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拔3之梅零落 全集:米尔顿催眠语言模式整理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58:26
第一部分 反向后设模式... 2
资料删减... 3
(一)名词化... 3
(二)非特定的动词(Unspecified  Verbs)... 3
(三)非特定的参考的索引... 4
(四)删减... 4
因果模式连接... 4
臆测... 5
失去主讲者的词... 5
隐喻... 5
(一)属性限制的违论(Selectional Restriction Violations)... 6
(二)引用语... 6
假设前提... 6
感觉动词和形容词... 7
重复性暗示字眼... 7
改变时间的动词和副词... 7
评论性形容词和副词... 7
类名词... 7
时间附属子句... 7
复合形容词... 8
比较词:更多、更少。... 8
比较词:跟……一样... 8
选择性限制:... 8
第二部分 跟导式语言与间接暗示... 9
(一)嵌入式暗示... 9
(二)强调式标记(类比式标记) 10
(三)嵌入式提问... 11
(四)会话式假设... 11
(五)集中注意式... 12
(六)隐含预设式... 12
(七)开放式暗示... 13
(八)类比可择暗示... 13
(九)完全选择式暗示... 14
(十)反义并列式暗示... 15
(十一)否定式命令... 16
(十二)意识/潜意识关联法... 17
(十三)含糊性:... 18
a同音的含糊。... 18
b 造句法的含糊(Syntactic  ambiguity)... 18
c 范围的含糊(Scope  ambiguity)... 18
d连结的含糊(Punctuation ambiguity)。... 18
(十四)说话者模式的限制... 19
概括性字眼(Universal  Quantifiers):... 19
语态操作者(Modal  Operaltors):... 19
(十五)不太实用的假设前提... 19
简单假定:... 19
正确名字... 19
代名词... 19
明确描述... 20
问句... 20
否定句... 20
夸张问句... 20
关系子句... 20
切割句... 20
假切割句... 21
带有should或should not的句子... 21
虚拟(not) 21
加强句... 21
一些定量词... 21
重复性动词和副词... 21
限定修饰词... 21
改变地点的动词... 22
改变状态的动词... 22
米尔顿·艾瑞克森在催眠时,通常都会很系统地使用语言,而且是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为之。这些模式在理查·班德勒和约翰·葛林德著的《米尔顿·艾瑞克森催眠技巧的模式》的第一卷中已描述过。
使用“米尔顿模式”(Milton-Model)是让催眠沟通效率化的必要条件,而且这所有的诱导例子都使用这些语言模式。很多读者会因为读了这书里充满了诱导的例子,在潜意识里就学会了催眠,这个附录里,将会更明确地说明这些模式,这样你就可以一次练习一种,有利于你有系统地将你的行为和这些模式合并。
通常米尔顿模式都被称为反向后设模式。反向后设模式在班得勒和葛瑞得所写的《神奇的结构》(The  Struchure  of  Magic)一书里已经有很详细的描写,而里面的附录有十二页很棒的大纲,是蕾丝丽·卡门朗·班得勒所写的《他们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They  Live  Happily  Ever  After)。后设模式是一组可以更完整说明经验的语言模式。相反的,米尔顿模式则提供使用者“技巧性含糊”的方法。技巧性的含糊让说话者的陈述听来很详尽,而且还普遍到可以用来模拟听者的经验,跟神奇的是,无论什么样的陈述都可以这样做。后设模式可以恢复任何句子删减(deleted)的详细资料;米尔顿模式则提供了建构几乎所有的星系资料被删减的句子的方法。这需要听者从他们自己独立的内在经验,开始填满被删减的部分。米尔顿可分为三大类:A汇集资料,B语义学的三项发展,还有C说话者模式的限制。
这个大类为米尔顿模式的一部分,称为“资料删减”(Deleting  Information)。这是催眠目的的三个大类里最有用的,以下是四个辅助类别。
名词化是在那些句子里以名词形式出现的字眼,但你却碰不到、感觉不到或听不到它们。名词的一项测试就是“你可以把它放在手推车里吗?”如果有一个字眼是名词,而不能被放在手推车里,那它就是一个名词化的字眼。像好奇心(curiosity)、催眠(hypnosis)、学习(learnings)、爱(love)等等,都是名词化的字眼。它们是被当成名词在使用,但实际上却是步骤词。
一旦使用了名词化字眼,很多资料已经自动被删减,如果我说:“艾茉莉的知识很广泛”,我就已经自动删减了她真正知道的事和她知道的途径。诱导催眠时,名词化是个很效率的方法,因为名词化的字眼让说者可以适时含糊,而且可以用来要求听者从她的经验搜寻出最恰当的理由。米尔顿·艾瑞克森的诱导几乎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
下面的例子,名词化的字眼都用英文标识了出来:
“我知道你的生活(life)已经出现了某种难关(difficulty),你一定想要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法(resolution)……我不是很确定你可以找出什么样最有利用价值的个人资源(resources)来解决这个难关(difficulty),但我是真正知道你的潜意识会比你也能力,从你的经验中找出真正可利用的资源(resource)……”

没有一个动词是完全明确的,但它可以比较明确,也可以比较不明确。如果催眠师使用了相关的非特定动词,那么听者为了要了解句子,又要被迫提出她的意义。像做(do)、修理(fix)、解决(solve)、移动(move)、改变(change)、怀疑(wonder)、认为(think)、感觉(sense)、知道(know)、体验(experience)、了解(understand)、记得(remember)、意识到(become  aware  of)等等,都是相干的非特定动词。
“我认为这是真的”比“我觉得这是真的”来的不明确。下面的句子告诉我们是如何思考的。如果我说“我要你去学习”,我用的是一个非常不明确的动词,因为我并没有解释要你如何学,或者要你学的是什么。
这个意思是指被谈到的名词并不具有特定性。
“人们可以放松。”
“这很容易就可以学到。”
“你可以注意到这种感元。”
像这样的陈述很容易让听者为了了解句子,而将句子应用到自己身上。
这个类别完全是参考那些欠缺主要名词片语的句子。
例如:“我知道你很好奇。”
这个句子完全没有受词,所以听者根本就不知道他对什么好奇。再一次听者又可以用和他经验有关的事物将空白填满。
在某件正发生的事和某件沟通者想要它发生的事之间,使用暗示因果关系的字眼,会让听者有好象某件事真的造成某事的反应。这有三类连接词,可以区分出反应强度的等级。
a最差的连接就是利用连接词去连接不相关的现象。
“你现在在听我的声音,而你可以开始放松。”
“你一边呼吸,一边好奇着你会学到什么。”
b第二种连接就是利用像当(as、when)在……期间(during)、正值(while)这样的连接词来连接陈述,以及时建立连接关系。
“当你坐在那里微笑时,你就可以开始进入入神状态。”
“你一边前后摇晃时,一边可以放松得更彻底。”
c最有力的第三种连接就是使用确实有因果关系字眼来做陈述。像造成(makes)、起因于(causes)、迫使(forces)还有要求(requires)等词汇,都可以在这里使用。
“点头可以让你得到更完全的放松。”
不管你使用哪一种连接都要注意,沟通者都是以已经发生的事开始,来和她想要的行动连接起来。如果沟通者从最弱的连接形式渐渐地用到最高等级形式,效率会是最高的。
这些连接的形式只适用于陈述或暗示目前发生的事将会是其它事的肇因,而且只可以当作听者对目前发生的事和其它当事人之间的过度期。这本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都有因果模式用法描述。
只要臆测使用一般化语言模式,你就要做得好象你知道别人的内在经验,可以作为建立催眠可信度的工具。如果臆测太具体的话,沟通者就会冒着说出与听者经验相反的事的危险,还可能因此而失去亲和感。
“你也许会猜我等一下要说什么。”
“你对催眠的很好奇。”
在评估性的陈述,若人们在句子中评估的人不见了,就称为失去主讲者的词。使用失去主讲者的词来做陈述,是传诵假设前提最有效的方法,下面的句子可作为例子。
“你这么简单就能放松真的很好。”
“你沉坐到椅子里并不重要。”
最后一组范例有如使用其它类型的催眠一般,在使用隐喻式交谈时特别有用。其它许多模式是在令人深刻的叙说故事中用得到,然而下面;两则通常认为是属于米尔顿模式的一部分。

这里指的是:某些事物或人的性质归属已经被定义成不可能具有那些性质。例如,如果我谈到一块非常伤心的石头或一个怀孕的男人,我就是违背了它们属性的限制。因为石头不会有感觉上的经验,而男人也不会怀孕。听众必须去发掘该叙述的弦外之音。如果我谈论的是一颗伤心的石头所拥有的经验,以及造成的改变,听众可能会跳出我的陈述而联想应用到他自己的身上。“石头是不会悲伤的,所以指的是我”,这不是一种自动产生以解所听闻的方式。、
这类模式牵涉到对别人说话时,引用了某段陈述,就好象在报道某人在某时某地说了什么话一样。
引用语可以用在传达任何无附带责任的讯息上,因此你明显的谈论了某人曾说过的话,你的听者将因该讯息而有反应,但不会自觉地去辨别他所反应的,或是对这讯息负有责任。、
你可以对人讨论米尔顿·艾瑞克森的病人,说他真的想学习催眠,他听米尔顿·艾瑞克森讲述催眠,并思考他所理解的。然后米尔顿.艾瑞克森转向他,并强调:“你并不真的了解,除非你完全按部就班他对每一部分做练习。”
除了反问后设模式外,米尔顿模式还包含很多其它重要的语言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假设前提的使用。相信许多朋友都很熟悉NLP的前提假设,它们是我们学习NLP的基础。它们实际上是一些观念,而我们在运用NLP技术时要假设这些观念是正确的。同理,我们在运用语言时,常常会有大量的假设存在,比如我们说:“丽娜又娶人了”,这事实上已经在一个假设是说“她曾经出娶过”。为了区别NLP中的前提假设,与我们语言中其它的假设,我们把语言中的其它假设叫“假设前提”。
要去辨别一个句子的哪里是假设的,但不容置疑的方法,就是将句子变成否定的,然后再找出哪些是真的。最简单的假设前提是“存在”。例如在“杰克吃食物”这个句子里已经假设了“杰克”和“食物”是存在的。如果你让这个句子变成为否定,你说“没有,杰克没有吃食物。”事实是杰克和食物还是存在的。但没有被疑问到。
假设前提是语言模式最具威力的,尤其是被那些假设自己没有疑问的人使用之时。一般原则是给这个人很多选择,但所有的选择都符合你先假设好的反应。
假设前提的语式,特别适用于进行催眠工作。
奇怪、注意、知道、感觉、明白、后悔等。
“我很奇怪她怎么半夜打电话给麦辛了。”
→她在半夜打电话给麦辛。
“你有没有注意到,许多沟通高手在分享自己的经验时都强调的一点是要成为卓越的沟通者,学习和使用非语言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现在更平静了。”
也、同样、再一次、回到等等。
“如果她再说一次那句话,我就亲吻她。”
→她以前已经说过那句话。
开始、结束、停止、开始、继续、进行、已经、然而、仍然、再等。
“我敢说哈利会继续笑。”
→哈利已经微笑。
幸运的、不寻常的、视线之外、偏狭的、天真的、快乐的、好奇好、必要的等。
“太不寻常,你竟然了解你的狗的感觉。” →你了解你的狗的感觉。
*“你有多容易开始放松?”
十分抽象的表示某一类的单词,如爱国者,演讲家,人们,老师,学生等
“在诗人们眼里,世界上的第一样事物无不包含着感情的色彩。”
→句中存在着一类人:诗人。
“世界上最优秀的沟通者都知道这样的事实:为了成为伟大的沟通者,他们不得不学习和使用非语言沟通。”
→句中存着着一类人:世界上最优秀的沟通者。
由线索单字——之前、之后、之间、当、较先、自从、正当等辨认句子。
“如果法官在家,‘当我经过她家的时候’,她没有应门。”
→我经过法官的家。
新的、旧的、前面的、现在的、先前的等。
“如果佛度戴了新戒指,我会被赶走。”
→佛度有颗旧戒指。
序数
第一、第二、第四、其它等等。
“如果你能找出这封的第三条线索,我会帮你做个蚊子派。”
→已经找出前两条线索了。
“如果你比苏更了解骑士们,告诉我他们怎么样。”
→苏知道“至少”一个骑士。
“如果你知道比苏好的骑士,告诉我们他们怎么样。”
→苏是骑士。
“如果女儿跟她老公一样有趣,我们都能充分享受。”
→她老公很有趣。
在所有提高你的总体沟通水平的努力中,有什么和学习NLP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样有效呢?
在建立关系上,没有什么象创造和维持和谐一样重要。
*“我不知道你的右手还是左手,会不知不觉地举起来。”
在同一个句子里堆积很多种类的假设问题,会让这个句子读起来特别有威力。你的假设愈多,听者想要解开这个句子或问任何一种假设就愈困难。上面所列的一些句子里,就包含了很多种类的假设前提,而这些句子也会比较有威力。下面的句子就是将很多假设前提迭在一起的例子。
“而且我不知道你需要多久时间才能了解你的潜意识已经学了多少东西,因为在你舒服地继续放松的过程之前知道是不重要的,你也要让你的其它部分去学习一些可利用而且会让你快乐的东西。”
催眠师在对来访者进行催眠时,可采用两种主要的方式或态度:权威式(Authoritative)或跟导式。
权威式
跟导式
直接指令
间接暗示;隐喻
命令式口气
引人入胜的语音
补充式关系(催眠师居高临下,具有权威。)
对称式关系(催眠师和来访者是平等的)或互补的(催眠师可以是地位较低的一方,来访者可以是权威。)
“父亲式”催眠
“母亲式”催眠
两种方法并没有优劣之分。大部分催眠师治疗师会觉得其中的一种更舒服、更自然,从而倾向于多用这一种。来访者也往往对其中一种有偏好。因此,你不妨在工作中灵活地交替使用,或两者结合起来用。
权威式使用直接命令导入催眠,引出催眠现象并进行测试,然后利用催眠状态来达成目标。这些暗示直截了当,甚至直接地要求来访者出现某种具体的反应。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为了取得需要的反应,需要不断地重复命令。直接指令通常简短、直接、一针见血,来访者得到明确的信息,决定做什么或者如何作出反应。来访者的选择是,要么全盘接受照办,要么质疑指令(表达出来或在内心质疑),要么断然抵制。
埃里克森对催眠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是跟导式语言和间接暗示。间接暗示就是用跟导式语言说出来的指令。这类指令较为冗长、含糊。间接暗示促使来访者在内心思索,试图找出暗示的含义,或选择如何作出反应。因此,这类暗示往往能调动来访者在潜意识中储藏的含义、联想、学习体验和对某些事物的理解。
使用跟导式语言模式有利于培养双方的投契气氛,原因可能是它允许来访者自由选择反应,从而降低了"抗拒"。当与先跟后带技巧和间接暗示结合使用时,跟导式语言尤为有效。凡是含有选择的可能,或给人以可选的幻觉(譬如是否作出反应、如何反应等)的语言,均可认作跟导式语言。
下面我们把米尔顿常用的跟导式语言与间接暗示语言的常用语式介绍出来,因为间接暗示就是用跟导式语言说出来的指令,所以我们不对跟导式语言与间接暗示语言进行区分。
一般来说,嵌入式暗示、可能性语句、委婉体语句、嵌入式提问、会话式假设、引用都是跟导式语式。
与其直接给暗示,还不如将指令嵌入于较大的句子架构。可以注意到的一点是,我们可以运用使注意力专注或引导注意力的语句。这些嵌入语句通常都利用下面介绍的“强调式标记”来突出暗示,使受导者不知不觉中引起注意。我们通常用可能性语句或委婉语句来进入嵌入式暗示。
形式
特点
举例
可能性
使用可能性的情态动词(可以、可能、也许等),而不用必要性的情态动词(应该、会、要等)
你也许会注意到舒服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委婉体
加在句子起始位置上,使提问或陈述句变得委婉的词语。(“我很好奇的是……”“我不知道……”等等)。委婉体常用于嵌入式提问或嵌入式指令。
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放松下来有多容易。
●     较直接的引导语言的嵌入:
“你可以开始放松。”(可能性语句)
“我不知道你需多久时间才能觉得比较舒服。”(委婉语句)
●较间接的引导语言的嵌入,这是溶合了后面介绍的凝聚意识法的一种嵌入方式。
“你以前进入过催眠状态吗?”
“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你已经准备好开始了。”
“人们也许感到好奇,一个人在催眠状态下能学到什么。”
“你现在能感觉到手臂已经变轻了吗?”
当你将指令嵌入于句子里时,你可以令人更不知不觉地轻松传达,让这位听者不会意识到你已经下了指令。以上的讯息对听者的影响会比较温和,总比你单独下达这样的指令“放松”、“觉得比较舒服”好得多。
类比式标记)
使用强调式标记时,若加上嵌入式暗示会更具效力。强调式标记是指你用一些非动词性的类比性质,将指令从句子中分离出来。你可以利用提高音量在指令前后停顿语气、改变音调、打个手势或扬起眉毛等方式来表达。你可以用任何对方认得出来的举动来表明指令,并得到对方特别的注意。对方并不需要意识到他注意了你的特别动作;事实上,当他接收了你的举动所传达的讯息,却并不自觉时,他将更是全神贯注。
为了使提问变得婉转,把问题嵌入到一个陈述句中。对方往往会对这个陈述句作出类似于回答问题的反应。在问句前加委婉体。
“我有兴趣知道你想从催眠中得到什么?”
“我正在想你会喜欢喝什么样的饮料。”
“我很想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
一般来说,人们会回答第一句嵌入式的问句:“你要从催眠中得到什么?”而不会想到这个问句没有直接提出来。听者不会拒绝回答这类的问句,因为这问题附带在与说话者的好奇心有关的陈述里,因此可以产生一种温婉且优雅的方式去获得资讯。
是/否问句就是会话式假设,典型作法是诱导出反应,而不是字面上的问答。例如,如果你在街上趋前问人:“你知道时间吗?”人家就不会说“是”或“否”,她会告诉你现在是几点。
把暗示嵌入到提问中,使对方把它当作一个问题来回答。(关键词:你能否、你是否可以、你会不会、你要不要等等。可以在句子后跟上一个附加疑问句,)
如果你问人家的是:“你知道今天晚上的电视演什么?”很可能他告诉你的就是今晚的节目,而不是“是”或“否”。
进行会话式假设前,你要先想想你要是什么样的反应。比如说你要某人关门好了。
第二步要做的事,就至少检查一下你是否真的要那个人关门。换言之,就是要检视什么是你假设前提的目标。在这情况中,前提为(a)这个人可以去关门(b)门是开的。
第三步是将其中一个假设前提转成是/否问句:“你能不能去关门?”、“这扇门是开的吗?”现在你不需要直接去问问题,就能得到你要的反应。
举例:
“这里很暖和,对吗?”
“你能否告诉我你想要什么? ”
这个类别包罗万象,因为所有的间接暗示都是用来使注意力专注或引导注意力的。这类暗示的作用是种入信念或定下一个基调。它们使用跟导式语言模式,常常是带有嵌入式暗示的提问或陈述句,这些暗示都被标示。
举例:
“你以前进入过催眠状态吗?”
“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你已经准备好开始了。”
“人们也许感到好奇,一个人在催眠状态下能学到什么。”
“你现在能感觉到手臂已经变轻了吗?”
隐含预设式暗示预设某些事情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这些暗示往往具有某种时态性或时序性的结构,把意识从隐含的暗示上引开。催眠师此时的意图是在潜意识层面激发一连串的联想和潜在反应。
举例:
“在你进入催眠状态之前,你也许想使自己舒服一些。”
“你想象自己会先学哪一课?”
“既然你已经开始使自己舒服,你现在可以闭上眼睛了。”
“当你让意识开始浮想联翩的时候,你仍可以轻松地听到我在这里讲话。”
开放式暗示允许有多种不同的反应,从而鼓励来访者从内心去联想和领会。
举例:
“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有许多种。”
“你也许想知道一生中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
“我不知道一个人可以用多少种不同的办法来放松。”
类比可择暗示是一组捆绑在一起的选择(Binds),它给来访者以自由选择的幻觉。其实,无论来访者怎样选择,其结果都是指向同一个目标。
举例:
“你喜欢进入浅催眠状态,中度催眠状态,还是深度催眠状态?”
“你也许能当场注意到自己已经有所不同,也许一直等到事后才注意到。”
“你也许觉得在原地放松就很舒服,或者调整一下姿势会感到更舒服一些。”
“我们十二点见面还是中午见面? ”
完全选择式暗示包含了无数个选择,以至于看起来好像所有的反应都是可接受的。不论如何反应都可视作顺从催眠师的指令。
举例:
“你可以慢慢地进入催眠状态,也可以连续不断地进入,也可以逐步加深地进入,也可以很快地进入,也可以一次性进入,或者用其他的只适合你自己的方式进入。”
“你的手臂可能会抬到你的脸部,也可能会停留在原地,也可能漂浮在离你的脸还有一半距离的地方,也可能只抬起来一点点,或者它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某个独特的位置。”
“你可以留意我说的话,我说话风格,我的声调,我说话时的停顿;你产生的联想,你理解的含义,你勾起的回忆;或者任凭你的注意力随意飘游。”
反义并列式暗示 是把两种相反的情况并列在一起,常常是反面那一部分隐藏着催眠师想要的结果。反义既可以是观念上的(抗拒/接受;了解/不了解;做/不做),也可以是空间的(上/下;左/右;里/外),时态的(过去/将来),也可以是体验的(热/冷;悲伤/快乐)。在语言上,这类暗示模式采用比较式,如"更多"与"更少"或"更差"与"更好"。在处理"抗拒"时特别有用。
举例:
“你越是感受到紧张,你就越享受放松。”
“你越是想保持意识清醒,你就越不容易觉察自己已经进入催眠状态了。”
“在开头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也很不错,这样问题的解决可能来得很快。”
“既然你已经为解决这个问题等待了这么久,你有资格在未来的很多年里好好地享受问题解决后的快乐。”
“最严重的错误,往往带来最好的教训。”
“你越少感到紧张,就越享受放松。”
“你等了那么久才从这个问题中解脱出来,你有资格尽情享受今后所有的时间。”
“内心越是赞同,嘴上说‘不’越是容易。”
“你越是接受自己的抗拒,就越是不抗拒自己的接受。”
当命令是用否定的语气下达时,其正面的意义是建立在听者的反应上。例如,如果人家说:“不要考虑粉红圆点的花样”,你就必须想到粉红圆花样,以便了解该句话的意义。否定语句并不存在于视觉、听觉及感觉原生经验里;否定语句能用于次生的经验:例如语言及数学之类的记号表象。
否定命令可以有效地用在表示确实想要发生的事上,而且要在陈述的前面加上“不”这个字。
“我不要你感到太舒服。”
“不要在练习否定命令时,感到很有趣。”
通常听者会因为体会什么是舒服的感觉而有反应,或者是把否定命令的有趣练习当作是了解句子的方式。
潜意识关联法
意识/潜意识关联法是将一句关于意识的话和一句关于潜意识的话联系在一起。它往往运用检定语言模式中的因果式来表达。
这种关联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简单连词(和)
·因果连词(当、由于)
·直接的因果关系(造成、导致)
关于意识的词句应该比较含糊、开放式,因为它可能切合也可能不切合来访者的经验。而关于潜意识的词句则可以比较直接和具体。
举例
你的意识
连接词
你的潜意识
也许在听我说话
同时
正在思考对你真正重要的事情
也许对某些结果感兴趣
然而
需要对你最好的效果
或许怀疑

已经知道了解决的办法
每次只能关注一件事情
就像
总能够同时照顾所有的细节
使用线性思维
因为
懂得如何把相关的信息组合起来
很好奇
使得
在你的个人经历里面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应对这种情形
很容易受到干扰
尽管
已经在调动你的能力来达成你的目标
十三)含糊性:
当一个句子、片语或字词蕴涵着超过一种以上的可能含义时,就产生了含糊性。含糊性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能导致一点轻微的误解及方向迷惑,这有利于变
动的心理状态。平常的交谈中,交代清楚的陈述有很高的评价。在催眠状态下,相反的反而是真的。任何一点含糊性可能就让听者在内心里用不只一种方法来处理一个讯息。这需要当事人能主动参与开发讯息蕴涵的意义,这就增加了发现对他合适的意义的可能性。还有,可能会有一个或更多的意义将存留在他的潜意识。在这个附录中,前述的四种模式(名词化、非特定的动词、非特定的参考索引及删减),都具有增加讯息里头含糊性的功能。
同音的含糊。
听起来相似但字义不同的字词,会产生同音的含糊。
造句法的含糊(Syntactic  ambiguity)
造句上含糊的典型例子是“正在催眠中的催眠师可是要具备技巧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是催眠师施催眠术需要高度技巧,也可以是要让催眠师入神需要技巧。
范围的含糊(Scope  ambiguity)
尺度的含糊性发生在应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的程度的大小不清楚时。
“我们将和这些迷人的男士们和女士们去”,可以说成“我们将和迷人的男士们和女士们去”(也许女士们并不算迷人),或是“和我们去的男士及女士们都是很迷人的。”
“我不知道你将多快就了解到你正舒服地坐在这,倾听着我的声音。而且你将很快地进入深层入神状态,快得一如你的内在潜意识所需。”这并不清楚“了解”这动词是否意味着了解整句内容所指的,还是在“而且”之前的那部分。如果“了解”意指全句,其假设前提就是用在“了解”一词之后的都在内。
连结的含糊(Punctuation ambiguity)。
在两个共同一个词的句子中,将其句尾及句首放在一起用可产生这类含糊性。“Your coat looks like it is made of goose down deeply into trance.”(你的外套看起来是用被深深催眠的鹅的毛做的)。这里的“down”这个是前面那句“Your coat looks like it is made of goose down”(你的外套看起来是用鹅毛做的)的句尾,也是气候所接的“down deeply into trance”的前缀。“That’s right now you’re already begun to relax.”(就是现在,你已经开始放松。)
后设模式这一大类是米尔顿模式里最不重要的。它的两个类别可以用来限制听者进入入神和其它结果。
):
像是所有(all)、每一(every)、总是(always)、从不(never)、没有人(nobody)等等,都是概括性字眼。这些字眼通常暗示了过度的一般化。
“那么现在你可以直接进入入神状态。”
“你拥有的每一种思想,都是要创造进入更深层的入神状态。”
):
“语态操作者是指应该(slould)、必须(must和have  to)、不能(can’t)、不会(won’t)等等字眼,暗示没有选择。
“你有注意到你不能张开眼睛吗?”
这种造句环境是有实体存在,需要让句子变得有意义。
“乔治·史密斯早就离开派对了。”
→这句话存在一个叫乔治的人。
她、他、他们等。
“我看到他离开。”
→句子中存在一个男性(他)。
复合名词。
“我喜欢戴银色耳环的女人。”
→句子中存在一个戴着银色耳环的女人。
“谁吃了录音带?”
→有人吃了录音带。
“我要知道谁吃了录音带。”
→有人吃了录音带。
“你不想跟我谈吗?”
→我想你要跟我谈。
“谁在乎你出不出现?”
→没有人在乎你出不出现。
复合名词、名词后面跟着“谁(who)”“哪一个(which)”开始的片语
“那些女人中有几个〔谁〕跟你说过话的,已经离开商店了。”
→几个女人跟你说过话。
以“它(it)以前是(was)”开头的句子。它是以It is  or  It  Was 开头的句子。
现在是(is):
“(它)是特别的压力弄碎了窗子。”
→某种东西弄碎了窗子。
(什么)〔句子〕是〔句子〕的形式。它是句子是当你把它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带有What ……it 结构的句子。
“(什么)夏伦希望做的是变得讨人喜欢。”
→夏伦希望做某事。
或should not的句子
,就是表示与期待的相反的句子。
你不是不知道非语言沟通技能多么重要,下次有NLP研讨会记得通知我。
如果你对你的人际关系并不感到完全满意,去学习创造和维持和谐对你来说就很重要。
“我怀疑你(不)有点不公平。”
→我认为你不公平。
以声音强调
如果玛格是跟警察说话,我们就完了。
→玛格跟某人说话。
全部、每个、许多、很少、没有等。
“如果有一些龙出现、我就离开。”
→句中指的是龙。
以(re)“再”开头的动词或副词。
“如果他在我离开之前回来,我想跟他谈一谈。”
→他以前在这里。
只有、甚至、除了、只是等。
“只有艾米看到银行抢犯。”
→艾米看到了银行抢犯。
来、去、离开、到达、进入等。
“如果汤姆已经离开家,他一定迷路了。”
→汤姆曾经在家。
改变、改革、转换、变成等。
“如果梅依变成嬉皮,我会十分意外。”
→梅依现在不是嬉皮。
条件子句(if)
有假设语气的动词。
“如果你必须(应该)决定要不要跟我谈,我会待在垃圾场。”
→我没有想到你会跟我谈。
如果你知道你这样做可以给你带来多么丰厚的回报,你一定不需要我这么苦口婆心的重复告诉你,坚持做练习的重要性。
催眠语言模型:米尔顿模式(下)
具体假设前提的例子,非凡适用于以下的催眠工作。附录的模式I有一份完整假设前提的清单。
(一)时间的附录字句:这种字句都是以下列这样的词为开头的。例如之前(before)、之后(after)、在……期间(during)、当(as)、自从(since)、优先(prior)、当(when)、正值(while)等等。
“当你进入入神状态时,你真的想坐下来吗?”这句话让人将注重力引导到是否要坐下来,而且还假设她会进入深入状态。
“在你完成这项计划前,我想和你讨论点东西。”这句话假设了你将会完成这项计划。
(二)数字顺序:像另一个(another)、首先(first)、第二(second)、第三(third)等等,都是在暗示顺序。
“你可以猜猜看你身体的哪一侧会先开始放松。”这句话假设了身体的两侧都会放松,唯一的问题是哪一边先而已。
(三)“或”的使用,“或”这个字是用来假设,在很多的选项里,至少有一个会发生。
“我不知道你的右手还是左手会不知不觉地举起来。”这句话假设你的其中一只手会举起来;唯一的问题是我到底知不知道举起来的会是哪一只。
“你会在洗澡前还是洗澡后刷牙?”这句话假设了你会洗澡还有刷牙;唯一的问题是顺序的先后。
(四)意识感官用词(Awareness Predicates):像知道(know)、察觉(aware)、体会(realize)、注重(notice)等等这类的字眼,可以用来假设其余的例子。唯一的问题是这个听者是否意识到了你强调的重点。
“你有没有体会到你的潜意识已经开始在学习了”
“你知不知道你在过去的生活中已有数次进入入神状态?”
(五)副词和形容词:这类词汇可以在一个句子的主要句子里做假设。
“你对你那发展中的入神状态好奇吗?”这句话假设体正在进入入神状态;唯一的问题是你好奇与否。
“你进入了深层入神状态吗?”这句话假设你是在入神状态;唯一的问题是你是不是处于深层入神状态,如此而已。
“你有多轻易开始放松?”这句话假设你可以放松;唯一的问题是轻易的程度。
(六)时间动词和副词的变化:开始(begin)、结束(end)、停止(stop)、开始(start)、继续(continue)、进行(proceed)、已经(already)、尚(yet)、还是(still)、再(anymore)等词汇。
“你可以继续放松。”这句话假设你过去曾对催眠感爱好。
“你还是对催眠有爱好吗?”这句话假设你过去曾对催眠感爱好。
(七)评论性形容词及副词:幸运地(fortunately)、好运地(luckily)、无辜地(innocently)、快乐地(happily)、必需的(necessarily)等词。
“很幸运地,没有必要去知道一些你要的细节,来帮助你得到它。”这句话假设一切事物都没问题。
在同一个句子里堆积很多种类的假设问题,会让这个句子读起来非凡有威力。你的假设愈多,听者想要解开这个句子或问任何一种假设就愈困难。上面所列的一些句子里,就包含了很多种类的假设前提,而这些句子也会比较有威力。下面的句子就是将很多假设前提叠在一起的例子。
“而且我不知道你需要多久时间才能了解你的潜意识已经学了多少东西,因为在你舒适地继续放松的过程之前知道是不重要的,你也要让你的其他部分去学习一些可利用而且会让你快乐的东西。”
B间接引出模式
下一组米尔顿模式非凡适用于不必明显地要求,就能得到间接的具体反应。
“你可以开始放松。”
“我不知道你需多久时间才能觉得比较舒适。”
当你将指令嵌入于句子里时,你可以令人更不知不觉地轻松传达,让这位听者不会意识到你已经下了指令。以上的讯息对听者的影响会比较暖和,总比你单独下达这样的指令“放松”、“觉得比较舒适”好得多。
(二)类比式标记:使用类比式标记时,若加上嵌入式的命令会更具效力。类比式标记是指你用一些非动词性的类比性质,将指令从句子中分离出来。你可以利用提高音量在指令前后停顿语气、改变音调、打个手势或扬起眉毛等方式来表达。你可以用任何对方认得出来的举动来表明指令,并得到对方非凡的注重。对方并不需要意识到他注重了你的非凡动作;事实上,当他接收了你的举动所传达的讯息,却并不自觉时,他将更是聚精会神。
(三)嵌入式的问句:问句就像命令一样,可以嵌入在较大的句子结构中。
“我有爱好知道你想从催眠中得到什么?”
“我正在想你会喜欢喝什么样的饮料。”
一般来说,人们会回答第一句嵌入式的问句:“你要从催眠中得到什么?”而不会想到这个问句没有直接提出来。听者不会拒绝回答这类的问句,因为这问题附带在与说话者的好奇心有关的陈述里,因此可以产生一种温婉且优雅的方式去获得资讯。
(四)否定式命令:当命令是用否定的语气下达时,其正面的意义是建立在听者的反应上。例如,假如人家说:“不要考虑粉红圆点的花样”,你就必须想到粉红圆花样,以便了解该句话的意义。否定语句并不存在于视觉、听觉及感觉原生经验里;否定语句能用于次生的经验:例如语言及数学之类的记号表象。
否定命令可以有效地用在表示确实想要发生的事上,而且要在陈述的前面加上“不”这个字。
“我不要你感到太舒适。”
“不要在练习否定命令时,感到很有趣。”
通常听者会因为体会什么是舒适的感觉而有反应,或者是把否定命令的有趣练习当作是了解句子的方式。
(五)会话式假设(Conversational Postulates):是/否问句就是会话式假设,典型作法是诱导出反应,而不是字面上的问答。例如,假如你在街上趋前问人:“你知道时间吗?”人家就不会说“是”或“否”,她会告诉你现在是几点。
假如你问人家的是:“你知道今天晚上的电视演什么?”很可能他告诉你的就是今晚的节目,而不是“是”或“否”。
进行会话式假设前,你要先想想你要是什么样的反应。比如说你要某人关门好了。
第二步要做的事,就至少检查一下你是否真的要那个人关门。换言之,就是要检视什么是你假设前提的目标。在这情况中,前提为(a)这个人可以去关门(b)门是开的。
第三步是将其中一个假设前提转成是/否问句:“你能不能去关门?”、“这扇门是开的吗?”现在你不需要直接去问问题,就能得到你要的反应。
(六)含糊性(Ambiguity):当一个句子、片语或字词蕴涵着超过一种以上的可能含义时,就产生了含糊性。含糊性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能导致一点稍微的误解及方向迷惑,这有利于变动的心理状态。平常的交谈中,交代清楚的陈述有很高的评价。在催眠状态下,相反的反而是真的。任何一点含糊性可能就让听者在内心里用不只一种方法来处理一个讯息。这需要当事人能主动参与开发讯息蕴涵的意义,这就增加了发现对他合适的意义的可能性。还有,可能会有一个或更多的意义将存留在他的潜意识。在这个附录中,前述的四种模式(名词化、非特定的动词、非特定的参考索引及删减),都具有增加讯息里头含糊性的功能。
a同音的含糊(Phonological ambiguity)。听起来相似但字义不同的字词,会产生同音的含糊。这些词包括:right(右)/write(写)/rite(仪式)、I(我)eye(眼睛)、insecurity(不安全)/in security(安全状态)、red(红)/read(读)、there(那里)/their(他们的)/theyre(他们是)、weight(重量)/wait(等待)、knows(知道)/nose(鼻子)、here(这里)/hear(听到)等。
下列词汇同样有两种意义,虽然它们听起来都相似,而且拼法也一样:left(左、离去)、duck(鸭、低头闪避)、down(下、软毛)、light(光、轻柔的)。
在一些句子中可以发现其他同音含糊的例子,例如:可能用在主动词的“Lift your arm”(举起你的手),或是用在标准动词的“give me a lift”(助我一臂之力)。其他类似例子有push(推)、pull(拉)、point(点)、touch(碰)、rest(其余的)、nodl(点头)、move(移动)、talk(说话)、hand(手)、feel(感觉)。
具有同音含糊性的字词可以推理来点明,并且与其他字眼组合成另一个不同的讯息,例如“我(“I”不知道你对“入神”一词的了解也多贴近(close)现在(now)通用的含义。”这里所点出的讯息可以被听成“eye close now”(现在闭上眼睛)。
b 造句法的含糊(Syntactic ambiguity)造句上含糊的典型例子是“正在催眠中的催眠师可是要具备技巧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是催眠师施催眠术需要高度技巧,也可以是要让催眠师入神需要技巧。
下面的句子有类似的形式“They were milking cows”(“他们在挤牛奶”或“它们是乳牛”)。代名词“他(它)们”可以指人或者牛。
这类型的含糊性是基于将一个动词加上进行式形式,置于一个名词之前,这种加上-ing的动词可以当作形容词或是动词使用。
c 范围的含糊(Scope ambiguity)尺度的含糊性发生在应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的程度的大小不清楚时。
“我们将和这些迷人的男士们和女士们去”,可以说成“我们将和迷人的男士们和女士们去”(也许女士们并不算迷人),或是“和我们去的男士及女士们都是很迷人的。”
“我不知道你将多快就了解到你正舒适地坐在这,倾听着我的声音。而且你将很快地进入深层入神状态,快得一如你的内在潜意识所需。”这并不清楚“了解”这动词是否意味着了解整句内容所指的,还是在“而且”之前的那部分。假如“了解”意指全句,其假设前提就是用在“了解”一词之后的都在内。
d连结的含糊(Punctuation ambiguity)。在两个共同一个词的句子中,将其句尾及句首放在一起用可产生这类含糊性。“Your coat looks like it is made of goose down deeply into trance.”(你的外套看起来是用被深深催眠的鹅的毛做的)。这里的“down”这个是前面那句“Your coat looks like it is made of goose down”(你的外套看起来是用鹅毛做的)的句尾,也是气候所接的“down deeply into trance”的字首。“Thats right now youre already begun to relax.”(就是现在,你已经开始放松。)
“Im speaking clearly to make sure that you can hear you are in the process of hypnosis.”(在催眠过程中,我正清楚的说话以确定你能听见)“How are you able to go into a deep trance?”(你是如何进入深度入神状态的呢?)
e隐喻的模型
最后一组范例有如使用其他类型的催眠一般,在使用隐喻式交谈时非凡有用。其他许多模式是在令人深刻的叙说故事中用得到,然而下面;两则通常认为是属于米尔顿模式的一部分。
(一)属性限制的违论(Selectional Restriction Violations):这里指的是:某些事物或人的性质归属已经被定义成不可能具有那些性质。例如,假如我谈到一块非常伤心的石头或一个怀孕的男人,我就是违反了它们属性的限制。因为石头不会有感觉上的经验,而男人也不会怀孕。听众必须去发掘该叙述的弦外之音。假如我谈论的是一颗伤心的石头所拥有的经验,以及造成的改变,听众可能会跳出我的陈述而联想应用到他自己的身上。“石头是不会悲伤的,所以指的是我”,这不是一种自动产生以解所听闻的方式。、
(二)引用语:这类模式牵涉到对别人说话时,引用了某段陈述,就似乎在报道某人在某时某地说了什么话一样。
引用语可以用在传达任何无附带责任的讯息上,因此你明显的谈论了某人曾说过的话,你的听者将因该讯息而有反应,但不会自觉地去辨别他所反应的,或是对这讯息负有责任。、
你可以对人讨论米尔顿·艾瑞克森的病人,说他真的想学习催眠,他听米尔顿·艾瑞克森讲述催眠,并思考他所理解的。然后米尔顿.艾瑞克森转向他,并强调:“你并不真的了解,除非你完全按部就班他对每一部分做练
米尔顿 艾瑞克森催眠赏析
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H Erikson)是二十世纪催眠界的泰斗,被誉为"现代医疗催眠之父",同时也是短期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他对心理治疗的了解冠乎群伦,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沟通者,也曾被尊为本世纪首席心理治疗师。很多人主张,弗洛伊德的贡献在于治疗理论,而他的贡献在于治疗实务。大陆曾出版过一本叫《出神入化》的书,就是专门讲他的催眠的(同时也是NLP方面的经典之作)。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赏析一下这个奇人。
仙人掌治酗酒
有一位酗酒者来找艾瑞克森,并叙说其与酒精的渊源:"不论我父亲或母亲两方面的父母均啫酒如命。我的父母与岳父、岳母也都是离不开酒瓶的酒鬼。我的妻子酗酒,我自己更曾经试过十一次酒精中毒的精神错乱现象。我实在厌倦了与酒为伍的日子。对了,我的弟弟也是不折不扣的酒鬼。对你而言,这八成称得上是祖传的酗酒案例,但不知你有什么解决之道?"艾瑞克森问起他的职业:"当我清醒时,我在报社工作。酒精则是从事这份工作的危机所在。"艾瑞克森表示:"这样吧!既然你希望我针对这历史悠久的问题想个办法。我建议你去做一件似乎不对劲的事。请到植物园去看看那些仙人掌,赞叹那些可以在缺水缺雨情况下存活三年的仙人掌。"此后,自己好好反省。
许多年后,一位年轻女孩突然到访:"艾瑞克森博士,当你初识我时,我年仅三岁,三岁那年,我就随父母搬到加州去了。如今,我住在凤凰城,想藉机来看你到底是何方神圣。" 艾瑞克森:"那你可得仔细想清楚,不过我很想知道你何以专程跑来评头论足。"她解释道:"会将酗酒者送往植物园观察植物,以借机引导他们不依赖酒精生活的人,即是我渴望亲眼目睹的伟人。自从你将我父亲送往植物园后,我的父母就再也没碰过酒了。"
艾瑞克森擅长以个别化多层次进行间接沟通,再加个他非凡的洞察力和无比的爱心,使个案的治疗变得"神奇",下面我们来看二个神奇的个案
二个神奇的个案
有一次,有15位催眠治疗师结伴拜访米尔顿大师,当这15位催眠治疗师说明完欲向大师请教的问题之后,米尔顿大师才开口说话,最奇怪的是,大师所说的这段话是对所有人讲的,但是,在场15位催眠治疗师,竟然都认为大师是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而且,每个人都收获非常丰富。
又有一次,大师应警方之托,对一位多次进出勒戒所戒毒无效的19岁青年施行催眠治疗。从这位青年进入大师房间开始,到离开,米尔顿大师只讲了短短的两句话。
第一句是在青年进房间,走到大师面前时,大师说:"请坐。"第二句是在双方十余分钟的沉默之后,大师说:"好了,你可以走了。"奇妙的是,这位青年居然就这么戒掉了毒瘾。
看到这儿,是不是更觉得不可思议,别着急,他本人曾用这样一个故事说明他的治疗方式: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一天,一匹不知名的马游荡到我家住的农场。没有人知道这匹马从哪里来,因为它没有任何可以供辨别的记号。毫无疑问,不应该留下这匹马,它肯定属于别人家。
我父亲决定送它回家。他骑上这马,把它领到路上,相信马有回家的本能。只有在马离开大路去吃草或走到田地里时,父亲才干干涉一下,在这些情况下,他总是很坚定地把它领回到路上。
这样,这匹马很快回到它的主人手里。主人再次看到他的这匹马,感到很惊讶,问父亲:"你是怎么知道这只马是从这儿走的,怎么知道它属于我?"
父亲答:"我不知道,但这马知道,我所做的只不过是让它一直在路上。"
艾瑞克森的催眠技术已经炉火纯青,关于他所有的语言,已经为NLP大师提炼成米尔顿模式(Milton Model),这不是本文所在探讨,这篇短短的文字也无法探讨。我们主要看一个他的几个核心精神:
1、 如果你有幻想的痛苦,你也可以有幻想的快乐。这是艾瑞克森的根本准则。充满着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认为将问题保持下来的机制,同时也是产生解决方案的机制。比如第一个个案,艾洞悉了他产生酒瘾的机制,让他去观察仙人掌,让他明白如果环境能造成他的酒瘾,哪么环境也可以解除他的酒瘾。最后的结果可能问题,但机制总是良性。
2、 最省力原则。艾认为人人都有再生性资源。所以他从不逆着个案,而是采用个案的已有的资源去转化他们。据说曾经有一个自称是耶酥的精神病人。艾先问了他了几次"你真的是耶酥吗?"他都回答都十分的肯定。艾不在说话,开始向病人所在的屋里搬来两个大木头,还有钉子和钟子,开始做起十字架来,病人一直呆呆的看着,突然明白过来,大声的说:"我不是耶酥!我不是耶酥!"
3、 致力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本身。传统的心理疗法一般都是关心问题,去探寻哪个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才去解除原因。而艾瑞克森一般不太关注问题,他常说的一句话是:生命是活在当下,而导向未来。
4、 自然催眠,间接沟通。艾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在催眠,他很擅长说故事和双关语,化催眠于无形,催眠结束,个案往往还以为催眠没开始呢
米尔顿催眠工作坊
米尔顿·艾瑞克森(1901-1980)是二十世纪催眠界的领导人物,同时也是短期心理治疗的创始人。艾瑞克森对心理治疗的了解冠乎群伦,他是这时代最具开创性、洞察力及巧思的心理治疗人物,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沟通者。
为什么催眠治疗工作者,如此尊崇米尔顿·艾瑞克森
米尔顿·艾瑞克森是美国百年来催眠治疗领域的泰斗,被称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催眠治疗师,也是运用催眠快速处理心理问题的翘楚。艾瑞克森是当代催眠史上最伟大的催眠大师,世界公认的催眠治疗与短期策略心理治疗的权威专家。艾瑞克森是举世闻名的天才催眠师,他为催眠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让催眠不再是“严肃的学术殿堂中的跳梁小丑”,正是经过他的努力,才让催眠疗法成为心理学领域里一门独立的学科;艾瑞克森是现代医学催眠之父,在发展新的催眠诱导方式与应用上有非凡的创见,他是一位彻底地颠覆传统、替催眠和心理治疗注入新的元素的催眠领袖;因此,很多人主张,艾瑞克森对于心理治疗实务的贡献,与弗洛伊德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贡献并重。
艾瑞克森17岁时曾患小儿麻痹症,一度严重至头部以下皆无法动弹,却因病而发展出绝妙的观察与沟通天赋,洞悉人性及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艾瑞克森极富幽默感与赤子之心,“讲故事”是他的专长,在他具启发性的治疗故事中,巧妙引导当事人改变意识,导致行为的转变。许多聆听艾瑞克森故事的人极可能在多年后,发现自己依然笼罩在故事的气氛中,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就此永远改观。
非洲紫罗兰皇后
一次,艾瑞克森到美国中南部的一个小城讲学,一位同僚要求他顺道看看他独身的姑母。同僚说:『我的姑母独自居住在一间古老大屋,无亲无故,她患有极度的忧郁症,人又硬皮,不肯改变生活方式,你看有没有办法令她改变?
艾瑞克森到同僚姑母家去探访。发现这位女士比形容中更为孤单,一个人关在暗沉沉的百年老屋内,周围找不到一丝生气。艾瑞克森是位十分温文的男子,他很礼貌地对这姑母说:『你能让我参观一下你的房子吗?姑母带着艾瑞克森一间又一间房间去看,艾瑞克森真的想参观老屋吗?那倒不是,他是找一样东西!
在这老婆婆毫无生气的环境里,他想找寻一样有生命气息的东西。终于在一间房间的窗台上,他找到了几盆小小的非洲紫罗兰——屋内唯一有活力的几盆植物。姑母说:『我没有事做,就是喜欢打理这几盆小东西,这一盆还开始开花了。艾瑞克森说:『好极了!你的花这般美丽,一定会给很多人带来快乐。你能否打听一下,城内什么人家有喜庆的事,结婚、生子或生日什么的,给他们送一盆花去,他们一定会高兴的不得了。
姑母真的依艾瑞克森所言,大量种植非洲紫罗兰,城内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受惠。不用说,姑母的生活大有改变,本来不透光的老屋,变的阳光普照,充满彩色鲜明的小紫花。一度孤独无依的姑母,变成市中最受欢迎的人。在她逝世时,当地报章头条报道:全市痛失我们的非洲紫罗兰皇后(The city mourns the lost of our queen of African Violet)。几乎所有人都去送葬,以报她生前的慷慨。
过去的治疗师倾向于把人心中隐藏的创伤和缺陷驱走,而当今的治疗师更像是寻宝人,把来访者生活和性格中不为人知的精华寻找出来。艾瑞克森催眠是特别有效的工具,能帮助别人挖掘他们本质中最具魅力的一面,让他们直接体验自己尚未发现的意志、智慧、乐观和爱的宝库,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谁适合上这个课程
本次工作坊既适用于初学者,也适合拥有一定经验的从业人士。工作坊内容主要包括现场临床治疗演示、经验式练习、观看Milton H. Erickson的录像等。在本次工作坊中,除一些经典催眠技巧外,学员还会学习到一些从艾瑞克森催眠法衍生而来的方法,但是不会采用形式催眠的方式。萨德博士用他独特的授课方法,运用简快的方式,让学员在5天内学习到艾瑞克森催眠的精髓。
学员将会学到
——有效的5种治疗方法
——以间接的方法传递治疗暗示
——正确的运用催眠语言,了解催眠语言的威力
——引出愉快心情的五种方法
——根据来访者的问题,简述一个经验式简快治疗方法
——根据来访者的问题,简述一个让来访者接受的活动治疗方法
——寻找内在尚未发现的资源
——如何帮助来访者制定能带来治愈效果的治疗方案
——无需形式催眠,通过催眠疗法加强治疗效果的最新发展
——经典的催眠方法,例如困惑技巧和镶嵌技巧
——如何应用趣闻轶事解决各种各样常见问题,包括焦虑和抑郁
导师简介
“Jeffrey K. Zeig博士是大师级的治疗师和教师,这是很少见的组合。在教学的时候,他非常享受教学的过程,与学生建立清晰的互动关系,有点像诗人一样充满激情。对于他的学生来说,他的教学给学生拓宽了视野,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Salvador Minuchin 医学博士,家庭疗法的创立者,目前最有影响力的精神病学家之一。
杰弗瑞·萨德(Jeffrey K.zeig)博士,米尔顿·艾瑞克森基金会会长,该基金会是唯一在艾瑞克森生前创立,并得到其家庭积极参与的权威性世界催眠组织,包括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NLP大师罗伯特·迪尔斯,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等人均积极参与该组织的活动。由萨德博士主办的简快疗法大会和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研讨大会,聚集上千位业内精英,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心理治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盛会。
萨德博士是一位卓越的临床心理学家,全世界最知名的催眠治疗师之一,他深得艾瑞克森真传,对大师的人格特质、治疗方法、面对个案的灵活魅力,都非常了解。他秉承大师的风范,以“自然催眠”为特色,在潜移默化中引领人们通往心灵和潜意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范。
无法进入催眠状态的人——《任何人都可以被催眠-米尔顿·艾瑞克森>
2010-02-19 21:32
1、从理论基础来看,传统催眠模式的要旨是“放松、深呼吸、想像、暗示”,而只通过这样简单的诱导程序,有相当比例的人无法进入催眠状态,或者进入的深度有限。而艾瑞克森催眠模式则具备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引入了疆域、地图、表象系统、神经表象程式、后设模式等概念,其中表象系统是这个体系的基础,以表象系统来描述人类的经验与行为,并且深入剖析,在催眠诱导过程中,当事人的经验在表象系统层面会发生哪些变化。这样,就会让催眠师非常明确的知道,催眠诱导究竟需要做什么。人们将从周围的世界所获得的感官经验,经过后设模式的处理之后,制作成自身的地图(即世界模式),在此,地图与由经验所构成的原始的疆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地图不等于疆域;做这样的区分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让催眠师能够有效识别当事人的世界模式,并加以呼应和诱导,从而能够更快的进入催眠状态或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而在传统催眠里,根本没有这样的概念,更不会做这样的区分。
2、从诱导过程来看,在传统催眠模式中,催眠师往往是直接给予当事人一些命令,要求当事人去做一些行为,比如:要求当事人让手臂漂浮起来、让眼皮粘在一起睁不开、让当事人忘记某个数字或名字、看见幻觉等,而如果当事人做不到,或者因为抗拒而不去做,则表示催眠失败;这基本上只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而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里,催眠师将自己定位为当事人的“回馈器”的角色,在催眠师的输入和输出管道系统与当事人输入和输出管道系统之间形成一个“呼应回馈环”,催眠师呼应当事人的经验,并给予适当的引导,然后当事人会做出某种反应,当事人的任何行为反应都是下一步诱导的阶梯,这个“呼应回馈环”会一直不停的运转,直到达到催眠师期望的目标为止;所以,根本没有所谓“失败”,只有回馈。因此,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催眠师的感官洞察力训练是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位优秀的催眠师的关键,催眠师必须敏锐的侦测当事人语言和非语言的回馈,以作为下一步诱导的基础。而传统催眠里,根本就没有人注意这些问题。
3、在传统催眠中,有所谓的“敏感度”的概念,认为只有敏感度够好的人,才可以被催眠或进行催眠治疗。而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根本没有敏感度这一说,其实,“敏感度”只是使用同一种诱导方式对一群人进行测试,所获得的统计结果而已;对一群人使用同样的诱导方法,自然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进入催眠状态,那是正常的。而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没有敏感度的概念,在此,要求催眠师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要求催眠师去观察别人的反应,配合不同的行为来提供适合当事人反应的内容,只要催眠师的技巧训练得足够娴熟,那么每个人都能进入入神状态,从而进行催眠治疗或是其他的工作。事实上,人们无法进人催眠的障碍,并非肇因于遗传,也没有哪些人就是不行之说。事实上,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催眠,他的障碍在于没有人真正注意到它;因为,人们的心理状态一直都在不断地改变之中。
4、从催眠诱导的语言结构来看,传统催眠都是直接给予命令,哪怕是那些所谓“温和式”的催眠师,他们的诱导指令也都是直接命令,比如要求当事人让手臂漂浮起来、让眼皮粘在一起睁不开、让当事人忘记某个数字或名字、看见幻觉等,都是直接要求当事人去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催眠的这些命令形式不像是“暗示”,反而比较像是“明示”。而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大量使用暧昧、次要包含结构、假定模式、情态操作者、否定式命令、类比标记等模式隐秘地给当事人下达命令,在当事人的意识听起来,根本不是在命令他去做某种行为,但其潜意识会自动地去执行被要求的行为,从而,达到让当事人不会也无法抗拒的效果。另外,还大量运用简单连接、暗含役使、因果关系、读心模式、概括参考指标、删除、选择性限制违背、名词化、转移引申搜寻、非特定动词等这些特别的语言形态,有效的呼应和引导当事人的经验,给予当事人足够的空间去解读其自身的资源,并做出最适合其潜意识需要的选择。另外,“艾瑞克森催眠模式”要求催眠师训练自己精确的使用语言的能力,精确的控制自己的语言,以有效的诱导当事人作出适当的反应。正如理查·班得勒和约翰·葛瑞德所说的,“维吉尼亚·萨提耳的语言很精准,而米尔顿·艾瑞克森的语言更精准,以至于他能精确地运用语言诱导出他所需要的任何反应。”米尔顿模式正是让我们训练自己的精确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的工具。然而,在传统催眠中,却没有任何系统的训练语言的模式。
5、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针对人类的左右脑的功能不同,做了相应的区分。这样做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可以让催眠师针对左右脑分别给予不同的指令和引导,针对语言脑(一般右撇子的人是在左半脑,左撇子反之),运用上述第4条中所述的各种语言模式,给予干扰并加以利用和诱导;针对图象脑(一般右撇子的人是在右半脑,左撇子反之),则运用一些特别的方式加以介入和利用,从而达到深入诱导的效果(事实上,在深度催眠状态下,当事人都是运用图象脑在工作)。而在传统催眠模式中,也没有这样的区分。
6、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工具就是策略,也叫神经表象程式。在神经生理层面上,神经表象程式表现为一条神经细胞连接回路——即神经网络;而在行为层面上,神经表象程式则是控制当事人某种行为反应模式的基础,有效的识别、解读神经表象程式,可以让催眠师/沟通者有效的呼应和引导当事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而且在诱导的过程中,也只需要给予当事人形式上的指令,即可达成良好的效果。还有,针对适应不良的行为反应模式,只需要改变当事人的神经表象程式,即可达到期望的目的——快速而深远的改变。而在传统催眠中,没有这样的区分,传统催眠师也不具备识别它的能力,因此不论催眠诱导还是治疗的过程,都只能在内容上打转。
7、此外,在对于抗拒型当事人的处理方式上,“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与传统催眠中存在显著的不同。在从事催眠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一些个案,他们嘴里说的和他们内心实际所想的可能并不相符;比如有些人嘴里会说很想被催眠,心里却在想——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真能把我催眠了,也就是在抗拒催眠师,表里不一;或者,还有一些情形,当事人并非要存心跟催眠师对抗,但他的意识和潜意识却表达不同的意思,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形,在传统催眠中,催眠师会往往说当事人抗拒、或还没准备好、或者敏感度不够之类的话,或者终止催眠;而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催眠师可以运用C手段同时以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同时跟当事人的意识和潜意识沟通,从而对当事人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同步的呼应和诱导——这就是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的“双重沟通”技术。
8、另外,在催眠的深度的判断标准上,“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与传统催眠也存在一些差异。在传统催眠中,一般以眼皮胶粘现象为进入第一级催眠的特征,以手臂僵直作为进入第二级催眠的特征,以全身肌肉僵直作为第三级催眠的特征,以数字障碍和痛觉丧失为第四级催眠的特征,以正性幻觉为进入第五级催眠的特征,以负性幻觉为进入第六级催眠的特征。但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不做这样的区分,因为有些人甚至能进入深度的梦游入神状态,但就是无法获得眼皮胶粘或者手臂僵直的反应。相反,以当事人的某些生理上的潜意识反应来判定当事人是否进入了入神状态、以及进入的深度,并以此作为催眠诱导的指示器;以当事人能否回应“会话假定”的语言型态,来确定当事人是真的进入了深度入神状态还是假装的(在团体催眠的时候,有些人会有表演的欲望,若不具备这种判定能力,催眠师可能会被当事人欺骗了)。
9、从治疗的目的来看,传统催眠模式则大多是以帮助当事人自我觉悟为治疗目标。传统催眠治疗的目的是要让当事人“了解问题的根源,以及深藏的内在意义”,治疗结束时,也许是病人真正领悟的时候,但问题是,就算觉悟了,而如果他们的潜意识没有足够幸运,没有去自动发展新的选择和行为,那么他们还是不能应付这个世界,因此,他们还是无法摆脱过去的痛苦或不良行为的困扰,还是不能让自己快乐。而艾瑞克森催眠模式是以协助当事人发展新的行为、获得新的选择,摆脱造成当事人痛苦的反应,从而获得快乐为治疗目标。
而且,在协助当事人自我觉悟的过程中,势必会牵涉到对过去痛苦经历的回溯,而如果过去的痛苦经历曾给当事人带来过巨大的痛苦,则可能会造成当事人精神崩溃;事实上,我本人亲眼见过传统催眠师对当事人进行催眠回溯而导致当事人精神病发作的例子。而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很多问题都不需要对当事人进行回溯,而且就算需要回溯,也只需要对整个四觉经验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回溯,这样可以确保当事人可以安全、有效地面对过去的痛苦经历,并获得新的反应。
10、从治疗形式上来看,传统催眠模式是在内容上下功夫,催眠师必须详细了解病人的问题所在,对传统催眠师而言,比较典型的情况是,大部分的病人一坐下来,就详尽且冗长地叙述他们问题的所在,及发生原因,还有这些问题如何地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说完之后,在催眠过程中,在当事人的一些症结之处,催眠师还必须在更进一步去了解当事人所经历的细节;因此,传统催眠师经常需要定期清理自己,将当事人倾吐的负面信息清除掉,以免被当事人的负面信息所催眠了。而“艾瑞克森催眠模式”则是在形式上(结构上)做工作,在大部分情况下,催眠师不需要了解问题内容的细节,只需加强注意他们做什么,而不需要太注意他们说他们做什么,目的只是要识别造成问题的神经表象程式,在发展新选择、新行为的时候,也只是给予形式上的引导,完全不需要去了解具体的内容,这样会避免很多麻烦,而且改变的效果比较好、速度也会比较快。
11、比较特别的一点是,在运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进行催眠治疗时,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采用无内容诊疗,这么做有几个正面的意义。如果是在课程现场做示范的话,无内容纯过程的诊疗可将学员所有的注意力固定在治疗过程中的步骤上,而让他们无法去了解造成当事人问题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从而减少很多干扰;另一方面,无内容诊疗还可以避免催眠师加入自身的价值判断,给治疗造成干扰。还有一点,这样可以避免当事人暴露隐私的风险,从而避免让当事人感到尴尬。而传统催眠治疗时,催眠师一般都需要去了解有关当事人的问题的详细内容。
12、比较有效用的一个特色是,在“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模式”中,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叫作“未来模拟”。这个步骤能够确保在催眠室或工作坊内达成的改变,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确实生效。而在传统模式,或是某些成功学训练班里,是没有这样的程序的,我们常常听见有人说自己参加一个训练班,当时改变了,效果很好,可是回到现实生活中后,不多久就又回到了原点,就是这个原因。
13、关于心理问题的本质,传统催眠往往会用一些“宗教、气功、神秘学、生死学”等领域里的某些说法,以“负面能量”来形容造成当事人问题行为的根源;并主张催眠师也必须要多加自我“修炼”,提升自身的“能量”,方可有效对付病人的“负面能量”。而“艾瑞克森催眠模式”是从来不会这样形容病人的心理问题的。其实,“心理问题”的本质也只是某些行为反应方式而已,只不过那些被社会界定为“有问题”的行为,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环境里,在面对某些情境的时候,不能获得社会所公认的理想的结果,因而会被界定为“有问题”,但就本质而言,这个“问题行为”也是当事人在过去某些情境的刺激之下,其潜意识学会的某种行为反应而已,跟大家学会走路、说话、骑自行车的过程并无二致;因此,所有的行为——不论是“正常行为”还是“问题行为”都是一个人的潜意识的优秀学习能力所获得的结果。假如社会文化改变了,把某种目前认为“正常”的行为改定为“问题行为”,那么它就成了问题行为;而把某种目前认为“有问题”的行为改定为“正常行为”,那么它就是正常行为。例如,假如某人有某种喝血的行为反应,通常在一般人类社会文化里,会被界定为“有问题”,而在非洲有个地区存在着某种特别的文化,当地的人习惯于每天早上起来聚在一起“小酌一杯血”。
14、还有一点是关于治疗的问题,在传统上,不论传统催眠还是传统心理咨询,都将改变(不论心理问题、或是不良的行为习惯的改变)与痛苦、金钱、漫长的时间划上等号,这是由于他们对心理问题的本质、治疗目标的定位以及他们的治疗形式所造成的结果。然而,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里,改变是可以无痛苦的、非常快速的完成的。因为,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改变与否的部分,是他的潜意识,而痛苦是发生在意识层面的东西,而且潜意识学习新的行为也是非常快速的。事实上,花1小时治疗恐惧症比花1年治疗它要来得容易得多;艾瑞克森曾经用一句话改变了一个少年囚犯的行为,而该囚犯之前被一位精神科医学博士治疗了几个月仍未奏效。
15、最后补充一点,“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中的很多语言模式都可以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沟通中,达到诱导行为反应,改善沟通关系的效果。而传统催眠则一般必须在“催眠椅”上进行仪式化的诱导。
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催眠理论
1、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治疗性交流既不因该以理论概括为基础,也不因该以统计概率为基础,而是因该以来访者当下自我表达的实际模式为依据(如:理念、行为、动机、症状)。他要求治疗师在忘掉所有经验的状态下开始每一个治疗。要做到这一点治疗师必须发展出一个接纳状态,即甩开经验模式的框框,变成“学生”去学习一个新的“现实”(如:当下来访者的现实)。
2、催眠是一个交流意念的体验过程。引发催眠状态及其现象就是交流意念并引导出受试者一系列的想法和联想,最终引起行为反应。催眠师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因该引导受试者的注意力去触及他的内在、身体感觉、记忆、情绪、想法、感受、意念、过去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总会拥有各种各样的意念:艾瑞克森学派治疗师的任务是识别并利用这些有趣的意念,把它们当作催眠发展的基础。
3、人人都拥有再生性资源。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足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遗憾的是,许多体验都与来访者的当下体验相分离。(例如:每个人都有对他人友善的能力,然而却在这一点上否认自己)。即使这样的资源是可以获得的,却常常被他们不必要的限制了。治疗师通常不会试图给来访者强加任何东西。相反,他们帮助来访者学会利用自己已经拥有的技能和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通过治疗师(或来访者)的概念性理解,而是通过来访者自己体验性的探索才得以实现。
4、催眠状态激发资源利用。在治疗中,催眠状态的一个主要益处是它可以去除个体的僵化设置,重构和重组自我系统。正是这些心理定势和框框将人的注意力局限在或集中在那些与其内心框架相关的刺激上。有问题的人经常固着于某些僵化的加工结构。换句话说,他们的意识加工过程陷入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无休止的循环中,并因此与无意识资源分离开来。这种固着将禁止针对变化的需要、变化的情境和变化的关系所做出的灵活调整;相反,它将会确保不良的相同结果。催眠状态通过提供自我接纳的去框架状态,打开新的生存方式,从而促进那些转变所需资源的利用。
5、催眠状态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们既不怪异也不是认为的。与我们每一个人通常体验到的过程非常相似,就如同阅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坠入爱河,或者白日梦。不同之处是出于特定的目的,经验性的参与被加以强化,并且被延长一段时间。催眠状态的操作要与个体本人的常态过程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自然的交流才能更好地引发出催眠状态。最后,自然的催眠状态意味着它可以是自我肯定的,也可以是自我贬低的。催眠状态可以引发问题或者解决办法,这取决于整个情景的价值。
6、艾瑞克森催眠理论使来访者进行过程联盟而不是错误纠正。关注实现治疗目标及当下自我的需要,而不是理解过去。这种取向强调自我发展,就像人们进化中的自然生物过程一样,问题或错误不过是对原先计划的偏离。在发展过程中问题被看做是至关重要的,但却是第二位的,而解决问题才是首要的。学走路的比喻与艾瑞克森的自我发展理念的关联性特别强。治疗目标就是扩展一个人的自我表达范围而不是限制它。
7、人的独特性可以在许多层面上被欣赏。首先,自我的本质被认为是非概念性的,是无法形容的深层自我。通过催眠探索使来访者与他们的深层自我发生连接。在扩展自我自主性(“自我调节领域”)的同时,保持它的统整性(整体)。其次,意识心理可被看做无意识领域的外显。当无意识心理要全面行动时,意识心理势必成了其嫡系部队。它的功能主要是将信息组织成行动计划,确定先后顺序并计算其概念之间的关系。在这儿意识心理被看做管理者或调节者;在本质上它主要是保守的,而不是再生的。意识心理选择并扮演无意识的变体;在这个过程中,它将无意识领域分为焦点的(内在的)和外围的(外部的)两个区域。如果在上述两种意识划分中,仅有一种结构(划分)在持续工作(即如果同一种结构在不断的活跃着),就可能发生意识与无意识过程的分离。最后,我们可以区分这些经过心理过滤的内容元素。它们包括个体知觉、运动性表达、意象认知以及感觉。它们都是经验可以表征、操控或交流的信息单元。在组织同一性水平上,催眠治疗师的工作是(1)做到与自我表达背后的生物节奏同步并结盟,(2)将行为策略背后的意图(即承诺或指令)重新融入背景和结盟。
8、无意识过程的操作具有再生性和自主性。意识心理很聪明,但无意识心理更智慧。意图的论据往往是这样的形式——“D是理想结果;B导致C;C导致D;所以D可以通过B和C来实现。”但是,整个心理过程和外部世界,并不是这种线型关系,而我们偏要将这种结构强加给它们的话,我们将无法了解自我及其外部世界的控制循环。催眠不是一个将暗示“植入”被动接收器的过程,而是来访者的意识过程被暂时搁置起来的过程,以便无意识过程产生有意义的转变性经验,发生此类变化并不需要意识洞见。
催眠关系
独裁派
某个具有“特殊”心理能力(如“催眠眼”“坚强意志”)的“强大力量”个体(催眠师),促使另一个人(被催眠者)进入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即非常容易接受催眠师“暗示”的一种状态。这些暗示可以“强迫”受试者作出各种行为(从学狗叫到戒烟),而这些行为都是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不愿意或者无法做到的。
在这种意义上,舞台催眠与一瓶酒精的作用相类似:正常情况下被限制的人们此时可以狂野的表演,然后将责任推给某人(催眠师)或者某种东西(这种催眠状态),而不是他们自己。这种关于失去控制的错误信念极大地阻碍了许多人在催眠过程中的充分参与。
独裁派强调催眠师的作用,而不考虑每个受试者的知识、信念和能力等特点,也不管受试者选择如何(或是否)参与催眠事件的能力。因此,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该流派在发展持续性治疗变化方面的价值是有限的。
标准派
尤其被实验心理学家们所推崇。它不强调催眠师的威力,而强调受试者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标准派通常假设催眠反应性是个体的稳定特质。同时,催眠师可以运用一套标准化的沟通方法,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受试者都可以保持不变。换言之,受试者要么是可被催眠的,要么是不可被催眠的。催眠师的行为实际上并不重要。
它极端缩小了催眠过程中其他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如催眠师与受试者的关系)。只有一小部分受试者对标准化诱导语做出了催眠性反应。他们认为可催眠性是一个稳定的特质:有些人拥有,有些人却没有。他们将催眠的成功和失败都归于接受催眠的受试者身上,而催眠师并不是那么重要。
问题:1、它假设引导受试者放松并想象各种各样事物的标准化诱导语,是评估个体基本催眠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就像用通俗歌曲来判断你是否会唱歌)。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导致受试者进入催眠状态;治疗师的任务就是为特定来访者找到最合适的催眠方法。
2、标准派根据对测验暗示的行为反应来界定催眠感受能力。这样一来,那些不能将自己的手体验为非常沉重的个体很可能就不是良好的催眠对象。催眠主要是一种体验,如同爱和愤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没有打人就判断他没有生气,或者因为一个人没有吻实验者就认为他没有爱。所以,根据目前的观点来看,认为这些人不具备体验催眠状态能力的结论有待商榷。
3、虽然人们发现催眠感受性分数可以显著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替代性诱导策略、药物、态度、预期、环境、特别训练和模仿,但是标准派却不能准确的解释这一结果。受试者愿意参与催眠治疗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大多数的“阻抗者”或“不易感者”经过专门的训练后都可以体验到催眠状态。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人可以被催眠的程度都是同等的。
易感性测验的高分通常说明这个受试者将会对任何催眠指导语产生反应;低分则表明需要催眠师对这个受试者采取不同的策略或者要进行更多的训练。
合作派
许多现代催眠师都认为,催眠反应可以反映出来访者内部动机与兴趣之间的相互作用、治疗师的灵活性和敏感性以及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主要创始人是米尔顿·艾瑞克森,他倾注了60年的精力去探索催眠的创新性和治疗性应用。
催眠应该首先是情境的结果,即情境中人际和内心关系建设性的发展,它即服务于催眠师也服务于受试者。催眠师、受试者,以及催眠师-受试者之间的关系,此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一个自主系统,它们又在一个“共同体”内相互协作。合作派强调催眠状态总是发生在关系的背景中,其中催眠师和受试者都不能被看做是彼此独立的。
无论催眠师起着什么作用,受试者的作用据有更多的主动性功能。
遵循利用的原则进行合作,其中来访者的自我表达模式被视为构建治疗性催眠状态的基础。这需要适应性的而不是标准化的指导,即催眠师先是跟随,然后再对受试者正在发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所以说,进入催眠状态的途径总是独特的,是以催眠师和来访者双方独特的表达为基础的。换言之,催眠状态是催眠师与来访者联盟中经验和人际作用的呈现,因此使得双方会越来越接纳对方。要点为:合作、利用和灵活性。
在考虑受试者未能进入催眠状态的问题上:独裁派操作者倾向于把这个看成“阻抗”;标准派实验家会得出受试者对催眠“没有易感性”的结论;合作派治疗师则认为有必要利用一种更适合的交流策略。
中国记忆学院:催眠大师米尔顿-克瑞克森的催眠体验课 埃瑞克森的催眠秘诀
2009-10-27 21:23
中国记忆学院:今天下午是我最为期待的催眠体验课,我比以往任何的课程都显得投入,积极。也许因为知之甚少,所以催眠在我心中一直是很神秘的,我很期待揭开催眠这层神秘的面纱。催眠可以带你进入你心灵的世外桃源,而这个地方你好像知道,又好像从未发现过。就像今天的导师顾施展说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丰富的花园,这个花园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催眠师并不是告诉你你的花园有什么东西,而是带你进入花园,让你看到你自己的花园,让你自己去发现积极的,美好的东西。这就是催眠的治疗意义。
老师讲授的是世界公认催眠大师米尔顿-克瑞克森的催眠方法,据说他曾因催眠了一个当时使美国许多精神分析师都无计可使的神经症个案而出名,催眠也从此被人们认为是科学的。催眠能够快速,有效地治疗心理疾病已经被心理治疗界所认可。因为人的心理疾病都是因潜意识与意识的冲突而产生,而催眠可以直接进入人的潜意识去沟通,那么轻松快捷地解决心理困惑也就自然了。催眠的临床作用很多,但更多的是用于治疗心理疾病和身心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躯体疼痛和长期治疗而不见好转的身体疾病。催眠这么神奇,以至于理论部分我并没有太在意,而关注最多的还是由导师带领进入的催眠世界:窗帘拉住后,灯光变暗,此时大家身体都尽量舒展,在专注地等待着导师的言语……
随着导师的话我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很宽很大,大红色的幕布,这时舞台上突然出现了我出生时的情境:昏暗的夜间,生母在乡间脏乱的茅厕中正忍受着煎熬,痛苦的分娩。疼痛使她似站非站,而实际上农村的茅厕也低矮的令人直不起腰来。我看不清生母是怎样地一个人完成了这个过程,只是一小会儿,一个瘦小欢跃的婴儿出现了,她在生母的手上四处乱踢,好像在向台下所有人炫耀自己的生命!她以为世界上只有自己!(我认为这是婴儿状态最真实的感受,分不清外界和自己,世界中只能感到自己的存在并有很强的全能感)接下来说些什么我都不知道了,只感觉想随着导师的话语走而又不知所云的矛盾,混乱,像是做了很多的梦,似乎听到还在说着人生舞台中的小学,中学,大学什么的,但似乎又没有听到。当导师数到“3,2,1”时我才又回来了。对于自己没有完全跟随我懊悔不已,发誓下一次决不睡着。第二次导师讲述了一个故事,我紧紧地贴着每一句话,放松,呼吸,感到肩部很放松很舒服,至到全身都感到很放松,眼前开始出现自己是一个小女孩儿时学自行车的情景,慢慢的我感觉眼晴完全闭上了,头开始很沉很重,而且还在不停地往下沉。似乎听到导师说“你可以听我的故事,也可以不听,你可以自己编你自己的故事,也可以不编,你的潜意识在出现而你的的意识还在抵抗,判断……”这时我已经完全丧失了意志的控制,又开始出现连自己也不知道的片断情境,再一次进入了睡眠,但随着导师讲到我熟悉的狮子喝水的故事时我又进入了故事,还是奔跑的狮子,明静的湖还有湖中狮子的倒影,漂亮的蝴蝶,每当导师说到哪儿我都能立刻看到那幅画面,然后狮子在喝到水后走出森林,闻到花香,草香,奔向大自然最后和大自然溶为一体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此时我的心情非常的放松,愉悦,我似乎也和天地合在了一起,那种感觉真的无法来用言语形容。
以前我也听过催眠的引导,觉得这次的我才从老师的引导语中明白了那么一点,知道为什么导师总说“你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你似乎听到了也似乎没听到,你的潜意识想放松而你的意识还在分析”这些模梭两可的话,这或许就是书上写的埃瑞克森式催眠可以在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同时工作,让你更自由更随心所欲地还原自己的心理,没有任何强迫,反倒能更快地进入潜意识;还有就是别的催眠一般都会描述一些很美的风景让你单纯的放松,这种催眠却是通过想像你自己的一些往事或是其它有一定意义和指向的故事让你觉察自己,产生顿悟。就像我刚开始会出现人生舞台中自己出生时的情景,生母把我用手举起的样子,那种磨难和被送人的辛酸和无奈都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这在现实中我其实是很少想起的,也许这些仍在继续对我产生影响而我运用了隔离和压抑而意识不到,此刻潜意识却提醒了我,让我去看那个坚强又无助的婴儿。当进行到我上学时我却一点都听不到了,还有下个故事中自己学自行车的情景,凡是有关自己的我都没有进入,而一讲到狮子或别的我就能全神地跟着走下去,这是不是潜意识不想回忆难过的童年,不想关注这些而进行的一种抵抗呢?或者是潜识刚出来一点就被意识压抑了下去?我只能这些认为:我的内心深有两个意识在打架,一个拼命地想出来,一个又拼命地压抑,最后压抑占了上风,潜意识就让我用睡觉的方式断续冥想,老师说睡觉的人其实是在接受催眠的。也许催眠本来就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为什么此时我的意识还在分析判断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也许多与自己的身体呆在一起,多与心灵沟通,这些比任何的思考都有价值,都能回答自己的疑问。
埃瑞克森的催眠秘诀
一直以来,我对控制、暗示和催眠都有相当的抵触,因为我认为,每个人都爱影响别人,喜欢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做事,而控制、暗示和催眠,就是在玩这样的游戏。
但现在越了解埃瑞克森,对催眠就越是多了一份好感,因为埃瑞克森有太多神奇的催眠治疗故事。
一个男人因严重的酗酒问题来找美国催眠大师米尔顿.埃瑞克森做治疗。他整个家族都是酒鬼,他的父母、岳父母、妻子和弟弟都酗酒,而他已经发生过11次酒精中毒,他实在厌倦了与酒为伍的日子,希望得到解脱之道。
一般情形下埃瑞克森会将酗酒者转给匿名戒酒协会,但这次例外。他问这个男人做什么职业,男人回答说在报社工作,而“酒精则是从事这份工作的危机所在”。
听到这里,埃瑞克森回答:“这样吧!既然你希望我针对这历史悠久的问题想个办法,我建议你去植物园去看看那些可以在缺水缺雨情况下存活三年的仙人掌。然后自己好好反省。”
埃瑞克森最后竟然让仙人掌加反省就令一个酒鬼戒酒了。我实在难以理解,他到底是玩了什么鬼把戏?最近读了介绍埃瑞克森治疗的书《催眠之声伴随你》,看到另一个效果更为神奇的故事,立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一位女士做了子宫癌与结肠癌手术,术后产生了后段结肠的紧缩反应,排便过程因此变得异常疼痛,主治医师介绍她来找埃瑞克森,希望催眠疗法可以帮助她。
埃瑞克森立即对她说,你如此痛苦,扩张结肠是唯一的解困之道,如果她每天都换上泳装,将汽车轮胎扔进游泳池当坐椅,尽情享受水流的舒适感受,扩张的过程一定轻松很多。
她依计行事,一年后,她的结肠问题已痊愈,不仅如此,体内的癌细胞也彻底消失了。
在这位女士的故事中,埃瑞克森在催眠中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一件事是游泳,一件事是治疗结肠。游泳很简单,而治疗结肠却很难,埃瑞克森暗示她,只要她每 天游泳,结肠就好了。她接受了暗示,每当游泳时,内心深处都会觉得这是在治疗结肠,因此游泳可以有效地调动她内在的自愈潜能,最终帮她治好了癌症。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茨在《心理控制术》一书中称,潜意识其实并不具备思维的能力,它只有一个作用——帮助你实现目标,他因此将潜意识称为“目标追寻系统”,类似于导弹的制导系统,如你设置了一个目标,潜意识就会调动一切资源来帮助你击中这个目标。依照这个理论,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他自己创造的,他先设定了目标,而后潜意识帮他实现这些目标。
这可以用一个例子说明。一个女孩很想亲近一个男孩,但每当她作出努力时,内心就有一个声音说“没有人会喜欢你”,这个声音如此确定,以至她认为结果必然如此。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做出很多行为,让男孩疏远自己。女孩同时有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是渴望亲近男孩,另一个目标是“没有人会喜欢你”,相比之下,第二个目标更为确定,所以她的“目标追寻系统”最终帮她实现了这一点,而男孩也果真对她没有什么兴趣。
埃瑞克森那两个治疗故事的关键是,他给来访者设定了新目标,而且是催眠状态下设置的,所以他们深信不疑,接下来他们的“目标追寻系统”就帮助他们实现了被设置的目标。
强悍的潜意识暗示
催眠无处不在,催眠治疗师也不知有多少,埃瑞克森之所以能被誉为催眠治疗中的No.1,也许是因为埃瑞克森家族的生命力太强悍了。
《催眠之声伴随你》写到埃瑞克森爸爸的“求婚记”。16岁时,爸爸化名查理离家出走,用身上所有的积蓄买了一张“能买到的最远程车票”,最终到了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村庄。在这个村庄,他拦住一个银发庄稼汉说:“你需要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协助你工作吗?”
银发庄稼汉收留了他。接着,他看到了一个女孩在偷偷看自己,于是问:“你是谁家的女孩?”女孩回答:“我爸爸的。”他接口说:“现在你属于我了。”
七年后,“查理”正式向这个女孩提出求婚,女孩给了他一只手套。在当地,这意味着拒绝。被拒之后,“查理”昂首阔步离开了,整夜无法入眠,第二天清晨再度去见她:“我并未向你要一只小手套,我要一双。”他最终如愿。
80岁时,爸爸心脏病发作,送到医院时已晕迷,医生对埃瑞克森的姐姐说,你的爸爸过不了这一关。她对此嗤之以鼻:“你根本不了解我爸爸。”
爸爸醒过来后问:“发生了什么事?”医生回答说:“你经历了一次非常严重的心脏病发作,需要两三个月休养。”听到此话,他勃然大怒:“两三个月时间,真是笑话!你是说我得浪费整整一星期的时间待在这里?”一星期后,他果真康复出院。
埃瑞克森的妈妈在93岁时跌伤了骨盆。她说:“我都这把年纪了,竟还发生这种荒谬的事,我一定得设法痊愈。”她果真做到了。
爸爸活到了97岁,妈妈也活到了94岁,埃瑞克森没活到80岁,但他一出生就有色盲、音盲和阅读障碍,17岁患有脊髓灰质炎而全身瘫痪,3年后奇迹般站起,但一生都受到脊髓灰质炎复发的折磨,他的生命更是一个奇迹。
家族和个人强悍的生命力,其背后的核心原因也许是埃瑞克森家族不会选择消极的目标。也正因如此,埃瑞克森通过催眠给来访者发出积极的暗示会非常强有力。
暗示制造的迷雾
《心理控制术》还介绍了一种理论,认为所谓的人格其实是由无数念头组成的思想体系,而这些念头会有一致性和排外性。
前面提到的酒鬼,酗酒背后藏着一整套思想体系,而其他不一致的念头很难被接纳,所以改变就很难发生。
埃瑞克森的高明之处是他从不和来访者的症状或症状背后的思想体系对抗,他只是同时安置一个新的目标,而且目标貌似和思想体系一致。
前面提到的女患者,很可能爱好游泳,游泳是她的享受,因此埃瑞克森建议她多游泳,只是同时给她加了一个新的链接——游泳可以治疗结肠癌。她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她的“目标追寻系统”会帮助她完成这个新目标。
不过,这位女士可能有另一种信念——“结肠癌很难治”,如果埃瑞克森直接攻击这个信念,试图以“结肠癌是可以治的”的积极信念加以替代,那很可能无效,因为她的思想体系会自动排挤这个新的信念。所以他绕了一个圈子,以“你做好A,就可以完成B”这样的小把戏,给她设置了新的信念。
其实,“有了A,就会有B”这样的暗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有些时候是以积极的方式出现的,而很多时候是以消极的方式出现。并且,比较关键的一点是,这种暗示给我们的人生制造了很多迷雾。
现在很流行风水,在我看来,风水先生的很多说法就是在暗示“有了A,就会有B”。
我最近想租两套房子,一个懂风水的朋友说,要在市中心的小区找最中间的房子,这样会很有财运。
一段时间内,我和女友很执著地找市区内的房子,但我实实在在感受到,我不想住在闹市中,我不喜欢市区内总是有一种车水马龙的背景噪音,而我内心中一直藏着“山下、湖边和森林旁的一栋房子”这样的心像,所以最终还是决定那套用来住的房子,还是要远离市区。
这个决定的作出有些难度,直到我明白,我们是受了那个懂风水朋友说的那句话的暗示,“有了A,就会有B”的反面就是“没有A,就会没有B”,所以我们无形中担心,如果不住在市区,就会没有财运。
相比北方,广东人尤其讲风水,而且讲究非常多,完全按照这些讲究设计的房子,我会觉得很不舒服,一是觉得不好看,二是觉得自己被限制住了,所以必须得遵守这些条条框框才能怎么样。
关于风水,我特别喜欢著名心理学家申荷永的一个说法。申老师的一个住处是一个小湖的岛上,要到这个岛上,就要走过一个小桥。申老师认识的神人很多,每个神人到这个岛上都会说说这个岛的风水。有意思的是,这些很有名的神人的说法是不一样的,有人会说这个岛的风水非常好,有人则说这个岛的风水非常凶。对于这些说法,申老师说,他的回应都是哈哈一笑。他特别相信天地人相互感应的道理,所以认同风水对人很有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人心要定”,如果你的心很定,那么这些影响就会减轻。
说起来,还是人的心创造了自己周围的世界,即便风水要影响自己的运气,也是因为先影响了自己的心,假若心很定,譬如像埃瑞克森那样积极而坚定,那自己就会获得很大的自由。
暗示可以操控你
埃里克森不只在催眠中使用暗示操纵来访者,在其他治疗中也使用。
在一所医院内,有一个叫赫伯特的病人,他不进食,因为认为自己没有胃,所以必须给他用导管强行喂食。他还一直站着睡觉,医生对此毫无办法。
埃瑞克森首先要让赫伯特明白,他有胃。埃瑞克森给他喂食时故意输入空气。喂食结束后,赫伯特打了一个大饱嗝,使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有胃。
赫伯特之所以站着睡觉,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只能站着睡觉。埃瑞克森为了证明他可以躺着睡觉,让赫伯特做了一次特殊的水疗,让他只能躺着,而且不可能不睡。于是赫伯特相信了自己可以躺着睡觉。
但赫伯特仍不承认自己有胃口。于是,埃瑞克森安排赫伯特去农场干活,并请求体重159公斤的女厨师帮忙,要她做一桌子她最爱吃的食物,但早上和中午不得进餐,要等晚上赫伯特回来后,当着赫伯特的面大快朵颐。
结果,赫伯特看着女厨师吃得津津有味,自己的胃口终于被调动了,忍不住请求:“我可以吃一些吗?”
通过这些努力,赫伯特逐渐恢复了日常生活能力,但他仍不愿和人交往。埃瑞克森知道,赫伯特患病前是非常喜欢玩牌的,所以对赫伯特说,你一定会升起玩牌的欲望。
埃瑞克森的办法是,让两个彪形大汉押着赫伯特看四个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打牌,他们完全是在乱出牌,口里说的和手里打的牌根本不是一码事,让曾经热爱打牌的 赫伯特看得无法忍受,于是请求道:“让我赶紧离开这些白痴,只要你们让我离开这儿,我甘愿和你们玩牌。我实在受不了他们如此瞎胡闹。”
几个月后,恢复了日常生活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赫伯特康复出院,体重也从40公斤增至82公斤,而且每日辛勤工作。
这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治疗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也开始想,原来操纵也可以这么美。
最后我想说,千万不要中了我的暗示——“控制欲望是万恶之源”。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模式之哲学理念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模式,之所以能达成如此优秀的成果,除了因为它有优秀的催眠诱导技术作基础之外,还因为它具有一套独特的前提假设:
1、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更高的善意存在。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的价值与动机——“隐性利益”;如果我们单纯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而没有兼顾到该行为背后的“隐性利益”的话,那么我们的做法难免流于轻率和不负责任,这种改变通常效果不会持久或者问题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2、世上的每一件事都有至少一种以上的不同选择。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以上的解决方案,任何事情都有改变的可能性。
3、潜意识有选择的意图与本能,在任何情境之下,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反应。某人外在所表现的行为反应——不论它在其他人眼中看起来有多么荒唐,那就是他在该情境中所能选择的最适切的反应。
4、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一个人在面临某个情境时,只要有选择——不论那选择在其他人眼中看起来有多么荒唐与糟糕,总比没有选择好,没有选择表示不知道如何反应。
5、一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通常有九成的内部经验加上一成的外部经验。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有很大比例是由其潜意识负责运作的。因此,一个人的行为或一件事在你看起来或听起来荒诞不稽或不妥当,那正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表示对方的反应中有很大的比例是你的直接感官经验所没有感知到的。那是他对内部所代表的某个人或某件事所做出的反应,而那个内部运作过程也往往是他本人的意识所觉察不到的。
6、如果人们在适当的情境中,在适当的协助之下若能取得适当的资源,他们早就改变了。一个人的行为之所以至今仍然没有改变,是因为他意识中的所有资源对那改变而言都没有效果,在他的意识中找不到改变所需的资源——该资源存在于其潜意识中。一个人之所以向心理治疗师求助,其实这表示他已经在意识层面做遍了各种努力,取得各种资源试图改变,但没有一样有效。
7、当一个人的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存在一些冲突或不协调时,潜意识部分的影响力更大。潜意识对他的需要的了解远比意识要多得多,也远比我们从他的外在行为所获得的了解要多得多。
8、地图不等于实际疆城。疆域就代表着来自客观世界的相对真实的信息,比较接近于“客观真实”;而地图则是由人们运用后设模式,对从疆域中无意识地筛选出来的某部分经验加以处理,而形成的代表这个世界的模型。每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地图都有所不同,催眠师/沟通者需要敏锐地识别当事人的世界模式,并加以呼应和诱导,才能够快速而有效地达到期望的沟通目的。
9、有用比真实更重要。现代物理学早就已经证明,绝对的客观并不存在,我们所感知到的信息跟感知者的观点或立场有关,不同的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或立场对同一个信息所感知的结果可能会相差甚远。因此,有效果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10、没有所谓失败,只有回馈。沟通过程中,对方的任何反馈都是下一步诱导的或调整沟通的基础,根本就没有失败之说。
11、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回馈。沟通的意义——不单指催眠,而是包括生活中所谓的沟通——并不会完全如你所想;它是被引导出来的反应。如果你想赞美别人,他却觉得被羞辱,这次沟通的意义就是羞辱。如果你认为,他觉得羞辱是因为不了解你,这是你自己缺乏沟通能力所做的辩解,沟通的结果还是羞辱。你可以选择为自己辩解,或从其中学习经验;我个人则选择从其中学习。所以如果我和别人沟通,却被他当成是羞辱,下次我就会改变沟通的方式。而且,如果有朝一日我想羞辱此人,我也知道该怎么做。
12、每一个人都拥有他要改变的资源。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他改变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只是在正常意识状态下,在他的意识中,他无法取得那些资源,所以才会向催眠师或心理治疗师求助。
13、生态是追求平衡的,所以有一时的定,也有一时的动。所以,在做催眠治疗时,无论帮助当事人做任何改变,都不能违背生态平衡——即身心灵平衡的原则,治疗过程中,必须做身心平衡检查,它是保证改变持久有效的基础.
NLP术语大全
2006-12-20 14:32
心锚:在NLP里面,会触发某种生理状态的刺激,就叫作心锚。心锚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特意设定,例如,按铃以吸引某人的注意;或是更复杂点,当回答问题时,站在某个特定的地方。
引导:以亲和感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让其他人来跟随。
归类:将组织或是某些经验划分为更大或是更小的单位,向上归类牵涉移至更大、更抽象层面的咨询,向下归类牵涉移至更明确、更具体层面的资讯。侧向归类涉及找出在相同层面咨询上的其他例子。
后设:从希腊字而来,意味着超过或是较高的。
观想:观看内在影像的过程。
当下:在时间线上与此时刻完全结合。
删除:人类模仿的三个通则之一。在言谈或想法上,抹去经验的某些部分。
扭曲:人类模仿的三个通则之一。在部分模仿中,所有的关系与其应该代表的关系不同的过程。
环境:我们行为所发生的外在结构。环境是指我们所认为的“外在”,它不是我们行为的一部分,但有时我们必须对其反应。
经验:人们对某件事或某个事物的经历和体验所形成的认知。
映现:契合另一个人的部分行为。如向对方展示一些他所熟悉的行为语言的方法,就像他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一样。
抽离(Dissociation):与现实相脱离,就像在记忆中。例如,从外面看呢自己在照片中的身体,所以你没有真正在 那里的感觉。
呼应:通过契合所沟通对象的行为,以快速建立亲和关系的一种沟通方法--契合或是映现行为。
述词:显示使用一种表象系统的感官基础字眼。
度测:通过解读非语言信息,真实了解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框架:设定认知某种事物的架构或方法,就像成果框架、复述架构等等。
隐喻(Metaphor):
模仿(Modeling):
次感元(Meta programs):由每个感觉所认知的特别感觉品质。例如,视觉的次感元包括颜色、形状、动作、亮度、深度等,听觉的次感元包括音量、高低、速度,触觉的次感元包括压力、温度、纹理、位置。我们思想的最小单位。
系统的:与系统有关,注意时空的关系和结果,而不是因果的直接关系。
时间线: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图象、声音和触觉的储存方式。
咻模式:程式化头脑进入新方向的生生不息的NLP次感元过程。在改变行为或十不想要的行为,使其进入全新结构性方法上很有效。
亲和感(Rapport):建立或保持两人更多人之间的互信和了解关系的过程,促成另一个人反应的能力。
行为弹性: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便诱出或十取得他人反应的能力。行为弹性可视为对任何刺激的各种反应的开发,而与其相对的习惯性具有局限性,因而抑制了潜力的发展。
丰姿状态:当一个人觉得丰富时,所感受的总神经和生理经验。
从属等级:一种内在阶级,每个层面渐次包含心理和影响力,按其重要性(从高至低)这些级别包括:1,身份认同;2,信念和价值观;3,能力;4,行为;5,环境。
内部策略:是指内部过程和与之相联系的外部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通内部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未来模拟:内心认知排练未来一些情境的过程,以便确保所希望的行为将自然和自动发生。
世界模型:每个人以自我的认知和经验建立个人独特的世界观。个人处事原则的总和。
生理词汇:与一个人的生理有关的行为。
外部觉察:将所有感觉的输入管道转为外在。
先行系统:又称先导系统。将信息引导入意识中的偏好方式。
后设模式:一套获取语言信息,把人们的语言和语言表达的体验反复联系的工具。
后设程式:一种心理层面的程式,决定我们如何整理、指向和分类经验。后设程式比特定思考策略更来得抽象,并定义我们对特定议题的一般策略,而不是思考程序的细节。
问题空间:问题空间是由创造或是贡献此一问题的实体或非实体要素所定义。解决方式来自资源和选择系统的“解答空间”。解答空间需要比问题空间来得广,以产生适当的解决方案。
自我认知:“我们是谁”的感觉。我们的认同感觉组织我们的信念、能力和行为在单一系统中。
设定心锚:连接内在反应与外在启动的过程,如此一来可以很快速、有时是隐性地再进入此反应。设定心锚过程可以是视觉(就象是特定手势)、听觉(使用特定字眼及音调)以及触觉(摸手臂或是将手放在某任肩膀上)。设定心锚的标准有感受的强度和纯度、感受的高峰时机、心锚复制的正确性。
声音品质:在沟通和影响上第二重要的方式,研究显示其占沟通影响的38%。
表象系统:在心智上传达信息到五种感官系统的方式,这五种感官系统分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表面结构:用来代表或描绘储存在脑中的实际主要表象的语言。
刺激反应:经验与其之后所谓反应间的关联。埃文·帕罗夫展示自然学习过程,他将铃声与狗所分泌的唾液关联在一起。
重新构架:改变一个陈述的相关架构,以赋予其新意。
参考架构:是一个人生活故事中的经验总和,也是从所引导用的其他表象中最完全的表象。例如,深层架构便是表面架构的参考架构。
亲和关系:信赖、和谐及合作的关系。
结合状态:就像在记忆中,从你眼中看出来,听到拟所听到的,并感觉好象你是真的在那里一样,这称为结合状态。
假设前提:基本潜在的假设,但是需要另一个表象之合理。在语言系统里,一个句子必须是真实的,以使其他句子合理。
脱离当下:在自己时间线的当下之外,如冥思、神游物外。
“假如”架构:假设某事已经发生。以“好象”事情已发生来思考,运用心智突破表面障碍,来激发具有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法。
偏好系统:一个人意识思考并组织其经验使用最多的表象系统。
深层结构:人们用来组织并引导其行为的感官地图(意识和潜意识)。
解读线索:人在复杂行为显示他正在使用的表象系统。典型的解读线索包括眼球移动、音调和速度、身体姿势和呼吸形态。
米尔顿模式:后设模式的反向模式,运用人为的模糊语言模式来探索另一个的经验,并进入潜意识的资源。根据米尔顿·爱锐克森所使用的语言而来。
相关性诘问:询问一个特定陈述或是行为如何能帮助实现既定目标。
感官敏锐度:学习将我们从世上所获得的感官资讯做更细微和有用的区分的过程。
内在表象系统:我们创造的信息模式并储存在心智中,它综合图象、声音、触觉、嗅觉和味觉,是我们储存和编码记忆的方法。
认知角色位置(Perceptual positions):特别认知或是观点。在NLP中有三个基本位置能够接受认知特别经验:第一种位置有关以第一人称观点,通过自己的眼睛来经验某事;第二种位置指他人的观点,设身处地来经验某事;第三种位置指以退回一步,从抽离的观点来认知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结构完善情况:必须满足,以便产生有效且符合实际成果的状况组合。
眼球解读线索(Eye accessing cues):眼球移动至特定方向的动作,显示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思维。
现实地图或现实观:每个人从其个人认知和经验,建立其独特的表象世界(世界模型)。
联合(Associations):以最真实的你,去亲眼观察这个世界,去亲耳聆听这个世界,去感受现在、过去和将来的各种情感。
信念(Beliefs):你所持有的感性观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决策、技巧和行为的基础。
一致性(Congruence):使你的每个细胞协调一致,形成一个完整的你。
准则(Criteria):作为决策依据的评价标准。
过滤器(Filters):我们思维层次,它决定着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哪里,以及相应的见解。这些过滤器决定乐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方式。
逻辑层次(Logical levels):个人和组织的层次机构,将影响到我们使自己和他人产生的变化及变化程度。
目标(Outcome):某个人持续实现的特定目标,以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有利的双赢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与传统的目标设定方式不同的是,它要求运用所有的感觉与感情。
协调(Pacing):尊重他人的价值观、需求和风格,从而与之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什么是对自己和对他人都很重要的东西。
重组(Reframing):以对自己有益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并调整到恰当情绪状态的能力。
心理状态(State):一个人的精神、身体和情感状态。
策略(Strategies):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步骤。
TOTE(测试-操作-测试-退出,即test-operate-test-exit):循环反馈过程,用于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指导。
预设:指在特定的情境里,我们对某样东西是真是伪的一种假设。
概括:从数量十分有限的信息中构架可以普遍应用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