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3.35gm代码:论述人体的湿、燥、寒、热与饮食的调理-(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25:23

论述人体的湿、燥、寒、热与饮食的调理-(4)

(2010-03-01 09:23:07)转载 标签:

保健

养生

湿热

调理

健康

分类:养生保健

第二十六集:

 

    活血化瘀法──湿邪长期存在会阻碍气血运行,导致瘀血的产生。瘀血不去,经络受阻,气血和津液运行不通畅,则湿病缠绵难愈。许多危重病患,如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充血性心衰、顽固性高血压、血栓性静脉炎、心包炎、高脂血症、泌尿系结石、输卵管积水、妊娠中毒症等,均与痰、湿、瘀互结有关。在湿病夹瘀的情况下,只有祛湿与化瘀同时进行,才可以根治,所以临床上两种治法常合并使用,称为利湿化瘀法。湿病夹瘀血可见于寒湿病证、湿热病证、内伤湿病和外感湿病证的后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舌质出现瘀斑、瘀点和晦暗色,症瘕积聚,疼痛固定,针刺样疼痛,面色黧黑,口唇爪甲青紫,皮肤甲错,皮下紫暗斑点,或有蜘蛛痣、肝掌等。

 

    湿病中活血化瘀的药物主要选用丹参、益母草、泽兰、川牛膝、红花、桃仁、穿山甲、王不留行、皂角刺、莪朮、三梭、斑蝥、水蛭、郁金、五灵脂、延胡等。丹参可以调经、通脉止痛、逐瘀生新,而且作用比较平和,是各种湿病夹瘀证的常用药。益母草、泽兰既可以化瘀,又能利湿消肿,对水肿夹瘀者效果较好。莪朮、三梭行气破瘀、散结消症,力量颇大,可用于症瘕积聚、各种良性或恶性肿瘤。斑蝥、水蛭逐瘀消症,但有一定毒性,一般只用于症瘕、鼓胀病。郁金行气解郁,利胆退黄,活血化瘀,常用于肝胆的湿病和黄疸病。

 

常用药方如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朮 )、血府逐瘀汤( 生地、桃仁、红花、甘草、桔梗、赤芍、柴胡、川芎、白芷、川牛膝 )、中满分消丸( 白朮、人参、甘草、猪苓、姜黄、白茯苓、干姜、砂仁、泽泻、陈皮、知母、黄芩、黄连、半夏、枳实、厚朴 )等。血府逐瘀汤是治疗血瘀发热的重要药方,治疗妇女更年期潮热疗效很好。

 

第二十七集:

 

    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与脏腑功能的协同作用以及全身气机的出入升降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人体病理状况下,各脏腑的功能障碍和虚损,都会导致全身气机活动的异常。湿邪为质阴有形之邪,最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影响脏腑功能。所以,治疗湿病,还必须配合调理气机与脏腑功能,这是属于扶正的治疗。

 

    人体组织分成三焦,五脏分居其中,心肺居于上焦,肝脾居于中焦,肾居于下焦。气机的运作也因此有所分别。

 

    上焦:肺居上焦,是脏腑中位置最高的脏器,也是上焦与湿病关系最密切的脏器。肺通过宣发和肃降的作用,将津液分别输布到体表和下焦。上焦气机的失调主要是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导致上焦向外和下降的气机运动失常。由于湿得热则升,人体中湿热病的病位偏上,与肺的气机关系尤其密切,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则一身气机通达,三焦通畅,营卫皆和,津液敷布,气化得行则湿邪自然可去,所以古人说 “湿热治肺,千古定论”。

 

    宣肺法──通过宣通肺气,开通津液运化的源头,使三焦气机和水液运行上下通畅,外达肌表,达到导湿下行,布津于外,湿从汗解的利湿目的。这是一种提壶揭盖法。常用药物如杏仁、桔梗、麻黄。杏仁功能宣肺下气,以宣发为主兼有肃降功能,作用稳当,副作用少,是湿热病治疗中最常用的宣肺药物。杏仁与滑石合用,是宣肺利湿的常用配伍。以杏仁为主的药方如三仁汤(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 )、宣痹汤( 杏仁、防己、滑石、连翘、山栀子、薏苡仁、半夏、蚕砂、赤小豆皮 )等。桔梗除宣肺之外,

还有化痰和引药上行的作用,对湿热夹痰者可取化痰宣肺之效,对于湿瘀互结于胸腔者可取宣肺和引药上行之效。麻黄性味辛温,为宣肺利水之要药,对水湿泛滥的水肿和寒湿病证有较强的疗效。药方如越婢加朮汤( 麻黄、石膏、甘草、白朮、生姜、大枣 )。但麻黄一般不用于湿热病证。

 

    注意点:宣肺法一般不单独使用。遇上肺气壅盛严重者,症状见到咳喘上气,上半身水肿严重,在宣肺的基础上,可能还需要加上通降肺气的药物如厚朴、桑白皮、苏子等,药方如杏仁薏苡汤( 杏仁、薏苡仁、桂枝、生姜、厚朴、半夏、防己、白蒺藜 )。

 

第二十八集:

 

    中焦:是全身气机水湿运化的枢纽,是湿病的病变中心,湿邪阻于中焦,会影响各脏腑的气机与功能。其症状表现为脾胃气机升降和运化的失调;脾阳、脾气虚损;邪郁少阳和肝气不能畅顺等。针对这些病机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理气和中、健脾益气、温补脾阳、和解少阳、疏肝理气等。

 

    1. 理气和中法──使用疏理气机、消除气滞的药物和方法,调理脾胃气机的升降运化,疏通中焦气滞,清除中焦湿邪。因为脾脏喜燥恶湿,湿邪侵犯脾胃,多出现脾胃困湿、运化失常的病机。所以此法适用于中焦湿病的各种证候。中焦脾胃湿滞,主要表现两种症状:1.脾气不升,出现神疲乏力、腹胀、泄泻等;2.胃失和降,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呃逆、胃脘胀闷、腹胀泄泻等。由于脾和胃互为表里关系密切,脾升胃降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因此,大多数都并见脾不升,胃不降症状。

 

    治疗的药物多选用性味辛苦而温的行气药,如枳实、枳壳、厚朴、陈皮、木香、甘松、佛手、大腹皮、砂仁、白豆蔻等。这类药物因其辛香,故具有能行能散,开通气结,调畅气机,宽胀止痛,升提脾气等功效。又因其味苦,又具有能泄能降,和降胃气的功效。每种药各具特点,又兼具解除脾胃气滞的功能。枳实枳壳行气开泄,消痞散结,有较好的消除脘腹胀痛和症瘕鼓胀的能力,枳壳比枳实药力和缓。厚朴行气降逆,多用于胃气上逆。木香善长于入脾导滞而消食积,通利大肠而治里急后重,能升能降,彻里彻外,有较强的行气止痛作用。但因为木香过于辛窜,所以在外感湿热病时少用,恐其辛窜引起湿热上蒙清窍。陈皮行气理脾,燥湿化痰,作用平和,能同时解决湿困脾胃引起的气滞痰湿等问题,所以常用。白豆蔻、砂仁既能行气散滞,又有较强的芳香化湿作用,是医湿困为主、脾胃气滞的常用药。大腹皮利水消肿、行气宽中,是消除水湿肿满之佳品。常用药方如三仁汤(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 )、连朴饮( 川连、制厚朴、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炒山栀、芦根 )、平胃散( 陈皮、苍朮、厚朴、甘草 )、藿香正气散( 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半夏、陈皮、白朮、厚朴、桔梗、甘草 )等。

 

    对于脾胃升降失调严重,又有寒热错杂、实中夹虚的痞证,使用上述的药物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如使用寒热并用的辛开苦降法效果会更好。代表药方为半夏泻心汤(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其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干姜、半夏辛温开泄燥湿,能迅速解除升降失调,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状态。清朝叶天士认为: “诸泻心方取治湿热最当”。

 

    注意点:1.理气和中法的药物温燥行气,宜于气滞实证中应用,如过用会耗气伤阴,为防止 “香燥疏气,愈疏愈痛”,虚证一般不用,或仅作为少量辅助药使用。2.使用辛开苦降法,小心 “过寒伤脾,过热不降”。要根据病情的寒热,仔细分别苦寒降泄和辛温开泄两组药物之间药量的比例。

 

第二十九集:

 

    2. 健脾益气法──使用补益脾气的药物,培补脾气的不足和纠正脾脏功能的低下,使脾脏功能恢复正常。健脾益气法适用于湿病的后期,在湿邪基本袪除,脾气亏虚,脾失健运的病证。症状见倦怠乏力、呼吸少气、动则气喘、面色白或萎黄、懒于言语、食欲欠佳、食量较少、便溏、舌淡红或舌淡、苔薄白、脉弱。常用药物如党参、白朮、茯苓、山药、黄耆、砂仁、甘草等。常用药方如四君子汤( 人参、茯苓、白朮、炙甘草 ),参苓白朮散( 人参、白朮、茯苓、扁豆、山药、桔梗、莲肉、砂仁、苡仁、甘草 )。

 

    3. 温补脾阳法──在健脾益气法的基础上,再配合温中散寒的药物,以达到温补脾阳,袪散阴寒的目的。温补脾阳法适用于脾气不足进一步发展,导致脾脏阳气虚衰,虚寒内生的病证,症状见脘腹隐痛、喜温喜按、畏寒肢泠、神疲乏力、动则气促、面色无华、纳少、纳多脘胀、大便稀溏、舌淡苔少、脉弱。常用药如干姜、川椒、丁香、吴茱萸、高良姜等。药方如理中丸( 人参、白朮、干姜、甘草 )。

 

    注意点:1.脾喜燥恶湿,脾气要流通。所以使用健脾益气与温补脾阳的方法时,多配伍理气渗湿燥湿的中药。2.在病邪还没袪除之前,不宜使用这两种补脾方法,以避免闭门留寇。舌苔薄白是病邪基本袪除的重要标志。湿热病后期,湿热邪气已除,现出脾气虚或脾阳虚时就可以使用这两种方法。3.脾阳虚证常伴有肾阳虚,所以可以兼补肾阳。

 

第三十集: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1a98330100gmoc.html) - 论述人体的湿、燥、寒、热与饮食的调理-(4)_简易01_新浪博客

 

    4. 和解少阳法──当湿热邪气蕴踞少阳胆经,采用寒热并用、理气袪湿的用药方式,通过和解阴阳,调理气机,达到和解少阳气机、袪除湿邪,恢复津液正常输布功能的目的。临床症状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泛恶、苔腻脉弦为主。和解少阳的方法常以柴胡、青蒿清除少阳半表的邪气,以黄芩、山栀解少阳半里之热,半夏、生姜和中降逆,再配合燥湿利湿的药物袪除湿邪。

 

    在湿病中常见有三种邪郁少阳的证候,都适宜用和解少阳的方法。(1).胆郁痰扰证:可见于外感和内伤湿热病,以惊悸不眠,烦躁不宁为主要症状,药方用温胆汤( 竹茹、枳实、半夏、橘红、茯苓、甘草、大枣 )。(2).湿热郁蒸少阳证:可见于外感湿热病,以发热、件轻微恶寒、或寒热往来为主要症状,药方用蒿芩清胆汤( 青蒿、淡竹茹、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滑石、甘草、青黛 )。(3).邪伏膜原证:可见于温热疫,以恶寒壮热、全身疼痛、苔如积粉为主要症状。药方用达原饮( 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 )。

 

    注意点:和解少阳法将透邪、理气、燥湿、利湿、清热等各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方法,要根据病机辨证使用,合理处理各种治法的关系,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5. 疏肝理气法──用疏肝行气药,使肝脏气机条达。适用于七情郁结、气郁生湿的病证和湿邪停滞中焦而导致肝气不疏畅的病证,是调理中焦气机不可缺的方法。症状见胸胁痞满胀痛、烦躁易怒、大便不调、脉弦,情绪不舒常导致各种症状加剧。肝主疏泄与全身气机的畅通,脾胃和气血津液的运化均相关,湿邪易遏气机,必然遏肝气,所以疏肝理气也是湿病中调理气机的必要环节。常用药物如香附、柴胡、香橼、佛手、青皮、枳壳、木香、乌药、吴茱萸、川贝等。常用药方如逍遥散( 当归、白芍、白朮、柴胡、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柴平汤( 柴胡、人参、半夏、黄芩、甘草、陈皮、厚朴、苍朮 )。

 

第三十一集:

 

    下焦:肾主津液,全身水液代谢与脏腑的关系,概括地说,其标在肺、其枢在脾、其本在肾。在各种湿病的过程中,湿邪损害各脏腑阳气,最终都累及肾脏阳气,到湿病后期,肾虚是普遍存在的病机,下焦的阳虚证实质上都是肾阳虚证。

 

    湿病后期要调补肾阳,主要有四个病机和相应治法:(1).肾脏阳气不足、阳气不振。湿邪和寒湿邪气长期阻遏损耗全身阳气,导致肾阳虚衰,肾脏的温煦气化和温运的功能低下,虚寒内生,症见全身畏寒肢泠,腰膝酸软而痛,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色不华,耳鸣,舌质淡胖苔白润,脉弱。治疗用温肾回阳、温经散寒的方法。药物用附子、肉桂、桂枝、干姜等。(2).肾的精气不足。肾阳是以肾的精气为物质基础的,肾阳与肾阴是互根互用的,严重的肾阳虚必定肾精不足,肾阳化生无源。单纯温肾回阳只能振奋阳气于一时,精气不补终必化源不济,难以保证在质与量上均恢复肾阳。补肾精可以用六味地黄丸( 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 )与肾气丸( 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以治疗阳气不足、寒湿内停的病证。六味地黄丸适用于湿病后期,湿邪基本消退,肾精亏虚的证候。六味地黄丸以熟地、山茱萸、淮山药填精补肾,以茯苓、丹皮、泽泻利湿泻火,防止腻滞,全方补中有泻,补益肾精,可以恢复肾脏的主水气化功能。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桂枝、附子而成,在补益肾精的基础上突出温补肾阳,适用于湿病后期,湿邪基本消退,肾阳亏损的证候。(3).水湿内停。肾阳虚,气化无力,常导致水湿泛滥,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甚者水气凌心、心悸、气促,端坐不得卧。阳气不运则水湿难消,而水湿不袪也难复阳气,应该温肾回阳与燥湿利湿并用。(4).脾肾阳虚。肾阳是脾阳的 “锅底火”,两者都是水液代谢的主要脏腑,关系密切,所以在湿病中两脏的阳虚证常一起出现。温补肾阳与温补脾阳要同时兼顾。

 

第三十二集:

 

    湿病中肾阳虚常表现为水肿和泄泻,其相应的治法是温阳利水和温阳止泻:

 

    1.温阳利水法──将温肾回阳、燥湿健脾和淡渗利湿的药物合用,达到温补肾阳、振奋和温通阳气,袪除湿邪,使水肿消退的目的。温阳利水法适用于肾阳虚或脾肾阳虚,阴寒水湿内盛,以水肿为主的证候。除了有肾阳虚的症状外,还见到全身水肿,腰以下肿甚,小便不利,甚则腹部胀满,心悸气促,端坐不得卧等症状。常用药方如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白朮、附子 )、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朮、茯苓、桂枝 )、苓桂朮甘汤(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

 

    2.温阳止泻法──将温补肾阳、健脾益气和化湿的药物合用,达到温补肾阳脾阳,化湿止泻的目的。适用于肾阳虚不能温煦脾脏,脾失健运,水湿下泄的病证。除了有肾阳虚的症状外,还见到腹部泠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的症状。常用药方如四神丸( 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 ),附子理中丸( 附子、人参、白朮、干姜、甘草 )。

 

    注意点:1.肾阳虚是湿病中正气受伤的严重阶段,其来既渐,其愈也缓,需要较长时间的调补才能恢复。2.治疗中要处理好标本关系,寒湿为标,肾阳虚是本。湿邪壅盛时,如过于补肾精则不利于袪邪,所以,湿邪尚盛时,多用温阳利水法,少用补益肾精。到湿邪少或无时,就应治本,补益肾精。

 

第三十三集:

 

    有袪湿功能的中药包括袪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等。袪风湿药还可分袪风除湿清热药、袪风除湿散寒药、袪风湿强筋骨药。

 

    袪风湿药是指能袪除风湿,治疗风湿痹证的中药,这类药性有温、凉,味多辛、苦,能袪除留于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有些药还兼有散寒、活血、通络、舒筋、止痛或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袪风湿药多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袪风除湿清热药如丝瓜络。

 

    丝瓜络:味甘性平,归肺胃肝经,作用袪风活血、通络止痛、解毒化痰。一般使用量3- 12克。丝瓜络配合防风、当归、秦艽、鸡血藤同用,治疗骨节疼痛、肌肉顽麻、手足拘急的风湿痹痛证。丝瓜络与瓜萋、橘络、薤白等同用,治咳嗽、胸闷疼痛的痰气壅滞证。单用丝瓜络或与瓜萋、蒲公英、贝母等同用,治疗乳房生  、肿痛寒热的肝胃热结证。

 

    袪风除湿散寒药如独活、木瓜、威灵仙、乌梢蛇等。

 

    独活:性微温,味辛苦,归肝、膀胱经。作用袪风散湿,驱寒通痹止痛,发汗解表。现代研究,独活有抗关节炎、镇静催眠、镇痛、降低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一般使用量3-15克。独活与附子、防风同用,治腰膝、腿足关节疼痛等属于身体下部寒湿重的行痹。独活与桑寄生、防风、杜仲等同用,治肾气虚弱,加上吹风受泠引致偏枯泠痹、缓弱疼痛等证。独活与羌活、防风、荆芥等同用,治外感风寒夹湿证。

 

    木瓜:性温、味酸,归肝、脾经。作用舒筋活络、化湿和胃。是治疗久风顽痹、筋脉拘急之要药。一般使用量10-15克。木瓜与没药、生地黄、乳香同用,治筋急项强不可转侧。木瓜与槟榔、吴茱萸同用,治脚气肿痛、冲心烦闷。木瓜与半夏、黄连、吴茱萸同用,治湿浊中阻升降失常引起的呕吐泄泻、腹痛转筋。注意如胃酸过多,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忌用木瓜。

 

    威灵仙:性温、味辛咸,归膀胱经。作用袪风湿通经络止痹痛,软坚消骨鲠。现代研究有镇痛、抗利尿作用,是治疗风湿痹痛之要药。一般使用量5-15克,治哽骨可用至30-50克。凡风湿痹痛、麻木不仁,不论身体上下,都可以单用威灵仙研末,温洒调服。遇上各种咽喉骨鲠,单用威灵仙煎汤;或加砂糖醋煎汤,缓慢咽下。胆结石用威灵仙60克煎服,一日一剂。呃逆用威灵仙、蜂蜜各30克,煎水内服。

 

    乌梢蛇:性平味甘,归肝经。作用袪风除湿、通络杀虫、定惊止痉。一般使用量5-12克。乌梢蛇与防风、白附子、胆南星等同用,治手足缓不能伸举之风湿行痹。乌梢蛇与白花蛇同用,治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