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玩人系列:物种多样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38:52
发布时间:2010-4-9
中国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早在中生代末,大部分地区已抬升为陆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繁复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中国是地球上种子植物区系起源中心之一,承袭了北方第三纪、古地中海古南大陆的区系成分;动物则汇合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大部分种类。中国的种子植物有30000余种,仅次于世界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有脊椎动物6300余种,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中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0%,都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之多,更是中国生物区系的特点。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247个特有属,17300种以上的特有种。中国拥有众多有“活化石”之称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和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等等,是人所共知的。
植物多样性:藻类  地衣  苔藓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动物多样性:无脊椎动物  昆虫  脊椎动物
微生物多样性:原核微生物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病毒  真核微生物
中国真菌的特有性和高度多样性地区
微生物受威胁状况  中国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藻  类
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光合同化生产有机碳的总量约为高等植物的7倍,同时固氮藻类(和固氮细菌)每年约能固定1.7亿t的氮素。因此,藻类不仅是人类和动物极其重要的食物源,而且它们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氧也是大气中氧的最重要的来源。不言而喻,它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环境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
藻类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和各种内陆水体中(包括湖泊、水库、江河、溪水、沼泽、池塘、泉水、冰雪等)以及潮湿地表,其中生长在内陆淡水水体中的为淡水藻,分布于海洋和内陆咸水水体中的为咸水藻。中国的藻类包括有:原核生物中的蓝藻门;原生生物的硅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裸藻门以及属于植物界的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和轮藻门,其中海藻已记录的共2458种(详细情况将在海洋一节中讨论),这里仅讨论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及其所受威胁。
(1)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使得中国淡水藻类资源也十分丰富而多样。近一个世纪的调查研究表明,淡水藻类中的各个门类在中国都有发现,而且种类都非常丰富。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但是,由于国内尚有不少地区未进行过藻类调查,即使已进行藻类调查的有些地区,也并不十分全面,加之多数门类的淡水藻类在中国的调查研究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中国淡水藻类的物种数应远远超过9000种,估计约有12000至15000种(按占世界淡水藻类种数的50%~60%计)。
淡水红藻和褐藻,它们是海陆演变过程中残留在淡水中的孑遗生物,几乎都生长在清洁、温度偏低、且较稳定的水体环境中,如泉水、井水、溪水中(特别是泉水环境),其分布区相当狭窄,而且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们在这些环境中长期适应的结果,形成了不少珍稀特有的种类,这对研究地球环境的变化及生物自身的演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淡水中均分布得较稀少,在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对这些藻类的采集研究,发现有些种类仅记录到一次。这样的藻类共有12种,包括淡水褐藻类的层状石皮藻(Lithoderma zonatum),以及淡水红藻类的绞纽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intortum)、中华串珠藻(B.  sinense)、中华链珠藻(Sirodotia sinica)、中华鱼子菜(Lemanea sinica)和鹧鸪菜窄变种(Caloglossa leprieurii var. angusta)等,它们应该列入珍稀物种。
(2)中国淡水藻类资源受威胁的状况
a.物种受威胁的状况  虽然中国的淡水藻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有些罕见的种已遭受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其中受威胁最严重的是淡水红藻和褐藻。近几十年来,中国北方许多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或工业发展而过量抽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著名泉区的水源枯竭或濒临枯竭。泉城济南、山西晋祠和娘子关的泉源就是著名的例子。泉水枯竭,使那些依赖泉水环境生长的特有藻类(特别是淡水红藻)面临厄运,有些已荡然无存。淡水褐藻更为珍稀,中国仅在40年代初于四川重庆嘉陵江中发现过,几十年来由于环境的演变,也已消失。
最近1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不少泉水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但是由于人们对泉水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因而造成生长在其中的淡水红藻和其他泉水生物面临濒危,有的甚至灭绝。南京浦口珍珠泉,过去生长有十分丰富的淡水红藻:外界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ectocarpum)和美芒藻(Compsopogon spp.)。但是随着旅游区的开发,如今那里的红藻几乎绝迹。山西太原晋祠也有外果串珠藻生长,1994年去调查时尚有部分存在。1995年由于泉水枯竭,已经消亡。可以设想那些正在进行开发的泉源(旅游或饮料),如果不注意对泉源环境的保护,那么藻类和其他泉水生物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厄运。
在其他生长大型淡水藻类的水体中,也往往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招致大型淡水藻类的消失,如江苏阳澄湖,湖中大型轮藻植物出现成片死亡。又如武汉东湖中的原来主要藻类——鼓藻类(desmids),它们主要生长在清洁的水体中,但自70年代以来由于富营养化过程的加剧,逐渐被蓝藻、绿球藻等耐污藻类所取代。类似的情况,已是十分常见。
b.物种多样性结构受破坏的状况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特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群落的物种结构保持着良好的多样性状态,即种类多,但每个种的个体不多,这时藻类群落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保持水质良好状态,且水产丰富。但是当水生生态系统发生逆向转化——受重金属污染或高度富营养化时,藻类群落物种结构的多样性被破坏,某些物种超常生长而导致有害的赤潮(海洋中)或水华(淡水中)发生,并造成管道阻塞,水质恶化,危及渔业生产,甚至出现鱼类中毒现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屡见不鲜。中国常见的能形成有害水华的藻类有:蓝藻,常有毒,其中主要的是微囊藻(Microcystis),还有鱼腥藻(Anabaena)、项圈藻(Anabaenopsis)、颤藻(Oscillatoria)、束丝藻(Aphanizomenon)等,它们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大面积的发生,危害很大;小定鞭藻(Prymnesium parvum),属定鞭藻类,有毒,它们的水华已引起多起养殖鱼类的中毒事件;硅藻,也偶有大面积发生,其中以1991年冬春之交,湖北省汉江发生的约200km范围的硅藻水华——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最为典型,这次水华造成很大危害,严重地影响了武汉市和沿江地区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3)中国淡水藻类的保护
从上述可知,中国淡水藻类资源虽很丰富,但目前已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许多珍稀种类可能很快灭绝。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大型动、植物上,对像藻类这样的微型生物很少注意,这一情况必须改变。在保护大型动、植物的同时,应加强对小型植物的保护。
地  衣
(1)中国地衣的多样性
地衣是一群特殊的真菌,这群特殊真菌通常只是与藻类或蓝细菌处于互惠共生的生态系统中才能生存于自然界。因此,地衣本身也是共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体现。全世界迄今已知的地衣物种约20000种,而中国还不到2000种。就在这2000种中约200种为中国所特有。然而,无论是全世界或中国实际存在的地衣物种远不止这个数字。尤其是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才刚刚起步。
(2)中国珍稀濒危地衣及其受威胁状况
由于大气污染和森林采伐,中国许多地方地衣多样性面临威胁。依存于森林树皮附生的中国及东亚特有种,如黄袋衣(Hypogymnia hypotrypa)、粉黄袋衣(H. hypotrypella)、霜袋衣(H. pruinosa)、蜡光袋衣(H. laccata)、横断山袋衣(H. hengduanensis)以及云南石耳(Umbilicaria yunnana)等种类的生存都面临着威胁。因为,它们的兴衰存亡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如产于云南丽江和台湾阿里山松林中的中国特有附生种中华疱脐衣(Lasallia mayebarae)在系统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云南丽江,这种世界珍稀物种已被森林火灾所吞噬。随着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特产于华山岩石上的世界珍奇地衣华脐鳞(Rhizoplaca huashanensis)的生存也面临威胁。此外,在抗癌和抗艾滋病毒方面具有潜力的东亚食用地衣美味石耳(U. esculenta)也因无节制的采收与买卖而在中国庐山等地濒临绝迹。若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日用香料工业中颇受青睐的扁枝衣(Evernia mesomorpha)和丛枝树花(Ramalina fastigiata),与抗前列腺炎药物有关的戴氏石蕊(Cladonia delavayi)以及在降血压方面有效的地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和雪地茶(Th. subuliformis)等地衣的生存也逃不脱因无节制采收与开发所带来的厄运。
(3)对地衣的保护
由于人类对地衣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方面,地衣尚处于“未开垦的处女地”状态。因而,它是一个潜力很大的生物资源宝库。此外,地衣在自然界生长极为缓慢,加强对地衣的保护以便可持续利用已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保护地衣多样性除了必须保护它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外,应注意以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a. 对于日用化工香料、药用和食用地衣资源应采取分区、按年、有计划、有节制地轮换采收。
b. 对于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世界珍稀物种,如陕西华山的华脐鳞,云南丽江的中华疱脐衣,以及庐山的美味石耳等中国和东亚特有种,应选择合适地段,建立珍稀地衣保护小区加以保护。
c. 对上述一些重要地衣同时还应采取菌、藻分离真培养,进行室内保存。对地衣物种进行多层次的系列保护措施是地衣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向。
d. 加强对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采集、分离、培养和研究,以便在地衣多样性遭受破坏之前使之受到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
苔  藓
(1)苔藓植物的多样性
中国的苔藓植物十分丰富。全世界有苔藓植物23000种,中国有2200种,占全世界的9.1%。
中国苔藓植物的特点是:①特有类群丰富。根据近几十年调查的结果,仅见于中国的特有苔藓属和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仅少数涉及邻近地区)的东亚特有苔藓属共35个,占中国苔藓植物属数的7.09%。它们共含有48个种、亚种或变种,占中国苔藓植物种总数的2.2%(表1)。这些特有属、种在中国西南部横断山区、长江流域中游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区存在3个分布中心(表2);②在系统发生上居关键位置的类群多,如原始类型藻苔目(Takakiales)藻苔科(Takakiaceae)藻苔属(Takakia)的两个种;藻苔(T. lepidozioides)和角叶藻苔(T. ceratophylla)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察隅、波密及米林县的高寒山地都有发现;③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
表1  中国苔藓植物特有种及其地理分布
种  名
地理分布
耳坠苔
Ascidiota blepharophylla var. blepharophylla
陕西、云南
钝叶美叶藓
Belltbarbula obtusicuspis
云南
拟短月藓
Brachymeniopsis gymnostoma
云南
南树雉尾藓
Dendrocyathophorum herzogii
云南
拟牛毛藓
Ditrichopsis gymnostoma
四川
树发藓
Microdendron sinense
云南
拟仙鹤藓
Pseudotrichum spinosissimum
云南
拟褶叶藓
Pseudopleuropus morrisonensis
台湾
大滇蕨藓
Pseudopterobryum laticuspis
云南
滇蕨藓
Pseudopterobryum tenuicuspis
云南
疣齿藓
Scabridens sinensis
贵州、四川、云南
厚边藓
Sciaromiopsis brevifolia
四川、云南
华湿原藓
Sinocalliergon satoi
山西
秦岭囊绒苔
Trichocoleopsis tsinlingensis
陕西
表2  中国苔藓植物特有属和东亚特有属在横断山区和东南部山区的分布
属  名
横断山区
中国东南沿海山区
锦丝藓属
Actinothuidium
+
美叶藓属
Bellibarbula
+
拟短月藓属
Brachymeniopsis
+
毛羽藓属
Bryonoguchia
+
树雉尾藓属
Dendrocyathophorum
+
拟牛毛藓属
Ditrichopsis
+
船叶藓属
Dolichomitra
+
拟船叶藓属
Dolichomitriopsis
+
单齿藓属
Dozya
+
美灰藓属
Eurohypnum
+
+
丝灰藓属
Giraldiella
+
多瓣苔属
Macvicaria
+
+
小蔓藓属
Meteoriella
+
+
树发藓属
Microdendron
+
瓦叶藓属
Miyabea
+
新悬藓属
Neobarbella
+
新船叶藓属
Neodolichomitra
+
+
新绒苔属
Neotrichocolea
+
褶藓属
Okamuraea
+
毛枝藓属
Pilotrichopsis
+
+
滇蕨藓属
Pseudopterobryum
+
对羽苔属
Plagiochilion
+
厚边藓属
Sciaromiopsis
+
疣齿藓属
Scabridens
+
囊绒苔属
Trichocoleopsis
+
(2)苔藓植物受威胁状况
当前中国苔藓植物也面临严重的威胁。威胁主要来自大气污染、森林采伐、基本建设和其他人类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改变,森林采伐改变原有阴湿的生境条件,因而对热带雨林中的苔藓影响最大,例如分布于海南岛热带雨林中的细鳞苔科(Lejeuneaceae)的管叶苔属(Colura)和紫叶苔科(Pleuroziaceae)的紫叶苔属(Pleurozia)的多种重要苔藓植物在森林采伐之后已无法再找到。
近年来,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影响到中国许多著名风景区的苔藓植物的分布,例如四川峨嵋山近山顶的苔藓植物锦丝藓(Actinothuidium hookeri)、塔藓(Hylocomium splendens)和安徽黄山的疣黑藓(Andreaea)都受旅游开发影响而面临绝迹。
此外,随着园艺、花卉事业的发展,中国泥炭藓属(Sphagnum spp.)植物被大量开发利用而使泥炭藓资源趋向枯竭。
估计中国濒危及稀有的苔藓植物约在36种以上(表3),已证实灭绝的苔藓植物至少有耳坠苔(Ascidiota blepharophylla var. blepharophylla)、拟短月藓(Brachymeniopsis gymnostoma)、闭蒴拟牛毛藓(Ditrichopsis clausa),拟牛毛藓(D. gymnostoma)和华湿原藓(Sinocalliergon satoi)等5种。
表3 中国苔藓植物濒危种及稀有种
柳叶藓科
Amblystegiaceae
拟猫尾藓
N. pilifera
厚边藓
Sciaromiopsis brevifolia
平藓科
Neckeraceae
中华厚边藓
S. sinensis
Dolichomitra cymbifolia var.
黑藓科
Andreaeaceae
Subinte gerrima
疣黑藓
Andreaea mamillosula
美边羽枝藓
Pinnatella intralimbata
青藓科
Brachytheciaceae
P. mariei
拟褶叶藓
Pseudopleuropus morrisonensis
木灵藓科
Orthotrichaceae
拟大萼苔科
Cephaloziellaceae
绒毛裸帽藓
Groutiella tomentosa
东亚虫叶苔
Zoopsis liukiuensis
钝叶变齿藓
Zygodon obtusifolius
隐蒴藓科
Cryphaeaceae
紫叶苔科
Pleuroziaceae
凹叶埋蒴藓
Schoenolryum concavifolium
大紫叶苔
Pleurozia gigantea
曲尾藓科
Dicranaaceae
拟大紫叶苔
P. giganteoides
Braunfelsia enervis
金发藓科
Polytrichaceae
短颈藓科
Diphysciaceae
树发藓
Microdendron sinense
厚叶藓
Theriotia lorifolia
丛藓科
Pottiaceae
灰藓科
Hypnaceae
美叶藓
Bellibarbula kurziana
拟灰藓
Hondaella brachytheciella
钝叶美叶藓
B. obtusicuspis
拟金灰藓
Pylaisiopsis speciosa
蕨藓科
Pterobryaceae
细鳞苔科
Lejeuneaceae
大滇蕨藓
Pseudopterobryum laticuspis
卷枝尾鳞苔
Caudalejeunea circinata
垂枝藓科
Rhytidiaceae
肾瓣尾鳞苔
C. reniloba
褶藓乌苏里变种
Okamuraea hakoniensis var.
ussuriensis
粗管叶苔
Colura karstenii
气生管叶苔
C. ari
褶藓鞭枝变型
O. hakoniensis f. multiflagellifera
C. conica
锦藓科
Sematophyllaceae
异瓣管叶苔
C. corynephora
Bryowijkia ambigua
短枝双鳞苔
Diplasiolejeunea brachyclada
羽藓科
Thuidiaceae
长齿双鳞苔
D. rudolphiana
圆叶瓦叶藓
Miyamae rotundifolia
蔓藓科
Meteoriaceae
绒苔科
Trichocoleaceae
新悬藓
Neobarbella comes
新绒苔
Neotrichocolea bissetii
(3) 苔藓植物的保护
苔藓植物除了科学价值外,还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在药用方面,苔藓作为“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已有数百年历史。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和暖地大叶藓(Rhodobryum giganteum)等,暖地大叶藓长期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被称作“茴心草”,用来治疗心血管病。
传统上,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或泥炭一直是花卉、苗木栽培或移植的重要包扎材料和园艺肥料,迄今尚无更佳的替代物。
中国历来是世界上五倍子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发现,在五倍子生产周期中,苔藓植物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是五倍子增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迄今为止,至少已发现有约20种苔藓植物可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植物。
此外,苔藓还是监测环境污染的良好指示植物。苔藓与地衣对大气中的SO2,CO和HF反应极为敏感。在中国,钟帽藓(Venturiella sinensis)、高领藓(Glyphomitrium humilli-mum)和兜瓣耳叶苔(Frullania muscicola)等均系常见的树干附生种类,它们对大气污染有较强的敏感性,可在环境监测方面加以利用。
总之,苔藓植物与人类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对它们的保护我们必须给以高度的注意。
蕨类植物
(1)中国蕨类植物的多样性
全世界有蕨类植物10 000~12 000种,中国有2 200~2 600种,占世界种数的22%。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除了热带少数科属外,中国拥有的科属数几乎占世界的95%,这说明中国的蕨类植物有极高的多样性。
中国分布有在探讨物种进化系统问题上十分重要的种类,如原始类群裸蕨纲的松叶蕨(Psilotum mudum)、天星蕨(Christensenia)。有些属如光叶蕨(Cystoathyrium)、中国蕨(Sinopteris),其分布区狭小,为中国特有,它们的发现对研究该科中属的演化关系有一定意义。而在四川东部长江沿岸发现的圆肾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其原产地在大西洋的Madeira群岛。中国变种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var. sinense)的出现,为研究间断分布及中国和非洲蕨类种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能生长在海拔4350m高山寒冻荒漠的严酷环境中的玉龙蕨(Sorolepidium glaciale)是研究蕨类形态和生态条件关系的重要属种。仅产中国西南的湖南石灰岩壁的荚囊蕨(Struthiopteris eburnea)是典型的石灰岩钙质土的重要种属。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特有的蕨类植物有500~600种,占已知中国蕨类植物的25%左右,重要特有属及代表种见表1。
(2)蕨类植物受威胁和濒危状况
随各地区植物考察的深入,不断有蕨类植物新种被发现,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种由于环境改变或人为破坏而消失或濒临灭绝(表2)。除上面提到的特有和濒危属种(表1和表2)外。还有些种类虽然不限产中国,但在中国仅局部地区有分布,如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仅产靠近缅甸边境的盈江,而埃及苹(Marsilea aegyptica)仅产新疆的局部水域。像这些种类的个体数量不多,分布区狭窄,如不保护,很易绝灭。类似的濒危种类还有很多,估计约占中国, 蕨类总数的30%左, 右,其中重要的有101种(表3)。
表1  中国蕨类植物特有属及其代表种
特有属代表种名
地理分布
柳叶蕨
Cyrtogonellum fraxinellum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光叶蕨
Cystoathyrium chinense
四川
黔蕨
Phanerophlebiopsis tsiangiana
贵州
中国蕨
Sinopteris grevilleoides
四川、云南
玉龙蕨
Sorolepidium glaciale
云南
毛脉蕨
Trichoneuron microlepioides
云南
表2  中国蕨类植物灭绝统计表
种  名
中国灭绝
可能灭绝
光叶蕨
Cystoathyrium chinense
+
单叶贯众
Cyrtomium hemionitis
+
中华水韭
Isoetes sinensis
+
毛脉蕨
Trichoneuron microlepioides
+
表3  中国蕨类植物重要的濒危及稀有种
卤蕨科
Acrostichaceae
黄腺羽蕨
Pleocnemia winitii
尖叶卤蕨
Acrostichum speciosum
云南牙蕨
Pteridrys cnemidaria
铁线蕨科
Adiantaceae
多变叉蕨
Tectaria variabilis
冯氏铁线蕨
Adiantum fengianum
铁角蕨科
Aspleniaceae
荷叶钱线蕨
Adiantum reniforme var.sinense
细辛蕨
Boniniella cardiophylla
苍山铁线蕨
Adiantum sinicum
苍山蕨
Ceterachopsis dalhousiae
观音座莲科
Angionpteridaceae
药蕨
Ceterach officinarum
法斗观音座莲
Angiopteris sparsisora
泽泻蕨
Hemionitis arifolia
二回原始观音座莲
Archangiopteris bipinnata
狭叶巢蕨
Neottopteris phyllitidis
原始观音座莲
Archangiopteris henryi
对开蕨
Phyllitis japonica
三叉蕨科
Aspidiaceae
水鳖蕨
Sinephopteris delavayi
轴脉蕨
Ctenitopsis sagenioides
蹄盖蕨科
Athyriaceae
沙皮蕨
Hemigramma decurrens
光叶蕨
Cystoathyrium chinense
海南节毛蕨
Lastreopsis hainanensis
实蕨科
Bolbitiaceae
乌毛蕨科
Biechnaceae
中华刺蕨
Egenolfia sinensis
苏铁蕨
Brainea insignis
东京鳞毛蕨
Dryopteris tokyoensis
假桫椤
Diploblechnum fraseri
黔蕨
Phanerophlebiopsis tsiangiana
阴地蕨科
Botrychiaceae
角状耳蕨
Polystichum alcicorne
下延阴地蕨
Botrychium decurrens
玉龙蕨
Sorolepidium glaciale
燕尾蕨科
Cheiropleuriaceae
禾叶蕨科
Grammitidaceae
燕尾蕨
Cheiropleuria bicuspis
荷包蕨
Calymmodon cuculatum
天星蕨科
Christenseniaceae
红毛禾叶蕨
Grammitis hirtella
天星蕨
Christensenia assamica
穴子蕨
Prosaptia urceolaris
桫椤科
Cyathyaceae
革舌蕨
Scleroglossum pusillum
大羽桫椤
Alsophila contaminans
雨蕨科
Gymnogrammitidaceae
兰屿笔筒树
Alsophila fenicis
雨蕨
Gymnogrammitis dareiformis
南洋沙椤
Alsophila loheri
七指蕨科
Helminthostachyaceae
桫椤
Alsophila spinulosa
七指蕨
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
海南白桫椤
Sphaeropteris hainanensis
裸子蕨科
Hemionitidaceae
笔筒树
Sphaeropteris lepifera
薄叶翠蕨
Anogramma leptophylla
骨碎补科
Davalliaceae
心基风丫蕨
Coniogramme petelotii
台湾骨碎补
Dauallia stenolepis
膜蕨科
Hemenophyllaceae
双扇蕨科
Dipteridaceae
菲律宾厚叶蕨
Cephalomanes laciniatum
灰背双扇蕨
Dipteris conjugata
厚边蕨
Crepidopteris humilis
槲蕨科
Drynariaceae
皱翅厚壁蕨
Meringium acanthoides
硬叶槲蕨
Drynaria rigidula
大球杆毛蕨
Nesopteris grandis
顶育蕨
Photinopteris speciosa
球杆毛蕨
Nesopteris thysanostoma
崖姜蕨
Pseudodrynaria coronans
水韭科
Isoeteaceae
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高寒水韭
Isoetes hypsophila
草质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hasseltii
宽叶水韭
Isoetes japonica
单叶贯众
Cyrtomium hemionitis
中华水韭
Isoetes sinensis
低头贯众
Cyrtomium nephrolepioides
台湾水韭
Isoetes taiwanensis
弯羽鳞毛蕨
Dryopteris cyclopeltiformis
藤蕨科
Lomariopsidaceae
合囊蕨科
Miarattiaceae
网藤蕨
Lomagramma grossoserrata
合囊蕨
Marattia pelucida
藤蕨
Lomariopsis spectabilis
苹科
Marsileaceae
松叶蕨科
Psilotaceae
埃及苹
Marsilea aegyptica
松叶蕨
Psilotum nudum
条蕨科
海南条蕨
Oleandraceae
Oleandra hainanensis
风尾蕨科
单叶风尾蕨
Pteridaceae
Pteris subsimplex
瓶儿小草科
Ophioglossaceae
三色风尾蕨
Pteris tricolor
带状瓶儿小草
Ophioderma pendulum
三叉风尾蕨
Pteris tripartita
狭叶瓶儿小草
Ophioglossum thermale
蕨科
Pteridiaceae
瘤足蕨科
Plagiogyriaceae
曲轴蕨
Paesia taiwanensis
峨嵋瘤足蕨
Plagiogyria assurgens
莎草蕨科
Schizaeaceae
鹿角蕨科
Platyceriaceae
莎草蕨
Schizaea digitata
鹿角蕨
Platycerium wallichii
中国蕨科
Sinopteridaceae
睫毛蕨科
Pleurosoriopsidaceae
金粉背蕨
Aleuritopteris chrysophylla
睫毛蕨
Pleurosoriopsis makinoi
毛叶粉背蕨
Aleuritopteris squamosa
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疏羽碎米蕨
Cheilanthes belangeri
尖嘴蕨
Belvisia annanensis
高山珠蕨
Cryptogramma brunoniana
戟蕨
Christioprteris tricuspis
戟叶黑心蕨
Doryopteris ludens
抱树莲
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
中国蕨
Sinopteris albofusca
棱脉蕨
Schellolepis subauriculata
小叶中国蕨
Sinopteris grevilleoides
心形菜蕨
Leptochilus cordatus
光叶藤蕨科
Stenochlaenaceae
带瓦韦
Lepisorus loriformis
海南光叶藤蕨
Stenochlaena hainanensis
扇蕨
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光叶藤蕨
Stenochlaena palustris
多羽瘤蕨
Phymatosorus longissima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三指假瘤蕨
Phymatopteris triloba
毛脉蕨
Trichoneuron microlepioides
欧亚水龙骨
Polypodium vulgare
南平毛蕨
Cyclosorus nanpingensis
戟叶石韦
Pyrrosia hastata
岩蕨科
Woodsiaceae
滇蕨
Cheilanthopsis indusiosa
导致蕨类植物濒危有以下多种原因:
a.森林破坏,造成空气湿度降低,以及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植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如1963年在四川二郎山团牛坪海拔2450m处林下发现的光叶蕨,1984年专程前往该地,发现森林消失,气候干燥,只在灌丛中找到一株。
b.工农业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局部地区一些植物种消失,如中华水韭,荷叶铁线蕨。
c.由于对一些药用及观赏植物只宣传其价值,而不强调保护的重要,使一些蕨类植物遭受毁灭性的摧残,如鹿角蕨近年已难见到。
d.旅游区对一些小型稀少植物不加保护,致使其遭践踏而无法生长,如瓶儿小草(Ophioglossum thermale)。
(3)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
蕨类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它们之中很多种是传统的中药和民间草药,约占全部种类的10%。如贯众(Cyrtomium fortunei)、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a)、骨碎补(Davallia barometz)能够健骨补肾,还有绵马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和石韦(Pyrrosia)等。又如金毛狗脊蕨(Cibotium baronetz)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的功效,近年来出口需求量很大,每年超过百吨。虽然这个种分布较广,也不能不限量出口加以保护。蕨类植物多为阴生,叶质坚厚,宜作观叶植物及插花的切叶材料。还有少数种类如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等的拳卷叶芽,加工后可作蔬菜并出口;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的叶下具有和蓝藻中的念珠藻共生结构,可固定空气中的氮,是水稻的优良绿肥。总之,蕨类植物与其他绿色植物一道共同创造了地球表面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因此,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对急需保护的一些稀有濒危种类应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如贵州赤水的桫椤自然保护区。其次,对某些特殊植物因建设需要不能保证在原地生存,如长江三峡工程的启动,受威胁的荷叶铁线蕨需要在相同或相近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安全地点建立试验场,促使其能在野生条件下易地繁衍。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和干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禁止对某些有经济价值蕨类植物的滥采乱挖也很重要。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是原始的种子植物,其发生发展历史悠久。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现代生存的裸子植物有不少种类出现于第三纪,后又经过冰川时期而保留下来,并繁衍至今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生存的裸子植物约有850种,隶属于79属和15科,其种数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0.36%,但却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亚热带的中山至高山带常组成大面积的各类针叶林。
(1)中国裸子植物的多样性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和地貌类型复杂。在中生代至新生代第三纪一直是温暖的气候,第四纪冰期时又没有直接受到北方大陆冰盖的破坏,基本上保持了第三纪以来比较稳定的气候,致使中国的裸子植物区系具有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多古残遗和孑遗成分,特有成分繁多和针叶林类型多样等特征。
据统计,中国的裸子植物有10科34属约250种,分别为世界现存裸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66.6%、41.5%和29.4%,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在中国的裸子植物中有许多是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残遗种或孑遗种,并常为特有的单型属或少型属。如特有单种科——银杏科(Ginkgoaceae);特有单型属有水杉(Metasequoia)、水松(Glyptostrobus)、银杉(Cathaya)、金钱松(Pseudolarix)和白豆杉(Pseudotaxus);半特有单型属和少型属有台湾杉(Taiwania)、杉木(Cunninghamia)、福建柏(Fokienia)、侧柏(Platy-cladus)、穗花杉(Amentotaxus)和油杉(Keteleeria<, /I>),以及残遗种,如多种苏铁(Cycas spp.)、冷杉(Abies spp.)等。
中国的裸子植物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0.8%,但其所形成的针叶林面积却略高于阔叶林面积,约占森林总面积的52%。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针叶林中裸子植物物种较少,在西南地区针叶林中则有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在华南、华中及华东地区除原生针叶林外,更常见的是大面积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柏木林。
(2)中国裸子植物面临的威胁及其保护问题
虽然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及森林资源,但由于多数裸子植物树干端直、材质优良和出材率高,所以其所组成的针叶林常作为优先采伐的对象,使利该资源正在受到强烈的人类活动的威胁和破坏。如50年代中国最大的针叶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的天然林被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60年代至70年代另一大针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的天然林又相继被强烈采伐,仅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和河谷深切的山坡陡壁,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尚有天然针叶林保存。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因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山地带的各类天然针叶林多被砍伐,代之而起的是人工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柏木林。随着各类天然针叶林采伐和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加快了林下生物消失和濒危的速度。同时,具有重要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裸子植物亦破坏严重,如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贵州苏铁(C. guizhouensis)、多歧苏铁(C. multipinnata)和叉叶苏铁(C. micholitzii)均在新发表或新的分布点发现后就遭到大肆破坏。三尖杉(粗榧)属(Cephalotaxus)和红豆杉(紫杉)属(Taxus)植物自60年代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现为新型抗癌药用植物后,就立即遭到大规模采伐破坏,使资源急剧减少。
初步查明,中国裸子植物绝灭种有崖柏(Thuja sutchuanensis);仅有栽培而无野生植株的野生绝灭种有苏铁(铁树)(Cycas revoluta)、华南苏铁(C. taiwaniana)、四川苏铁(C. szechuanensis);分布区极窄,植株极少的极危种(critically endangered)有多歧苏铁、柔毛油杉(Keteleeria pubescens)、矩鳞油杉(K. oblonga)、海南油杉(K. hainanensis)、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元宝山冷杉(A. yuanbaoshanensis)、康定云杉(Picea montigena)、大果青扦(P. neoveitchii), 、太, 白红杉(Larix chinensis)、短叶黄杉(Pseudotsuga brevifolia)、巧家五针松(Pinus squamata)、贡山三尖杉(Cephalotaxus lanceolata)、台湾穗花杉(Amentotaxus formosana)和云南穗花杉(A. yunnanensis)等。濒危和受威胁的裸子植物约63种,约占种数的28%,其中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和台湾穗花杉(Amentotaxus formosana)被列入世界最濒危植物(表1)。
表1  中国裸子植物濒危及稀有种
三尖杉科
Cephalotaxaceae
*康定云杉
Picea montigena
*海南粗榧
Cephalotaxus mannii
*大果青杆
Picea neoveitchii
*贡山三尖杉
Cephalotaxus lanceola, ta
长叶云杉
Picea smithiana
*篦子三尖杉
Cephalotaxus oliveri
大别山五针松
Pinus dabeshanensis
柏科
Cupressaceae
华南五针松
Pinus kwangtungensis
翠柏
Calocedrus macrolepis
雅加松
Pinus massoniana var.hainanensis
台湾翠柏
Calocedrus macrolepis var. formosana
*巧家五针松
Pinus squamata
红桧
Chamaecyparis fomosensis
长白松
Pinus sylivestris var. sylvestriformis
岷江柏木
Cupressus chengiana
兴凯湖松
Pinus densiflora var. ussuriensis
巨柏
Cupressus gigantea
毛枝五针松
Pinus wangii
福建柏
Fokienia hodginsii
*短叶黄杉
Pseudotsuga brevifolia
朝鲜崖柏
Thuja koraiensis
澜沧黄杉
Pseudotsuga forrestii
*崖柏
Thuja sutchuenensis
黄杉
Pseudotsuga sinensis
苏铁科
Cycadaceae
丽江铁杉
Tsuga forrestii
*苏铁属所有种
Cycas spp.
长苞铁杉
Tsuga longibracteata
麻黄科
Ephedraceae
罗汉松科
Podocarpaceae
斑子麻黄
Ephedra rhytidosperma
鸡毛松
Dacrycarpus imbricatus
松科
Pinaceae
陆均松
Dacrydium pectinatum
*百山祖冷杉
Abies beshanzuensis
长叶竹柏
Nagia fleuryi
秦岭冷杉
Abies chensiensis
海南罗汉松
Podocarpus annamiensis
*梵净山冷杉
Abies fanjingshanensis
兰屿罗汉松
Podocarpus costalis
台湾冷杉
Abies kawakamii
红豆杉科
Taxaceae
长苞冷杉
Abies georgei
短叶穗花杉
Amentotaxus argotaenis var.brevi-folius
*元宝山冷杉
Abies yuanbaoshanensis
*台湾穗花杉
Amentotaxus formosana
*资源冷杉
Abies ziyuanensis
*云南穗花杉
Amentotaxus yunnanensis
*银杉
Caathaya argyrophylla
白豆杉
Pseudotaxus chienii
*海南油杉
Keteleeria hainanensis
*红豆杉属所有种
Taxus spp.
*矩鳞油杉
Keteleeria oblonga
榧属所有种
Torreya spp.
*柔毛油杉
Keteleeria pubescens
杉科
Taxodiaceae
*太白红杉
Larix chinensis
*水松
Glyptostrobus pensilis
四川红杉
Larix mastersiana
*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麦吊云杉
Picea brachytyla
*台湾杉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优先保护的物种
对中国裸子植物的保护已受到注意,已建立了少数以残遗或濒危裸子植物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如银杉、百山祖冷杉、攀枝花苏铁、元宝山冷杉、水杉等)。另一些裸子植物物种已列为在其产地所建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保持中国在裸子植物类群上的优势,应禁止或限制天然针叶林的采伐,必须采伐时应选择适宜的采伐方式,确保天然更新。还应在极危种(如多歧苏铁等)的原产地建设自然保护区。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晚发生,又最具生命力的植物类群。全世界约有被子植物400多科,10000多属,260000多种(科、属、种数目依不同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略有变化)。被子植物占据着现代地球大部分陆地空间,是世界植被的主要组成成分。
(1)中国被子植物物种的巨大多样性
世界上被子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是地处热带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它们分别居第一和第二位。中国国土主要部分不在热带,但被子植物种数的仍居世界第三位,约300余科,近3100属,30000多种,属、种数目分别占世界被子植物的75%、30%和10%。中国被子植物中包含100种以上的就有60科(表1)。但是如果我们把多样性不仅理解为物种丰富度,而且也包括生态类型、起源差别以及分布特点等的多样,那么中国被子植物的多样性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
表1  中国被子植物中含100种以上的科
种  数


>2000
菊科
Compositae
1500~2000
豆科
Leguminosae
1000~1500
禾本科
Grmineae
蔷薇
Rosaceae
兰科
Orchidaceae
800~1000
唇形科
Labiatae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500~800
莎草科
Cyperaceae
杜鹃花科
Ericaceae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伞形科
Umbelliferae
400~500
十字花科
Cruciferae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龙胆科
Gentianaceae
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
樟科
Lauraceae
报春花科
Primulaceae
茜草科
Rubiaceae
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
300~400
紫草科
Boraginaceae
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百合科
Liliaceae
杨柳科
Salicaceae
山茶科
Theaceae
200~300
天南星科
Araceae
萝藦科
Asclepiadacaeae
小檗科
Berberidaceae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景天科
Crassulaceae
壳斗科
Fagaceae
紫堇科
Fumariaceae
蓼科
Polygonaceae
荨麻科
Urticaceae
100~200
爵床科
Acanthaceae
槭树科
Aceraceae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番荔枝科
Annonaceae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冬青科
Aquifoliaceae
五加科
Araliaceae
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
秋海棠科
Begoniaceae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卫矛科
Celastaceae
藜科
Chenopodiaceae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葫芦科
Cucurbitaceae
木兰科
Magnoliaceae
野牡丹科
Melastomataceae
桑科
Moraceae
紫金牛
Myrsinaceae
桃金娘科
Myrtaceae
木樨科
Oleaceae
鼠李科
Rhamnaceae
芸香科
Rutaceae
茄科
Solanaceae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堇菜科
Violaceae
葡萄科
Vitaceae
姜科
Zingiberaceae
中国有平均海拔4500m以上的巨大青藏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低地,山岭重叠、河川纵横、气候多样、地质古老,这些是决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的主要因素,在被子植物方面表现最为清楚,中国被子植物多样性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
a.生态类型齐备 各种生活型的植物从乔木、半乔木(如梭梭属(Haloxylon))、灌木、半灌木(如沙拐枣属(Calligonum))、小半灌木(如蒿属(Artemisia))、直到多年生草和一年生草,无不具有。生态类群方面,从高山冻原植物(如多瓣木(Dryas octopetala)、松毛翠(Phyllodoce caerulea))到热带雨林种类;从超旱生荒漠植物到潮湿低地的湿生、水生种类;从高寒风大环境的青藏高原垫状植物到华南热带海滨的红树林,各种类型都有代表。
各个气候带都有大量代表科属,例如,桦木科(Betula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的落叶树种,以及杨柳科(Salic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等是温带的代表;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的常绿树种,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以及冬青科(Aquifo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蓝果树科(Nyssaceae),还有单种的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和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等是亚热带的代表;至于中国热带森林中包含的科就更多了,常见的科有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橄榄科(Burseraceae)、山榄科(Sapotaceae)、楝科(Melisceae)、藤黄科(Guttifer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天料木科(Samyd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四数木科(Datiscaceae)等。
b.原始古老成分很多  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或早期发生的被子植物类群,在中国分布不少,有些仅仅分布于中国。中国的木兰科(Magn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水青树科、连香树科、三白草科(Saururaceae)、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金缕梅科和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等科的植物,在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方面的重要性,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近年来,中国在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揭示被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揭示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特有类型极其丰富  中国被子植物有极其多种多样的分布区类型,其中特有类型所占比重极大。到目前为止,统计中国被子植物持有属共有246个,特有种约17000种。古老孑遗种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昆栏树(Trochodendron aralioides)、银缕梅(单氏木)(Shaniodendron subaequal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oricum)、四合木(Tetracena mongolic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都是中国特有的例子。这些植物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乃至世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历史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种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东南部地区,其中又有三个特有属、种分布相对集中的待有现象中心:(i)川东-鄂西-湘西北中心,这里的被子植物特有木本属几乎均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具有温带性质;(ii)川西-滇西北中心,即横断山脉南段,这里的草本属在全部属中占的比例较高,被子植物的木本属几乎全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青藏高原的快速和强烈隆升使本区产生大量新特有种,大大丰富了中国被子植物的多样性;(iii)滇东南-桂西中心,由于地理位置偏南,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居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分界线上,其乔木持有屑中几乎一半为常绿植物,
特有藤本届全部为木质藤本植物,它们所隶屑的科均为热带分布的科,显示出明显的热带性。
(2)中国被子植物面临的威胁
中国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被子植物中,材质优良的森林树种和药用、经济植物从来都是开发的重要对象,因此中国被子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破坏,如兰科植物(Orchidaceae)和樟树(Cinnamomum spp.)、楠木(Phoebe spp.)、牡丹(Paeonia spp.)、黄连(Coptis spp.)、阿魏(Ferula spp.)、贝母(Fritillaria spp.),以及红豆树(Ormosia howii)、核桃揪(Juglans mandshurica)、黄檗(黄菠萝)(Phellodendron amurense)、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蚬木(Burretiodendron hsienmu)、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紫荆木(Madhuca pasquieri)、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海南大风子(Hydnocarpa hainanensis)、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nvis)、野人参(Panax ginseng)、姜状三七(P. zingiberensis)、屏边三七(P. stipuleanatus)、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草苁蓉(Boschniakia rossica)、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刺参(Oplopanax elatus)、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和库页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等,因其树干、根或全株作商品贸易而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各自的分布区面积急剧缩减,野生资源明显减少。根据已有资料估计,中国被子植物约有4000种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列入珍稀濒危保护的植物约1000种,其中分布区极窄、植株很少的极危种有缘毛红豆(Ormosia howii)、绒毛皂荚(Gleditsia japonica var. velutina)、羊角槭(Acer yangjuechi)、盐桦(Betula halophila)、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天目铁木(Ostrya rehderiana)、膝柄木(Bhesa sinensis)、红榄李(Lumnitzera littorea)、毛叶坡垒(Hopea mollissima)、广西青梅(Vatica guangxiensis)、落叶木莲(华木莲)(Manglietia decidua)、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ensis)、峨嵋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异裂菊(Heteroplexis vernonioides)、青毛杨(Populus pamirica)、毛叶紫树(Nyssa yunnanensis)、无喙兰(Archinecttia gaudissartii)、双蕊兰(Diplandrochis sinica)、金佛山兰(进兰)(Tangtsinia nanchuanica)、孔唇兰(Porolabium biporosum)、异形玉叶金花(Mussaenda anomala)、海南海桑(Sonneratia hainanensis)、大苞白山茶(Camellia granthamiana)、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圆籽荷(Apterosperma oblata)、藤枣(Eleutharrhena macrocarpa)、海南梧桐(Firmiana hainanensis)和爪耳木(Otophora unilocularis)等。已经绝灭或可能绝灭被子植物有喜雨草(Ombrocharis dulcis)、雁荡润楠(Machilus minutiloba)、陕西羽叶报春(Primula filchnerae)、长喙毛茛泽泻(Ranalisma rostrata)、微硬毛建草(Dracocephalum rigidulum)、桂滇桐(Craigia kwangsiensis)和单叶淫羊藿(Epimedium simplicifolium)等。
(3)大力加强对中国被子植物的保护
被子植物在大型植物中数量最多,而且与人类的衣、食、医药、工业原料等关系最为密切。被子植物大量灭绝无疑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威胁,因而我们必须格外重视对被子植物的保护。为了有效保护它们,必须研究它们受威胁的方式、程度和灭绝过程,从而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在这方面,进行种群存活力的分析(PVA),确定最小能存活种群(MVP)是核心内容。
在目前尚无条件对每一个种进行深入的PVA分析的情况下,把保护的范围适当扩大是有必要的,否则,一个种灭绝以后,就再也不能挽回了。
与此同时,应该特别重视减少造成物种濒危和灭绝的因素,如防止森林破坏,禁止对有经济价值的种类的过度采挖,尽量多建立一些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必要时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变野生为栽培)等等。所有这些,还必须以立法和政策加以保证。只有这祥,中国丰富的被子植物物种多样性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它不仅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人类的福祉作出应有贡献。
无脊推动物
(1)中国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
无脊椎动物的门类和种数不但在整个动物界中占主要地位,在全部生物中亦占优势。据Groombridge(1992)提供的某些类群的已描述种数的统计,无脊椎动物已描述的种数(132.5万个)占全部动物数(137万个)的96.71%,占全部生物已描述种数(173.9万个)的76.19%。
对于全球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的知识目前尚很不完备。现在每年描述的新种约15000种。按这样的速度,即使以最低的估计种数,也需约一百年才能完成对所有种类的描述。中国地域广大,物种丰富,家底更不清楚。中国的无脊椎动物种数一般约占全球总数的10%左右。中国种数占世界种数的百分比不足此数的类群(如多孔动物门)可能系由于调查不足之故。有的类群由于多系世界种(如轮形动物、甲壳动物中的枝角类(Cladocera)),或一些生活在海洋的类群(如毛颚动物、帚形动物、刺胞动物中的角珊瑚(Antipatharia)),较少受地理隔阻,而且国人对这些类群调查得较清楚,因而所占比例甚高。据已知材料,依次为:角珊瑚(世界约80种,中国约70种)87.5%,软水母(Leptomedusae)(世界210种,中国178种)84.7%,毛颚动物(箭虫)52.4%,花水母(Anthomedusae)(世界293种,中国129种)44%,帚形动物40%,轮形动物40%,枝角类(世界约450种,中国161种)35.7%。由于对原生动物(原生生物界)的分类意见不一及种数统计上的困难,故未将此类群列入内。现存的纯原生动物(即不包括原生动物和藻类兼性、原生动物和真菌兼性……等)全球约31250种(如加上化石种类,则总计为63616种),其中自由生活的21100种,寄生生活的10150种。在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中,淡水生活种类全球约5000~6000种,中国已知2000种,占总数的33%~40%;土壤种类全球300种,中国159种,占总数的53%,中国海洋原生动物约3600种,约占总数(如以15100种计)的23%。
由于中国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造成中国丰富的物种和包括活化石在内的许多特有的物种,因而中国无脊推动物多样性是构成全球物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无脊椎动物特有种属很多,如刺胞动物门水螅虫纲(Hydrozoa)的桃花水母属(Craspedacusta),全球仅5种及4亚种,而中国分布有4种,其中3种和4个亚种为中国特有种。扁形动物门涡虫纲(Turbellaria)中细涡虫属(Phagocata)3种中的2种为中国特有种,多目涡虫属(Polycelis)9种和枝肠涡虫属(Dendrocoelopsis)2种全为特有种。中国已知43种星虫中有8个特有种,11种螠虫中有4个特有种(包括拟无吻螠Para-arhynchite特有属),这在海洋动物中也是较典型的例子。当然。最显著的例子似乎见于淡水或内陆生活的动物类群。如软体动物中蜗牛有5个特有属,总计132个持有种,双壳类(Bi-valvia)的淡水蚌6个特有属,共计26种。甲壳动物门中桡足类(Copepoda),中国共记述206种和亚种,特有种有96种,占总种数的46.6%。最典型的例子是淡水溪蟹,由于长期生活在山溪的石块下,互相隔绝而衍生出许多不同属种。在已知35属中共计250个特有种,其中有32个特有属(占总属数的91.4%)。此外,单肢动物门中多足类也是明显的例证,中国已发现华美马陆科(Sinocallipodidae)这一特有科,另两科中有3个特有属9个特有种。由上述例证可以说明,要最终搞清全球的物种,研究中国物种多样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无脊椎动物在学术上的重要性主要在于:诸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从二胚层到三胚层,从无体腔到有体腔,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化过程,以及各类动物的亲缘关系,包括生命的起源和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这些重大问题,只有通过对无脊椎动物的深入研究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各种结构截然不同的动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统一,以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方式解决动物生存所面临的同样的问题——取食、防御、运动、呼吸、排泄、离子和渗透调节、控制系统、生殖、生活史和发育。无脊椎动物不但在物种多样性,而且在形态结构多样性和行为多样性方面,均在动物界中占主要地位。如原生动物对于研究生命和细胞的起源,低等动物和植物的关系,以及怎样从原生动物演变为后生动物都十分重要。扁形动物门中无肠目(Acoela)涡虫在从两胚层辐射对称动物向三胚层两侧对称动物的进化中又处于关键的地位。在探索脊椎动物的起源时,当然更离不开对与其相近的无脊椎动物的类群的研究。
无脊椎动物中的活化石有特殊的学术意义,如蜘蛛目中的七纺蛛(Heptathela),其腹部背面仍保留有分节的背板,是现生105科蜘蛛中最原始的类群,多数种类分布于中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一类海洋生物中的活化石——头足纲软体动物鹦鹉螺(Nautilus)是研究软体动物进化和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的重要材料。
既然无脊椎动物包括了动物中的大多数种类,而且在地球上凡是动物可以栖息的场所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与人类关系之密切自然不难想象。从有益方面讲,首先,许多无脊椎动物是人类食品。中国每年海产乌贼、贝类、虾蟹类的数量是极其巨大的。海产养殖主要也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与它远不能相比。淡水虾蟹和贝类的养殖虽不及海洋养殖业产量,但自然捕捞作为人们的食品的贡献也相当可观。例如日本沼虾(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中华绒螯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都是国人喜爱的佳肴。贝类中的圆田螺(Cipangopaludina)、环棱螺(Bellamya)、螺蛳(Margarya)、无齿蚌(Anodonta)、蚬(Corbicula)等都是重要食品。多年来,从国外引入的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多数也已构成重要的食品。
其次,许多无脊椎动物可作为经济鱼类的食料,如原生动物、轮虫、甲壳类中的盐水卤虫(Artemia salina)、枝角类(红虫)、挠足类(水蚤)等等。其他许多陆生无脊推动物是脊椎动物赖以生存的捕食对象。众所周知,许多无脊椎动物为人们提供工业(包括制药)原料,或可以加工为工艺品与日用品,可作为监测环境的指示动物或观赏动物.或在改良土壤和捕食害虫中发挥重要作用。海洋原生动物中某些类群可作为判别地层的指标,如有孔虫目(Foraminiferida)中的饰世透明虫(Hyalina balthica)和截锥圆幅虫(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以它们在地层中的出现可作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当然,无脊椎动物中亦包括许多有害于人体或家禽、家畜的寄生虫或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危害农作物、危害建筑物及航运业的种类。总之,由于无脊椎动物无所不在,构成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有益和有害两方面均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2)中国无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
由于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个体小,它们受威胁以及灭绝的情况通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以致许多稀有或濒危无脊椎动物甚至在被描记或列入保护名单之前就已消声匿迹了。例如在海南尖峰岭有—种大型的捕鸟蛛科(Theraphosidae)的种类,非常珍稀,目前可能已灭绝。
无脊椎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来栖息生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对于有经济价值的种类,更由于过度捕捞而导致数量骤降。这两个原因均使不少动物处于灭绝的边缘。
在淡水中生活的多类无脊椎动物,由于溪流、涌泉的断流,水质的污染和富营养化,使一大批需求低温、洁净、湍流的动物种类趋于濒危。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多孔动物(淡水海绵)、刺胞动物(水螅、桃花水母)、扁形动物(涡虫)、轮虫、线虫、环节动物、甲壳动物(枝角类、挠足类、端足类)、水生昆虫幼虫等均因此而难以生存。例如,由于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的增加使地下水位降低,涌泉水源破坏,造成涡虫的生存环境消失,以至涡虫等多种动物灭绝。兰州的五泉山、北京的樱桃沟、鞍山市的千山、杭州的灵隐和龙井等地的涌泉均急需予以保护。据对武汉东湖的长期监测,水体富营养化和强化渔业使沉水植物群落大量萎缩乃至消失,依托沉水植物而生活的许多动物因而失去了合适的栖息场所。研究结果表明,东湖中轮虫在60年代有80多种,而到90年代下降到仅50多种。腔轮虫属(Lecane)中许多种类以及盘状鞍甲轮虫(Lepadella patella)、侧棘伏嘉轮虫(Wolga spinifera)等均从水体中消失了。
森林资源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资源的急剧缩小,使大量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无脊椎动物趋于灭绝。上面提到的海南的捕鸟蛛,以及云南的一种盾鞭蝎(Typopeltis)(属于蛛形纲(Arachnida)有鞭目(Uropygi))都是明显的例子。
一些古老的物种如马氏钳蝎(Buthus martensi)对噪音和农药非常敏感,随着现代农业
和交通的发展,这一可作中药材的物种资源也急剧减少。
洞穴开发为旅游场所势必使洞穴中特有的动物种类处于濒危的境地。有不少特有种,如蜘蛛、多足类、甲壳类中一些奇特的种类均在洞穴中发现,如蜘蛛目中泰蛛科(Telemidae)的冯氏泰莱蛛(Telema wunderlichi).多足类中的简肢华美马陆(Sinocallipus simplipodious)和膜足硬肢马陆(Scleroprotopus membranipedalis)等。
由于过度捕捞而导致濒危的例子很多。珊瑚作为工艺品或旅游纪念品而被大量采集。角珊瑚生长缓慢,十年才能长成拇指粗,受破坏后难以恢复。近年来,由于大量珊瑚灰岩被采掘充当建筑材料和烧制石灰,使得珊瑚礁的生态平衡受到很大破坏。据报道,海南岛文昌县拜塘村近十年因珊瑚礁被破坏,海岸线后退200余米,致使椰树倒伏,海水浸入村庄。三亚市沿海公路因珊瑚礁被毁而造成路面断裂。现已了解到珊瑚岸礁恢复演替的初期,群落中的关键种是澄黄珊瑚(Porites lutea)。但预测恢复到顶极时期,需要50~100年。可采用人工移植石珊瑚,加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作为饵料的例子如盐水卤虫,原来资源丰富,现已要依靠进口。作为人们食品的中华绒螯蟹因蟹苗被捕捞过度,资源大减。而云南高原滇池中国特产的两种螺蛳(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和光肋螺蛳(M. mansuyi)),它们的肉和雄螺生殖腺(俗称“螺黄”)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近年来,由于该湖严重污染和过度捕捞而濒于灭绝。米虾属(Caridina)中葛氏米虾(C. gregoriana)、喻氏米虾(C. yui)和滇池米虾(C. dianchiensis)原来产量都很大,是当地人民食用的经济虾类,但近年来均已绝迹。如葛氏米虾原在大理湖(洱海)产量很高,自80年代起已采不到标本。除过度捕捞和污染外,受到来自江南引入种的排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必须重视无脊椎动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到目前为止,中国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名单的无脊椎动物(昆虫除外)有刺胞动物门珊瑚纲的红珊瑚属(Corallium)及另外4种:软体动物双壳纲(瓣鳃纲)的库氏砗磲(Tridacuna cookiana)和头足纲的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半索动物门肠鳃纲中的多鳃孔舌形虫(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和黄岛长吻虫(Saccoglossus huangtauensis)。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的4种:软体动物腹足纲的虎斑宝贝(Cypraea tigris)、冠螺(Cassis cornuta),双壳纲的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和佛耳丽蚌(Lamprotla mansuyi)。据推算,这一保护名单包括昆虫在内应达到1万种才接近实际情况。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如蜘蛛目的节板蛛科(Liphistiidae)和捕鸟蛛科的所有种、砗磲科(Tridacnidae)和丽蚌属(Lamprotula)的所有种、石珊瑚目(Scleractinia)和角珊瑚目的所有种等均应列入保护名录。中国有许多地区,如海南和云南的热带雨林、广西十万大山等地区有许多珍稀种类亟待发现和描记,但目前限于缺少经费资助而无法开展调查。由于无脊椎动物种类和分布迄今还很不清楚,与脊椎动物的研究情况有根本的不同,因而对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必需把种类的调查和描记作为第一步,争取在短时间内尽快补上这一课,否则无从讨论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至于那些可食用的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海生的乌贼、虾蟹、贝类等,对它们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过度捕捞,则是当务之急。
昆虫
(1)中国昆虫多样性特点
a.物种丰富度高 世界昆虫种类其说不一,过去估计为150万种。Erwin(1983)通过对巴西玛纳斯热带雨林树冠昆虫的研究,推测全世界可能有3000万种昆虫。
中国昆虫总数尚无确切数字。如以约占世界总数的1/10来估计,则中国应有15万种。但据对调查研究较深入的几大类群统计,远超过这一比例。例如蚜总科(Aphidoidea)和球蚜总科(Adelgoidea)世界已知4000种,中国已知1000种,占世界的25%;蝇科(Musci, dae), 占世界的23.1%;溞目(Siphonaptera)占19.9%;寄蝇科(Tachinidae)占16.7%;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占12.6%,等等。
据初步统计,世界已记述的昆虫92万余种,中国仅记述5100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5.5%。1949年以来,中国共记述昆虫新种10500余种,近十几年来,虽每年约有500新种发表,但距查清昆虫家底,仍相差甚远。
b.特有昆虫多  中国是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昆虫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两个国家之一。对中国特有的昆虫尚无全面了解。仅就报道较多的青藏高原和新疆荒漠区的部分类群为例,说明其一个例面。
据在青藏高原调查,蝗亚目(Acridodea)共有200种和亚种,其中特有种占51%。中国已知蝙蝠蛾科(Hepialidae)62种,41种为青藏特有,其中著名的蝠蛾属(Hepialus)40种,90%为青藏特有(据杨大荣)。象虫科(Curcutionidae)的喜马象属(Leptomias),世界已知93种,55种为西藏特有,占世界已知种的59%。据王书永(1992)统计,横断山区已记述的3080种昆虫中,1229种为该区持有,占39.9%,其中双尾目(Diplura)、啮虫目(Psocoptera)、竹节虫目(Phasmatodea)、脉翅目(Neuroptera)、毛翅目(Trichoptera)等的特有种都超过50%以上。干旱的新疆荒漠地区,有丰富的古北区中亚亚区的特有种,如癞蝗科(Pamphagidae)的11个属中,有10个属分布于西北地区,其中新疆有5个特有属。斑翅蝗科(Oedipdidae)的束颈蝗属(Sphingonotus),世界已知75种,中国有33种,14种为新疆特有,占世界种类的18.7%。
c.珍稀昆虫丰富  中国珍稀昆虫众多,在1988年公布的保护动物名单中,有一级保护昆虫2种,二级12种,这是很不完全的。珍稀昆虫中以蝴蝶最为瞩目。参照有关报道和国际贸易热点,初步暂列中国珍稀蝶类为9属24种和1个属的多数种(表1)。
表1  中国珍稀蝴蝶名录(暂列)
蝶名
拉丁学名
分布地区
金斑喙凤蝶
Teinopalpus aureus
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金带喙凤蝶
Teinopalpus imperialis
四川、广西
双尾褐凤蝶
Bhutanitis mansfieldi
云南
三尾褐凤蝶
B. thaidina
陕西、四川、云南、西藏
多尾褐凤蝶
B. lidderdalii
云南
丽斑褐凤蝶
B. pulchristata
四川
玉龙褐凤蝶
B. yulongensis
四川、云南
玄裳褐凤蝶
B. nigrilima
四川
不丹褐凤蝶
Bhutanitis ludlowi
云南
长尾虎凤蝶
Luehdorfia longicaudata
陕西
中华虎凤蝶
L. chinensis
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湖北
虎凤蝶
L. puziloi
吉林
宽尾凤蝶
Agehana elwesi
陕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
台湾宽尾凤蝶
Agehana maraho
台湾
燕凤蝶
Lamproptera curia
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绿带燕凤蝶
L. meges
广西、海南、云南
金翼凤蝶
Troides aeacus
陕西、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西藏
黄翼凤蝶
Troides helena
广东、海南、云南
珠光翼凤蝶
T. magellanus
台湾
曙凤蝶
Atrophaneura horishana
台湾
绢蝶属(所有高山种)
Parnassius spp.
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高山
大紫蛱蝶
Sasakia charonda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南、浙江、台湾
黑紫蛱蝶
S. funebris
浙江、福建、四川、云南、贵州
最美紫蛱蝶
S. pulcherrima
四川
线纹紫斑蝶
Euploea mulciber
华南及西南部、台湾、西藏南部
喙凤蝶属(Teinopalpus)世界共2种,中国都有分布,著名的金斑喙凤蝶(T. aureus)为中国特产,是一类保护物种。褐凤蝶属(Bhutanitis)世界共7种,中国都有分布,5种为中国特有,其中双尾褐风蝶(B. mansfieldi)和三尾褐凤蝶(B. thaidina)已列为二类保护物种。虎凤蝶属(Luehorfia)共4种,中国有3种,其中中华虎凤蝶(L. chinensis)和长尾虎凤蝶(L. longicaudata)为中国特有,前者已列为二类保护物种。宽尾凤蝶属(Agehana)仅2种,都是中国特有,台湾宽尾凤蝶(A. maraho)已濒临灭绝。燕凤蝶属(Lamproptera)共2种,是东洋区特有珍奇蝶,中国都有分布。冀凤蝶属(Troides)中国有3种,金翼凤蝶(T. aeacus)是中国体型最大蝶种,该种的台湾亚种(T. aeacus kaguya)是重点保护对象,台湾特有的珠光翼凤蝶(T. magellanus)面临灭绝。曙凤蝶属(Atrophaneura)主要分布东洋区,种类较多,台湾特有的曙凤蝶(A. horishana)是重点保护物种。绢蝶属(Parnassius)全世界共38种,中国分布35种,其中10种为中国特有。本属多数为高山种,较珍稀,世界著名的阿波罗绢蝶(P. apollo)在欧洲一些国家已近灭绝,中国数量还较多。紫蛱蝶属(Sasakia)是古北区种,共3种,中国都有分布。黑紫蛱蝶(S. funebris)和最美紫峡蝶(S. pulcherrima)是中国特有种,大紫蛱蝶(S. charonda)在台湾已濒临灭绝。紫斑蝶属(Euploea)种类较多,其中线纹紫斑蝶(E. mulciber)为中国名贵蝶种。
d.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影响农林牧生产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害虫近干种。农林害虫每年都对农林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蚊、蝇、蚤和蟑螂等重大卫生害虫,严重威胁人体健康,都是重点消灭对象。
直接促进农林生产的有益昆虫,首推天敌昆虫和传粉昆虫。目前中国主要农作物开展天敌保护利用的面积达1000多万hm2,它们有效地控制着害虫的大发生,从而可节约农药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传粉昆虫除两种家养蜜蜂——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东方蜜蜂(A. cerana)外,还有近千种野生蜜蜂和一些蝇类、蝶蛾类等,各种异花授粉作物经蜜蜂传粉后,一般可增产20%左右。
中国昆虫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效益最显著的是家蚕产品。中国蚕茧占世界总产的65%,生丝和丝绸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生丝占国际贸易额的90%强。蜂产品也很重要,中国是世界养蜂最多的国家,约有蜂650万群,蜂蜜和王浆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五倍子、虫白蜡、冬虫夏草和虫茶等的国际贸易额也都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药用昆虫约300种,近年来药用蜂毒和蚂蚁制剂发展很快。昆虫作为食品,营养丰富,滋补性强,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2)受威胁现状
目前,对中国昆虫受威胁情况尚缺乏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恶化是威胁昆虫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例如由于过度挖采。并破坏生境,使产冬虫夏草的蝠蛾属昆虫数量急剧下降;著名的云南大理蝴蝶泉,因树木被砍伐和环境受污染,蝶类明显减少,四川贡嘎山的褐凤蝶由于寄主被挖作中药和过度滥捕,数量也锐减。一些不法商人,利用各种手段滥捕和盗窃珍稀昆虫,也是一大威胁。此外,不合理施用化学农药,致使某些天敌和传粉昆虫数量下降。
(3)有益昆虫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中国重视了珍贵昆虫的保护。农业部在黑龙江宁安县建立的天蚕(Antherea yamamai)保护区,为保护珍稀昆虫提供了范例。南京郊区初步建立了中华虎凤蝶保护基地。中国传统的养蚕、养蜂业一直很发达。天敌昆虫的保护、引进和人工繁殖,也发展很快。几种饲料昆虫(蝇蛆和黄粉虫等)和药用土鳖虫、蚂蚁等,已批量繁殖。几种传粉昆虫的人造巢穴已获成功,这都为资源昆虫的可持续利用打下了基础。
当前应在大力宣传教育和健全法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现有自然保护区内珍稀和有益昆虫的保护,加速建立以保护珍稀昆虫为主的保护基地。
脊推动物
(1)中国脊椎动物的多样性
中国脊椎动物(Vertebrata)共6347种,约占世界总数(45417)的14%,其中许多为中国所特有。特有种数达667种,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0%。中国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程度高是复杂的动物区系历史和多样的生态地理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北方属古北区,东北大兴安岭和新疆阿尔泰山地区处于泰加林南缘,有许多冻原和泰加林动物区系的代表物种生活在那里。如貂熊(Gulo gulo)、紫貂(Martes zibellina)、驼鹿(Alces alces)、雪兔(Lepus timidus)、河狸(Castor fiber)、灰松鼠(Sciurus vulgaris)、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红背(C. rutilus)、花尾榛鸡(Tetrastes bonasia)、黑琴鸡(Lyrurus tetrix)、雷鸟(Lagopus spp.)、细嘴松鸡(Tetrao parvirostris)、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和河流中的大马哈鱼(Oncorhychus keta)等;中国西北与蒙古和中亚荒漠相连,分布有许多典型的草原和荒漠动物,如大耳(Hemiechinus auritus)、达乌里(H. davuricus)、沙狐(Vulpes corsac)、荒漠猫(Felis bieti)、兔狲(F. manul)、野马(Equus przewalskii)、蒙古野驴(E. hemionus)、野骆驼(Camelus ferus)、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黄羊(Procapra gutturosa)、普氏原羚(P. przewalskii)、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草兔(Lepus capensis)、达乌里鼠兔(Ochotona daurica)、跳鼠科(Dipodidae)的许多种,沙鼠属(Meriones spp.)、短耳沙鼠(Brachiones przewalskii)、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鸨(Otis spp.)、沙鸡(Pterocles orientalis)、毛腿沙鸡属(Syrrhaptes spp.)、蒙古百灵(Melanocorypha mongolica)、四爪陆龟(Testudo horsfieldi)、沙蜥属(Rhrynocephalus spp.)、麻蜥属(Eremias spp.)等;中国南方则属于东洋区,有许多典型的亚洲热带、亚热带物种生活在这里,如臭属(Suncus spp.)、毛(Hylomys suilus)、树(Tupaia glis)、菊头蝠属(Rhinolophus spp.)、蹄蝠(Hipposideros spp.)、蜂猴属(Nycticebus spp.)、猕猴属(Macaca spp.)、叶猴属(Presbytis spp.)、长臂猿属(Hylobates spp.)、穿山甲属(Manis spp.)、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马来熊(Helarctors malayanus)、鼬獾属(Melogale spp.)、灵猫科(Viveridae)的许多种,金猫(Felis temminckii)、云豹(Neofelis nebulosa)、鼷鹿(Tragulus javanicus)、麂属(Muntiacus spp.)、野牛(Bos gaurus)、巨松鼠(Ratufa bicolor)、犀鸟科(Bucerotidae)、啄花鸟科(Dicaeidae)、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画眉亚科(Timaliinae)的许多种、鹧鸪(Francolimus pintadeanus)、山鹧鸪属(Arborophila spp.)、原鸡(Gallus gallus)、孔雀(Pavo muticus)、长尾雉属(Syrmaticus spp.)、水龟属(Clammys spp.)、闭壳龟属(Cuora spp.)、飞蜥(Draco spp.)、巨蜥(Varanus salvator)、蟒(Python molurus)、树蛙科(RhacoPhoridae)、姬蛙科(Microphylidae)的许多种。
古北区与东洋区的分界线在西部大致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向东伸延到横断山脉地区,线北分布古北界动物;线南分布东洋界动物。再向东到中国东部的季风区,分界线是古北区物种和东洋区物种交错分布的广阔过渡地带。在上述两大动物地理区内,由于各地地势高低不同,山川纵横阻隔,因地而异,既有利于新种的形成又有利于古老孑遗物种的保留(避难地)。使得中国成为许多脊椎动物类群的起源中心或现代繁盛中心,以及孑遗物种的保留地。
众多的特有物种使得中国在世界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兽类中有举世闻名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代表着中国特有的科,现存仅1属1种。再如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沟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s)等,它们均为中国特有的属,现存的也都仅有1种。此外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1属4种,除1种分布于越南外,其余3种均为中国特有;岩松鼠属(Sciurotamias)1属2种,均只见于中国。鸟类中的马鸡属(Crossoptilon)1属3种,除藏马鸡(C. corssoptilon)还分布于邻近国家外,均只分布于中国,长尾雉属(Syrmaticus)1属4种,除1种还见于邻国外,均为中国特有;爬行类的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也是世界珍稀物种之一,现存的仅1科1属1种,为中国特有,分布区限于广西瑶山地区。世界著名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只见于中国长江中、下游,为古老的残遗物种,世界上现生的鼍属(Alligator)动物只有2种,一种分布于中国,另一种分布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两栖类的髭蟾属(Vibrissaphora)为中国特有,1属4种,均为分布十分局限的稀有物种。鱼类中的白鲟(Psephurus gladius)为中国特有,是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仅有的两个现生种之一,另一种分布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在讨论中国脊椎动物多样性时,还应该注意下列情况:
a.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以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为中心),特有物种高度集中,据特有种的分布区统计,在这一地区分布的中国特有哺乳动物有48种,占特有种总数的43.6%;鸟类38种,占总数的38.8%;爬行动物有7种,占总数的28%;两栖类13种,占总数的43.3%;鱼类123种,占总数的30.5%。这一地区不仅特有种多,还是许多类群的多样性中心;如鼠免科全世界共25种,这一地区有14种;羊亚科动物全世界31种,这一地区有9种;这里还被称为雉类的王国,种类繁多,如马鸡属、锦鸡属(Chrysolophus)、山鹧鸪属、角雉属(Tragopan)、虹雉属(Lophophorus)、血雉(Ithaginis cruentus)、黑鹇(Lophura  leucomelana)、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雪鹑(Lerwa lerwa)、西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等;此外两栖类中的锄足蟾科(Pelobatidae)全世界80余种,本地区有20余种。鱼类中的高原鳅属(Triplophysa)也集中分布于本区。
b.中国的两个大岛,海南岛和台湾,由于与大陆隔离,脊椎动物区系各具特色,各有
许多独特的种和亚种。
表1  海南和台湾脊椎动物特有种和亚种比较
海  南
台  湾
兽  类
海南新毛蝟
Neohyloms hainanensis
台湾长尾
Soriculus fumidus
海南鼹鼠
Talpa micrura hainanus
台湾鼹鼠
Talpa micrura insularis
海南大菊头蝠
Rhinolophus luctus spureus
台湾大菊头蝠
Rhinolophus luctus formosae
海南黑长臂猿
Hylobates concolor hainanus
台湾猕猴
Macaca cyclopis
海南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pusillus
台湾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海南兔
Lepus hainanus
台湾兔
Lepus sinensis formosus
海南鼯鼠
Petaurista hainana
台湾大赤鼯鼠
Petaurista petaurista grandis
海南小飞鼠
Petinomys electilis
台湾小飞鼠
Belomys pearsonii kaleensis
海南隐纹花鼠
Tamiops swinhoei hainanus
台湾隐纹花鼠
Tamiops swinhoei formosanus
海南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 melli
台湾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
海南青鼬
Martes flavigula hainana
台湾青鼬
Martes flavigula chrysospila
海南花面狸
Poguma larvata hainana
台湾花面狸
Paguma larvata taiwana
海南豹猫
Felis bengalensis hainana
台湾云豹
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us
海南赤麂
Muntiacus muntjak nigripes
台湾小麂
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海南水鹿
Cervus unicolor hainana
台湾水鹿
Cervus unicolor swinhoei
海南坡鹿
Cervus eldi hainanus
台湾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aiouanus
台湾鬣羚
Capriconis crispus swinhoei
鸟  类
海南山鹧鸪
Arborophila ardens
台湾山鹧鸪
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海南黑枕绿啄木鸟
Picus canus hainanus
台湾黑枕绿啄木鸟
Picus canus tancolo
海南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 whiteheadi
台湾蓝鹇
Lophura swinhoii
海南孔雀雉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katsumatae
黑长尾雉
Syrmaticus mikado
海南黑鸭       Hypsiperes madagascariensis perniger
台湾黑鹎        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 nigerrimus
海南棕背伯劳
Lanius schach hainanus
台湾棕背伯劳
Lanius schach formosae
海南白翅蓝鹊
Uroelssa whiteheadi whiteheadi
台湾蓝鹊
Cissa caerulea
海南蓝仙鹟
Niltava hainana
台湾棕腹蓝仙鹟
Nillava vivida vivida
海南白喉冠鸭
Criniger pallidus pallidus
台湾鹎
Pycnonotus taivanus
海南冕雀
Melanochlora sultanea flavocristata
台湾黄山雀
Parus holsti
海南纯色啄花鸟
Dicaeum concolor minullum
台湾纯色啄花鸟
Dicaeum concolor uchidai
爬  行  类
海南蛇蜥
Ophisaurus hainanensis
台湾蛇蜥
Ophisaurus formosensis
海南棱蜥
Tropidophorus hainanus
台湾滑蜥
Scicella formosensis
海南脊蛇
Achalinus hainanus
台湾蜓蜥
Lygosoma taiwanensis
粉链蛇
Dinodon rosozonatum
台湾龙蜥
Japalura swinhonis
海南紫灰锦蛇
Elaphe porphyracea hainana
台湾草蜥
Takydromus formosanus
海南闭壳龟
Cuora hainanensis
台湾地蜥
Platyplacopus kuehnei
台湾脊蛇
Achalinus formosanus
台湾盲蛇
Typhlops koshunensis
台湾钝头蛇
Pareas formosensis
两  栖  类
鳞皮厚蹼蟾
Pelaphryne scalptus
台湾小鲵
Hynobius formosanus
脆皮大头蛙
Rana fragilis
楚南氏小鲵
Hynobius sonani
海南湍蛙
Amolops hainanensis
陆卵跳树蛙
Chirixalus idiootocus
海南溪树蛙
Buergeria oxycephalus
台湾树蛙
Rhacophorus moltrechti
台北树蛙
Rhacophorus taipeianus
鱼  类
海南白鱼
Anabarilius hainanensis
台湾鳟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m
海南鰆鲹
Chorinemus hainanensis
台湾间爬岩鳅
Hemimyzon formosanum
海南鳒鲆
Psettina hainanensis
台湾细鳊
Rasborinus formosea
海南
Hainania serrata
台湾鮰
Liobagrus formosanus
海南拟
Pseudohemiculter hainanensis
台湾鱲
Zacc taowanemsis
海南牛鼻鲼
Rhinoptera hainanica
海南石鲋
Pseudoperilanpus hainanensis
海南栉虎鱼
Ctenogobius hainanensis
(2)中国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情况
由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肉、卵可食,毛皮可衣,并且其中许多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以它们历来是人类捕杀的对象。加之它们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躯体大小、繁殖和遗传
方式、世代时间、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等),使得它们更容易受环境变迁(破坏)的影响。因
此,一般而言,脊椎动物与其他生物类群相比,受威胁的程度更为严重。
中国的野生脊椎动物无论是分布区域,还是种群数量,均在急剧减缩之中。过去北大荒(东北的沼泽湿地)上“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情景已随着大规模的农垦而消逝。中国在历史上是多虎的国家,虎在许多文学著作常被生动地描述。但如今不仅在昔日的景阳岗,就是在整个华北、西北和西南都已失去了虎的踪迹。如不紧急抢救,中国很快就会成为无虎的国家。过去“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三峡两岸,今天距离猿类的分布区已逾千里之遥。我们祖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许多大型草食兽类,如麋鹿早已从野外绝灭,野生的马鹿、梅花鹿也已从许多地方绝迹。长江中最大的鱼,老百姓称为万斤象(象鱼)的白鲟已十分罕见。即使在边远地区脊椎动物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在西北荒漠和草原中,普氏野马和高鼻羚羊已于四五十年代绝灭。蒙古野驴、野骆驼和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也面临绝灭的威胁。被保护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后一块未被人类“触及”的野生动物王国——青藏高原无人区,近年来也开始受到破坏,大量的淘金者进入阿尔金山保护区,猎杀野生动物;还发生了由于境外高价收购藏羚的绒毛而导致该动物被大量偷猎的情况。
特别令人关心的是,许多中国特有种也处于濒危状态。
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情况已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过去资源量很大的物种,如黄
羊(Procapra gutturosa)、狍(Capreolus capreolus)、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小黄鱼(P.  polyactis)、带鱼(Trichiarus haumela)、鲥鱼(Macrura reevesii)等,资源已经枯竭。
中国脊椎动物受威胁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a.过度利用  主要是食用和药用,因食用价值而受威胁的物种不胜枚举,著名的除上述几种外,还有穿山甲(Manis spp.)、果子狸(Paguma larvata)、雉类、龟鳖、巨蜥(Varanus  salvator)、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蛙类、蛇类、鲨鱼(翅)、燕(窝)等,因药用而受到严重
威胁的种类如虎、豹(骨)、熊(胆)、麝(香)、鹿(茸)、羚羊(角)、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
大壁虎(Gekko gekko)等。
此外,许多食肉兽作为珍贵毛皮动物被捕杀利用,大象因牙的贵重而被偷猎。
b.栖息地的缩小和破碎  草原和湿地的过度开垦,森林的过度砍伐,大大地缩小了野生脊椎动物的栖息地,并把它们分割得支离破碎,这严重地威胁着一些物种的生存。如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估计数量仅存1000~1500头,分为113群,局限分布于云南中甸小片森林中,若这片森林再遭到砍伐,滇金丝猴将立即绝灭;海南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 hainanus),据调查过去岛上10个县均有分布,数量20000头左右,目前仅余15~20头,残存于霸王岭的小片森林中,已成为极度濒危的种类。华南虎(Panthera tigrisamoyensis)估计野外仅存数十头,分散于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一处多者5~6头,少者3~4头,已难于正常繁殖,如不采取紧急抢救行动,将很快绝灭。大熊猫目前尚有1000余头,但据林业部的调查,其栖息地仍在急速缩减之中,虽然已经建立13个专门的保护区,但由于被分割为许多过小的种群,仍面临着绝灭的威胁。白暨豚分布于湖北枝城以下的长江中、下游,由于长江航运的增长等原因,栖息地有效空间不断减少,质量下降,导致种群数量急速减少,估计仅余100多头,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其他如水坝阻断鱼类的回游,铁路阻断有蹄类的迁徒。前者直接威胁着鲟类等的繁
殖,后者影响黄羊等的分布。
c.外来物种的引入  无论是引入捕食性的或竞争性的外来种,常常都会导致当地物
种的绝灭。在中国脊椎动物中鱼类受此项威胁最为突出,例如,从北疆的额尔齐斯河将河
鲈(Perca fulviatilis)引入南疆的博斯腾湖而导致原分布于该湖的新疆大头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的绝灭。
d.消灭捕食动物破坏了生态平衡 在草原上消灭狼(Canis lupus)、狐(Vulpes vulpus)等食肉动物;水域中消灭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和红鮊属鱼类(Erythroculter spp.),致使单一的或少数的优势鼠类和鱼类大量增加,从而降低草原或湖泊生态系统中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e.环境污染 水污染(包括富营养化)对鱼类和水禽造成很大的威胁。例如云南滇池因周围工业排放污染,造成鱼类减少。农药的污染对小型食肉类、鸟类(特别是猛禽)、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也可造成很大危害,草原上毒饵灭鼠既不利于长期控制鼠害,又对野生动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大力加强脊椎动物的保护
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管理的范畴。中国有关主管部门在过去做了很大的努力,如颁布了许多保护法规和以脊椎动物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5年公布);其中,兽类82种(I级42种、II级40种);鸟类227种(I级37种,II级190种),两栖爬行24种(I级6种,II级18种),鱼类16种(I级4种,II级12种)。建立了许多专门物种的就地(保护区)和迁地(繁殖中心)保护设施。但仍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之处,有待今后努力,归纳起来主要有:对保护工作没有总体战略,管理松懈,基础调查研究工作不够以及宣传教育工作薄弱,公众的保护意识差等。
表2 中国脊椎动物绝灭物种
种名
绝灭
中国绝灭
可能绝灭
银白鱼
Anabarilius alburnops

多鳞银白色
A. polylepis

,
新疆大头鱼
Aspiorhynchus laticeps

异龙中鲤
Cyprinus yilongensis

湾鳄
Crocodilus porosus

凤头麻鸭
Tadorna cristata

野马(野生种)
Equus prezwalskii

脉鹿
Cervus poricnus

麋鹿(野生种)
Elaphurus davidianus

高鼻羚羊
Saiga tatarica

表3  中国脊椎动物特有的和受威胁的种数统计
类别
中国已知种数
受威胁物种数
特有物种数
种数

种数

特有种中受威胁物种数
种数

哺乳纲
Mammalia
581
134
23.06
110
18.93
22
20.00
鸟纲
Aves
1244
182
14.63
98
7.88
22
22.45
爬行纲
Reptilia
376
17
4.52
25
6.65
2
8.00
两栖纲
Amphibia
284
7
2.46
30
10.56
3
10.00
鱼纲
Pisces
3862
93
2.41
404
10.46
6
1.49
总计
6347
433
6.82
667
10.05
55
8.25
原核微生物物种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极为复杂多样,这些决定了中国微生物物种群必然丰富多彩,但是由于中国微生物资源尚未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非医学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的细菌60属,266种,2003株,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各省土壤、水域和动、植物样品中分离获得的,有一定代表性,在工农业生产中使用能增产的菌株。
40多年来,中国有关研究单位曾对一些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
原核类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现根据调查结果简述如下:
a.放线菌  目前国际上已经描述和发表的放线菌近60个属、2000多种,中国已对40个属中的一部分种进行过分类研究,现保藏有36个属,450种,1332个菌株;其中8个属是中国研究工作者描述和建立的,它们是类链霉菌属(Streptomycoides)、小链孢菌属(Microstreptospora)、异壁放线菌属(Actinoallotaichus)、三歧泡菌属(Trichotomous)、双孢放线菌属(Actinobispora)、游动四孢菌属(Planotetraspora)、动孢链霉菌(Streptoplanospora)和白黄孢囊菌属(Cathayosporangium)。它们具有科学和应用价值。
b.Frankia-共生固氮放线菌  Frankia是一类能与许多木本植物共生的结瘤固氮的放线菌,与这类菌共生的寄主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978年组织了多学科协作研究,开展了全国放线菌结瘤植物调查,查明中国有6个属44个种的树木与放线菌共生结瘤固氮,其中19种是国际上未报道的新记录种(表1)。
表1  中国新发现放线菌结瘤树种
四川桤木
Alnus cremastogyne
宜昌胡颓子
E. henryi
滇桤木
A. ferdinandi
大果沙枣
E. moorcroftii
东北赤杨
A. mandshurica
翅果油树
E. mollis
西伯利亚赤杨
A.sibirica
多花胡颓子
E.mulliflora var.ovata
马桑
Cariaria sinica
黄果沙枣
E. oxycarpa
草马桑
C. terminalis
星毛胡颓子
E. stellipila
长叶胡颓子
Elaeagnus bockii
小叶木半夏
E. umbellata var. pavifolia
可木胡颓子
E. commutata
高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var. porcera
秋胡颓子
E. crispa
矮杨梅
Myrica nana
角花胡颓子
E. gonyanthes
c.根瘤菌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结瘤是陆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供氮体系,它们在所有固氮体系中固氮作用最强,全世界估计有18000~9000种豆科植物,中国已记录了1500种。绝大多数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共生结瘤固氮。目前国际上已描述的根瘤菌有4属15种。根据全国根瘤菌资源调查,已纯化根瘤菌近2000株,并建立了一个新属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包括两个新种。另外,在紫云英结瘤的根瘤菌已定名为华癸根瘤菌(Rhizobium huakuii),从新疆干旱地区发现一个新种定名为天山根瘤菌(Rhizobiumtianshanellse)。从大豆中分离出超慢速生长的大豆根瘤菌定名为辽宁根瘤菌(Bradyrhizo-bium liaoningense)新种,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是在中国最近发现的一个新属。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中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分布有许多内陆盐湖和盐碱湖。这些内陆盐湖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极端嗜盐和极端碱性嗜盐菌(古细菌)以及耐碱、耐盐和嗜碱微生物资源。有些碱性菌株已经或即将用于生产。在中国的嗜盐和碱性嗜盐古细菌中,除了国际公认的典型菌株外,在西北地区还发现了新的菌种,如Haloarcula aidinensis。该茵是在新疆低于海平面154m的盐湖中发现的,细胞多形态、三角型和方型同时存在。
全国各地分布有众多温泉和高温泉,待别是西南部地区温泉尤多,温泉中蕴藏着许多
耐热和嗜热微生物种类,如1982年报导的嗜酸热硫球菌属(Sulfosphaerellus)也属古细菌,最适生长温度70℃。
在中国的高山雪线以上地区还发现若干耐低温微生物。
中国丰富的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将为中国传统微生物产业的改革提供丰富的有用微
生物资源。
病毒
中国学者对植物病毒、动物病毒、昆虫病毒和噬菌体等生物类群进行了广泛研究,例如中国分离纯化的昆虫病毒约占世界报导的昆虫病毒的14%,在植病研究中也有中国报导的新种,如中国蕃茄黄化曲叶病毒、苹果锈病类病毒(此病毒经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与马铃薯块茎病毒同源)等。中国烟草曲叶病毒和南瓜曲叶病毒均为双生病毒,经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证明它完全不同于美国的南瓜曲叶病毒。到目前为止,不包括医学病毒在内,中国共保藏有病毒600余株,其中动物病毒146株、植物病毒151株、昆虫病毒214株、噬茵体91株。
真核微生物
a.中国真核微生物的估计种数  真核微生物有粘菌、真菌和卵菌三大类。
英国、芬兰、瑞士等国家的研究资料表明,真菌与维管束植物已知种数存在4:1至6:1的数目比例关系。中国维管束植物近30000种,若按6:1的比例推算,真菌种数可达18万种,占世界的15%。1982~1994年中国发表的新种共600余种,平均每年50种,仅为全世界每年发表的新种数(1986~1990年每年平均1700种)的2%;同期发表的新记录有1100余种,平均每年92种,若按每年增加新种和新记录150种计,中国需要1300年才能把全部种类调查清楚。
b.中国真核微生物的已知种数 中国已发表的粘菌、真菌和卵菌的种名数超过10000,但其中存在不少同物异名的情况,实际可承认的种约8000种左右,仅占估计种数4%,占全世界已知种数(70000种)的11%,其中粘菌约260种、真菌7500种,卵菌300种。
c.中国真核微生物各类群的多样性  菌物界已知的约100个目中,半数以上在中国尚无人进行研究。在20余个已有人进行研究的目中,大半仅涉及其中若干科或属。海洋真菌和卵菌在中国基本上没有资料,仅有零星的有关海洋酵母的调查报告,生活在淡水中的真菌种数仅有零星的有关卵菌(主要是水霉和腐霉)的报告。水生丝孢菌的研究刚刚起步,仅知50余种(全世界200余种),虫生真菌仅知180种(全世界已知900种)。土壤真菌缺少完整数据,研究得较好的曲霉属(Aspergillus),已知有89种(全世界已有350个名称),青霉属(Penicillium)约70余种(全世界有96种)。外生菌根菌已知有29科68属642种,其中担子菌类22科59属612种,子囊菌类7科9属30种。内生菌根菌(VA菌根菌)已报道的约40种。地下菌(俗称块菌和假块菌),有极高的商品价值,全世界已知1000多种,而中国已报道的仅有60余种。其他的在植物组织内的内生真菌,寄生、共生或共栖在蜘蛛、多足类、甲壳类、水生昆虫、海洋浮游生物和草食哺乳动物胃里的真菌在中国完全无人研究。
中国真菌的特有性和高度多样性地区
中国真菌特有种十分丰富,已发表的名称中大约有2700个是根据来自中国的模式发表的。但其中有些是同物异名或国外亦有分布。若按此数的2/3计,那么中国的特有种大约有2000种,约占已知种数的25%。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保藏的1000余个除台湾省以外的中国模式标本中,约有40%的标本的模式产地为云南、四川及西藏东部,其中云南的模式标本最多,其次是海南和广东,约占模式标本15%。由此可见特有种最集中的地区是青藏高原东部及其东缘地区。根据该标本馆数据库的统计,中国云南、四川及西藏东部已发现的真菌种数合计有4000种以上,约占全国已知种数的一半。横断山系及其邻近地区在中国微生物多样性中的特殊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台湾是中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已知有真菌4300种,约为中国已知种数的一半,且特有程度很高。就锈菌而言,在已知的50属400种中,特有种占30%。
中国东喜马拉雅地区真菌种类十分丰富,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数据库1992年以前的统计资料,该地区已知真菌有1118种,连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隐花植物标本馆的标本统计在内,实际种数可能超过1500种,约占中国已知种数的20%。
中国北回归线以南的广东、海南、广西南部及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屑热带范围。由于中国真菌学家对这些地区研究较少,资料有限,尚缺少统计数据。
微生物受威胁状况
毁林造成生态破坏进而殃及微生物的状况在中国尚不清楚,目前还不可能发布《中国微生物红皮书》。一些野生食用和药用菌,由于过度采收造成资源日益枯竭的状况也没有引起重视。例如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仅分布中国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50年代前后年产在20000kg以上,由于严重滥采,产量逐年下降,真品少,掺杂不少霍克斯虫草(Cordyceps hawkesii)或其他虫草。“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为著名草原野生食用茵,分布于河北北部、东北西部和内蒙等地区,曾大量出口;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乱采滥收,此茵在其分布南界张家口地区已基本不见踪影,在重要产地呼伦贝尔草原,产量也急剧下降,1991年内蒙古“口磨”几乎没有收购。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分布于中国长白山、小兴安岭及西南地区,产品远销日本,近年来由于过量采收,数量日趋减少。药用
马勃类真菌,如紫色马勃(Calvatia lilacina)等,主要出产于北方草原,同样也出现了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的现象。
中国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国已建立的数百处自然保护区同时也为真菌提供了就地保护的良好场所。然而绝大多数现有保护区对真菌区系缺乏专门调查,缺乏真菌分布、组成特点和所受威胁的系统资料。因此,在各保护区开展真菌区系调查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极为紧迫的任务。
发展林业是木生食用菌、药用菌、菌根菌和地下块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与
此同时要实行计划采收,以达到保护资源,林菌并举,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
菌种保藏是迁地保护的一种方法。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室共保藏菌种1万余株。细菌、放线菌菌种保藏情况已如前述。关于真菌,计酵母菌51属、166种、1877
株;小型丝状真菌178属、714种、4705株;蘑菇类63属113种662株;共计993种7244株。其他重要的菌种保藏单位尚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林业科学院等。目前中国菌种保藏工作跟实际需要还有很大距离,应该结合物种多样性调查对各种野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保藏。
中国的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研究力量和资金等条件的限制,目前已知的种类与中国实际存在的巨大微生物物种资源是不相称的,许多类群和地区缺乏调查资料,必须在研究人员和资金投入方面大大加强。
摘自《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