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手王宝和骂刘谦:汉代玉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06:30
至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从王公贵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绅士富商等阶层日常用玉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加工工艺精湛。此时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汉代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玉礼器(所谓瑞玉)较前减少,已不再是玉器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种人微言轻装饰用的玉佩饰大增加,用于殉葬的玉冥器变显著增加,玉用具也有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肖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七妙地结合于一体,这些都为先秦玉器所不及。
▲镂雕蟠龙玉杯             ▲兽面纹玉铺首                     ▲玉头像
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汉代普遍重视玉料选择,尤其崇尚白玉,大量和田玉进入中原,为汉代玉雕奠定了物质基础。汉代玉器既有清逸脱俗、自由奔放的特点,同时具有典型的雄浑豪放、气势昂扬的特征。汉玉多以阴线勾勒,线条纤细优美,画面舒畅大方。普通采用隐起和镂空工艺,技术非常娴熟,高浮雕和圆雕也大量运用。玉器设计打破对称等传统风格,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内容丰富多样。粗细线条并用是汉代玉雕特征,由阴线刻演变成游丝毛雕是汉代玉雕的重要标志。古人赞扬汉代玉雕“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汉代抛光技术达到很高水平,玉衣片等玉器表面打磨光洁如镜。汉代玉雕作品中大量采用镶嵌技术,有金镶玉、玉镶金等。金缕、银缕玉衣的工艺水平令人惊叹不已。纹饰主要有几何纹和动物纹,几何纹有谷纹、蒲纹、涡纹、去雷纹、丝束纹等;动物纹有龙纹、凤纹、兽面纹等。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出现驱除凶邪和反映羽化成仙题材的玉雕作品。

▲长乐玉璧             ▲玉蝉           ▲云纹高足玉杯
汉代玉器可分为葬玉、礼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
汉代玉璧极其常见,主要有三种,一是璧两侧密布谷纹或蒲纹。一般在“肉”“好”边缘起凸,立而平直;另一种玉璧除了有谷纹和蒲纹外,还有以丝束纹为界加一圈相互缠绕的兽面纹;再者就是出廓璧,出廓部分多为龙凤纹、螭纹或吉祥文字等。满城出土的出廓玉璧通长25.5厘米,璧两面布满集谷纹,出廓部分是对称透雕曲身相背而立的双龙,张口露齿,昂首挺胸,气势威严雄伟,顶端透雕华丽云纹,玉雕制作精细,造型十分优美,玉料大玉质好,是汉玉之精品。
    
▲龙凤纹玉佩                     ▲云纹玉觥              ▲龙嬉朱雀玉佩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盛世,强大的国力促使其手工业生产亦相当繁盛,玉器在当时也攀上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汉代玉器的材质主要是软玉。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遐迩闻名的“丝绸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原,使得玉器制作业得到极大的物质保证,开创了和田玉主导后代玉器材质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改变了汉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当地较次玉材的境况,从而使得汉代玉器的质量有了根本提高。
玉呈白色,生坑,器形扁薄龙形,四分之三部分形成鸡骨白,有少量朱砂,两面文饰大同小异,为阴线刻,雕功古朴有力,罕见。

汉代出现了玉衣、玉握、玉枕、玉 剑,此类玉剑有剑首、剑格、剑 心、剑 、佩玉中出现玉舞人、玉鹰、玉熊、玉仙人、骑马、玉避邪、玉玺印、玉鸠首杖、“九窍”玉器(眼盖、鼻塞、耳塞、口含、肛门塞、生殖器塞)、仕女形在汉代佩玉俱多。玉雕动物在汉代也常见。汉代玉器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汉八刀”反映的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
   
   

兽首衔璧纹饰(西汉) 金缕玉衣(西汉) 玉枕(西汉)

玉座屏(东汉) 神兽纹玉樽
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汉代始流行于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护,汉代玉器中也出现了辟邪形象。展品中的东汉青玉辟邪来自陕西宝鸡,它举首怒吼,挺胸突臀,两翼内合,前足直伸,后足直立,威武凶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驱邪逐魅之气概,将大汉帝国气宇轩昂的一代精神本质表露无遗。
汉代 玉仙人奔马

白如凝脂的和田玉精心打造而成,它昂首张口,竖耳挺胸,飞翼扬鬃,四蹄高抬,踏云乘风遨游于太空之中,马背上骑一戴巾生翅的仙人,手持灵芝,似正欲追寻极乐的天国仙界,充满奇幻迷离的浪漫气息。汉代曾从西域大宛获得汗血马,据说日行千里,号称天马,而两汉羽化登仙观念弥漫,仙人骑天马正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的如实写照。
汉八刀


玉司南佩
是汉代一种形态特殊的器形,形若用于正方向、定南北的司南(亦称指南)。玉质精美,玲珑小巧,上面琢磨成小勺形,下面呈“工” 字状常琢穿系小孔。盛于汉代,明清时期多见仿品。
西汉玉佩
汉代玉圆雕说书人。器呈青白色,圆雕,高17.7厘米,通体有黄褐色沁,头戴尖顶圆帽,张口吐舌微笑,光脚,赤上身,着长裤,左手持一圆鼓,右手持一鼓棒,呈向前行走态。故宫博物院著名玉器鉴赏家周南泉先生评曰:“近似形态的人形器,曾见陶塑品,以玉为器且生动逼真者,所见仅此一件,很珍贵。”   该器生动逼真,体形胖拙,憨态可掬,故名为阿憨。该玉雕系著名古玉鉴藏家侯彦成收藏
玉器皿一直是古代玉器中的重要一类。目前考古发掘出土最早的玉容器见于汉代。狮子山楚王陵、南越王墓都有出土,其中较有特色的是玉卮、玉盒、玉角杯。
汉代青白玉盒
长14.8cm,宽5.5cm,通高11.2cm.。饰饕餮纹,三叉双耳,有氧化白斑和棕红色沁。
汉至魏晋时期,玉异兽多作为玉镇用。在古代,人们不用座椅饮宴吃饭,皆席地而坐,或坐于坐榻之上,因此需用坐席。而坐席的前部,一般都放上铜镇或玉镇,这一习俗,在战国时期就有。汉代出现的动物圆雕,躯体劲健,虽然肢体、毛发、羽翼等的表现手法还保留一些早期图案化残余,但其雕刻出的线条粗而准确,整体己基本趋向写实,反映出受当时雕塑艺术的影响。西汉后期,还出现了使用密排短阴刻线雕琢动物的肘部(如螭虎纹的肘部)以及鹰的羽梢等的表现手法。这种线条雕刻刚劲有力,弥补了平面雕所表现的图案立体感不足的弱点。这种雕刻技法是前所未见的,并一直沿用到东汉、南北朝。

汉代青白玉母子羊
长17.2cm,宽6.4cm,高11.4cm。羊脂白玉。浑身饰粗锚型凹纹,装饰效果极佳。局部有鬃红色血沁。母羊身上的小羊神态可爱。

汉代敬龙凤鸟青玉砚
高10.9cm,底直径9.2cm,砚池直径7.9cm。砚台的盖上雕一立体的蟠龙和一跪着的人,周边饰凤凰纹。砚缘凸雕三个风鸟和浮雕凤凰纹,砚池环凹槽,中部是一圆形凸起,糙面便于研墨。整个玉砚设计独特,精雕细刻,给人一种美观、大方、高雅的感觉。由于年深日久,砚体都有自然形成的比较明显的白色沁和棕色沁。

汉代青白玉柷
长10.6cm,宽6.5cm,厚3cm。正面饰一蟠龙引颈高歌,正所谓龙吟虎啸。背面为产形,篆刻一柷字。两侧两个凤纹。有黄色土沁和黑色斑点的黑漆古沁。


西汉末王莽时期青玉币-货泉
长19

汉代青白玉车马
该玉车马由三十个配件主成。车辕、板状车身、驭者、乘者、马鞍、链绳是白玉,车厢、车轮、轴、马、销钉为青白玉。有轻、中、重度氧化白斑和横贯的透明沁。五匹骏马拉车,用玉链与车身相连,车上乘皇帝和身材高大的驾车人。车身及伞盖浮雕螭龙纹、饕餮纹、云纹,透雕有凤纹。设计精巧,工艺精湛,气势宏大,弥足珍贵。

汉代凤鸟型海棠口白玉杯
高14.2cm,口长10.8cm,宽5cm.。海棠口,饰乳钉纹,整体为一抽象的风鸟。杯口有一活环。局部有鬃红色血沁和黄色土沁。
《小知识》玉杯:是一种饮酒器。玉制杯约始于西汉时期。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青玉角形杯,器口呈椭圆形,器壁较薄,器身腹部琢刻浮起的勾连云纹,器底是纤细婉转又巧妙自然的绳索式浮雕纹饰,缠绕于杯身下部。纹饰的制作采用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琢制手法。制作较精,抛光好。

汉代双螭龙白玉璧
直径8.6cm。二螭龙姿态优美,猫耳,鼻眼占头部三分之一,头顶伸出长角,背上饰一阴刻线,线条流畅,精美绝伦。背面饰谷纹。包浆油润,黄色土沁自然天成。

汉代韘形白玉佩
长6.6cm,宽5.6cm,厚0.4cm。上端透雕一凤,中有一圆孔,正面微凸,饰卷云纹,古朴大方。背面微凹,光素无纹饰。黄色土沁自然。

西汉青龙教子青白玉佩
长10.5cm,宽5.5cm,厚1cm。一神龟背负母子龙。包衣厚重,红、黄色沁鲜亮,纹饰精美。

西汉和阗青白玉麒麟
高12.2cm,宽5.5cm,厚6.9cm。有土沁和白化现象。
汉代 四神纹玉铺首
汉武帝茂陵出土。 横宽36.5厘米。
汉代 蓝田玉舞女形佩
说明: 高9.5厘米。

汉代 玉辟邪
说明:宝鸡市博物馆藏。 高18.2厘米。

蟠螭心形玉佩
东汉。白色。扁平,心形,中有圆孔,外周凸起透雕蟠螭,三角形眼,独角,长尾下垂,栩栩如生。1953年湖南衡阳墓葬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长6.7厘米,宽4.5厘米

龙嬉朱雀玉佩
东汉。青色,有杂色。佩横长,略弧曲,近似矩形,中有镂孔。两端各雕一龙一雀,首尾衔接,身肢缠绕。龙体庞大,雀躯小巧,皆雕琢剔透,精微处以细线勾勒,栩栩如生。196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现藏定州市博物馆。 长15.6厘米宽7厘米

双螭玉璧
东汉。青灰色。扁平,两面纹饰相同。周缘微起小棱,满饰谷纹。上部凸出透雕双螭蟠屈,舞爪相斗,并点缀流云纹,双螭出没于云间。纹饰优美、生动,琢磨精致。1959年河北定州中山简王刘焉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高25.5厘米 外径19.9厘米 厚0.7厘米

神兽纹玉樽
东汉。玉受沁呈粉白。直筒状器身上纹饰被三道凹带分成上下两组。上组有一对铺首衔环,其余则雕有螭虎、龙、仙人乘云等纹。下组纹饰又分以仙人和龙、虎与螭、龙和熊相对争斗三部。器底以三熊足支撑。器表纹饰变化繁缛,造型生动。1991年湖南安乡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出土。现藏安乡县文物管理所。 高10.5厘米

玉座屏
东汉。黄色,杂有褐斑。由镂空的两侧支架和上下两块屏板铆合而成。屏板两端有长方形榫,榫端各有一圆孔。两侧支架上下各有一长方形卯孔。支架形似双璧相连状,每璧皆透雕一龙缠绕于正中的卯孔。两屏板皆呈半月形。上层屏板正中饰东王公,盘膝高坐,其下部和两侧有跪着的妇人及凤、鸟、鸭、兽等纹。下层屏板正中饰西王母盘膝而坐,其头部两侧饰日、月纹,两侧各跪一妇人,四周饰龟、蛇、熊等。所饰人兽,皆透雕加饰阴刻线。玉座屏纹饰将人物、景色、动物组合一起,皆属神话内容。196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现藏定州市博物馆。  高16.9厘米 长15.6厘米宽6.5厘米

玉舞人
东汉。体扁平,呈站立状。面部用细线刻出眉、眼、鼻、口,前额刻假髻形发饰,两耳垂发至肩。身穿交领长袍,腰束带,长袖,扬右臂作舞姿,柔劲流畅。袖口饰细线网格纹。足下有一短榫,以供嵌插之用。现藏上海博物馆。  高9厘米 宽3.4厘米  厚0.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