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峰斯琴高丽离婚了吗:汉代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9:40

汉代瓷

编辑词条分享

  • 新知社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腾讯微博
  • 移动说客
  • 网易微博
  • 开心001
  • 天涯
  • MSN

本词条由神经猪创建,共有3位协作者编辑了5次。最新协作者:魏延章百科小神仙神经猪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产的瓷器。汉代是瓷器手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纠错 编辑摘要 目录
  • 1 简介
  • 2 特点
  • 3 灰陶
  • 4 青瓷器
  • 5 窑和作坊

汉代瓷 - 简介

汉代瓷器,汉代用泥土为坯胎、经入烧制的器物。主要是各种饮食器、贮藏器等容器,也包括其他生活用具,以及专为随葬而制作的明器。因年代和地区的差异,器物的种类形态、制法、纹饰及烧成温度等都有所不同。大体上可分灰陶硬陶釉陶青瓷 4大类。砖瓦也是陶制品,但系建筑材料,一般不包括在陶器中。

汉代瓷但在西汉初期、由于经过楚汉战争和与匈奴的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包括瓷器生产在内的手工业发展缓慢。两汉初青瓷日用器皿不多,主要是仿青铜礼器,如壶、瓿、罐、鼎、盒、钟、敦等。西汉中期,仿青铜礼器的青瓷日渐减少,实用器增多。西汉晚期的青瓷器以、勺为主,已经不见仿青铜礼器。西汉青瓷原料中氧化铝和氧化铁比例提高,这就需要在较高温度中烧成,然而当时的窑炉尚未改进,从而导致汉初青瓷比不上战国青瓷,有的坯体没有烧结,处在釉陶水平上,胎釉含铁理高,瓷器颜色呈酱黄、酱褐和黑褐色,黑褐色瓷器就是东汉发展起来的黑瓷。

汉代瓷 - 特点

西汉瓷器成型用陶车手工拉坯,器身和器底分别制作,然后粘接而成。釉层普遍加厚,由于含铁量增高,釉色大多数褐绿色或酱褐色,器物内壁施一层薄釉,外壁只在口沿及肩上部施釉,腹中部和下部露胎。瓷器装饰主要在肩部刻划的两条阴弦纹构成的装饰区间内刻划水波纹、云气纹、卷草纹、人字纹等。有的粘贴细细的泥条,压成凸弦纹,或在流动的云气之间刻划神兽飞鸟动感强烈,很有气势。到了东汉,西汉常见的仿青铜器造型逐渐消失,日用器物罐、壶、瓶、碗、盆、盘、洗增多。新出现在些比较特殊的器形,如五联罐。此类罐主体是

汉代瓷一个侈口直颈罐,颈部较长,在肩部四周粘接4个同样的小罐。再如人形灯,高47.8厘米,灯碗成浅盘形,灯座塑成一巨人形象,人的眼、鼻都刻划出来,口部刻成方形孔,胸前抱一硕大老鼠,人的肩、手和腿上均攀爬许多老鼠。背面釉下刻“吉祥”二字。东汉瓷器的装饰,主要是一些工艺简单的刻划水波纹、弦纹、香熏上镂刻三角纹,壶类器物的肩部粘贴铺首,五联罐上有的贴塑猴子和爬虫等。东汉青瓷与春秋战国、西汉原始青瓷相比,质量有很大提高。浙江出土标本胎体透光性增强,已完全烧结,显气孔率和吸水率降低,分别为0.62%和0.28%,烧成温度已达到1260℃~1310℃,抗弯强度达每平方厘米710千克。通体施玻璃质釉,釉层明显加厚,有较强的光泽,透明度增强,胎釉结合紧密牢固,胎釉交界处可看到相当多的斜长石晶体自胎向釉生成并形成一个密合层,使釉层不易剥落。但东汉青瓷毕竟还比较粗糙,泥料的选择、坯泥的捏炼也都欠精,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层状长方形小孔,气泡明显,还残存少量的云母残骸和杂质。湖南地区东汉墓里出土一些青瓷、浅灰胎,釉层薄而均匀,釉色很淡,说明青釉如果减少含铁量,以弱还原焰焙烧,其釉色可以浅淡,如果以氧化焰焙烧,即有烧出白瓷的可能性。

汉代瓷 - 灰陶

汉代瓷 灰陶是汉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国各地。汉代灰陶容器是继承商周以来的传统而进一步发展,在制作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匀,烧成温度约在摄氏1000度以上,质地坚实。凡属圆形的容器,其坯胎多系轮制,形状规整,表面较光滑。除了随着陶轮的旋转而刻划的少许平行的弦纹及一些局部的几何形划纹和印纹以外,基本上是素面的。西汉前期,少数容器如瓮、罐之类,偶尔还带有一些不甚明显的绳纹;西汉中期以后绳纹则基本上绝迹。有些灰陶器绘有彩色的花纹,称“彩绘陶”,其花纹的陶器烧成后才绘描的,易于脱落。这种“彩绘陶”只发现于墓葬中,不见于居住址,可见是专为随葬而作的(见彩图)。有些灰陶器表面涂漆,是模仿当时的漆器。战国时代流行的陶豆在西汉前期还偶有所见,但不久即消失。战国后期开始出现的陶钫,盛行于西汉,东汉时已不见。战国末年出现的造型奇特的“鸭蛋形壶”,流行于秦和西汉前期,西汉中期以后就极为少见。陶鼎和陶锺是汉代最常见的仿铜陶器,流行的时期甚长。其他容器如瓮、罐、盆、樽、盘、碗等,在整个汉代都大量存在,它们的形态随着年代的推移而演变。西汉前期少数带有绳纹的瓮、罐等尚有为圜底的,从西汉中期以后,除了三足器和圈足器以外,几乎所有的器物都为平底。还有一些日常用具如案、灯、熏炉及扑满之类,既非饮食器,亦非一般的贮藏器,为前代所少见或未见。

汉代瓷 - 青瓷器

汉代瓷东汉后期,首先是在浙江省绍兴、上虞一带,开始出现了青瓷器。釉呈淡青色,质地和火候等都符合瓷器的标准。器形主要是广口、扁圆腹、平底的四系罐。同样的四系罐在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曹氏墓中亦有多量的发现,釉色光亮,质地纯净,说明当时青瓷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青瓷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重要创新

汉代瓷 - 窑和作坊

汉代瓷

烧制灰陶的窑,以河北省武安县午汲古城遗址发现的为例,窑筑在平地上,窑室较宽、较高,火道不长。烧制硬陶和青瓷的窑,以浙江省上虞等地发现的为例,窑筑在山脚的坡面上,窑身细长,前低后高,有一定的倾斜度。后者有利于通风,使烧制的温度能提得更高。陶器是最普遍的生活用品,制作又比较容易,所以多为私营的小规模作坊所制造。但汉代各地官营的手工业作坊也制造陶器,它们往往印有戳记,如洛阳汉河南县城遗址出土的陶器印有“河亭”、“河市”字样,河南陕县汉墓中出土的陶器印有“陕亭”、“陕市”字样等。根据汉河南县城遗址的发掘,可以判断印有“河亭”字样的年代较早,属西汉前期;印有“河市”字样的年代较晚,属西汉后期。戳印中的“亭”和“市”的意义相同,都是指汉代各城市中由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商业区

汉代瓷 - 青铜器

汉代青铜器青铜器的艺术魅力表现在王个方面:构思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纹饰、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
中国的青铜工艺,始于夏代。最兴盛的时期是商代和西周。所以,一般都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代表。战国晚期,青铜器开始由盛转衰。到了汉代,青铜器已逐渐失去了礼器的意义,造型也基本摆脱了商周青铜器神秘、厚重的风格,显得灵便、精巧,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这个时期在这类青铜器中,也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作品。早期的青铜器中生活实用器较少,进入汉代以后,青铜器中的生活实用器十分普遍。它们以实用美观高度统一引人注目。

在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汉代虽然已处在衰退期,但汉代的铜器制造业规模依然很大,铜制品的数量和种类也非常多。器物特点是轻便、精巧、实用,但也有一些青铜器是素面厚胎,特别是这一时期所留下的青铜精品,显示了汉代在青铜铸造方面卓越的艺术成就。

汉代瓷 - 青铜器特征

汉代青铜器(1)西汉初期(高祖至景帝)的青铜器,基本为素面主要承自秦式,但一般三足更矮。敦盒形。壶有大小型并存,大型壶腹下部略呈收缩之状,腹比秦壶要鼓;小型壶的腹部较瘦长,经常铸出变形螭纹。钫此时更流行,有的做得很讲究,通腹有镶嵌绿松石的三角云纹。青铜兵器中,剑、戈、矛、镞等仍存在。

(2)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西汉武帝至东汉章帝)是汉代青铜器最发达的时期,也是汉代青铜器新风格最终形成的时期。这时期最多见的青铜器是鼎、壶、钫、鋗、鍪、洗、甗、尊、勺、耳杯、盘、焦斗、灯、奁、博山炉、熨斗、镇、带钩、铜镜等。

(3)东汉中晚期(和帝至献帝)青铜器又有了新的变化。此时使用较多的铜器日用品有:钟、扁壶、盆、釜、甑、焦斗、灯、博山炉、炉、熨斗、尊、耳杯、虎子、车马器、带钩、铜镜、玺印等。此时青铜器的特点是器物比以前轻薄,错金银技术在装饰中几乎消失,鎏金仍多,鎏金器也出现了细线阴刻云纹。总之,两汉时代青铜器的内容极其丰富,在器物用途上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在器物的特征上强烈表现出时代风貌。

汉代瓷 - 越窑

越窑 越窑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最早开始烧制瓷器的瓷窑,位于中国东部杭州湾南面的宁绍平原(今浙江省东北部)。早在战国初期(约BC450),越窑出产的原始青瓷就以胎制细腻而闻名,至东汉后期(约AD150)更创烧出了真正的瓷器,以青瓷为上品。因其釉色澄澈透明,观之如一泓清水,故有“千峰翠色”之美称。五代时,越窑瓷器被成为“秘色”瓷,据说是由于吴越王将越窑定为官窑,庶民不得使用之故。宋代以后,随着南北瓷业的大发展,特别是景德镇的兴起,越窑逐渐成为历史的陈迹。

是瓷器制作中最早出现的瓷品。其特色是釉色呈青黄、淡黄、纯青等色,故称青瓷。青瓷共有四个发展阶段:一、汉唐五代青瓷。这是最早的青瓷,窑场以浙江的上虞、萧山等地为主,称越窑青瓷。色泽苍古幽雅,质感如冰似玉;二、宋代官窑青瓷。这是釉色发展到八种,窑场扩大到把大窑系,釉色以天青色为主,呈现出春水般的柔和清澈和美玉般的华润丰盈;三、宋元龙泉窑青瓷。这是中国古代青瓷艺术的高峰,釉层肥厚如凝脂,以粉青和梅子青最具魅力。四、元代哥窑青瓷。元末时期特征是色青,浓淡不一。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类南宋官窑,以仿古为特色。

汉代瓷 - 瓷罐

瓷罐 瓷罐的一般特点为大口,短颈,深圆腹,底成圈足。东汉时开始出现。至隋唐时,器腹上流行糸的装饰。罐的形制很多,有带糸罐、瓜棱罐、石榴罐、将军罐、大吉罐、天字罐、塔式盖罐以及蟋蟀罐和鸟食罐等。以明、清时景德镇窑的制品为佳。

汉代瓷 - 瓷壶

古代盛水器皿。瓷壶自汉代开始出现,晋以前无把,在肩部安系或在颈部饰双耳。唐时,带把壶流行。壶的型式多样,有执壶梨壶提梁壶三系壶多穆壶僧帽壶贲巴壶花浇水柱等。

汉代瓷 - 瓷瓶

瓷瓶是古代盛液体或插花的器皿。特点是腹大,口小,身高,底瘦。瓷瓶最早出现在南朝,仿壶状的鸭蛋口瓶可能是瓷瓶的最早产品。隋唐时开始流行,宋时普遍烧制。元明清三代烧制的瓷瓶以景德镇的产品最为名贵,器形也最为丰富。主要有梅瓶、玉壶春瓶、天球瓶、棒槌瓶、蒜头瓶、葫芦瓶、胆式瓶、瓜棱瓶、象腿瓶、赏瓶等。

汉代瓷 - 瓷尊

瓷尊出现在宋代,作陈设用品。一般特点是比瓶矮,敞口,粗腰,口大于腹或口底相若。清时景德镇的产品最为多样,有凤尾尊、马蹄尊、牛头尊、太白尊、观音尊、摇铃尊、莱菔尊、络子尊、鱼篓尊等各种式样,以颜色釉和彩绘品种为常见。

汉代瓷 - 白瓷

白瓷 白瓷的诞生,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为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考古发现,目前可以确定的开始持续烧制白瓷的时间,大约是在北齐时期(AD551~557)。最早的白瓷瓷窑遗址则是长江以北地区的唐代瓷窑,其中以河北邢窑最为著名。但到了唐末五代时,质量更好的曲阳定窑白瓷渐渐取而代之。其他烧造白瓷的唐代次要还有河南的巩县、鹤壁、密县、登封、郏县、荣阳、安阳诸窑,山西的浑源、平定二窑,陕西的耀州窑和安徽的萧窑。迄今为止,在长江以南地区尚未发现有烧造白瓷的唐代遗址。本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的景德镇胜梅停、石虎湾和黄泥遗址,是已知的江南地区最早的白瓷窑址,时间上已属五代时期(AD906~960)。

汉代瓷 - 相关报道

汉代瓷2006年09月09日,黄山市黄山区综合经济园区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现古墓一座,出土瓷瓿1件。

据介绍,此瓿为典型的东汉盛器,高6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6.5厘米,全身饰表釉,鼓腹,肩部有兽形双耳,上腹有三道子母弦纹。它的发现为考证该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目前,此瓿已移交区博物馆收藏。

据悉,此前的今年7月1日至3日,黄山区已在区城南狮形山道路施工工地发现一处古人类遗址,采集了鼎足、盉把、鬲足、甗腰、豆等陶片标本,通过调查和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取证,发现该遗址有新石器和商周两种文化因素,并暂定名为“狮形山新石器、商周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黄山区新石器时期向商周时期发展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