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磁加热电路图:论述人体的湿、燥、寒、热与饮食的调理-(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12:17

论述人体的湿、燥、寒、热与饮食的调理-(3)

(2010-03-01 09:20:43)转载 标签:

保健

养生

湿热

调理

健康

分类:养生保健

第十八集:

 

    苦温燥湿法──用味苦性温的药物燥化中焦湿邪。苦温的药物可以加强脾胃运化、吸收功能,因而能达到袪除湿邪的效果。本法适用于各种湿邪困阻中焦的证候,症状有脘腹胀闷、四肢困重、纳呆、恶心呕吐、口淡口甜、大便溏泄等。常用药物有:苍朮、厚朴、陈皮、草豆蔻、砂仁等,其中以苍朮的燥湿之力最强,又兼具有发汗袪风湿的作用;厚朴善于降气,

在呕恶胸闷明显时应用;草豆蔻、草豆仁性温香烈,寒湿适用,其中草豆仁比草豆蔻作用更强;砂仁兼具有健脾安胎功效。常用方如平胃散( 陈皮、苍朮、厚朴、甘草 )。

 

    注意点:湿病以中焦脾胃为中心,苦温燥湿法比较常用,但如果是中焦湿热证,一定要加上清热药,否则容易化燥化热,耗伤脾阴。由于本法属袪邪方法,所以脾虚湿困者,必须配合健脾药物以扶正,以防伤脾阴。

 

    利水渗湿法──使用淡味药物渗湿利尿,使湿邪从小便排出。小便是人体排泄过量水液的主要途径,湿邪重浊趋下,因此利尿是袪除湿邪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径。常用药物如茯苓( 茯苓皮、赤茯苓、茯神、猪苓 )、木通、瞿麦、灯芯草、竹叶、泽泻、茵陈蒿、滑石、车前子( 车前草 )、金钱草、薏苡仁、冬瓜皮、防己、萆薢、扁豆等。本法可作为湿邪困阻全身任何部位的一种袪除湿邪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外感湿病,正气未伤的患者。其中湿蕴下焦者更为常用。对于湿兼蕴热,阻于下焦,导致湿热上蒸而蒙蔽清窍之证,症状如小便短少甚或不通,热蒸头胀,苔白口渴,主要应用这种方法。

 

    利小便的药物大概分三类:第一类是清热利尿药,如木通、滑石、车前子、灯芯草、竹叶、茵陈等,此类药既利尿又清热,最宜用于外感湿热病,寒湿证少用,阳虚者禁用。其中木通效力最大,但大量使用有引起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滑石性味甘淡寒,利水而不伤阴,药效平和,使用最为稳当。第二类是淡渗利尿药,如茯苓、泽泻、猪苓、扁豆、苡仁、萆薢等,此类药多于利尿时稍有健脾功效,适用于外感寒湿证或湿重于热证。第三类是利湿退黄药,如茵陈、金钱草,此类药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黄疸病。常用方如八正散( 车前子、木通、瞿麦、萹蓄、滑石、甘草梢、大黄、山栀 )、茯苓皮汤( 茯苓皮、生薏仁、猪苓、大腹皮、白通草、淡竹叶 )、茵陈五苓散( 茵陈、桂枝、茯苓、白朮、泽泻、猪苓 )等。

 

    本法注意点:本法应用广泛,但多与其它方法配合应用,否则长期使用可能损伤人体的阳气和阴液。遇上阳虚或气虚的患者湿邪壅盛时,如果完全不用淡渗利湿则湿邪不易消除,但多用又会损伤阳气,所以只可酌情适量应用。

 

第十九集:

 

    升阳除湿法──本法又称为 “风药胜湿法”,是使用性温味辛的风药,升腾阳气,以风胜湿。因为大自然中湿物可以用风干的方法。本法适用于脾胃虚衰,脾阳不升,湿浊内生的病证。常见症状有四肢困弱、身重节痛、大便泄泻、肠鸣腹痛、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本法常用于寒湿病证,在湿热病中也可以加减使用。常用药物如防风、升麻、柴胡、羌活、独活等。此类药物性温味辛,其气升浮,具有生发清阳,舒展经络之气的作用。阳气升腾,浊阴自化,阴湿也自除。常用药方如升阳除湿汤( 苍朮、柴胡、羌活、防风、升麻、神曲、泽泻、猪苓、炙甘草、陈皮、麦芽 )、痛泻要方( 白朮、白芍、陈皮、防风 )。

 

    注意点:本法与发汗袪湿法有相似之处,但本法用于脾虚湿盛为主的病证,而发汗袪湿法则用于外感湿证之表证,应用时要严格区分开。本法多与其它治湿法配合使用。本法若用于湿热证,要注意配合以清热热药物,以防过于辛温,化燥伤阴。

 

    通便导滞法──使用能袪除湿浊,又能通便的药物,通下肠道中湿浊之邪,畅通脏腑。本法适用于湿热久蕴,郁结中焦,肠腑气机痹阻,传导功能失常。常见症状如:少腹硬满,大便不通,或大便溏臭不爽,色如果酱,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而浊,脉濡数。如果湿浊蒸腾,蒙蔽上焦清窍,则出现神识昏蒙,头胀的症状。药物选用皂荚子、莱菔子、瓜萋、薤白、大黄、槟榔等。使用药方若便溏者用枳实导滞汤( 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朮、泽泻 );便秘者用宣清导浊汤( 猪苓、茯苓、寒水石、晚蚕沙、皂荚子 )。

 

    若是寒湿凝滞,三焦气机闭塞不通,导致湿浊阻滞下焦,二便不通者,症状如形寒肢泠,大便秘闭不通,小便短少甚或癃闭,舌淡苔白腻,脉沉迟。药方用半硫丸( 半夏、硫黄 )。硫黄热而不燥,能疏通大便;半夏燥湿理气,二药合用可使阳气运行,三焦气机通畅,大小便功能自然恢复正常。

 

    注意点是,攻下的方法,最易损伤脾胃,消耗阳气,所以应谨慎使用。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袪除湿邪,畅通气机,但仅是权宜之计,应该中病即止。药物的使用宜少量多次,缓慢地通下。如便溏者使用本法,以使用后大便转硬为准,慎不可再用。便秘者使用本法,也以便通为准,通后即停用。本法宜与其它方法合用。

 

第二十集:

 

    攻逐水饮法──本法使用峻下逐水的药物,强烈而迅速地逐除体内积水,也是属于攻下法。本法同时兼具泻下大便和利尿两种功能,使用后能够短时间内增加大便、小便的次数和数量,造成人为的失水,以致体内其它组织的积水由于体液调节作用的调节补充,间接地达到消除体内积水的治疗目的。本法常用于鼓胀病(腹水)、饮停胸胁(胸腔积液)等体内积水的疾病。鼓胀病有腹胀如鼓,动摇有声,皮色苍黄,脉络暴露等症状;饮停胸胁病症状有咳唾引痛、呼吸困难、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病侧胁间胀满,严重者可见到病侧的胸廓隆起。本法常用的药物如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等,这些药物都兼具有泻下和利尿的双重功能。常用药方如十枣汤( 大枣、甘遂、大戟、芫花 )、已椒苈黄丸( 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 )等。

 

    注意点:本法有较明显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这些反应的原因是导泻引起水与电解质的平衡紊乱,特别是低血钾症以及由于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使用本法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要注意病者的体质情况是否能够支持攻下的过程。在使用之前、使用之间和使用之后要酌情补益正气,健脾和胃。如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停止或减少药量。水与电解质紊乱者应适当输液和补钾。腹胀甚者重用活血行气的药物。本法容易损伤正气,使用时应当中病即止,一般水消五成左右就应当停用本法,改用其它副作用小的治法。

 

    通络袪湿法──又称袪风胜湿法,使用既能袪湿,又能通络的药物,达到袪除经络筋骨中的湿邪,畅通经络气血,解除痹痛的目的。本法主要适用于各种痹证。导致痹证的原因,外因有风寒湿热等邪气;内因有肝肾不足、气血不足等。但无湿不成痹,几乎各型痹证都与湿邪有关。痹证主要表现有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关节肿大屈伸不利。常用药物如独活、秦艽、桑寄生、威灵仙、海桐皮、伸筋草、豨莶草、老鹳草、五加皮、防己。白花蛇、乌梢蛇、蚕砂、松节、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雷公藤等。本类药物一般具有袪除风湿和风邪、通络止痛的作用。其中独活善治下半身痹痛,袪湿力强;秦艽性微寒,兼能退虚热;桑寄生善治腰痛,又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豨莶草兼能降血压、活血,治皮肤疮  瘙痒;海桐皮、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通经止痛力较好;五加皮、防己兼能利水消肿;白花蛇、乌梢蛇能治顽痹及皮肤瘙痒;蚕砂、松节、、雷公藤止痛力强但毒性大,多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方如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蒿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 )、独活寄生汤(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 )。

 

    注意点:本法主要用于痹证、湿邪困阻肌表的头痛头、胀重如裹、身体困重疼痛等,不属于痹证的一般不用此法。本法药物以性质温燥者居多,属湿热痹证应注意配合适当的药物。本法可以配合其它治法运用。

 

    燥湿袪毒法──本法使用性味苦寒或苦温的药物,具有以苦燥湿和袪除湿毒的作用。本法具有较强的杀灭或抑制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的作用。湿毒是指湿邪郁积成毒而致的疾病,特点是病变处糜烂、瘙痒滋水淋漓不净、气味臭秽,多见于各种皮肤病、带下病、寄生虫病(如疥疮)等。常用药物如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萹蓄、椿皮、蛇床子、大风子、木槿皮、土茯苓、黄柏、苍朮、枯矾等。这些药物可采取内服或外用(外洗、外敷)。常用药方如驱风除湿方( 薄荷、防风、苦参、蝉衣、黄柏、猪苓、蒲公英、银花、泽泻、藿香、地肤子、佩兰、苡仁、法夏 ),湿热清洗汤( 黄柏、地肤子、苦参、川椒、薄荷、大风子、蛇床子、千里光 )。

 

第二十一集:

 

关于袪湿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指出:

 

    芳香化湿、苦温化湿和发汗化湿的化湿药物,如香薷、佩兰、苏叶、辛夷、苍朮、香茅、石菖蒲、丁香、艾叶等,分别具有多方面作用,如1.对多种病毒、致病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2.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对特异和非特异免疫都有一定促进作用。3.通过调整胃肠的运动、消化液的分泌、肠道的吸收功能和护肝利胆作用,达到调整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4.抗变态反应作用。5.扩张体表血管,刺激汗腺分泌,具有解热消炎作用。6.调整中枢神经活动作用。

 

    淡渗利湿的药物,如茯苓、泽泻、猪苓、扁豆、苡仁、萆薢等,分别具有下列作用,如1.抑制细菌、病毒、真菌和钩端螺旋体,并有驱除寄生虫和抗细菌吸附的作用。2.解热、消炎、镇静的作用。3.抗癌和抑癌的作用。4.抑制免疫功能亢进,减轻组织病理损害和代谢紊乱。5.利胆、护肝作用。6.消脂、降糖、抗动脉硬化作用。7.改善心脑血流供给,降血压作用。8.利尿排毒作用。9.防石、排石、溶石作用。10.调整消化系统功能作用。

 

    通络袪湿药物,如独活、秦艽、桑寄生、威灵仙、海桐皮、伸筋草、豨莶草、老鹳草、五加皮、防己、白花蛇、乌梢蛇、蚕砂、松节、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雷公藤等,分别具有以下作用,如1.抑制病毒、细菌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2.抗炎解热作用。3.抗变态反应。4.镇静作用。5.镇痛作用。6.肌松作用,缓解横纹肌痉挛。7.改善血液流态。8.调整机体代谢,产生强壮作用。9.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营养,提高心脏功能。10.降血压作用。11.利尿排毒作用。

 

第二十二集: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1a98330100gmo9.html) - 论述人体的湿、燥、寒、热与饮食的调理-(3)_简易01_新浪博客

 

    以上是各种袪湿邪的方法与药物,如果兼有其它病邪,例如热、寒、燥、痰、瘀、食滞等邪气时,就必须配合其它治疗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清热法──使用性质寒凉药物,清除热邪,是一种热者寒之的治法。由于湿病中湿热病多于寒湿病,所以此法经常使用。本法与袪湿法组合成 “清热袪湿法”,适用于外感和内伤的湿热病,凡辨证性质属热的湿病都可以采用此法治疗。但湿热病范围广泛,使用药物众多,所以在使用时要根据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药物。其选择的根据有三方面:1.根据湿热邪气所在的病位,如上中下外;2.热邪的轻重;3.不同的病证。

 

    上焦湿热证:湿热邪气困阻肌表和肺卫,根据 “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选用性质轻清的药物,如银花、连翘、竹叶、枯芩、鱼腥草等,常用药方如新加香薷饮( 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 ),银翘散( 银花、连翘、竹叶、桔梗、薄荷、甘草、荆芥、豆豉、芦根、牛蒡子 )。

 

    中焦湿热证:宜选用苦寒、清热燥湿的药物,既能清热,又可燥湿,如黄连、黄芩、栀子、龙胆草、白花蛇舌草、胡黄连等。常用药方如连朴饮( 川连、制厚朴、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炒山栀、芦根 )。如果中焦湿热属阳明胃热盛,且热重于湿者,症状见高热、面赤、口渴欲饮、身重脘痞、苔黄微腻,可以用辛寒清气的药物,如石膏、寒水石,药方如白虎加苍朮汤(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朮 )。注意此法容易损伤脾阳,使用时应确认热重于湿,且无脾虚泄泻,用的药量也不宜大,一般石膏用量在 30克之内。

 

    下焦湿热证:应分别病位在膀胱或肠腑。属膀胱湿热证宜用淡渗利湿的清热利尿中药,例如车前子、木通等,既可清热,又可利湿,一举两得;肠腑湿热证宜选用黄柏、秦皮、龙胆草、白头翁、等中药。

 

    皮肤湿毒、湿热带下,则应选用燥湿祛毒且性质偏寒的中药,如土茯苓、白鲜皮、苦参等。

 

    暑湿病可选用荷叶、芦根、绿豆、青蒿等。

 

    湿热病中,热邪的轻重差别甚大,热轻者只在药方中使用既能清热,又能袪湿的药物即可,如在藿朴夏苓汤( 藿香、半夏、白蔻仁、赤苓、杏仁、苡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 )中使用苡仁、泽泻;热重者清热为主,化湿为辅,如在白虎加苍朮汤(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朮 )中使用石膏、知母。

 

    使用清热法时的注意点:1.应正确判断湿热病中湿热的轻重。否则,如过用清热法会损伤阳气,损伤脾胃,造成变证,加重病情。相反如清热不足则会化燥化热,损伤阴液,轻者用药无效,重者转变为温热病。掌握好温燥化湿和寒凉清热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能否做到湿热两清的关键。2.清热法忌用于寒湿证。

 

第二十三集:

 

    袪寒法──本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药物以温散寒轻,是寒者热之的一种治法。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及损伤阳气,在寒湿证中使用袪寒法,不但可以袪散寒邪,还可以温通气机和经络,对驱除湿邪也有一定的作用。寒湿证的病位在肌表、经络和脏腑是不同的,因此选用的药物也应随之不同:

 

    寒湿困表:症见恶寒重发热轻,甚至恶寒不发热,头身肌肉关节拘急疼痛麻木,活动不利,无汗。用药选用辛温解表之品为主,如麻黄、桂枝、生姜、香薷、藿香。常用的药方如麻黄加朮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白朮 ),桂枝姜附汤( 桂枝、干姜、白朮、熟附子 )。

 

    寒湿困阻脾胃:症见脘腹胀闷泠痛,呕吐,大便溏泄。药物选用既能袪寒又能燥湿的苦温燥湿药为主,如藿香、紫苏、半夏、厚朴、陈皮、草豆蔻、砂仁、木香、干姜等,严重者可用附子、高良姜等药。常用药方如厚朴温中汤( 厚朴、陈皮、草豆蔻、茯苓、炙甘草、木香、干姜 ),藿香正气散( 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大腹皮、白朮、陈皮、半夏、厚朴、桔梗、甘草 )。

 

    寒湿痹阻经络:症见肢体关节剧痛,痛处固定,遇寒痛剧,痛处不红不热,舌淡苔白。选用既能散寒通络,又能袪风胜湿的药物,如川乌、草乌等,常用药方如乌头汤( 川乌、麻黄、芍药、黄耆、甘草、蜂蜜 )。

 

    注意点:袪寒法仅用于寒湿实证。虚寒证应加上温补阳气的药物才可以使用。遇上湿热证则忌用。

 

第二十四集:

 

    宣散燥邪法──燥病分内燥、外燥,内燥主要是阴血不足,外燥主要是燥邪侵袭肺卫。临床上可遇到既湿邪内阻,又外感燥邪的病证,症见发热、稍恶风寒、口干唇燥、口干不多饮、咳嗽阵作、痰白粘或黄粘、头重昏蒙、身体困重、胸闷、脘腹痞闷、舌苔腻而表面干燥。湿为水液过多,燥为津液不足,两者性质相反,但是两邪均可阻塞经络,湿邪阻络可使津液难行,燥邪外束可使津液不能外达。肺主皮毛,主宣发,外燥袭肺,津液内困。宣通肺气,化湿济燥,使津液输布正常,外燥自然可解。常用药物如杏仁、桔梗、前胡、桑叶等。药方如三仁汤(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 ),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

 

    注意点:宣散燥邪法的使用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秋季,其它季节少见。而患者有素体湿蕴的病史和症状。使用时以宣肺理气为主,慎用滋阴药物。

 

    消导食滞法──湿证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脾胃的运化功能经常障碍,食物积滞于脾胃。造成湿病兼食滞的原因有:1.暴饮暴食,饮食不节,食滞胃脘,壅塞中焦,脾失健运,湿浊内生。2.素体湿困中焦,脾失健运,加上饮食不节,过食油腻或饮食过量,造成湿困脾胃兼夹食滞之证。症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酸腐食物,矢气多,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头身困重,舌苔腻厚脉滑。常用药物如神曲、山楂、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等。常用药方如保和丸( 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

 

    注意点:消导食滞法是攻消之法,不宜用作开胃药长期使用,以免损伤脾胃正气。

 

    化痰法──痰属湿,为津液所化。湿邪郁久容易凝结为痰,痰为有形之阴邪,较湿邪更容易顽固地阻塞于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痰邪不去则经络不通,湿邪也难化。痰与湿虽为同类,同是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但性质毕竟不同,单纯的化湿法不足以袪痰,因此,如果湿病夹痰就一定要使用化痰法。化痰法与化湿法经常结合使用,称之为化湿袪痰法。

 

第二十五集:

 

    不论是寒湿证或湿热证,首选药物都是既能燥湿又能化痰的药物,例如半夏、南星等。其中半夏既可燥湿化痰,又能和胃止呕,毒性比南星小,所以是化湿袪痰最常用药物。化痰的药物还有白芥子、莱菔子、皂荚、贝母、桔梗、瓜萋、海藻、昆布等,白芥子化痰又能利气,善祛皮里膜外之痰,常用于痰阻经络所致的痰核、关节疼痛及痰蒙心窍。莱菔子既能化痰,又消食下气,可用于湿病夹痰又夹食滞者,对湿困胃肠、气机不通的大便不畅,亦有良效。皂荚辛温走窜,善于开窍,多用于痰湿困阻肠胃,气机不通的大便秘结。贝母清热化痰散结,兼有舒郁功效,多用于湿热证咳嗽痰粘兼有气郁胸闷者。桔梗开窍肺气,又能化痰排脓,在湿热证中使用时可以起到两种效果,一是开宣肺气,宣通水之上源,有利于利湿;二是湿热证的痰粘者使用,可起清热化痰功效。瓜萋清热化痰、宽胸利气,最常用于痰湿互结引起的胸痹证,用药量一般较大。海藻、昆布善于消痰软坚,常用于痰核、症瘕、积聚。

 

    常用药方如二陈汤(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三仁汤(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 )等。

 

    注意点:化痰法的使用应中病即止,盲目长期使用易伤正气。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1a98330100gmo9.html) - 论述人体的湿、燥、寒、热与饮食的调理-(3)_简易01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