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卡勒姆:【玉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54:55
分类:精藏 |共23人转藏 [2009-08-04 20:00:32]
',1)">
',2)">

清 九老图笔筒 玉质碧绿诱人,深浮雕琢制,画面内容丰富,人物、山石、松柏、祥云交叠出现,如入神境一般。器物整体颇富装饰性

清乾隆 玉宝相花盖碗 盖顶雕团"寿"字,足内刻隶书双行"乾隆年制"款;主体纹饰为宝相花。宝相花又称宝仙花,是以牡丹或莲花为本抽象而成,喻意"宝"、"仙",盛行于隋唐时期,清代仍常作为玉器等工艺品上的吉祥图案。(来源:中国鉴宝在线)

此件唐白玉雕双人乐俑(见图),高17cm、宽13cm、厚6.5cm,和田白玉质。由于雕件受周边物质侵蚀程度不同,玉表呈现轻重和色相都不雷同的沁斑。白玉本身也表现出白度降低和细腻柔和程度的增强。这种明显的次生现象是任何伪仿者都无法刻出的。 由于常见的唐代玉件(尤其是仕女、飞天)多为片状,像这种体形大、材质精、沁色美的立体人物显得更加珍稀。此件双人乐俑,是典型的唐代宫女形象。她们亲昵地相互倚坐在略带斜坡的石条上,一女吹箫,一女拉二胡,姿态闲适、神情自若,透出一股盛唐时代皇家后宫的祥和景象。 唐代贵妇发型的主要特点是高耸式发型,这在唐代壁画、唐代墓室中的石刻线画和唐三彩中都是常见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元 玉熊镇纸 高3.6厘米、长6.5厘米、最宽6.5厘米。 1958年合肥市出土。 玉熊呈伏卧状,首微昂,口稍张,尾卷曲。两前腿卧地,一后爪挠颈,背部雕刻乳丁纹。前掌处有一小孔,可系绳,便於携带。玉熊采用圆雕技法琢制,突出了熊的体态特徵,其简练概括的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可爱神态。

高5.9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7.5厘米。 1972年安徽省来安县相官公社出土。 口沿镶金边,深腹微鼓,平底。此碗器壁较薄,于半透明中朦胧地显露出自然纹理。口沿饰以金边,显得富丽雅致。宋代的官宦阶层和富裕之家,往往在瓷器和玉器的口沿上包镶金边,特别是碗、盘、奁等瓷器上的芒口,镶金施彩,甚为流行。这种锦上添花的包镶技术,更增加了器物的富丽和豪华

尺寸:长7.6cm宽5.1cm厚0.5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赭红色沁斑。体扁长,长方形,两面纹饰相同。中心有一孔,周围透雕四螭虎,皆昂首挺胸,张口露齿,作爬行状。 汉至魏晋时期的韘造型分三类:一、作片状,薄而平,纹饰简单,多琢勾连纹;二、中部微微隆起,边缘用圆雕或凸雕作鸟兽及云纹;三、整器作桥形、璜形、整形等,属变形韘佩

玉四蝠捧壁佩 清 尺寸:纵6.4cm横4.5cm厚0.6cm清宫旧藏说明:白玉。无浸色,蜡样光泽。器呈椭圆形,中部为透长圆形孔。两面均雕有相同兽面纹和勾云纹,四角镂雕四只蝙蝠。全器主要纹饰为仿古兽面纹与勾云纹,洁白透澈中更着古朴典雅。四角镂雕蝠形属传统寓意纹样

宋代 白玉蟠螭纹璧 直径20.5厘米。 此玉璧质坚莹润,色泽洁白,但两面有白沁。玉璧正面雕五只游走的螭虎,其尾部分叉,四只较大的均有四足,较小一只仅雕出两前足,拖细长尾;三只较大的螭虎头呈梯形、圆眼、尖耳方嘴,而另一只小螭虎则为尖脸尖耳尖嘴圆眼。玉璧反面刻谷纹。

唐代 青玉六牙象饰 横长5.4厘米,高3.7厘米,厚1厘米。圆雕,玉象作行走状。象鼻下,鼻端卷转,微张嘴,左右口角各出三枚象牙,眼作橄榄形,上有短线作放射状眉,大耳扁阔,下耷。躯体厚实,腿较短。器底刻有花卉纹样。背和底座贯有天地孔,可作佩饰。据佛教经典言,六牙白象是象中之宝。上海松江西林塔出土

清 白玉镂雕松柏人物笔架 白玉雕松柏人物笔架,清中期作品,通体青白玉质。为新疆和阗玉琢成。镂雕,拱形。桥面横向阴刻木纹,其下竖向阴刻木纹,似以两层木头叠成。桥身下作两排木桩支撑,旁为小舟,乘二人,桥侧为浓密的松树、花木,桥上行人有骑驴、挑担、负载者;一人独坐歇息,观赏风景。设计精巧,雕琢精细。表现了南方水乡生活。树空间可架笔,为清代中期文房用具。在北京博物院收藏中,仅此一件桥形笔架,弥足珍贵。

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变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长度在1 5厘米以内,小的仅4至5厘米。戈有直身、弯身两种,皆有中脊或三脊。内上饰平行的粗阳纹,或者在内及援上阴刻兽面纹和变形云纹。部分戈内直接雕成鸟头状。传世品中亦常见以玉为援,用铜铸成鸟头状内嵌接而成的铜内玉戈。

春秋 白玉卧蚕纹龙首璜 9.2x0.4厘米 白玉质,虹形状,两端作简化双龙首形,中间呈扇形,上下出廓。通体琢起的蟠虺纹,地饰阴线纹。龙口及顶端各穿一孔,便于穿系。

玉螭凤纹韘(汉) 资料图片
共13张,显示1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