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 武器链:爱孩子不需要条件(9)自我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56:40
自我教育今天从图书馆借阅一本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冉乃彦著,非常认同其中的观点,特摘录以下输入电脑放在这里学习与分享:

 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教育实际是由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与传媒影响”组成,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如果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这些目的肯定是不能真正达到的。

应该辨证看待以下四大影响成才的因素,:

1.遗传因素

不可否认,先天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成才的前提。另外,每一个人遗传的智能结构并不一样,有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道德智能能九种类型。家长和老师应立足于孩子不同的智能结构,引导他扬长避短或者扬长补短,有特点地发展自己,获得幸福的一生。

2.环境因素

环境是一种相对的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历史环境是人无法选择的。大的社会环境通过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个人也是无法选择的。孟母之所以三迁,就是看到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虽然大的环境我们往往无法改变,但是,对于不成熟的孩子,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会主动地选择优质的微观环境,仍然是必要的。

3.他人教育因素

他人教育是一种相对的可控因素,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积极干预,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对人才的成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过,应该理解教育家素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从而处理好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4.自我教育

这一因素对人成才的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当然,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在四个因素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最终,它在人的成才各种因素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回顾人类历史,所有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践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相反,没有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是一种反教育。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的一种引导,而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二、什么是自我教育

(一)自我教育是由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结构

一般的人都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力争达到一个预期效果,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过程。

1.自我认识

(1) 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

因为人怎样认识自己,就会怎样要求自己,就会按自己认定的角色去生活。

来自亲身实践和多种的他人评价,尤其是互相矛盾的评价,将激发他思考,促使他不断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他将得到比较客观的自我认识,但仍不能保证都是正确的。一般说自我认识是否正确,要看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周围环境条件如何。当前,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笨,往往就是盲目地相信教师或其他人对他的错误评价的结果。可见认识自己并不容易。

(2)自我认识的内容很广泛

构成自身的一切都是自我认识的内容。

对最基础的物质层面的认识,对自己的机体的物理认识,如身高、体重、头发长短、皮肤黑白;

对生理层面的认识:如胃口好坏,出汗多少,心跳快慢,体态胖瘦,身板强弱;

对机体活动力的认识:如力量大小,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扔得远近……

对心理层面的认识:如情绪的稳定和易变,记忆的长久和短暂,内向和外向,能力高低,气质类型等等。

对社会文化层面的认识,如爱集体,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积累,爱好特长,行为习惯等。

据研究,四五岁、十来岁、青春期是自我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应该更加细致、谨慎,这点尤其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3)自我认识的深度,受到内外条件的制约

自我认识的深度达到哪个层面,要受到两个因素制约。一是作为客体的我,暴露和展示的程度如何。二是作为主体的我,自身中枢神经系统发展成熟的程度如何。如小学生不可能去认识自己的人生追求。

(4)正确的自我认识是正确的自我教育的前提之一

因为有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推动自己怎样行动,有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回对自己提出相匹配的要求。

2. 自我要求

自我要求是自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恩格斯说:“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要进行自我教育活动,自己提出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要求是最关键的一环。一个觉得自己已经十分完美的学生,和一个自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同样都不会真正进行自我教育,因为他们虽然对自己的看法截然不同,但内在的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来自错误的自我认识,所以两种看似相反的看法,导致的却是相同的结果,那就是都没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

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比较符合实际的目标、蓝图、远景,需要对自己的现状,对自己的能力和对自己的需要进行综合的把握。

安排计划是自我教育实践过程的超前表象,它包括行动的方案、步骤、过程管理、方法和措施等内容。实践经验证明,如果既有长规划,又有短安排,长远的目标能从根本上引导着学生,近期的具体目标,则能保证着计划逐步实现,就有可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取得阶段效果,增强继续前进的信心。

3.自我践行

自我践行是自我教育四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

(1)自我监督

强烈的自我教育的动机,美好的自我教育的目标和周密的自我教育的计划,都要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接受考验,取得发展。

(2)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和学生的理想、追求紧密相联的。学生在这一次一次的自我监督的过程中意志得到锻炼,初步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就会提高自信心,使自强的愿望不断得到升华。

(3)自我调节

自我教育的过程和任何事情一样,遇到的现实情况往往与预期的不同,这就需要善于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在调节的问题上,学生常常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固执地丝毫不考虑调节,误以为这是自己意志坚定的最佳表现。而另一种人,则是过与轻率地频繁地进行着调节。他在自我践行过程中,客观稍有障碍,主观稍有困难,就重打鼓另开张,用自我调节的借口来原谅自己的意志力薄弱的致命弱点。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强调“再坚持一下“,因为事物在发生质变前,往往是最困难的时期,“黎明前的一刻是最黑暗的”,许多胜利是产生在再坚持一下之中。对于培养心理品质来说,不站而退,就不如拼搏一下,即使不能全部成功,也能取得些经验和教训。当然,当情况已经十分明显,继续干肯定毫无效果时,就要勇于及时自我调整,这从另一角度说,激流勇退,撞南墙肯回头,也是一种对意志的锻炼。

 4. 自我评价

如果把自我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自我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这一环将决定自我教育过程在进入下一周期时,驶入哪一个轨道。自我评价必将影响着自我教育的方向。

(1)“价值观”是一把尺子

自我评价要有标准。人每当做完一件事后,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价值观”这把尺子量一量,即通常所说的“值不值?”。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把尺子并不是不变的,不但每一个人用的尺子可能不同,即使同一个人,自己用的尺子也会发生变化。这个尺子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在长期实践生活中形成的,欲望、动机、兴趣、爱好、情绪、情感是较低层次的价值意识,而信念、信仰和理想则是较高层次的价值意识,在系统化和理论化之后,就成为对人影响极大的价值观了。

(2) 获得新的动力

自我践行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会看到实践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必然极大地影响自己的认识,不但影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影响对主观世界的认识。

(3)重新认识自己.(待续)超然录于2008年4月19日晚

(二)自我教育最终要塑造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品质

1. 通过自我认识培养自信的品质

自信,是指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自己相信自己的实力和潜力。自信,需要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如实地、全面地、发展地认识自己。

自信并不是人主观地认为自己没有缺点,而是相信自己能克服缺点,自己有克服缺点的能力;自信也不是教条地认为人应该没有缺点,而是相信自己即使有某些缺点,也不影响自己从整体上仍是优秀的,值得骄傲的。

自信并不是盲目地认为自己超过别人,而是不会因自己有某些缺陷而全面贬低自己,否定自己,失去前进的勇气。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有潜力,自信的人认为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色,都可以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因此,自信又是基于对整个世界的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对自身的一种信念。

2. 通过自我要求培养自强的品质

自强就是有进取心,善于对自己提出要求,激励自己,有一种奋发图强,战斗不息的精神。

自强是出自内心自愿的要求,而不是教师、家长一厢情愿从外部强加的。

自强,是在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基础上,有目的、有打算,自己积极提出来的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一时冲动的感情用事,更不是出于嫉妒的盲目攀比。

3. 通过自我践行培养自立的品质

自立就是勇于实践,敢于负责,顽强地克服困难,扎扎实实地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自立体现了务实的作风和做事的能力,而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自立,需要自觉地做实实在在的工作,需要具有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基础。

自立又是指一种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敢于负责的态度,而不是那种处处以来别人,毫无创见,喜欢随大流的心态。

自立是人生极重要的品质。 

4. 通过自我评价培养自尊的品质

自尊,就是自我尊重。自尊要有个标准,自尊的核心问题是评价标准,所以苏联心理学家科恩说:“自尊心是个人的价值判断”,自尊也就是自己要捍卫自己的价值追求标准。

自尊应该是体现了社会价值的一种自我价值追求,是指向深远的人生目标的追求,而不是为了虚荣心,为了面子的肤浅的价值追求,更不是处于狭隘目的,寻求私利的价值追求的自尊。

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标准建立自尊,用正确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用正确的价值追求,形成自己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准备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对人类做出贡献,用这种方法提高自己的价值。

要使学生具有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又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超出物质利益的浩然节气。

 三.   不同年龄的自我教育

幼儿的自我教育——做好孩子

小学生的自我教育——有好行为

初中生的自我教育——有好品质

高中生的自我教育——有好人生

 四、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十个策略

(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二)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三)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

(四)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五)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六)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七)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八)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九)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家长由于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而如果从来不给他选择的权力,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选择和责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的事情件件都由家长去作主,决定之后,孩子不会想到自己对这个决定有责任。

(我对此深为赞同!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在许多事情比如报特长班、购买课外书、活动计划等的选择上,我都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她,但是在事前为她提供有关情况,帮她分析可能,并且告诉她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我从来不会自作主张为她做决定,在很多事情上我也会听从并且尊重她的意见,因为她的一些见解很有见地。)

(十)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溺爱会导致孩子爱无能”。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我有一朋友,他的孩子从上小学、......大学......到工作都是靠托关系得来的。乃至与他有关的亲戚的子女上学几乎都是这样......这样教育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呢?其孩子长后,他并没有解脱,还需为孩子再负担十余年的房贷款.....也不知其子女是感到愧疚。还是无动于衷呢?其只是一味的教育孩子突击文化知识却忽视了道德品质的教育,这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孩子的试卷被打了百分而已。在生活方面是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为了鼓励孩子学习进行一下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25岁左右的子女还在坦然的“吃父母”呢?这也是我国与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玩具、搞卫生等活计。是这种教育西方的子女大多在18周岁是就是自食其力了。而中国25岁以上的“寄生虫”却大有人在......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每个人永久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承担着对孩子的“摇篮教育”,同时父母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关系到孩子的“终生教育”。也就是说父母的世界观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教育孩子不但要学习好各种文化知识,同时把孩子培养成“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使孩子富有开拓精神,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更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除了把选择权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负责心、好奇心,信任他们,别无他法。然后,还有五件不要去做的事:

    (1)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计算机,不要说,“不准!”告诉他,如果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学习最好的来源,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如果父母只要想要孩子避免失败,会有几个不好的后果,第一个就是孩子可能会为了怕失败只去追寻那些很简单的目标,不敢自我挑战,把自我的目标订得太低了,第二呢,他可能认为失败是一种惩罚,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败了不承认,或是无法从中学到教训,这是相当可惜的事情。

    (3)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5)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不要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从。 

    在管教的方法上,没有一定的对错,因为孩子要因材施教;另外,我觉得父母亲也有自己的个性,不代表只有一种方式(才是对的)。但对我来说,我个人认为(加强语气),对一个孩子来说,你用“不允许”,“不准”,“做了违规就要处罚”,这种传统的方法来教导孩子的话,我觉得他会学会的就是:“我不应该做这件事,因为我怕惩罚”。

    我觉得更好的方式是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每个人都该有自己想追寻的理想,更鼓励他们正面地往这边走,负面的则才用“稍稍的”惩罚把它挡住。

贾计红zang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