里兰卡)他遇到王城供养佛齿,在仪式上“王便夹道两边,作菩萨五百身以来种种变现:或作须大拏,或作睒变,或作象王,或作鹿、马,如是形象,皆采画装校,状若生人”。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同样记载了五印流行本生故事的情形 。

    胡适先生曾经说:《华严经》末篇《入法界品》占全书四分之一以上,写善才童子求法事,过了一城又一城,见了一大师又一大师,遂敷衍成一部长篇小说。这种无边无尽的幻想,这种‘瞎嚼蛆’的滥调,便是《封神榜》‘三十六路伐西岐 ’,《西游记》‘八十一难’的教师了。

    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昌武说:“贤愚经》的《须达起精舍品》则对其中舍利弗与六师外道斗法情节进行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发挥。陈寅恪论及这段故事,联系《增一阿含经》卷二九和《大智度论》卷四五所记佛弟子舍利弗与目连角力事,指出“今世通行之西游记小说,在唐三藏车迟国斗法事,固与舍利弗降服六师事同。又所述三藏第子孙行者猪八戒等,各矜智能诸事,与舍利弗目犍连较力事,或亦不无类似之处’ 。”

    要说起这部篇章宏伟的长篇小说的作者吴承恩(约1520年—约1580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汉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大约四十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老母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在六十岁左右时去世。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一些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实《西游记》里所写的天界、地界、冥界、水界大概分别代指朝廷,地方,地下世界,商帮。而商品是龙王们库存的武器和宝贝,这些东西在吴承恩心里认为大有用处,书里也有相关情节与之对应,但是明代海运商品无非是些香料、药品等等,只有宝贝没有武器,现把一些宝贝列出来:胡椒、小豆蔻、肉桂、丁香、罗望子,姜黄的好处:是这些东西可以强身健体,功效显著。它既能用于烹调,又能做化妆品,还有药用的功能。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猴子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昏暗,虚弱,不言而喻。如来佛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而《西游记》一路上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均和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有关系,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 《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人性,神性和猴性三重特点。大英雄的不凡气度,对师父师弟有情有义,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是为人性,毛脸雷公嘴,山大王则是猴性,而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则是神性。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大闹天宫的桀骜不驯,与西天取经相比似乎改变许多,其实悟空的个性仍然没有变,比如在骗取妖怪的二件宝物,让玉帝派人装天,威胁道:“若不从,即上灵霄宝殿动起刀兵。”在得知妖怪是观世音菩萨所派,咒她“活该一世无夫”,对如来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称呼”,孙悟空,这么一个不“听话”,不为强势屈服的硬汉子,跃然纸上。

    《西游记》第六回里有一个故事,说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的法术,能够随意变为鸟兽虫鱼草木器物,还能变为各种各样人。有一次,他和天上的皇帝—— 玉皇大帝的战将杨二郎相遇,孙悟空变成一物,杨二郎即变降他的一物,双方变来变去,最后孙悟空变成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成一根旗杆,结果还是被二郎神识破了:“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杆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据说毛泽东他老人家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有好几次在讲话当中,说到这个故事。

    1953年9月16日至18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期间的讲话中,在谈到梁漱溟的问题时,毛泽东他老人家就说:冒充的事,实际上是有的,现在就碰到了。那些人有狐狸尾巴,大家会看得出来的。孙猴子七十二变,有一个困难,就是尾巴不好变。他变成一座庙,把尾巴变作旗杆,结果被杨二郎看出来了。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就是从那个尾巴上看出来的。实际上有这样一类人,不管他怎样伪装,他的尾巴是藏不住的。

    到了六十年代,随着国际国内客观情况的变化,毛泽东对孙悟空的“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形象和风采更是称赞不已,激情“欢呼”。

    1961年11月17日,他老人家写下的著名诗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就是毛泽东他老人家这个时期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到了1964年1月,在同安娜·露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毛泽东又借孙悟空这个人物故事,对自己当时的心境和思考作了进一步的表露。他说,同修正主义斗争的转折点是1963年7月14日苏共中央公开信对中国的攻击。他对斯特朗说:从那时起,我们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我们丢掉了天条!记住,永远不要把天条看得太重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革命道路。(见 安娜·露易斯·斯特朗:《必须走自己的革命道路—— 与毛泽东的一次谈话》曹力铁译)

   

   

    我今天从谈论吴承恩的《西游记》,一直在东拉西扯,甚至提到毛泽东他老人家对于这部《西游记》的看法,也可以说是有所指的。至少说明了这部小说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