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莹微博:转载:档案:在当代文化发展与繁荣中给力 (2011-03-04 15:57:5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13:54
【摘 要】 参与社会文化建设,推动当代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是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生存之基。本文重点分析了档案对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推动力,及其档案部门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时代要求。新的时代赋予档案部门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巨大的能力与发展空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作为,彰显“档案文化力”,为当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加油添力!

  【关键词】 档案文化 文化建设 文化力 档案记忆工程

  一、文化发展的时代重任与档案部门的社会责任

  建设、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些都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在经济建设发展与繁荣之后,对作为社会系统构成要素之一的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和政策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的市场化、大众化、网络化和开放度的提高,我国的文化事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同品位、不同风格、不同形体的文化艺术作品,通过各种传媒途径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展示出文化的多姿多彩,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中,也出现了异常“纠结”的现象,新文化的繁育和传统文化的毁灭并存,文化的全球性交流与文化的殖民主义侵袭并存,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大众化与文化的货币化、快餐化、“三俗”化并存,发展的背后夹杂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隐忧。

  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以及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如何铸造符合时代发展和时代精神的主导文化,如何增强文化的包容性、多样性与和谐性,如何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推动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是社会共同的重任,更是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生存之基。

  档案部门不仅从事文化的保管行为,也在从事文化的建设行为,参与社会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是档案部门、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和必然要求。档案是人类活动的成果,包含着文化的基因要素,被誉为文化瑰宝、文明之母,是国家、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资源。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A.M.穆鲍在巴黎召开的全体大会第20次会议的报告中就指出:“档案被世界公认为是每个国家遗产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由于它们在国家意识和特征的建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成为国家文化财产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1]在1996年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尼日利亚的国家档案馆馆长U.O.A.埃思在其报告中也提出:“档案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了每位公民的生活,而这种社会文明和公民的生活的性质和本质是文化。毫无疑问,可以断言,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宗旨就埋藏在她的档案中”。[2]

  作为文化的保管者与建设者,我国档案部门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发掘和传播档案文化精华,服务社会文化需要;突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和地位,把档案馆建设成文化休闲之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探索档案文化产业建设,将弘扬档案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繁荣健康的文化市场;参与档案记忆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拯救濒临灭亡的人类珍贵记忆;加强档案学研究,强化档案专业文化的建构,建立电子时代的档案文化;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打造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等等,在文化发展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然而,面对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摧残、面对信息时代文化单一化带来的“新殖民主义”、面对片面追求市场利益所带来的“三俗”颓废,特别是面对经济发展后人民精神文化的更高要求,档案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建设、塑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与贡献力,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中再显风采。

  二、档案在文化发展与繁荣中的推动力

  档案作为文化载体、文化资源,在文化建设中具有多种功能,如存储功能、积淀功能、传播功能、教育功能、创新功能、增殖功能等等,这些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即构成一种对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推动力,我们可称之为“文化繁荣的促进力”(冯惠玲)、“档案力”(丁海斌)、“档案文化力”(潘连根)。这种力量体现在我们的档案活动过程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之中,需要我们有深刻的认知。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会伴随着一些新文化的产生和一些旧文化的消失。但人类的发展并非一味地割断历史,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持续地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如摩尔根所言,人类是“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传统文化或者说历史文化是人类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类认识自身、面向未来、追求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各民族文化之根。社会总是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递下去,使文明得以绵续。

  档案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力量。档案中凝聚了历史经验、积淀着人类的智慧、蕴含着社会和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维系和促进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档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既体现在档案本身的保管、流传上,也体现在档案信息的开发传播(如各种编研成果)以及利用档案形成的各种学术著作与科技成果之中。“没有人类文化,就不会有档案,同样,没有档案的存在,人类文化也就会断裂或者一片空白”。[3]

  (二)先进文化的牵引力

  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4]

  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实践载体和传播途径,档案和档案部门也始终在传播、服务并推进先进文化的建设。特别是自“十五”以来,档案领域明确将“高举邓高层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档案工作为促进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方向”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服务社会利用档案的同时,积极开发档案资源,打造档案文化精品。如国家档案局、地方档案馆近10多年来先后独立或联合拍摄了《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365集)、《周恩来的故事》(110集)、《共和国脚步》(18集)、《百幅手迹怀伟人——毛高层的110个故事》(110集)、《邓高层的故事》(100集)、《邓高层的足迹》(70集)等历史文献片,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宣传改革开放、引导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

  (三)新文化的塑造力

  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文化创新既是对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历史的与现代的、本土的与外来的)在借鉴与吸收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加以改造的行为,更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对人类活动方式和经验进行凝练和提升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各种新的文化形式不断涌现,休闲文化、快餐文化、赛博文化、网路文化、信息文化、虚拟文化、电子文化、视觉文化等等。档案不仅在科学技术的创新、人类知识的进步、社会经验的积累等方面继续推进文化创新,同时也在形塑各种新文化。如近年来以影视、互联网的方式展示档案文化的现象不断增多,从地方电视台2009年的《新中国档案》、2011年新开通的纪录片频道,到地方电视台的“档案”、“记忆”栏目,以及各种网上档案展览等,充分融合了档案的图像元素和记忆元素,有力促进了视觉文化的发展;再如,面对信息技术的渗透,档案部门在承担保护电子时代记忆的同时,也在积极倡导并建构电子文件文化。戴维·比尔曼指出:“文件和档案工作者可以推动形成机构内部的电子文化,可以建立这种新文化中的规则和‘礼仪’,推广成熟的信息技术”。[6]

  (四)文化体系的缔构力

  文化体系缔构是在文化积累基础上的体系化和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凝练,以形成不同特征的文化圈或文化体系。文化缔构既可以在总体上形成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文化体系,也可以是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圈层性”的文化体系,形成文化的多样性。

  在我国,档案对文化体系的建构可上溯至孔子编“六经”。孔子收集鲁、周、宋、杞等故国流传下来的史官记注和官府文书,“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对古代文献进行一次大规模整理,形成了“儒家经典”。汉代以后,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体系的核心,“六经”也成为“人们行为目的和规范的最高说明”和“国家活动合法性和国家权力合法性来源的终极依据”。[7]档案对不同民族和不同区域的文化体系的缔构作用也十分明显。如作为我国独特的徽州区域历史文化,就是导源于20世纪中叶30~40万件徽州文书档案的发现及其随后对之展开的深度研究。今天,人们逐渐意识到,档案产生于人们的活动,蕴含着文化的精髓,是缔构不同文化体系的基础和内生力量,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人们在规划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时,都离不开档案部门的参与。

  (五)主流文化的维护力

  在人类的文化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开放与固守、吸纳与辐射、碰撞与融合,在各种文化的互动交融中文化多元化与主流文化并存。主流文化(或者说主导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所代表的文化(如我国汉代后的儒家文化,中世纪以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等),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感。主流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受到统治阶级所倡导,对社会文化起着主要影响。

  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的合作与竞争中形成的,也必然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为维护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必然要启动各种稳定机制,打压或消除非主流文化的不良影响。档案作为统治者“鞘中的剑”、“社会的甲胄”,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不时看到“刀光剑影”。从我国历朝历代的实录、圣训、玉牒、诏令、奏议、法典的编纂,到今天的档案网路传播、信息公布,在维护政治合法性的同时,也在维护着文化的合法性。

  档案对主流文化的维护具有双重性,隐含着正功能和负功能,但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今天,我们要充分发挥档案对主流文化建设的正向功能,维护和推进当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档案及其档案工作是社会文化结构要素之一,它对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渗透到文化建设的各方面,认识到这些作用力的存在,才能全面理解我们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以及我们参与文化建设的行动方向与行动策略。

  三、档案部门在文化发展与繁荣中彰显实力

  档案部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档案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项活动都与文化建设有关,都是文化建设的一种体现。在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之后,社会文化建设日益突显。新的时代为档案部门参与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档案在新时期文化发展与繁荣中彰显实力、展示魅力,笔者认为我们档案部门需要把握好“五个度”。[8]

  (一)要有“高度”

  社会转型期间,社会文化也在快速的转型和变化。传统的与现代的、高雅的与低俗的、内生的与外来的、真实的与虚假的、遗忘的与新生的、濒危的与茂盛的,杂彩纷呈。但作为文化建设我们必然要有所选择、有所保护、有所倡导,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保护和弘扬,先进的现代文化需要我们建设和推进,这是文化自觉的行为,也是文化建设的行为。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文化建设新目标,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丰富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这是根据国家、民族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的建设任务。档案部门需要站在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高度,思考在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先进文化的牵引力、新文化的塑造力、文化体系的缔构力、主流文化的维护力,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成为当代主流文化的“中流砥柱”。在追求档案文化大众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克服商业化、货币化、“三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高品质的档案文化资源和高品质的档案文化服务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培育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要有“深度”

  有“深度”,就是要挖掘档案文化的深厚内涵,以档案文化精品服务社会;要深入社会细部,广泛宣传和传播档案文化信息;要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深度回顾和反映,探求历史真相,弘扬文化精神。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10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档案部门通过举办面向公众的‘档案馆日’、‘档案开放日’,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讲座和论坛,举办档案展览,编辑档案文化出版物,拍摄档案影视片,与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合办专栏,承担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等,开展了档案特色文化服务。我们与有关单位联合摄制了《伟大长征》、《周恩来的故事》、《毛高层·1949》等文献电视片,在地方电视台等播出。各地档案部门的档案文化服务也形成了一批品牌,充分发挥了档案工作的文化功能,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9]杨冬权局长的总结是档案部门“深度”参与文化建设的一种体现,但我们还要思考如何进一步促进社会对历史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认识与反思,进一步弘扬我们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精神。

  (三)要有“亮度”

  档案部门参与生活文化建设不能“老生常谈”,而是要寻求增长点、创新点,找准切入点,以特色项目为支撑平台,打造档案文化建设品牌。2002年以来在我国部分城市开展的“城市记忆工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成功的示范。

  2002年,青岛市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通过摄像、照相等技术手段,全面记录21世纪初期青岛的城市面貌,并对即将开工建设项目的原貌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在其示范效应推动下,武汉、柳州、大连、上海等也相继推出“城市记忆工程”项目。根据报道及网路搜索,目前我国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沈阳、太原、长沙、福州等,而且这一活动正在逐步向地(县)级市(区)推开。城市记忆工程既是城市文化的抢救性工程,更是城市文化的建设性工程。开展“城市记忆工程”以来,档案部门通过收集和展示城市的“旧貌”、城市的传统手工业和社会生活景象,整合各种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推出各种档案文化产品(包括档案史料汇编、老房子老街道老胡同老字号老照片系列画册,《xxx记忆》、研究专著等学术性成果、网络历史文化信息等),让城市重新焕发了魅力与光彩。“在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以档案人的‘自知之明’想方设法开发着这些文化资源,‘发现’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这些文化遗产存在和传承的意义”,[10]

  城市记忆工程不仅使城市破损的文化得到修复,克服传统文化消失所带来的社会性遗憾,更使城市的文化脉络得到梳理与延续,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文脉工程”,也是档案参与文化建设的“亮点”工程,其经验值得提升和推广。

  (四)要有“温度”

  有温度就是要有温情,能贴近民众、贴近社会,培育“亲民”的档案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文化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档案能贴近大众,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广泛利用,也一直是档案部门的不懈追求。特别是伴随着档案管理从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或者说从“以国家为基础的司法-行政档案话语”向“以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用为基础的社会-文化话语”的转变,档案工作的社会化趋势更加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界一直在推进档案工作的社会化:拓展档案的公共服务领域和档案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开展社区建档与家庭建档、加强企业档案工作、设立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政府现行文件的阅览利用等等,都体现出档案工作向社会文化的延伸和渗透。2007年,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以人为本,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赋予档案工作更多的人文关怀,也表明档案部门更加关注社会民生,自觉实现文化转变,塑造“亲民”的档案文化的政策导向。

  (五)要有“长度”

  档案部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丰富内涵,也越来越主动地融入“大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档案部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有自己的规划,也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与社会联动,持之以恒,不断拓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越长、经验越丰富、成效也越显著。浙江省2005年实施了“浙江省文明素质工程”等八项工程,将信用档案建设、档案史料文献整理、重点档案保护利用、档案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等工作分别纳入“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和“文化传播工程”中, 2006年又启动《档案工作服务文化大省建设实施方案》,2008年实施“百项档案编研精品工程”,2011年再实施“浙江记忆工程”。一系列举措精彩迭出,不断丰富和拓展了档案服务先进文化建设的内涵,彰显了档案部门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强劲实力。

  今天,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已成为档案部门的自觉行动,并随着国家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推进。我们要不断理解和认识自身的文化行为和社会意义,在与其他文化融合生长、各展其长、各尽其能的同时,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给力!再给力!

  (刊登于《浙江档案》2011年第1期,作者为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丁华东)

  【作者简介】

  丁华东,博士,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教授。主要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电子文件管理与档案文献编纂学研究。主持、参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等档案学各类研究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多项奖励。

  参考文献:

  [1] 彼得·瓦尔纳主编:《现代档案与文件管理必读》,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2] U.O.A.埃思:《档案学:国家和文化传统,还是一门国际学科》,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档案出版社社1997年版

  [3] 张照余:《档案馆“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功能辩证》,《档案学研究》2004年第5期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zhidao.baidu.com/question/ 31254350.html 2010-5-13

  [5] 《年年有新片 屡屡获大奖——国家档案局地方档案馆拍摄专题片服务先进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中国档案报》2008年12月11日

  [6] 戴维·比尔曼:《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 上海大学历史系谢维扬教授在2010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第八届学术年会的报告中提出的观点

  [8] 五个度的提法受到上海大学图情档系张大伟教授的启发,特此致谢

  [9] 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12月14日

  [10] 郭红解:《档案人的“文化自觉”》,《中国档案》2007年第1期

转载:档案:在当代文化发展与繁荣中给力 (2011-03-04 15:57:59)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 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 切实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双轮驱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大运河的形成、发展与繁荣 文化怎样“给力”你我幸福-文化发展论坛 以科学文化观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干部说干事) 天津力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花开芳菲满津沽 用新的理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文化发展繁荣 北京市委书记: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 西藏自治区召开文化发展大会作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 胡锦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人民网 刘云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人民网 刘淇:提高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纪实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在科学与人文之间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在科学与人文之间] 访谈·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为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文明网 李长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人民网 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任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