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乡县改为市:艾瑞克森催眠模式的实用性和先进性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20:17:11
作者:美籍华人李先生 |  文章出处:艾瑞克森催眠催眠学院

  催眠——对我来说始终具有召唤式的诱惑力。这不仅因为它具有神秘性,神秘地不可思议,而且又有着广阔的探索性。因为,到目前为止,医学科学和心理科学一直没有为“催眠”下一个肯定式的准确定义。

  先前,在我个人的印象里以及我个人的狭窄知识层面上,我对催眠的理解,仍停留在: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学科,是东方古老的读心术的一种变异,是暗示的深化,只适用于魔术式地表演。至于在治疗身心疾病的作用上,很难产生实际而神奇的效果——它只是一种语言的“安慰剂”。至于,学习催眠和传授催眠课程,我想这也只是一对一的教条上课罢了。

  但,使我没有想到的是,催眠也开始广泛地向社会传授了,并且有着相对的竞争意识。当神秘的东西已不再神秘的时候,人们会站在更高的角度,抱着更高的期望去审视它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有了一个比较而已,在比较中找到真实。说实在的,我本人务过农,从过工,从军学医,经商,当过记者,搞过文学,搞过化工开发,干过经济经纪,上过千人的讲台,出版过几本文学着作,现在又搞宗教文化研究,总想给自己的思想找个归宿。但又认为自己干了甚多行当,虽说有所成就,但总没有达到炉火纯青,更没有达到登峰造极,何谈什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豪言壮语。所以,对那些什么都知道一点,甚至只知道个名词而已,又什么都不太精业的业者,又于是冠以专家学者之类,故作高深之状,玄之又玄,恨不能将全天下行业之首的权威标签贴于一身,招摇过市,——这不能不使人质疑其“广而告之”的真实含量。正因为如此,我才选择了“艾瑞克森催眠学院”参加学习。

  通过八天的集中学习,我获益良多,扩展了知识领域,改变了对催眠的先前认识,更了解了艾瑞克森催眠模式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以下是我在聆听了黄雄斌老师授课,又阅读了一些不同流派的催眠资料,特别是有关艾瑞克森催眠学派的相关资料后,结合实际运用,产生的点滴体会。

  在艾瑞克森(Erickson)对病患催眠施术中,他特别强调催眠师与病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及亲切交流。他用多种技术促进这种催眠关系,从理论上讲,即每个病人都可能被催眠,并且在施术中,没有治疗的失败性。容易被催眠是其良好关系的临床体现。其基本观点是:A、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B、催眠施术是一个体验过程,双方在其中思想得到交流;C、人人都有发展的潜能;D、在潜意识状态层面上能拓宽人的信息资源;E、潜意识层面出现的入神状态是自然现象;F、对病人的治疗应着重于生活方式的适应性,而不是对错误的纠正;G、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在多个层面上体现出价值;H、潜意识过程可以创造性地、自主地起作用。

  艾瑞克森是当代医学催眠领域的先驱之一,他认为,催眠是一种“交流”,是病人与催眠师在人格的所有水平上,尤其是潜意识领域里的交流(如心锚的作用,念动反应),这已颠覆了催眠时施术者的权威性,揭开了催眠在潜意识领域进行自我醒悟的面纱(仅属个人观点)。他认为潜意识的驱动力指导着人们的日常思想和行动,在给予治疗性暗示时也起作用。艾瑞克森主张,“治疗师的工作就是在所有这些水平上去建立和睦关系”,即治疗师在人格的所有水平上,通过给予识别,通过认可和通过在这些水平上参与来建立和睦关系(我将之称为和谐关系),为实现这些,有时需要催眠性入神诱导;而在另一些时间只需要对病人讲他们自己所说的话。

  [在这个治疗性地应用过程中,我亲眼目睹过黄雄斌老师应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为学员治疗头痛疾病时的情景:这就是(通过给予识别)策略和解读线索及心锚设定,(通过认可)寻找正面经验,(通过参与)重新架构来建立和谐关系,达到迅速治疗身心疾病的神奇效果。]

  按照艾瑞克森的看法,清醒与催眠之间的界线已变得模糊和不重要了。例如:一个多动的孩子在妈妈的带领下来见艾瑞克森,这个孩子拒绝妈妈做任何要他做的事,并且会狠狠地跺一下脚说:“不!”,艾瑞克森用挑衅的口吻对这个孩子说:“我敢打赌你不能安静地躺下并且入睡!”这个孩子反驳说:“我能!”说着就躺下并且进入了入神状态。又例如:一个常饮酒因心理问题想回家后就自杀的人,艾瑞克森搭他的便车坐了一程,他们进行了交流,艾瑞克森反问他:“你除了喝酒还能干什么?”是呵,这个回家就想自杀的人,到家好像明白了什么,他没有自杀,并致电给艾瑞克森表示谢意。——这些例子肯定不是催眠,但这个方法中却运用了暗示的力量。这种间接的方法是艾瑞克森特征性的治疗风格。

  在我所见到的有关艾瑞克森的催眠资料中,记录了大量的“间接治疗方法”的文字。艾瑞克森不太愿意去用直接的治疗性暗示,而是多采用间接方法,这是基于他确信大多数心理缺陷都涉及患者直接交往能力的缺陷。艾瑞克森总是通过一些不相关的闲聊和社会琐事穿插在治疗性暗示中,以解除病人的心理防御,——这样暗示仍可进入潜意识中发生作用,这是有别于传统催眠的。

  艾瑞克森的基本观点是:催眠是催眠师与被催眠者的合作与交流,因此,他不同意传统催眠中以催眠师为主之权威式的观点。他也不同意被试催眠性决定说,因为标准测试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人容易做什么事;而不能告诉我们个体在本质上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我对艾瑞克森催眠模式的基本认识。

  艾瑞克森催眠模式在近年来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我本人较为同意艾瑞克森关于: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2、催眠是一种体验思想交流的过程(构建内在资源,进行自我修复,营造满意的生活;3、入神状态能使人脱离僵化的自我挫败的心理定势,并帮助其用积极的方法、正面的情感重建、重组内部资源;4、催眠入神状态与人们的正常行为模式有密切的关系,是自然主义的;5、集中于当前而不是过去,强调自我发展而不是纠正过去的错误;6、人不仅整体是独特的,人们的人格的不同水平(次人格)也是独特的,个体的潜意识可以独立地操纵意识,(潜意识思维的重新架构),并能带来较大的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也就是注重潜意识的开发和应用;7、催眠入神过程中(特别是潜意识层面的治疗),病人始终进行自我寻找,自我觉悟、自我疗愈,从而使身心疾病得到彻底治疗。——催眠学说。

  艾瑞克森催眠模式被引入中国后,特别是经过上海艾瑞克森催眠学院——黄雄斌老师的大力推广,它已在中国心理医疗方面得以应用和拓展。黄老师所讲授的艾瑞克森催眠模式是在其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而独成体系,有着巨大的创新性、实用性。

  艾瑞克森是位天才的催眠大师,在他从业50余年的催眠研究和应用中,独创了很多别具风格的短期治疗方法,他顶着当时医学界的巨大压力,树起鲜明的旗帜,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催眠治疗(包括各种催眠流派)在医学界获得了合法地位,在欧美社会和医学界得到普遍的认可与肯定。正因为,艾瑞克森是天才的催眠大师,他的很多催眠方法是根据与病人的交流情况而采取灵活多样的,这些方法不易掌握和学习,而对于教学更缺少可操作性。黄雄斌老师在运用和教学艾瑞克森催眠方法的过程中,已发展出了一套较为系统、易于掌握的“黄氏-艾瑞克森催眠模式”,这就是:

  以“地图不等于疆域”为整个体系的基础理论架构;以“表象系统和四觉并进”为整个体系的结构元素;以“后设模式和逆后设模式”作为沟通的工具;以艾瑞克森的“呼应和诱导”理论作为沟通的指导原则;以“心锚设定”为切入点,发展出众多实用有效的治疗技术;以次人格冲突化解理论为基石发展出众多化解病人意识与潜意识冲突,实现身心灵平衡的深刻技术;以身心灵平衡理论为整个治疗模式的基本精神,再从其他角度嵌入艾瑞克森的各种短期催眠方法,使病人的身心疾病得以快速疗愈。在针对艾瑞克森催眠技术的教学方面,黄老师已形成了十分规范而系统、严谨而又灵活的操作模式和讲学风格,易于让我们学员快速掌握表面看起来“变幻莫测”的艾瑞克森催眠技术,迅速建立起艾瑞克森催眠技术的体系架构和操作模式,并利用这套伟大的催眠模式来从业。

  以下是我应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所做的10余案例中,其中的一个“焦虑症”个案。

  卫女士,45岁。卫出生于香港教师家庭,自幼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少年时就读于教会学校,大学期间成绩优良,学习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从事服装设计;30岁时,和一位住香港的瑞士籍青年相识后恋爱结婚,育有一子。可是,当儿子5岁时,丈夫有了外遇,她痛苦万分,不可自拔。后来,虽然离婚了,但痛苦仍压抑在这个单亲母亲的心中,常常暗自哭泣。后经亲友相劝和心理医生疏导,她终于从痛苦中解脱出出来,并在深圳认识了政府职员徐先生。徐先生是一位38岁的大龄男子,经过一段时间交往,觉得徐对她真心相爱,但一想到结婚,总感到恐惧,整天提心吊胆,惊慌不安,害怕悲剧重演,甚至有大难临头之感。虽然,徐先生对她表示永不变心,山盟海誓,卫女士的心情也只能平静几天,但不久又会顾虑重重了。

  卫女士自述常感到口干、腹部胀满、恶心、心悸、胸闷、颈僵、头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声音特别敏感,失眠多梦。有时不能静坐,来回在房间走动,手颤,不自然地出汗。卫女士本人也清楚自己的病情和根源,但是无法摆脱。

  根据以上卫女士自述的情况及个人症状,我立刻制定了理疗方案:即首先采用她易于接受的传统催眠方式进行诱导,而后采用艾瑞克森“新行为促生技术”进行深度治疗,使其彻底摆脱焦虑情绪对身心的困扰。

  我们知道——焦虑情绪是一种对紧张和打击的反应形式,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环境和不良人际关系的人,比较容易产生焦虑。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自我调适的方法得到缓解,不至于影响身心。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几乎无法抗拒工作、生活、环境、带来的挫折,以及精神和物质需要的不满足等,如果没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和及时治疗,便会导致焦虑的情绪进而发展为焦虑症。

  传统催眠主要依靠语言的诱导,语言的组合对治疗起到了启发性地作用。本个案中,卫女士在催眠语言的诱导下(诱导策略),逐渐达到全身和心灵深处的放松,摆脱了当前情绪的压力;在催眠状态下,其大脑得到了充分而自然地休息,使中枢神经渐渐变得健康而强壮,进而能够承受各种挫折和压力,让身心从焦虑不安中获得释放,使之心情愉悦、自信心增强,提高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从而适应新的生活和新的环境,为下一步采用艾瑞克森“新行为促生技术”的疗愈奠定了“可信任性”的语言基础。下面系本案采用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之“新行为促生技术”的治疗情景简述。

  一、 在语言诱导入神状态后,设置非语言沟通管道——即设定念动反应的信号反馈系统。

  二、运用念动反应系统,让其(卫女士)潜意识确认她最想改变的一种行为模式。(我,并没有询问她需要改变什么。)而后,让她为这个想改变的行为模式取一个代码(她设定为棕色)。

  随后,我用语言引导她去搜寻过去某一次棕色行为发生的深刻经验,当棕色行为片段清晰地出现时,她的面部表情有着明显的变化,并给了一个“是”的信号。

  三、接着,引导她的潜意识创造一个期望的新行为模式。此时,我调动她的潜意识智慧,去启动她广阔的潜意识资源,费了一番周折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新行为模式。

  然后,我引导她运用这种资源模式去改写过去的历史,创造新的经验;完成之后,她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四、然后,诱导她利用新创造的经验去“真实地”改写过去的历史,替代过去糟糕的棕色行为,完成之后她再次获得满意的结果。最后我引导她带着这优秀的资源走进未来,去充分体验这满足的感觉……

  唤醒她之后,她非常充满信心地说:谢谢!我知道了我应该怎么做!这个放松的方法真是奇妙,不仅解决了一个心事(即婚姻焦虑症),还解决了其他很多问题!(我不知道她心里的其他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她还说:但我放松之后,我看到了几个不同的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自己和自己商议,最后自己说服自己,一下子就明白了。

  个案暂且谈到这里。

  艾瑞克森催眠模式,并不是仅有的几个方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是灵活的、多样的!同时,也是有效的,它最大的先进性,就是让病人在潜意识层面上进行重新构建,寻找资源,解决痛苦。其实,这是一种文化教育模式,就像启发式的教育一样,引导病人自己去完成对疾病的治疗。催眠师,并没有失败可言。

  艾瑞克森催眠模式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对人类的觉悟性开发,即寻找自我,呈现本性,一切明了,自我的内在觉悟。

  以上,是本人学习后的心得,望黄雄斌老师、史爱娟老师及各位学长赐教!

  以后,我将有治疗实录陆续整理发表,以飨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