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之符咒4.0隐藏:中医内科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7:27:27

感冒的治疗原则为解表达邪。
  【须牢记的架构图】
  
 1.风寒束表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表证  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3.暑湿伤表证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4.气虚感冒    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5.阴虚感冒   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风寒束表证,若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咳嗽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证

须牢记的架构图】
  

1.风寒袭肺证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身痛,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痰湿蕴肺证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 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

5.痰热郁肺证  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 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6.肝火犯肺证  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7.肺阴亏耗证  主症: 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哮病的辨证要点:
  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
  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

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须牢记的架构图】
  

1.          冷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证    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1.肺脾气虚证主症: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肺肾两虚证 主症: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喘证

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须牢记的架构图】
  

1. 风寒壅肺证主症: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2.表寒肺热证 主症: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薄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3.痰浊阻肺证  主症: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4.肺气郁痹证  主症: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1.肺气虚耗证  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2.肾虚不纳证  主症: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肺气虚耗证,兼中气虚弱,肺脾同病,清气下陷,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配合补中益气汤,补脾养肺,益气升陷。
  肾虚不纳证,肾阴虚者,不宜辛燥,宜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以滋阴纳气

肺痈的诊断要点------咯吐腥臭浊痰!
  
  
  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
  【须牢记的架构图】
  

1.初期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2.成痈期 主症: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3.溃脓期 主症: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数实

4.恢复期 主症: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有胸胁隐痛,难以平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烧,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或见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心悸的辨证要点: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
  心悸的治疗原则: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须牢记的架构图】
  
1.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2心血不足证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3.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4.水饮凌心证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5.阴虚火旺证    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6.瘀阻心脉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心血不足证,若五心烦热,血汗盗汗,胸闷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
  阴虚火旺证,若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
  水饮凌心证,若见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者,当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如真武汤

胸痹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
  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

【须牢记的架构图】
  

1心血瘀阻证  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

2气滞心胸证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玄

3.痰浊闭阻证  主症: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4.寒凝心脉证  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5.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 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6.心肾阳虚证   主症: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面色 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寒凝心脉证,若阴寒极盛,胸痹重症,表现胸痛剧烈,痛无休止,伴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当用温通,予乌头赤石脂丸。
  气滞心胸证,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用丹栀逍遥散,以疏肝清热;便秘严重者,加当归芦荟丸以泻郁火。
  痰浊闭阻证,若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

不寐1.本病的临床特征:连续3周以上
  2.虚实辨证要点:辨证当辨虚实。
  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
  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
  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
  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
  不寐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须牢记的架构图】
  

1.肝火扰心证 主症: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2.痰热扰心证  主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3.心脾两虚证  主症: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4.心肾不交证  主症: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5.心胆气虚证 主症: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癫病与狂病均属性格行为异常的精神疾病,
  癫病属阴,以静而多喜为主,表现为沉静独处,言语支离,畏见生人,或哭或笑,声低气怯,抑郁性精神失常为特征;
  狂病属阳,以动而多怒为主,表现为躁动狂乱,气力倍常,呼号詈(li)骂,声音多亢,兴奋性精神失常为特征。
  【须牢记的架构图】
  
1.痰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时太息,言语无序,或喃喃自语,多疑多虑,喜怒无常,秽洁不分,不思饮食,舌红苔腻而白,脉弦滑。

2心脾两虚证  主症: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锐减,言语无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3痰火扰神证 主症;素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发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

4.火盛阴伤证 主症:癫狂久延,时作时止,势已较缓,妄言妄为,呼之已能自制,但有疲惫之象,寝不安寐,烦惋焦躁,形瘦面红而秽,口干便难,舌尖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

痫病1.典型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或仅有突然呆木,两眼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腹软无力,面色苍白等。
2.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凝视,或语言障碍,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

【须牢记的架构图】
  
1.风痰闭阻证  主症: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痫病发作呈多样性,或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2.痰火扰神证  主症: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3.瘀阻脑络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遗症等。或先天脑发育不全,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

4.心脾两虚证  主症:反复发痫,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5.心肾亏虚证 主症:痫病频发,神思恍惚,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脉沉细而数。

胃痛的诊断要点---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   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实证——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虚证——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须牢记的架构图】
  
1.寒邪客胃证 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饮食伤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3.肝气犯胃证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4.湿热中阻证 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5.瘀血停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6.胃阴亏耗证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7.脾胃虚寒证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寒邪客胃证,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呕吐治疗原则——和胃降逆!
  【须牢记的架构图】
  
1.外邪犯胃证 主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食滞内停证 主症: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3.痰饮内阻证 主症: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4.肝气犯胃证 主症: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5.脾胃气虚证 主症: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6.胃阴不足证 主症: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腹痛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
  
 3.腹痛的基本病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1.腹痛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
  

2.腹痛的治疗原则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治法。实者,急则治其标,宜“通”,即调血以和气,调气以和血,可为通;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下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均属“通”的范畴。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须牢记的架构图】
  
1.寒邪内阻证   主症: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2.湿热壅滞证   主症:腹痛拒按

3.肝郁气滞证   主症: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

4.瘀血内停证  主症: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

5.中虚脏寒证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泄泻的常见病因
  

泄泻的基本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佐以分利
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为主。 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阴液。 
  【须牢记的架构图】
  
1.寒湿内盛证  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2.湿热伤中证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肠胃证  主症:腹痛肠鸣,泻下

4.肝气乘脾证主症: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5.脾胃虚弱证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肾阳虚衰证 主症: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七、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
  食滞肠胃证,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用枳实导滞丸
  脾胃虚弱证,若脾阳虚衰,阴寒内藏,可用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健脾止泻、升阳举陷。

.痢疾的常见病因
  
  2.痢疾病位在大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
  3.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治疗痢疾之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须牢记的架构图】
  
1.湿热痢  主症: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

2.疫毒痢  主症: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3.寒湿痢 主症: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4.阴虚痢 主症: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

5.虚寒痢 主症: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6.休息痢 主症: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便秘
  

1.热秘  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气秘  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3.冷秘  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4.虚秘  1)气虚秘 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

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2)血虚秘 主症: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3)阴虚秘 主症: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秘 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胁痛的治疗原则——治疗当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
  
1.肝郁气滞证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  主症:胁肋胀痛或刺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4.肝络失养证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黄疸的治疗原则——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
  

阳黄  1热重于湿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 ,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胆腑郁热证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大柴胡汤加减。

4)疫毒炽盛证(急黄)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千金》犀角散加减

.阴黄 寒湿阻遏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茵陈术附汤加减。

积聚积聚的诊断要点——腹内结块,或痛或胀。
  积聚的辨证要点——必须辨其虚实之主次。聚证多实证。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则以正虚为主。
  积聚的治疗原则:
  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
  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1.聚证
  (1)肝气郁结证
  主症: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代表方: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2)食滞痰阻证
  主症: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2.积证
  (1)气滞血阻证
  主症: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等。
  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2)瘀血内结证
  主症: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
  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3)正虚瘀结证
  主症: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代表方: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鼓胀的辨证要点: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1.气滞湿阻证主症: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2.水湿困脾证 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3.水热蕴结证 主症: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4.瘀结水留证 主症: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5.阳虚水盛证 主症: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 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6.阴虚水停证 主症: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六、治疗加减变化 鼓胀之水热蕴结证,如腹部胀急殊甚,大便干结,可用舟车丸行气逐水,但其作用峻烈,不可过用。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
  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室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一般起病缓慢,病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处固定,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
  2.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判断其经络归属
  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3.根据头痛的不同性质判断其证候不同
  头痛因于痰湿者,重坠或胀;肝火者,跳痛;寒厥者,冷痛而刺痛;阳亢者,痛而胀;气血、肝肾阴虚者,隐痛绵绵或空痛。
  
  1.风寒头痛 主症: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头痛 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  主症: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4.肝阳头痛 主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而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5.血虚头痛 主症:头痛而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6.痰浊头痛  主症: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7.肾虚头痛 主症: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8.瘀血头痛  主症: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加减变化 风寒头痛,寒邪侵于厥阴经脉,症见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脉弦者,用吴茱萸汤;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肝阳头痛,若肝郁化火,肝火上炎,可选用丹栀逍遥散。
  痰浊头痛,若痰湿久郁化热,可用黄连温胆汤。
引经药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眩晕的辨证要点:
  1.辨脏腑:辨肝阳上亢、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及肾精不足。
  2.辨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虚证;风、火、痰、瘀为病之标实证。
  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肝阳上亢证 主症: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气血亏虚证主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 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 主症: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4.痰浊中阻证 主症: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 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减变化肝阳上亢证,若见目赤便秘,可选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血亏虚证,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肾精不足证,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予右归丸。

痰浊中阻证,痰郁化火,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中风1.口僻 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口僻之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于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痫证 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或留有轻度头昏、乏力等证,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3.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4.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但痉证患者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患者抽搐时间长,中风患者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
  五、辨证论治
分期 中风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2周内,中脏腑类最长病期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中风中经络之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痰入络证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言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2.风阳上扰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3.阴虚风动证 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疼,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 ,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二)中风中脏腑中的闭证(包括阳闭、阴闭)和脱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闭证: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

(1)阳闭 主症: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数。

(2)阴闭  主症: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2.脱证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三)中风恢复期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痰瘀阻证  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2.气虚络瘀证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加减变化 中脏腑阳闭,若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可服竹沥水、猴枣散豁痰镇惊;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用礞石滚痰丸清热涤痰通腑。
  中脏腑阴闭,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水肿的治疗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
  
  1.风水相搏证  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2.湿毒浸淫证   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3.水湿浸渍证 主症: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4.湿热壅盛证   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5.脾阳虚衰证 主症: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6.肾阳衰微证  主症: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 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加减变化风水相搏证,若汗出恶风,卫阳已虚,用防已黄芪汤。
                湿热壅盛证,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

淋证的主症特征:
  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
  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
  血淋为溺血而痛。
  膏淋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
  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淋证的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须牢记的架构图】
  
  1.热淋 主症: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2.石淋  主症: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

3.血淋  主症: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滑数。或腰腹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4.气淋 主症: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弦

5.膏淋 主症:小便混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

6.劳淋 主症: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质淡,脉细弱。

郁病的基本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须牢记的架构图】
  

1.肝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2.痰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

3.心神失养证  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
4.心脾两虚证  主症: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血证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治火: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应根据证候虚实的不同,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
  治气: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休戚相关,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治血: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之法。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一)咳血
 1.燥热伤肺证  主症: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2.肝火犯肺证  主症: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阴虚肺热证  主症: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二)吐血
 1.胃热壅盛证 主症: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肝火犯胃证 主症: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3.气虚血溢证 主症: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三)便血
1.肠道湿热证  主症: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2.气虚不摄证  主症: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3.脾胃虚寒证  主症: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四)尿血
1.下焦热盛证  主症: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2.肾虚火旺证 主症: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3.脾不统血证  主症: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4.肾气不固证  主症:久病尿血,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四、辨证论治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二)中消 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三)下消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并发疮毒痈疽者,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加减变化  中消胃热炽盛,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实火宜清,虚火宜补。
  【须牢记的架构图】
  
 1.阴虚发热 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
 2.血虚发热 主症: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3.气虚发热  主症: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气郁发热 主症: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5.血瘀发热  主症: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痹证的诊断要点——以关节疼痛为主!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
  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情况,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辨证论治
  痹证的辨证要点:一是辨邪气的偏盛,二是辨虚实。
  
  痹证的治疗原则——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
  【须牢记的架构图】
  
1.风寒湿痹(1)行痹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3.痰瘀痹阻证主症: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加减变化行痹,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虫类药和川乌、草乌等药物在痹证治疗中的应用
  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多用虫类药。
  风寒湿痹疼痛剧烈者,常用附子、川乌、草乌等药物。

在治疗上,《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所谓独取阳明,主要指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治疗痿证。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亦有赖于脾胃的生化,所以凡属胃津不足者,宜养阴益胃;脾胃虚弱者,应益气健脾;脾胃功能健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旺盛,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恢复。其次,“独取阳明”尚包括祛邪的一面。所以,临床治疗时,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都应重视调理脾胃,“治痿独取阳明”既要重视补虚养阴,也不能忽视清阳明之热,更不能单以“独取阳明”统治各类痿证。
  如朱丹溪主张“泻南方、补北方”,则是从泻心火、滋肾阴入手,使水火相济,金水相生,五脏滋润,可认为是治疗痿证的另一法则。
  【须牢记的架构图】
  
1.肺热津伤证  主症: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证   症: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
3.脾胃虚弱证   主症: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肝肾亏损证  主症: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