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电气化好就业吗:语文教学艺术50讲5 余映潮 - 有你真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35:17
一、书面练习的设计艺术——练习设计的基本技巧
阅读教学中的书面练习设计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1.编写与课文同步的练习;2.编拟用于不同测试目的的试题。
这是每位教师基本上能做的一项普通的但绝不是很容易做的工作。有一个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有很多的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却很少有因练习设计、试题研究而被人称道的能手。
这至少说明,练习设计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进行练习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第一,研究能力。如:教师能从表现、反映当前先进教学理念的角度研究练习设计,能研究、提炼高中、初中学段教材的知能训练点和标高,能从教材训练意图的角度研究练习设计,能研究高考、中考的各类知能的标高及题型特点,能提炼考点并研究高考、中考各个考点的出题角度,能进行试题发展变化的研究并进行题型创新的尝试,能分析、评价试题,能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写成试题研究论文或答题指导论文等等。
第二,整合水平。如:教师能研读单篇课文、单元课文、全册课文、全年级课文并从中萃取精华,能从"板块"的角度分门别类积聚语言材料,具有从浩淼的资料中发现能恰到好处地为己所用资料的眼光,能根据不同的运用目的思考一份练习设计的谋篇布局,能根据高考、中考的考点及标高合理地组织材料,能根据考试的要求切分复习的专题并精要组合复习的内容,能收集整理某种题型的各类不同表现形式等等。
第三,设计技巧。如:对语言实践题、现代文阅读题、文言文阅读题有熟练的设计手法,题式题型新颖,题干、答案简洁准确,练习角度灵巧,材料组合丰富,试题文面美观,能有机地平衡练习题中的材料类型、难易比例、考点分布、题型配搭与分数设置,能设计或具有激发兴趣、或进行美感熏陶、或进行学法点示、或进行思维训练的智能练习,能设计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进行情感体验、自由表达观点的开放性习题,能设计准确把握材料、合理安排层次、效度信度明晰的阅读题等等。
本章将从以上论述出发,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探讨练习设计的艺术:1.书面练习设计的基本技巧;2.语言实践练习的设计艺术;3.现代文阅读练习的设计;4.文言文练习的设计艺术。
一、书面练习的设计艺术——练习设计的基本技巧
先说练习设计的基本原则:
1.材料不重复原则
即在练习设计的过程中不重复使用同一材料,特别注意在单课练习或单元练习中遵循这一原则。不然,就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前面的练习如"填词"练习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找到答案。
2.排列有序的原则
即每一基础知识板块的练习,每一则阅读材料的阅读理解练习,都要注意题目的排列顺序。要注意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浅显到深刻,从简单到复杂进行组合与排列。在这个原则下,也应该追求一些变化,作好一些穿插,并不要求每一份练习都机械性地以拼音题开头。3.最佳组合原则
不论是编写选择题还是编写填写简答题,不论是编写基础题还是阅读题,不论是编写文言文练习还是现代文练习,都要注意到这一原则。在这个原则下:第一,某一很小的板块内如文言字词题中的一个小题,其覆盖面要达到最大值;第二,某一稍大的板块内如单元练习中的填写简答题出题的内容与角度要非常的丰富细腻,组合完美;第三,某一更大的板块内如单元练习中的阅读题,材料的组合、题目的内容与角度要达到恰切、丰富、完美的境界。4.不断创新的原则
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对中、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中,在对教材的悉心研读中,从卷面的组合模式、题式题型、检测角度、训练目的、材料配搭等不同的角度追求推陈出新,追求新、实、美、巧。
再说练习设计的基本技巧:
当我们要拟出一份标高合理、内容全面、层次分明的训练题时,我们就需要"材料"。这种材料不是零星地、随意地从课文中摘取的,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从检测的目的出发,从有关字音、字形、词义、句义、文学常识、背诵默写、精美语段等等"知识内容的板块"中去挑选、组合。可以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知识板块的提炼与积累,就没有日常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不会有高质量的语文练习设计。所以,练习设计的技巧首推教师资料积累技巧。在这个"总"技巧下,练习设计可向如下境界努力。
1.内容厚实。如:
选词填空,每词只能用一次。
玄妙美妙巧妙高妙奥妙奇妙
①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绝伦。
②声音是世界上最()的东西,无影无踪,无解无存……
③这些变化看起来很()。其实,都是花内色素所玩的把戏。
④真有这么神奇吗?这其中的()是什么?
⑤它织网的技能之(),使人诧异。
⑥这样一幅()而独特的图画,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像亲临其境。
(答案:①巧妙②奇妙③玄妙④奥妙⑤高妙⑥美妙)
这个题考查语感,让学生在丰富的语境中进行体味感受,材料来源丰富,内容厚实,覆盖面宽,形成一个很漂亮的语言运用的材料板块。
2.习点精细。如:
下面这段文字内蕴丰厚,请根据题意,从文段中找出相应的语例,填写在横线上。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①运用成语,点示不学无术者之多:_____________
②连用动词,勾勒"留学生"之丑态:_____________
③妙用比喻,活画"留学生"之丑形:_____________
④巧用反语,表作者厌恶嘲讽之情: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成群结队②盘顶耸扭③形成一座富士山(或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④实在标致极了〕
这是一个微型语段题,也是一个语言品析题,一个小小语段中就有4个练习点;它文面秀美,内容精细,角度丰富,排列有序,难度适中,表现出一定的训练价值。
3.文面美观。如:
选出对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前句写田园平坦开阔,后句写房屋美观整齐。)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前句写堤岸风光秀丽,后句写大地肥美富饶。)
C.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前句写天空乌云密布,后句写湖面昏暗阴沉。)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前句写莲的清香远播,后句写莲的笔直洁净。)
这是一个句义理解题,也是一个语言赏析题。它材料丰美,组合精美,语言讲究,文面清朗,除了检测价值之外,还给人一种齐整、对称的视觉美感。
4.角度新颖。如:
根据上下文写出文言诗词中的哲理美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一个默写题,与一般的默写题比,它由于有了"哲理美句"的角度而表现出"厚度"。这个"厚度"表现在它既是语言基础题,同时又渗透着审美感受,而且还给学生以学法启迪。
5.视点独特。如: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给"防护林"下定义。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到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答案:防护林,是沙漠中人工培植的许多并行排列、两列之间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20倍的、用以减小风力的林带。)
这是一个读写结合的,也可以称之为"语言再表达"的妙题,它紧扣训练内容,巧妙撷取语言材料,从课文中出来又回到课文之中。"下定义"这新美独特的设计视点带来的是有深度也有趣味、有语感也有思维的训练力度。
6.手法新巧。如:
读下面文段,写出含下列词及词义的成语。(例:克:克敌制胜)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①鼓:_____________②再:_____________③竭:_____________④测:_____________⑤辙:_____________⑥靡:_____________
这是一个成语题。从考查的目的看,成语题一般有四类:考成语识记,考语义理解,考实际运用,考语味品析。而这一题对传统的成语题进行了改造,用灵活的手法设计了一道"知识迁移""语言印证"题,它既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题式新颖,视野广阔,激发着学生的联想,解题的思维过程复杂。
7.姿态灵活。如:
(1)用一句话点示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继在上海、青岛、大连、杭州开办多家建材连锁超市后,世界上最大的仓储式装饰建材商百安居日前又将建材连锁超市开到了深圳;并计划以深圳市场为中心挺进中国整个华南市场。与此同时,欧洲第二大、德国最大的建材商欧倍德也加快了向中国市场进军的步伐,在抢占了无锡、上海市场后,近日又计划在广州市场"跑马圈地"。已在上海安营扎寨的美国最大建材超市THEHOMEDEPOT也有意将市场的触角向南北延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下面的材料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题(1)妙在它是一个概括题而不以概括题的面貌出现,这一变就引起了"姿态"的变化,成为一个题干清新内容新鲜的信息题,完全摆脱了俗套。
题(2)妙在它也是一个概括题而仍不以概括题的面貌出现,而且答题之后的"标题"与材料能形成美好的文面结构,给学生以创造的美感。
8.形式丰美。如:
(1)体会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写句。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自古以来就展开着绿色与黄色的殊死决战。哪儿充满绿色,哪儿必然水源充足、草木繁茂,那是生命滋衍的乐园;哪儿弥漫黄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沙漠正以每年两千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漫延扩展,黄色对绿色的侵吞是绝对无情的……
(2)在横线上写一个句子,要求与下面两个句子的句式相同。
①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
②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文段的表达意图,根据文意填写恰当的语句。
不舍昼夜的流水,阴晴圆缺的明月,树的枯荣,燕的来去,翻飞的日历,嘀哒的时钟……这一切让你感到的,难道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你就不进一步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都是句子写作题。题(1)考查的是对"对称句"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考查着眼点在"句式"的表达;题(2)不要求刻意地仿写句式而要求先对句式的写作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提炼,其思维的分量大于写作的分量;题(3)已淡化了"句式"的考查而重在"写意",答案的着眼点重在"句意"的表达,是对语言材料的"续句"。三个题目的标高不同,思维方向不同,对考生能力层次要求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但共同表现出了"美"而"雅"的特点。9.指向准确。如:
阅读《大鱼和小鱼》并答题。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取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①这是一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情节内容。
②结合生活实际,文中的"钓钩"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的运用,请从打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④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话描写(或"对话"或"语言描写")②致命的陷阱(或"骗局")③最安全的绝对④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或"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这道阅读题,材料短小而又语言丰富,内容单纯而又意蕴深刻,情节简明而又构思精美。题目的设计指向明确,着眼于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既体现出阅读检测的价值,又能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10.题式巧妙。如: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汉语的优美隽永还表现在它的()上。②汉字有四声之别,因此就有声调抑扬之美。③既有"中华伟大""雨暴风狂"这种四声罗列的四字语,也有"翻天覆地""岁月如流"这样平仄二分的成语。④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便有双声、叠韵、全重叠、交错重叠等音韵之美。⑤双声如玲珑、茂密,叠韵如逍遥、玫瑰,全重叠如漫漫、悠悠,交错重叠如丁令当郎、稀里哗啦。⑥汉语讲节奏与对称,声韵调的组配,再加上音节节奏的二二为步,由此而产生特有的节律之美。⑦从曹操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到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再到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读难忘,百读不厌。
(1)若要从"形态美""音乐美""组合美""变化美"四者中选其一填写在文中的括号中,应选:
(2)若要将"有浩然之气""有春江胜景""有警策之力""有大海壮观"四者分别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其先后顺序应是:
(3)说明第⑦句中四个例子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排列的。
(4)文中的支撑句从哪几个角度支撑了全文的中心句。
(5)将文段中的序号与"|""‖"两种符号组合成图示,表现全段的结构("|"表示第一层次,"‖"表示第二层次)。
〔答案:(1)音乐美(2)有大海壮观有春江胜景有浩然之气有警策之力(3)按作者年代的先后顺序(或按时间顺序)(4)从声调美、音韵美、节律美三个角度进行支撑(5)①|②③‖④⑤‖⑥⑦〕
这道阅读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是"主观试题客观化"的题目。说这个题"主观",是因为它要求用语言表述的方法回答问题,完全有别于选择题;说它"客观化",是因为它的5个小题的答案是近乎唯一的。这样的题型既符合试题改革的要求,又便于考查与评阅,具有鲜明的特点。
二、书面练习的设计艺术——语言实践练习的设计艺术
语言实践练习,是让学生动脑想、动笔做的语言练习,它千姿百态,韵味无穷。
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语言实践练习是天然的、合理的,理应占有基础练习中大量的"股份",理应非常灵动,非常活泼,非常可爱。然而,这却是练习设计研究中的一个盲点。在客观题泛滥时,语基练习中频率极高的一道废题就是"选出是(或"不是")比喻的一项";在主观题盛行时,最随意的题就是"解释下面的词语"。即使在高考语文卷中,本来极富美感的成语题也陈旧得像一位老翁,好像永远都是四选一的标准化题,不让考生一试"运用"的身手。
所以我们应学会研究、设计、鉴赏与评价语言实践练习,让同学们有着生动扎实的语言训练,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
语言实践练习的设计,需要我们掌握三个方面的技巧。
一要做到"材料精粹"--撷取、整合精致的训练材料,使之能成为语言实践练习。如:
1.将"不少、大量、无数、各种"还原到语段中,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类型的公路桥与铁路桥,其中就有()石拱桥。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的钢筋混凝土拱桥。
(答案:无数各种不少大量)
2.选词填空,每词只能用一次。
轻捷轻快轻灵轻盈
①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
②盘旋的圆形队和()飞舞的鹤姿,悠悠扬扬,壮观绮丽,美不可言。
③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好动。
④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答案:轻灵轻快轻盈轻捷)
题1的语段是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应做到准确而变化有致的极妙的材料,题2的4个句子是充满雅趣的让学生品味、理解词义细微差别的极美的材料。没有教师的体味与整合,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练习。
二要做到"角度多样"--变换形式、角度与难度,使之成为不同层次的语言实践练习。如:
1.造句。
①流光溢彩:
②不言而喻:
2.造句。
①多么……多么……
②怎样……怎样……怎样……
3.分析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运用这种句式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生命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花季,那搏动的心便是一朵永不凋零的春花。
4.分析下面句子的结构特点,学写一个句子。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体会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写句。
学会放弃,就得知道该放弃什么,不该放弃什么。为了熊掌,我们可放弃鱼;为了事业的成功,我们可以放弃消遣娱乐的时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庄严的真理,我们可以放弃利禄,乃至生命。
6.揣摩下面句子的表达特点,然后学用这种句式写一个句子。
①人们争相传诵这成绩,而在我眼中,不,在心中,却是那随着悦耳的枪声彻底破碎的、代表耻辱的"零"。
②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不,阵容相似,热闹不够。
以上写句练习表现出不同的角度,它们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直接造句到先提炼后表达,可分别用于不同年级、不同难度的训练及服务于不同的检测目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就"写句"训练继续进行新角度与新形式的创新设计。
三要做到"种类丰富"--设计、创新多种题型,使之形成美不胜收的语言实践练习。如下面各种形式的精彩练习:
1.选用。如:
选词填空,每词只能用一次。
深切深刻深重深奥深远深长深沉深厚
形容谋虑周至,可以用"_________";形容根基坚实,恩情优渥,可以用"_________";形容灾难重重,罪恶累累,可以用"_________";形容意味隽永,耐人寻味,可以用"_________";形容气象幽暗,心计不浅露,态度不浮躁,可以用"_________";形容文义学理深藏在内,不经过层层剖析不能明白,可以用"_________";形容关系密切,情感至切,言说中肯,可以用"_________";形容印象深入头脑,见解透彻到底,描写刻画人物入微,援用法律条文曲折苛刻,可以用"_________"。看上面八个词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复音词大抵意义比单音词明确,同时使用的范围比单音词小。
(答案:深远深厚深重深长深沉深奥深切深刻)
2.采撷。如:
下面一段话中有作者对生活的不少的感悟,试摘抄两个表达感悟的句子。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3.接续。如:
体味下面一节诗的内容与语言,发挥想象,续写两句诗。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想。如:
下面是写"水"的词语,请展开联想,再写四对写"水"的词语。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提示:应主要联想课文所学的内容,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震撼激射,吞天沃日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等等)
5.补足。如: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揣摩其表达意图,再写一个例证。
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6.仿拟。如:
(1)体味下面段的结构特点,学写一个类似结构的段。
读书有两忌:一忌读什么,信什么;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相反,信什么读什么,就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其他任何新思想都进不去。
(2)请你仿照示例,用形象的语言介绍一件事物。
示例: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条小谷,那就形成一座桥。
7.铺展。如:
(1)请将"下雪了"三个字扩写为百字左右的片断。
(2)请用"春和景明""气象万千""心旷神怡""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等词语描写一幅春天风景图。
8.移用。如:
根据要求填写。
(1)只读书而不动脑筋不行,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读书也不行,关于这种说法,孔子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论语〉十则》中的原句回答)
(2)老王被派到上海学习回来,不仅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对问题的看法、见解等也较以前大有进步,同事们都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孙权劝学》中的原句回答)
9.变形。如: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书信的格式,写一封"方志敏"给"鲁迅"的信。落款中的时间用6个"×"表示。
方志敏同志在信里说,他已经抱定牺牲的决心,没有任何牵挂和留恋。只有一点,他希望鲁迅先生能把送上的三张空白毛边纸和一束文稿,设法转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他虽然不认识鲁迅先生,也从来没有通过信,可是确信鲁迅先生一定能够满足一个共产党人临死之前的这个庄严的要求。
10.概括。如:
试概括下面材料各层的大意。
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落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答案:第一层:冬天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落的景象;第二层: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
11.提要。如:
根据下面的内容,用40字以内的篇幅(含标点),简说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它的叶片较大,呈广卵型,宽10至20厘米。炎夏,从根部吸收的水分经叶片蒸腾,可带走空气中的热量,降低环境温度。它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又可以使空气在叶片与墙面之间流动,因而降低室内温度。它的卷须式吸盘能吸收墙上的水分,有助于潮湿房屋的干燥;而干燥季节,有它遮蔽墙面,又可以保持房屋的湿度。它的绿叶能制氧,是空气中氧气的一个重要来源。它的枝叶攀援在围墙、房屋的墙面上,可以吸收环境中的噪音,还能吸附飞扬的尘土。
(答案:爬山虎有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制造氧气、吸收噪音、吸附尘土等多方面的环境保护作用)
12.诠释。如:
用一句话说明下面这段文字的含义。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答案:热爱、迷醉是"我"终生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
13.再造。如:
给"光化学烟雾"下定义。
汽车和某些工厂都会排出许多废气,里边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这些有害气体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于是产生了浅蓝色的烟雾。科学家管这种烟雾叫"光化学烟雾",这是一种严重的大气污染。20世纪50年代的洛杉矶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有一千多吨有害气体排入大气。
(答案:汽车、工厂排出废气中的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所产生的浅蓝色有害烟雾叫"光化学烟雾")
14.提炼。如:
读下面一段文字,提炼出一个论据,再配以恰当的论点。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1-2级,晴转多云。"当时他已经不能到室外亲自观测温度,这是依照气象局的报告记录的,所以还注上"局报"两个字。这位卓越的科学家,一直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
①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②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15.发现。如:
读下面的文段,找出段中运用的一个句式,运用这个句式写一个句子。
我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16.点化。如: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便事先派人去测量雍河,在浅处树立了标志。
不料后来雍水暴涨,水位升高。而楚军一无所知,夜半更深赶至岸边,仍按原来的标志偷渡,结果淹死一千多人,全军哗然大乱,如同房屋倒塌一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答案: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应根据事物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与之意思相近的表达酌情给分)
17.例说。如:
任选角度,举例说明用下段文字的妙处,说得越多越好。
"疑乃悟之父",魏源的这几个字千真万确。问号在懒汉那里,只是迷茫,只是绊脚石;而在勤于思索的人那里,就如巴尔扎克所说,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号的形象,是钩子。有这种钩子,就有可能钩到知识的答案。否则,即使几度进入知识宝库,也会空手而回。
(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层次清楚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例说)
18.品析。如:
以"口技者的表演,善在……"领起,写两个品读下面课文的句子。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9.导写。如:
(1)《金黄的大斗笠》的第一段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第一,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方法,生动而形象。第二,顺序明晰,先写远景,再写近景。第三,妙用动词,妙用色彩词,妙用叠词,把景物、人物写得生动可爱。学习以上写法,写一个景、人融合在一起的片断。
(2)警句是语言简洁明了而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它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在积攒众多警句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悟出创造警句的基本方法。如:突出句子的说理性、教育性、警策性,注重语言的精练,讲求句式的整齐,合理运用一定的修辞格等等。这样,你的笔下也会常常绽放出朵朵思想火花。下面请你以"关爱"为话题,写两个警句。
20.创编。如:
(1)请将《过故人庄》改写为一篇微型散文。
(2)请将《石壕吏》改写为独幕剧本。
另外,还有赏析、属对、改写、修正、压缩、连贯、排序、默写等等多种练习形式。
可以说,练习设计特别是语言实践练习的设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精练"的艺术。编制得好的练习,都带有"撷取精华"的特点,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都会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手法,读了上面的这些练习,我们可能在这方面加深一些体会。
三、书面练习的设计艺术——现代文阅读练习的设计
现代文阅读练习广泛用于课文学习、单元小结、期中期末测试及中考与高考的复习备考,与阅读教学相依相伴,是阅读教学及其评价的极为重要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要非常关注它的设计技巧。每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然而现代文阅读练习的设计,决非选到一篇文章就能成事。练习设计的整个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说一个平素不积累、少思考和欠研究的教师能够熟练地进行高质量的命题。
优秀的现代文阅读练习的设计,主要讲究三个方面的技巧。
技巧之一:提炼"考点"多年来的阅读训练特别是应考阅读训练都离不开"题海战术"。这是没有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以及阅读题的考查要点进行科学分析的缘故。
所以我们必须对阅读题的训练点或者说考点进行科学的提炼,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胸中有数,头脑清晰,有的放矢,知道应该怎么设计练习,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练习。
这种提炼应从已有的大量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练习题中立体地、多维地、有层次地进行。
第一,从基本的、通用的、管全局的角度提炼阅读训练点。
这些通用的训练点是:1.辨识表达方式;2.理清文章思路;3.概括文章要点;4.解说有关内容;5.品味关键字词;6.品析重要句段;7.探究文章难点;8.自由欣赏美点;9.进行迁移想象;10.表达阅读感受。
也可以将它们表述为如下10个方面的能力:
1.文体辨读能力;2.整体把握能力;3.思路分析能力;4.提炼概括能力;5.词语品味能力;6.句子品析能力;7.文段品读能力;8.手法理解能力;9.自由赏析能力;10.迁移创新能力。
第二,从文体阅读的角度,提炼每种文体特有的阅读训练点。
以说明文为例--其常见的训练点主要有:
1.抓住、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看出或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3.抓住、把握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4.熟练地给不同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5.快速地判断文中的说明方法;6.简洁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7.对文段的内容、对事物的特点能够进行准确的概括;8.根据文章内容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诠释。
其高层次考点的训练点有:
1.能对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2.能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3.能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4.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根据文章某些内容设计表格;5.能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者要求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品味;6.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答题。
又如中考记叙文阅读的"考点透视"--在整体上:
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
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语词、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在更小的细节上:
如:1.对词语、句子的品析。包括词语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含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2.对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包括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明确段的中心意思;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文章内容与文中人物对话等等。
第三,从某个考点的角度,提炼这个考点所内含的阅读训练点。
如中考现代文阅读"品析型考点"的"内涵":
品析型考点所考查的是品味与分析的能力,这是中考阅读题包容众多、覆盖宽泛且层次较高的考点。它所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词语品析;2.句子品味;3.段落理解;4.全文探究。常见的出题角度,从词语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准确运用、词语的表达顺序、词语的归位、词语的深层含义、词语的表达效果等等。从句子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句子的大意,理解句子的比喻义、委婉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句子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和表现对象,理解句子的顺序并将句子归位,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等等。从段落的角度看主要有:把握文段的中心内容,分析文段的表达方式与结构顺序,指出文段的表达作用,品味文段的情感抒发,以及用选择题要求对段的各方面的内容如语言特点、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进行综合的理解,等等。从全文的角度看主要有:品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文章的思想内容与结构顺序,文章的表现手法,某些段落的相同或相近的写法,文章的情感体现,文章某个方面的特点等等。
这样提炼的意义在于:
它使我们对训练能力的训练内容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使我们对阅读练习的设计有一种高屋建瓴、尽收眼底的视觉感,它可以使我们成为阅读复习和练习设计方面的"明白人"。可以说,我们若不是运用题海战术而是根据这些经过提炼的训练点进行阅读练习设计,那么阅读训练的线条将大大简化,而训练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因为阅读试题实际上都是由这些"点"构成的。
技巧之二:精心选材所谓选材就是挑选、筛选用以设计阅读练习的文本。
选材是阅读训练、阅读复习的最为重要的准备工作。精心选材指的是要撷取最有训练价值的篇或者段。材料选得越好,训练的成效便越容易显现。
这种选择应积累式、网络式、比较式地进行。它要求我们:
第一,要善于积累背景资料,以更新理念,启发思维,学习技法。如:
1.关于教学思想、教学改革、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信息资料。
2.每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题、上海题)的分析与评价报告。
3.每年有关各地中考题考点分析与题型评价的文章。
4.报刊关于各类题型的研究文章特别是阅读题型的研究文章。
第二,要善于积累文本材料,以便有材可选,有材可用。
在日常的阅读中,教师就要非常注意选取那些精美的小说、散文、科学小品、社科短文等等。还有一种评说性、观点性、建议性、策略性的文体特征淡化的时文也非常好。此中的大量文章承载着生活中的现时信息,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而人们几乎天天阅读这样的文章,其目的主要是从实用出发,从中获得信息,了解动向,吸取经验,借用谋略,启发思路,开阔眼界。我们可以将此类文章作为课程资源,引进阅读训练。
第三,要精于对阅读材料的挑选。挑选时应注意:
1.选文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2.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视野开阔,题材、体裁、构思、表达风格丰富多样,古今中外的文章都要选,要难易适度,琅琅上口,适合中学生学习。要注意选一些富有阳刚之气的文章。
3.选文重在"美",思想美,内容美,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手法美,要经得起琢磨。
4.选文重在新,可以选一点经典的中外现代美文,但要强调的是越新越好,新文美文越多越好。
5.每篇选文的字数在1000左右。
6.应该直接从各种书籍、各类报刊中选文。如:可从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类读物中选文;可从各类休闲杂志中选文;可从著名语文专业杂志如《语文学习》的有关栏目如《阅读新空间》中选文;可以从各类中学生语文刊物如《中学生阅读》《语文报》中选文;可从著名作家的作品中选文;可从各语文刊物的"阅读鉴赏"专栏中选文;等等。
7.选文要注意无政治与民族问题,无科学性和知识性错误,无语病。
8.用于阅读训练设计的选文应该本着三篇之中取一篇的比例进行。
第四,还要从练习设计的角度对选文再进行斟酌:
1.选文的结构要完整。
2.选文的语言要准确。
3.选文的内容要耐看。
4.选文的表达手法比较丰富。
如此我们不仅能顺利地设计习题,而且由于材料的典型性,在练习设计上便表现出举一反三的功效,有利于从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技巧之三:规范设计现代文阅读练习的设计要力求规范,要把握两个关键。
第一,要做到理念先行。
练习设计不仅仅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和一节优质课一样,它也应该是正确的理念先行。《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与评价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理念,从阅读训练的角度来讲,我们一定要学会用精到的练习设计来诠释这些新的理念,否则,我们的练习设计恐怕在很多方面都是空白的。如学生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如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如文学作品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如阅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如探究性阅读,如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的内容,我们都可能无法涉及。
所以,在编写阅读训练题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课标中如下理念的指导性:
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在阅读中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从精读的角度而言,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从略读、浏览的角度而言,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就阅读的个性化而言,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考查。
第二,要追求练习设计的品位。
这里的"品位",是说阅读训练题的设计应达到准确、高效、生动、科学的境界,要像苏州园林那样"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要达到这种境界,作为设计者来讲,必须有过艰难的跋涉,必须久经历练。从操作过程来讲,除了对文本的钻研品析之外,拟题时还应避免一些煞风景的负面做法。如:
1.在题型上,不要设计那些过时的、文面繁杂的连线题、配伍题、正误判断题、多项选择题。
2.不要在阅读训练题内出现填字、造句、拼音、打标点之类的水分题。
3.最好不出现那些阻碍阅读思绪的"将句子抽出来,还原到……"的题。
4.不要出那些费尽心力去拼凑而学生答题毫不费工夫的单项选择题。
5.在单选题中,不要出现将某项内容反复颠来倒去设计为A、B、C、D四项的题。
6.在单选题中,严禁出现故意拔高、故意贬低、故意误解,故意省去修饰语,故意将文章内容颠倒、写错的所谓"干扰"项。
7.在单选题中,最好不要出现长达几十字的本身就需要"阅读分析"的选项。
8.不要在阅读材料内加上太多的点、线、框、括弧。
下面请欣赏笔者拟制的一份现代文阅读练习。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假如你只想略略了解本文将要说明什么,你会抓住文中的哪句话?
2.假如你想快速提取全文的主要信息,你的阅读方法是:(答题不得超过20字)
3.假如你想用表格来举例说明本文的说明方法(限三种),请把它画出来。
4.假如请你精读第4自然段,你能说说"清洁工"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请你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你能试一试吗?
上面这份阅读题的新意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立意科学,有据可依。
全篇文章的阅读考查立意于学生的能力,立意于学习方法,而且有据可依。
阅读能力方面,依据在课标。1、2两题明显地表现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略读评价的有关要求,即:"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第3、4、5题则明显地表现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精读评价的有关要求,即:"精读的评价……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学习方法方面,依据在教材。如第2题,学生可回答"通过阅读文中2、3、4、5自然段的中心句"来快速提取全文的主要信息。而这样的训练在《向沙漠进军》中就有:"课文中每一段,都有一个中心,就课文前8段,或找出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意思。"又如第3题,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列表格"这种方法与技能。这样的训练在教材中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如《中国石拱桥》有"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并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位置、修建年代及结构特征填入下面的表格"的练习;《看云识天气》也有"通读课文,看看文中谈了几种云,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试用表格的形式将云与天气的关系表现出来"的练习。
由于立意科学,有据可依,这份阅读题既表现出理念的前卫,又表现出认真的理性思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教材对说明文阅读能力的训练要点及测试标高。
第二,表达生动,角度新巧。
全篇文章阅读题的设计与表达别具一格,手法机敏。
别具一格,主要表现在题干的语言表达上。5个题目,都以"假如"二字领起进行设题,活泼灵动,文面稳健,巧妙地与文本的语言表达风格融为一体,形成一种顺承而下的、句式排比的建构之美。这样的表达,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相互呼应,它艺术地表现出中考阅读测试题中的一种"对话"意识,既表现出一定的美感,又表现出一定的亲切感,表现出对考生的一种尊重与关怀。
手法机敏,则见之于表达角度的新巧。如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结构分析能力。这篇文章为总分式结构,可直接要求学生"指出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而设题为"假如你只想略略了解本文将要说明什么,你会抓住文中的哪句话",就既考查了学生抓住文章总说句的结构分析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水平,还对学生进行了读法的点示与熏陶。又如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抓住中心句的能力。本应直接设题,而设题为"假如你想快速提取全文的主要信息,你的阅读方法是:(答题不得超过20字)",就表现出"学法"意识、信息意识和整体把握的意识,强调的是一种学法实践能力,可以说是立意高远,内蕴厚实。又如第3题,一般的出题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指出文章的说明方法或要求举例说明,而设题为"用表格来例说本文的说明方法",题目的格调便顿然升华。又如第4题巧妙地进行限定,第5题适当地加以放开等等,都表现出设题时的反复玩味与精心思考。
由于表达生动、角度新巧,这份阅读题既表现出一种亲和力,又给人一种丰厚感,考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文体辨读能力、文段品读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学法运用能力从不同的侧面受到了检测。
[参考答案]1.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2.提取文中2、3、4、5自然段的中心句(与之相近的表达即可)3.根据学生答题实况评改,表格中必须准确列举三种说明方法及其例句4.①激变出来的臭氧能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②产生的高温能杀死大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与之相近的表达即可)5.根据学生答题实况评改,无论用什么方式表达,必须含有如下要点:氮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
四、书面练习的设计艺术——文言文阅读练习的设计艺术
文言文的书面练习主要包含基础知识、诗词赏析、阅读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阅读。除诗词赏析外,文言文中几乎所有的练习都可以在"阅读"中解决,如:1.实词的理解;2.虚词的理解;3.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了解;4.佳词美句的积累;5.特殊语言现象的理解;6.句读及朗读;7.句意理解与翻译;8.词、句表达作用、表达效果的分析;9.段落的分析及段意的理解;10.精段的文学赏析;11.段、篇写作方法的理解;12.文章的主旨意趣、人物形象的分析等等。
文言文阅读题的题型比较简单。一个文段或一篇短文的阅读题,或由选择题构成,或由简答填写题构成,或是此二者的综合。
文言文阅读题在材料的组合上有比较鲜明的特点:1.内容具有板块性。如词义理解的板块,如辨析古今词义的板块等,一个板块就是一个检测角度。2.组材具有牵引性,如分别以虚词"以"和"于"为知识点,牵引出本课或其他课文中的例句,以较大的覆盖面对学生进行训练或检测。3.内容具有层进性。出得好的文言文阅读题,一般都注意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在答题上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
因此,要研究文言文练习的设计,可重点研究文言文阅读练习的设计,研究的内容可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1.语言材料的集合
文言文练习的侧重点在语言练习,这种侧重点,不论是常规练习,还是中考、高考,不论运用客观题型还是要求学生笔答,都表现得很明显。
文言文的语言练习的侧重点又在字词,在实词与虚词。为了训练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我们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对比辨析"法,由此集聚一个又一个的语言板块,作为训练的材料进行习题的编制。所以,分析文言文阅读练习,可以得出一个比较绝对的结论--"独木不成林",即文言文阅读中的大多数题,都是语言材料的"集合"。
这种语言材料的集合手法通常是"分类横联",也就是用分类的方法,从横向联系的角度进行语言材料的板块式积聚。在日常训练的前提下,这种"横联"往往以某篇文章的内部横联为主。
请看下面《岳阳楼记》选段,我们从中进行了10个材料"板块"的集聚,非常有利于设题时的选用: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其喜洋洋者矣
B.增其旧制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则"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然则北通巫峡
B.则有心旷神怡……
C.则有去国怀乡……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夫:像那,若是
B.得无:没有
C.至若:至于,又如
D.何极:哪有穷尽
(4)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长烟一空一碧万顷
B.此乐何极感极而悲
C.上下天光浮光跃金
D.连月不开皓月千里
(5)选出不是对偶的一项
A.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6)选出不是本句自对的一项
A.去国怀乡
B.春和景明
C.日星隐耀
D.把酒临风
(7)选出是成语的一项
A.心旷神怡
B.宠辱偕忘
C.一碧万顷
D.静影沉璧
(8)选出不是实写的一项
A.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B.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C.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D.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9)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的意思分别是:昏暗的样子,雨或雪繁密,形容香气很浓,意气风发的样子。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文中描写"洞庭月夜图"的句子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10)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以上两段都有排比句、骈偶句。
B.两段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C.两段文字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一阴一晴。
D.这两段文字是全文主体,其表达作用是突出"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1)A(2)A(3)B(4)C(5)D(6)C(7)B(8)A(9)A(10)D]
2.题型的选用
正是由于文言文阅读突出语言的理解,文言文练习题突出语言板块的集聚,所以文言文阅读题至目前为止在题型选用上仍以单项选择题为主。
但在实际操作中,单项选择题的运用仍显得单调,大多数选择题只是突出找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而实际上,这种题型所展示的角度还是比较丰富的。
下面我们对此略作介绍。
(1)正误型单项选择题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类题。其全息特征就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是有误的一项。无论它选项的构成多么复杂,无论它选项的内容多么丰富,它的极终目的就是"选正""找误",或者寻"有"觅"无"。所以,它主要有四种题式:
①选"正"式。如"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②找"误"式。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③寻"有"式。如"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④觅"无"式。如"下列翻译的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此类单项选择题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表露出"选正"的要求,而是使用另一些含蓄的表达,如"最恰当……的一项是""能准确……的一项是""最适合……的一项是""根据上下文,应……的一项是"等等,这实际上都是在"求正"。反之,"找误"也可以使用含蓄的表达。
(2)异同型单项选择题
这类题的主要特征是"求同"或者"排异",即"选出……相同的一项""选出……不相同的一项",或"选出是……的一项""选出不是……的一项"。此类题的各个选项没有表述的正误之分,其语言材料在客观上都是正确的,答题的着眼点不再是"正""误"而是"异""同"与"是""否",只看它是不是合乎这一"类"的标准。因此它有四种题式。
①寻"异"式。如"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②求"同"式。如"下面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③找"是"式。如"下面是景物描写的一项是"
④选"否"式。如"选出加点词不是同义词的一项"
(3)比较型单项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对上述题型的改造,或者是对上列题型的灵活运用。他们能很好地覆盖上述选择题所不能涉及的角度,从而使选择、判断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实际运用中,它主要有两种题式。
①轻重式。此类单项选择题主要要求对选项进行综合比较。在这种题式中,所有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它们之间只存在着"程度"的差异。如"选出文段中对人物心情的表现最为生动传神的一项"。
②多少式。此类单项选择题也是要求对选项进行综合比较。在这种题式中,所有选项的表述也都是正确的,它们之间只存在着"数量"的差异,题目所要求的只是找出含某种内容最多的一项或者含某种内容最少的一项。如"选出修辞手法最丰富的一项"。
单项选择题突出的特点是材料丰富,最大的优点是覆盖面大,它所追求的设题意境是干扰性强,它最大的难点就是答案的唯一性,同时它也希望有美好的文面形态和灵活多姿的表现形式。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规范、准确、灵活,有创造性地实践。
下面是《〈论语〉十则》阅读中的一道选择题,它能够表现出单项题的上述特点。
下面"而"字表转接的一组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
C.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
D.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
3.角度的变化
一篇课文材料摆在面前,或一份课外文言短文在手,在设计阅读练习时不仅仅只应想到字词理解或翻译练习,它应该服从于不同的训练目的或不同的研究目的而让我们尽力地解读,别出心裁地分解组合,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它的训练价值。
即使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设计的只是从实词到虚词到翻译到理解的综合性练习,我们也应尽可能地进行变换角度的练习设计,以使我们拟出更多的题,让我们从中进行挑选,提高命题质量。
请看下面《出师表》选段,它只有80来字,在设题上却有多种角度能为我们所用。经常进行这样的探究,我们就能更好地动脑筋,练技艺,长才干,从而提高我们的命题艺术。
《出师表》选段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练习一从字词理解的角度设计:
(1)下面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布衣:指平民
B.躬耕:亲自耕种
C.苟全:暂时保全
D.感激:感动激动
(2)下面加点词中,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A.苟全性命于乱世
B.不求闻达于诸侯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先帝不以臣卑鄙
(3)选出"于"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A.躬耕于南阳
B.苟全性命于乱世
C.不求闻达于诸侯
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选出"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D.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案:(1)C(2)D(3)D(4)A]
练习二从句子理解的角度设计:
(1)下面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D.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猥自枉屈:降低身份,委屈自己
B.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当今发生的大事来考察我
C.遂许先帝以驱驰:就答应先帝,替他奔走效劳
D.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
(3)对打横线句的表达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表现了创业的艰难
B.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卓著的功劳
C.这句话表现了对先主的忠贞
D.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以身许国的历程
[答案:(1)C(2)B(3)B]
练习三从段落理解的角度设计: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A.表现先帝慧眼识人才
B.表现作者身份卑微但有雄才大略
C.作者自述生平,概介战斗历程
D.作者叙述先帝的情谊
(2)作者写这段话的目的是
A.表达自己效忠蜀汉的心愿和报答先帝深恩的决心,激发后主励精图强。
B.表现自己对朝廷对先帝的效忠及其贡献,以示功劳巨大。
C.让后主刘禅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光荣历史,以博得更大的信任。
D.以先帝器重自己的事实,暗示刘禅应更加重用自己。
[答案:(1)C(2)A]
练习四从欣赏品评的角度设计:
下面是四句评点,写出段中被评点的句子。
①作者志趣在此:__________________
②刘备知人在此:_________________
③千古名句,说尽作者一生:__________________
④表达知遇之恩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④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练习五从中考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的角度设计: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苟:苟全性命于乱世苟富贵,无相忘
B.本:臣本布衣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C.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竭其庐之入
(2)选出词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A.之:受任于败军之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B.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太医以王命聚之
C.于:躬耕于南阳负者歌于途
D.遂:遂许先帝以驱驰遂逐齐师
(3)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
A.苟全性命:暂时保全性命
B.猥自枉屈: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
C.由是感激:因此十分感动激动
D.后值倾覆:后来遭到严重挫折
(4)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臣本布衣",表示作者低微的身份;"躬耕于南阳",写淡泊的生活。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和过人的志趣。
C."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表现刘备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D."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千古名句,概括了作者的一生。
[答案:(1)D(2)B(3)A(4)B]
练习设计,大而言之,是一种"命题的艺术",是一门很理性化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日常语文教学练习题的拟制,各阶段复习练习题的拟制,毕业及中考语文考题的拟制,高考模拟试题的拟制,都是教师素质与命题艺术的综合表现,都是研究水平的表现。所以,我们不可小看练习设计的艺术,重要的是养成我们自己的素质,在资料积累、趋向分析、题型研究、考点提炼、试题设计、规律小结等方面做到确有心得又确能动手。
教案设计的艺术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来理解"教案"二字。
第一层面--定义层面:
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策划、而营构的一种教学安排。
第二层面--技术层面: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而进行的结构完整、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方法得当、时间分配合理的一种教学策划。
第三层面--艺术层面:
教案,是既有理性色彩又具备诗意手法的教学蓝图,是教师文化底蕴、个人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结晶。
第四层面--教改层面:
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
尽管本章前面以前的所有内容都与教案设计有关,但"教案设计"这个事物本身仍有自己的特点与个性;尽管课堂教学设计带有特别鲜明的个人特点,"教案设计"本身仍有自己的基本表达规律与基本的表现手法,所以我们还需要从"整合"的角度来对教案设计的艺术进行探讨,于是本章安排了这样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回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2教案设计要力求准确运用教材;3教案设计与教师资料积累;4."一课多案"的设计;5教案的创新设计。
1.教案设计的艺术——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笔者曾这样指导青年教师听课,要求做到"听课五看":一看教学设计的理念,二看教学设计的创意,三看教学设计的思路,四看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五看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这其实是从听课的角度来判断一个教学方案的优劣。那么,从实际操作上来讲,教案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基本要求之一: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新的教学理念",目前就是"课标"理念。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
1.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突出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突出教改特色上讲,需要渗透如下十个方面的理念:
1.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
2.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凋内容综合。
3.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4.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
5.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6.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7.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8.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9.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
10.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其直接结果就是使我们的教案能够"立意高远"。
教学方案的立意,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的,是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教"。课标理念就是我们决定"这样教"的"依据"。在这样有力的"依据"指导下,教案设计就能表现出教案的理性色彩,将教案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就能表现出面貌一新的教学特色。
基本要求之二:要在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要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思考,要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已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已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的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其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某篇课文或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表达出如下方面的特点:1、课型新颖,2、思路明晰,3、层次细腻,4、手法生动,5、活动充分,6、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这就是笔者提炼出来的教学艺术设计的"24字口诀"。在这24个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8个字。课堂的民主和谐与优质高效,教师的设计艺术与教材研读,教学的生动活泼与扎实训练,学生的有效活动与知识落实,都在这看似平常而实难做到的8个字之中了。
基本要求之三:要在大力改革旧习惯的基础上进行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中的"旧习惯"是大面积的,是年深日久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点有三个:一是千篇一律的结构模式,二是可以多年沿用的教学安排,三是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课堂活动。形象一点说,在大面积的教学中,在教案设计上"传唱"的几乎是"同一首歌"。
所谓改革旧的教案设计习惯,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先进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设计习惯。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尝试:
1.在教案设计中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创意。
2.在教案设计中说明自己的教材处理方式。
3.科学地周全地设计学生的活动,准备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一些内容。
4.做到每个学期有几节课的创新教案或新的教学模式实验方案。
5.做到每学期有若干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与之相应的应该有课件设计说明。
6.做到对教读篇目的课文写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详案。
7.有的教案中要配合相应的教法准备好补充资料、联读资料或者扩读资料。
8.设计出教师的教学示范活动,准备好教师精彩讲析的内容。
9.尝试教案表达方式的创新,如用"评点式教案"表现自己的理性思考。
10.改革手抄笔写的备课方式,尝试电脑备课,以便常备常新。
仍有余力的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案设计编写出课文的语言积累卡片或撰写课文的美点赏析短文。
总的来说,教案的设计要表现出教师思想的深刻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教案是经过了多么深刻的思考,经过了多少的雕琢。它一个方面表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反复咀嚼,有时甚至咀嚼到了"化"的地步;另一个方面它又表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独到思路。在一个有深度的教学设计中,一定是有着非常精妙的创意,一定是有着其深层的含义或者说是"言外之意"。
下面是笔者根据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人教版课标教材《珍珠鸟》进行的教案设计。它以"体验"作为教学的线索,组织起比较丰富的学生实践活动。
别出心裁读课文一一《珍珠鸟》教学设计
一、教学创意
创意之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构成。
创意之二: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由学生自由选取,进行阅读实践。这个教学创意意在开发课文资源,意在对学法指导方面的教学进行突破。意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熏陶。
二、课时与课型
课时:一节。
课型:学法体验课。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同学们进行"朗读"体验。
1.同学们自由快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是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内容可能有:
这篇课文由怕人的鸟写到与人亲近的鸟,由鸟儿"怕人"写到"信赖"人,由大鸟写到小鸟,由鸟写到对生活的感受,由爱心写到哲理,由描叙到抒情,从情感之美写到意境之美,由实写到虚。
2.朗读"写小鸟"这一部分课文--体味课文重点内容。
①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构图之美。
②再有情感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运用之美与细节描写之美。
③再动情地朗读课文,体验、表达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先讨论一下,我们的语调应表现出小鸟的哪个方面的可爱。
讨论后进行朗读体验:我们应读出(表现出)小鸟的稚嫩可爱、调皮可爱、活泼可爱和娇憨可爱。
④同学们进行体验式演读。
教学板块之二:同学们进行"发现"体验。
教学活动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这篇课文中有什么?(请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合作的学习)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课文中有一只可爱的鸟,有一位爱鸟的人,有"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有在对小鸟神态、动作的描写之中融人的喜爱之情,有温馨和谐的环境,有一个简洁美好的开头,有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有生动的拟人笔法,有色调暖和的色彩词,有十几个充满爱意的"小"字,有几个表达喜爱之情的"小家伙",有几十个用得轻盈活泼的动词,有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老师在对话中可能要表述的内容有:
课文中有满溢着爱意的描写,有盎然的诗意,有画的色彩,有哲人的思索;有一幅爱意盎然的雏鸟初出图,有一幅活灵活现的小鸟玩耍图,有一幅摄人心魄的小鸟甜睡图;有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浓郁的诗意;有美好的语言,有美好的画面,有美好的意境;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富有情谊的情感流露,富有情味的生活感悟……
教学板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别出心裁读课文的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2.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词语或句于,迅速理解文章的脉络。
3.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断,然后给它"命名"。
4.句典编写法--选一个或几个句子,对它的作用、妙处进行评点。
5.形象素描法--抽取文中词句,组成对描述人或物的材料,如"小小珍珠鸟素描"。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
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为美好的读课文方法,也可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的内容有:
1.多次概括法:
①人鸟情②我爱珍珠鸟③图画组成的美文④一曲爱的颂歌,一首动人的抒情诗⑤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⑥爱心·哲理⑦爱心·尊重·信赖⑧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而有文采⑨语言美,构图美,意境美⑩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意⑾信赖创造美……
2.文序把握法:
①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第一部分(第l-段)写"我"为珍珠鸟布置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
第二部分(第6-16段)写珍珠雏鸟与"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交流过程。
②由大鸟写到小鸟由怕人的鸟写到与人亲近的鸟由鸟写到对生活的感受。
③小鸟儿先是"钻出笼子",继而"落在书桌上",再又"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笔尖蹦来蹦去",最后竟然落到"我的肩上睡熟了"。
④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渐渐它胆子大了它先是离我较远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它完全放心了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睡得好熟
3.画面标题法:
阳光·吊兰·小鸟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芜。小乌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调皮啊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4.句典编写法:
①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拟人笔法,"生气"二字,真是神来之笔。
②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三次称呼,三种角度,三种语气,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笔端。
③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三个"一会儿",五个动词,一个"神气十足",写出了小鸟的活泼好动调皮可爱。
④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写出了小鸟的心理活动,传神地绘出了小鸟招人怜爱的神情。
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一一简笔概括,"淘气"写出了性格特点,"再三"写出了贪玩,"飞""扭动""挤开""钻"充满动感。
5.形象素描法: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红嘴红脚,银灰色的眼睑,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
教学板块之四:教师小结。
2.教案设计的艺术——教案设计要力求准确运用教材
凡"方案",都得讲究有所依凭和有所意图。阅读教学方案的设计也不例外。
教材,就是教案设计最为基本的依凭。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人们对"准确运用教材"这个话题显得比较淡漠,提得较多的是如何生动地运用教材,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等等,研究与实践得较多的也是这些方面。
所以有必要提一提准确运用教材的问题。
研究如何"准确地运用教材",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就是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我们能最大限度地靠近教材的教学要求并落实这些训练要求;经常地思考这方面的问题,能够让我们注意通读教材的编写说明与教材单元说明,从而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
一般来讲,要做到准确地运用教材,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如下内容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要关注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训练要求。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目标准确"的特点。
因为此时的教者是在准确理解并力求有效地贯彻教材的编写意图。
请看下面内容,这是笔者从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标教材七年级(下)的单元说明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①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②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③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祖国"。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①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②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③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名人"。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①理清作者的思路②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文化艺术"。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②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自己的认识;③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文化艺术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探险"。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②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继续提高阅读能力;③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动物"。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和品质;②反复诵读课文,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整体感知能力;③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以上内容,能够在我们设计教学时提示我们,至少提醒我们的教学设计不要离题太远,否则我们就难以从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方面来准确有效地贯彻其训练要求,否则就大有"买椟还珠"的味道。所以,像这样的对单元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提炼,不论初中高中,不论是哪一册教材,我们都应该理一理,做一做,以使自己心中有数。
第二,要关注单篇课文的训练要求,要研究课后练习设计。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重点突出"的力度。
课文后面的练习设计,往往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作业",它们往往承载着、表现着课文的训练方式与训练重点,往往折射出教材编者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如果我们有机地利用课后练习中透露出来的教学信息来进行教学方案的立意,这样的教学方案肯定是简洁、明了而又重点突出的。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例一:透过《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进行教学立意。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学期第2课,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这样一些内容:
1.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勾起了"我"对哪些事情的回忆,简要叙述这几件事情。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2.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想象"我"回家时所见到的情景,说说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广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上面这三个练习启发我们:
1.这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可以是:整体理解(练习一的信息)--重点突破(练习二的信息)--体验表达(练习三的信息)。
2.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是:速读,复述(练习一的信息)--精读,品析(练习二的信息)--讨论,交流(练习三的信息)。
3.这篇课文要突出的重点内容可以是:理解插叙的巧妙--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练习一的信息)。感受与品味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文中贯穿着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练习一、练习二的信息)。
以上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立意,这样的教学立意,你能说它不是紧扣课文、重点突出么?
例二:透过《与朱元思书》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进行教学立意。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学期第21课,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这样一些内容:
1.背诵课文。
2.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3.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以上这三个练习,有着各自的"表达作用:
练习一--这是"整体感知"练习,也是一道"背"的练习。《与朱元思书》是传世名篇,提出背诵的要求,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背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强文言文的语感。
练习二--这是"文笔精华"练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让学生体会作品语言方面的特色,体会写景的妙处。同时,这也是一道"说"的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练习三--这是"迁移拓展"练习。是一道开放性练习,同时也是一道"写"的练习。这个练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改写,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想象、联想能力。
综合起来看,这三个练习所透露出来的教学信息是:背一说一写。
将这三点扩展一下,在细节方面雕琢一下,在资料方面充实一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案吗?这样的教学方案是一定能体现课文的训练要求的。
顺便说一句,很多语文教师没有阅读课文编写说明(含全册说明和各个单元的说明)的习惯,这其实是教学设计理性思考不强的表现。
如果我们细读这些说明,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的内容对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是有启迪作用的。比如说在"单元说明"中,教材编者也往往以"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谈一谈对某篇课文的教学建议,这真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因为编者的建议一定表现出他对课文与教法的深刻思考,我们为什么不去有效地利用呢?
第三,为了准确运用教材,教师要深刻研究和准确理解教材。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训练到位"的分量。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课标还有一点没有说到,阅读也是教师个性化的行为,没有教师个性化的阅读,没有教师对教材的力透纸背的深刻理解,没有教师在这种深刻理解下的导引、点拨、应接与交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只能是低层次或者浅层次的。"从师不高,学艺不妙",此话也是规律的概括。所以,即便是短小浅显的课文,教师也应着力钻研,悉心玩味,积累丰厚,准确教学。
比如课文《三峡》,不少教例都涉及对它的层次结构之美的教学。
笔者以为,教师对此文的赏析应力求达到如下阐释的深度与美感,达到真正的准确理解,教学起来才能显得有底气:
《三峡》的层次之美
郦道元的《三峡》精致小巧,凝练优美,将长江三峡美丽的风光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可谓尺幅之内,气象万千。文中美点云集,且不说它的描绘技巧,且不说它的视点变换,且不说它的选词炼句,仅文中的层次之美就够我们欣赏的了。
先看全文的层次之美。
《三峡》全篇文章150来字,共分为四个段落,大体上表现出一种由总到分的层次结构。第一段大笔勾勒,总写雄峻壮美的山势,"自三峡七百里中"笼罩全篇,"两岸连山,略无阀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为下文所有的写景设下了伏笔。第二、三、四段生动描绘,分写季节与景色:第二段写夏,描写凶猛的水势;第三段写春与冬,描写秀美的山水;第四段写秋,描写凄清的秋意。四个段落字数相当,排列有致,文面清朗美观。
再看各段层次之美。
第一段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先是正面描绘,写峡之长、山之高、谷之深。有趣的是正面描绘中还有小的层次,你看,作者写了"两岸连山,略无暇处",但他觉得这概述的一笔还不够,又加上"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形容的一笔,这一来,雄伟的山势不就突现出来了吗?然后是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啊,不到"亭午夜分",连太阳月亮都看不到哩,三峡竞是这样的巍峨而又幽深啊!
第二段也分为两层。先也是正面描绘,写水势之大,水流之急。同样有趣的是这一层也写得很细腻。"夏水襄陵,沿阻绝"已经写出了夏水猛涨的凶险,但作者又加上一个生动的特例,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汹涌向前的狂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的烘托,作者假设了一个情景--连"乘奔御风"都不能与江水的急迅相比,那江流该具有何等的排山倒海的威力!在这几笔之中,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只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它还让我们联想到,李白那极具美感的《早发白帝城》,是不是对此的创造性改写呢?
第三段的写法又有变化,这一段写春冬江景,全段分为两大层,先分而后总。先写江水,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漩的清波,闪动的物影;再写山岩,写那极高的山峰,山上的怪柏,下垂的瀑布,飞溅的水花,最后总写一句,用评赞语结束--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实在是很有趣味啊。这一段写得很美,画面是立体的,有高山也有流水;画面是流动的,波浪在回漩,飞瀑在跌落;画面更是交相辉映的,深潭之上有晃动的倒影;绝之巅有婆娑的怪柏,山水之间悬挂着像白练一样的瀑布,实在是山川秀美,风景奇特。
第四段层次更为细腻,层层相联,情景交融。"睛初霜旦,林寒涧肃"为一层,点明季节与景物特征。"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为一层,写凄清秋景中猿的哀呜和鸣声在空旷山谷中的回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为一层,写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这最后一层在文中有着特别的韵味,作者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使全文情景交融,极好地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我们能够精读课文,从对课文的揣摩品评之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的"点"和能力训练的"点";如果我们能够将精读课文所得化为简单明晰、操作性强、于平实之中又带有一点儿艺术性的教学思路;如果我们能够运用科学而生动的教学方法,着眼于语言与思维训练,巧妙地设计、安排自主、合作、探究的课中活动,那教学效益该有多好。
3.教案设计的艺术——教案设计与教师资料积累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崭新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在课标教材带着崭新面貌和清新气息进入教学的背景下,教学设计不仅仅只是对方案的表现形式、教学角度、活动内容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更在占有教学资料方面对广大教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打开教材,对教学资料提出的要求俯拾皆是。如果说2000年以前大面积上的那种靠一本教材及一本教师用书进行教学的状况可以用"窘迫""囊中羞涩"一类的词来形容,那么,为了"标准"地实现现在的教学要求,每位教师即使拥有一家出版社也不为过。
笔者认为,在现在,在课文的阅读教学方面,我们至少在以下10类教学资料的积累上要下一点功夫,花一点时间,付出一点代价:
1.指导教师提高素质、把握方向的纲领性文献。
2.有助于教师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专家学者的论述。
3.与课文作家作品有关的各类背景材料。
4.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数量众多的论文资料。
5.与教案编写有关的教学札记、备课参考、教学实录、创新设计等参考资料。
6.与课文教学有关的扩读材料、联读材料。
7.与教学手段密切有关的各类音像资料。
8.与综合性学习有关的文化著作、科技作品、现代综合性报刊等。
9.与名著导读与古诗词背诵有关的古今中外名著及指导性书籍。
10.与选修课教学有关的各种参读资料。
另外,还应该掌握一定数量的网站名录。
以上内容,笼统地说,都是教学资源。积累教学资料,也就是在进行某个方面的课程资料的开发工作。这种"开发"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种。
第一,教师要勇于磨练自己,撰写对课文教学确有心得的教学资料。
这里指的是教师自己要动手写。
这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立身之本,这是相信自己、磨练自己。
激发自己潜力的必经之路。这就是用写作的方式来激活自己的智慧并积累着凝聚自己心血的资料。
坚持在研究教材、设计教学中进行写作,这就是在做学问。
能够坚持像这样积累资料,就是在往"专家"的道路上走。
下面是笔者对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的一次"别出心裁"的资料写作--假设这篇课文仅仅只是一篇文章,没有任何教学参考资料而需要我来编写,我该怎么办?
如下内容就是在研读了课文之后写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资料
课文提示
困难与挫折,畏惧乃至恐怖,是青春少年花季生活的又一侧面,也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含义之一。读一读这个发生在悬崖上的故事,也许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一想作者的这次经历,也许你对战胜胆小有新的认识;体味一下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你会明白蕴含于故事中的道司理。
阅读中可将表现、描写作者内心活动的词句勾画出来,体会作者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
目标定向
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
2.整体理解全文,体会记叙过程中的心理描写。
3.重点品读"我从石架向下望……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一部分,体会"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
文本分析
1.怎样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的攀崖和下崖。第二部分,写"我"的感悟。第一部分又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攀崖之前,攀上悬崖,"我"在崖上,走下悬崖。其中"'我'在崖上"与"走下悬崖"也可视为一个层次。第二部分就是文中最后一段。
2.文中对"我"的描写,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文中对"我"的描写,成功的地方是心理的刻画。
课文的第一部分,基本上由"细节"构成,几乎每一段都是故事中的一个细节。
在这些细节描写之中,不断地出现表现"我"心理状态的句子,它们有的直接进行心理刻画,有的用"感受"来表现心理,有些用动作行为来折射心理,生动微妙地表现了"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请看下面的一些句子: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它只有大约20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我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向下爬回去,我会滑倒摔死的--我听见有人啜泣,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恐惧和疲乏使我变得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它们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连点成线,起伏于文中,成为故事发展的一条线索。
3.这篇文章有哪些特别的表达技巧?
①省笔技巧。就是在写作中尽量节省文字,用尽量少的文字表现尽量多的内容。这篇文章的省笔技巧就是在文章的铺叙之中巧妙地交代有关作者自己的背景材料。如"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这一句,不露痕迹地交代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8岁时的故事;如"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心里"实际上是在写"我"从来就是一个循规蹈矩、胆小柔弱的孩子;又如"朝着离崖顶尚有三分之二路程处的一处狭小岩石架进发"一句,巧妙地写出了"我"攀爬的高度最多只有六七米。
②变议为叙技巧。就是在写作中巧发议论而不让人觉得这是议论。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如果用纯粹议论的方式写,给读者的感觉就会不一样。那么现在这种写法给读者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是叙述的感觉,是面对面说话的感觉,如"我曾屡次发现……""我提醒自己说……""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等等,而就在这娓娓道来之中,文章所要点示的道理"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已深深进入读者的心中了。
③伏应技巧。就是伏笔和照应。文中最关键的伏应之处就是"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和"树林里有一道手电筒光在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杰利不放心地走了,这是伏下的一笔;杰利带着"我"的父亲来了,这是照应的一笔。这一伏一应,不仅仅是写出了故事的波澜,更重要的是让故事能够发展,能够进行。
④小段连缀技巧。即文中的段落都很小巧,全文用很小的。很短的段落连缀而成。这种小段连缀的技巧使全文从文面上表现出一种散文式的美,从故事的发展上表现出一种镜头转换之美,能够表现出较好的阅读效果--让人觉得轻松。
4.感受文中的"父亲"。
文章对"父亲"着墨不多,故事的内容也不是在表现"父亲",但我们对"父亲"这个人物还是应该有些感受,"父亲"这个人物还是应该对我们有些启迪。
作者写"父亲"就像写自己一样,在"细节"中加以表现。从文中的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一个镇定的人,父亲是一个温和的人,父亲是一个能安慰孩子的人,父亲是一个能给孩子以主意的人,父亲是一个能让孩子自己战胜恐惧的人,父亲是一个即使在危险的情况下也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人……
备课策略
教学这篇课文,可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主要过程大致如下:
l.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时间大约15分钟左右。
这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教学目标之一。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讨论。
2.认识文中的人物。主要是认识文中的"我",时间大约12分钟左右。这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对课文主体部分的品读。在角度处理上,通过对"我"的品读来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为理解课文对"我"的描写作好铺垫。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
3.品味文中的描写。主要是品味对"我"的心理刻画,时间大约18分钟左右。这一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教学目标之二、之三。
视野拓宽
建议同学们课外选读下面的文章。
1.(美)克马·黑格《第一次挣到的钱》(人民教育出版社《我在北极光下》)
2.张艳梅《千金一诺》(《读者文摘》1994年第7期)
3.林清玄《和时间赛跑》(《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2年第1期)
第二,教师要讲究治学方法,提炼对课文教学确有见解的教学资料。
这里指的是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要进行资料性阅读。资料性阅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门基本活路,在现时来讲,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的提出,教材的深刻变化等等,都对资料性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关于这一点,已在第一章"助读"这一节中作了说明。现在从更高的层面上进行一下再说明,那就是不仅要乐于积累,还要善于提炼。
所谓提炼,就是面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进行分门别类的组合,进行事物规律的发现:这就是"分析提炼"的技巧。运用"分析提炼"之法积累资料,是教师善于训练自己的表现,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积累。因为:
"分析提炼"本身就是研究。
"分析提炼"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梯。
拥有"分析提炼"的手段,能够让我们在做学问上成为一个清醒的人。
"分析提炼"的基本手法可以是三步走:第一步,积累;第二步,挑选;第三步,提炼。
第一步,积累:
1.做课文赏析笔记。
2.做课文教例及教例分析笔记。
3.做课文资料目录卡片。
4.做"课文背景资料""课文释疑资料""课文评析资料""课文练习资料"等方面的笔记。
第二步,挑选:
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参考资料。
笔者手中关于《荷塘月色》的教学论文资料,有目录可查的有70余篇。
现进行挑选,教学《荷塘月色》,如下14篇文章要重点读:
1.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语文学习》1993、12.Pll)
2.张文斌《〈荷塘月色〉--一篇娱乐性情的美术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10、P39)
3.石险峰《诱导启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学语文教学》1995、10、P30)
4.卫建平《谈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教学》(〈〈〈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语文教学通讯》1995.12.P14)
5.常文《入境悟神学技一一现代散文教学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6.1.P9)
6.陈玲珍《以现代感读现代文一一余光中谈朱自清散文》(《中学语文》1997、3、P16)
7.喻天望《穿越艺术世界的一次精神之旅》(《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5、P5)
8.许建国〈〈〈荷塘月色〉示范课访谈录〉〉《语文教学通讯》1998、5.P10)
9.韦喻《把握散文情感的教学尝试》(《中学语文教学》1999、6、P15)
10.杨绍崇《限定语揭开了朱自清微笑的面纱》(《中学语文教学》1999、7、p21)
11.黄品泉施建玉《<荷塘月色=语言教学新探=(《中学语文教学》1999.7.P19)
12.卫晨霞《新教材教学设计ABC--〈荷塘月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6.P56)
13.倪剑《有关<荷塘月色=教学方法的再探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4、P63〉
14.程红兵《<荷塘月色=教案=(〈〈语文学习》2002.7-8、P36)
第三步,提炼:
从上面《荷塘月色》的教学论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这仅是提炼的角度之一);1、语言赏析的文章很少。
2、优秀的教学设计太少。
3、精美的课堂教学实录几乎没有。
4、基本上没有课标理念下的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案。
5、缺乏精妙的教学艺术镜头。
6、缺少名流大家的教学范例。
7、缺少完整的多媒体教学方案。
8、板书设计依然繁杂。
经过这样的三步,我们在《荷塘月色》的教案设计上是不是就有了"思想"呢?因为这提炼出来的种种内容,就是我们可以进去的"空白",就是我们可以经过努力而取得成果的地方。
4教案设计的艺术——"一课多案"的设计
教案,课堂教学的蓝图。
好的教学方案,应该是一种创造,"一课多案"就是这样。
"一课多案",指的是教师本人对一篇课文设计多种可运行的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一课多案"的探索,更谈不上有"一课多案"的设计习惯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到这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就开设有《教学设计ABC》这一个栏,其表现形式就是"一课三案"。
研究"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在现实的教改前景下,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其关键是它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艺术,养成教师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使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宏观构想的水平,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调控、应对、引导、撩拨、激励的微观操作水平,一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之中对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处理。"一课多案"的设计,能立体地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视点的变换、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教学角度的创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表现出很大的牵引力,使得教师要关注很多方面的问题,如:
1教师要深刻地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多维地表现课标对教学设计的新要求,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等。
2.教师要感悟诸如活动式、学长式、训练为主式、自学辅导式等有影响的教学实验与教学风格给自己以启示并进行实践与探索。
3.教师要注重对知名教育教学专家教学风格的前沿研究",尽可能地吸收其新的美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设计手法。
4教帅应在不同教学方案的对比施教中体味最优的设计角度和最好的课中活动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设计水平。
5.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教学设计的视点。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形势的正确发展,努力创新自己的阅读教学设计。
6年轻的语文教师要追求变化,拓展思维,经受磨练,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素质,使自己有一些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艺术的学术背景。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并不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设计出几种详案,也并不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进行"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我们应当从教学科研的角度,从教学艺术的角度,从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
1、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详案。
2、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简案,乃至多种微型教案。
3、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详案,其他的为简案。
4、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为主要方案,其他的为预备方案。
5、勾勒出多种教学设想,优化其中的一篇。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
l、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
2、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
3、不同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
4、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
5、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
下面是《散步》"一课两案"的教学设计。
教案一:
设计角度:学生的语言学用活动。
课型设计:自读课。
课中活动:一读,二背,三写。
教学过程:
l、学习内容之一:整体理解课文(理解一篇)
①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家庭生活、表现亲情的美文。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②学生用不同的语言介绍课中的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天真可爱的孙子。
③教师指出: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如: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
⑤教师完成板书:成熟的生命爱护幼小的生命善待衰老的生命责任…
2.学习内容之二:品读记诵文段(记诵一节)
①导入:刚才我们说课文中写了景,写了情,写了事,写了意。在写事之外,有两段文字十分重要,它们是……
②教师指导从不同角度品读下面两段文字: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学生自由背读这两段文字,老师对这两段文字"由实到虚"的结构略作讲析。
3.学习内容之三:学用文中句式(突破一点)
①导入:文章的情感,文章的情意,要靠作者的语言来表达。这篇课文之所以人们觉得它"美",就在于语言文字中渗透着"情",在表"情"上,作者注意选用了精美的句式。
②讲析:
如比较句式: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如反复句式: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③请同学们重点学习对称句式,如: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上面这些句子的特点有:
第一,每个句了中都有一个分号,将句子分为明显的前后对称的两个部分,显得特别精练、精神,形式美观,是句式中的精品。
第二,这种句式讲究对称。前后两个分句的音节和字数基本相等,不仅有一种格式之美,读起来传达出一种音乐美。
第三,它们除了用于记叙之外,还可以用于议论,用于写出精辟的警句、格言。
④请同学们学用"对称句",以"亲情"为话题,每人写几个这种形式的句子。
教案二:
教学创意:对学生进行审美阅读的启蒙。
设计角度:学生的学法实践活动课中活动:品读文章,美点寻踪。
教材处理:联读课外美文《送小龟回家》。
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导入: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中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进入《散步》的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②同学们听读课文,感受体味文中的美。
③同学们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再进行体味。
④师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2、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①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内容。
②教师举例说明对课文美点的寻踪:
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
③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美在文中对春景的生动描写;美在"小家伙"的话表现出儿子的天真可爱;美在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美在文中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美在文章的语言:美在结尾段的最后一句话。……
3、迁移阅读,学法实践
①同学们轻读《送小龟回家》(作者:杨进):
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流动着七色伞。
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到了。我们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扩的脸。他们在喝酒哩。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
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边,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
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我们耐心地等着。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我和妻相视一笑。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
而妻,真的流泪了。
②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合作的学习,寻找《送小龟回家》中的美点:
美在一把花伞下的温情的世界;美在微风、秋雨、夜色中的一片秋意;美在秋雨纷纷的夜晚表现出一种思家的氛围;美在对河上情景的描写;美在"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美在"水面上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美在儿子的欢呼;美在我的感动和妻子的流泪;美在故事的童话色彩;美在美丽的童心;美在爸爸妈妈理解孩子的童心;美在文中有一种思家之情、团聚之情;美在文章告诉我们从幼年起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善良……
③同学们进行课堂学习交流活动。
④教师进行教学小结,总说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的角度。
如果要设计教案三,可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的建议,将《散步》与《三代》进行联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自己更喜欢哪篇文章。
如果要设计教案四,可以摘录语文报刊中对《散步》进行品析欣赏的文章片断,用"资料助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品析。
5、教案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
在教学艺术的海洋中,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永远是一片激荡美丽浪花的水域,奔涌的浪花永远不会平息。可以说,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大多数内容,都与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有关,然而在即将结束全书的这一讲中,就此内容还可以再一次展开话题。
这是因为,在本章开始的时候说过,"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试想,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么改革还有什么力度?
所以,应该从表现新课程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案创新的问题,让教案成为落实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创新的真正载体。在这个方面,没有更多的原则可言,也不必用大多的原则来限制教师的创新精神,总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笔者认为,进行教学方案的创新,除了理念的更新之外,除了手法的变换之外,更应以思维创新为先行,用开放、灵活、深层的思维来引领教案设计的创新。
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下面一些角度来进行教案创新的思考与尝试:
l、从学习与实践的角度编写"学案"。
2、为学生自主的阅读出"金点子"。
3、指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
4、进行"师生对话型"语文教学新方案的设计。
5、从"实践活动课"的角度来设计教案。
6、从"课文内容整合"的角度设计教案。
7、创造"教师限时讲授"的教学方案。
8、尝试进行由学生选用的"一课多案"式教学方案。
9、设计无分析过程的"积累一感悟一运用"式教学方案。
10、设计"资料助读""资料助学"式教案。
11、着眼于"语言模式学习与实践"来创新教案。
12、着眼于阅读技能训练来设计"一次多篇"式教学。
13、尝试"文言诗词吟唱"的教案设计。
14、设计增加教学容量的"扩读式""联读式""比读式""插读式"教学方案。
15、设计培养学生"发现能力""提炼能力"的教学方案。
16、进行"诗化教学"的尝试。
17、从指导学生"别出心裁读课文"的角度设计教案。
18、从形式各异的"课文作文"的角度来设计教案。
19、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20、进行"美教说明文""巧教议论文""趣教文言文"的案例研究。
21、设计精短课文的"名作重读"式教案。
22、有效利用课文《研讨与练习》中所渗透出来的教学要求并设计教案。
23、从"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人手,分别设计以"自主阅读""朗读品味""读写结合""精析巧练""品析揣摩""迁移联想""比较探究"……为主体活动的教案。
24、探索教案设计的"建筑之美"。
25、研究"淡化课堂提问"的课题并设计教案。
26、研究"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27、探索特殊形势下远程教育的"讲授型"教案设计。
28、尝试"综艺化"的教学方案。
29、设计课文阅读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教案。
30、设计课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教案。
这些探究内容丰富多彩,像奔流归海的百川,有着各自的特色风貌;像深邃夜空中闪烁着神秘光辉的群星,引发着我们的向往与遐思。
然而它们并不像星星那样遥远,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能够捕捉到它们的神光。
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例一:这是笔者设计的"学案"编写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案"及那种书面作业式的所谓"学案",这种模式表现出平等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进行语文实践的特点。
初中语文"学案"编写模式
[学习目标]
(教师根据单元及课文训练意图指出学习目标,20字以内。)
[教师建议]
(下面四项,根据教学实况进行组合,不一定让四项都出现在一课的教学之中;也还可以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删减项目或增加新项。)
1、建议你这样初读:(教师从几种整体理解的不同角度,建议学生如何初读课文。教师写的文字量在100字左右。)
2、建议你这样品析:(教师建议品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角度要小,内容要美,要举例说明品析的方法。教师写的文字量在200字左右。)
3、建议你这样积累:(教师指出本单元中或最美的、或最好的、或最有情味的、或最有趣味的……内容,只突出某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将这个方面的内容集聚成一个知能板块。教师写的文字在100字以内。)
4、建议你这样探究(教师建议探究什么并如何探究。教师写的文字在100字以内。)
[智能练习]
编写内容精美活泼的课内精段阅读智能练习,所谓"智能练习",不仅仅只包括阅读练习,还包括思维练习、运用练习、探究练习与学习方法实践等。在这样的练习中不设计拼音、文学常识之类的练习,不设计选择题。600字左右。
[美文联读」
选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近的课外美文或美文片段,出两个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感悟。600字左右。
「练习答案」
(1)智能练习答案,要准确、灵活、简洁。(2)"美文联读"思考题的答案要简明。
例二:这是笔者从学习与实践的角度编写的《马说》自主学习方案。它将教师研读教材所得及教学构思变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从"读一读练一练"的角度充分地展开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
《马说》"练读课"自主学习方案
一、初识课文
1、《马说》是()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的意思,比"论"显得随便些。这篇文章以()为喻,谈的是()问题,"马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或()。
2、《马说》的作者韩愈,是()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马说》以()的故事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深沉的叹息和不平的感慨。
二、朗读课文
1、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
2、中速朗读,读出文章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气。
3、轻声朗读,要读好句中的关键词语中表达出来的语气。
4、有情感地读,读出三个段末的"也"字所表达出来的语气。
5、体味式地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运用多种语气表现作者内心不平。
建议:可边朗读课文边感受每一段的意思。
三、理解字词
1.请同学们以"课文中的两个''字的意思不同"为探究的内容,进行一词多义的辨读。请接着例子往下写:
①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②能:虽有千里之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④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
2.再请同学们以"课文中的两个''字的意思相同"为探究的内容,进行词义的辨读。
请接着例子再往下写:
①于: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流之间
②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③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里不能尽其材
④食:食马者食之不能尽其材
……
3、请同学们进行合作的学习,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解说:
①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奴隶人"指:
②两个不好懂的"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是()的意思,后一个"其"有()的意思。
③三个需要着重理解的词--"马说"的"说"(),"马之千里者"的"之"(),"不以千里称也"的"以"()。
④四个没有注释的字-一虽()有名马是()马也,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可边辨析词义边感受每一段的意思。
四、品读文意
1、请同学们进行译读练习。
①自读课下注释。
②自读自讲课文内容。
③互读互讲课文内容。
④向老师清教讲不清楚的问题。
2、请同学们进行品析练习,
①第一自然段的含义是:
②第二自然段的含义是:
③第三自然段的含义是:
3、从"论证"的角度,指出文中三个自然段的作用:
4、试用一句话概括地表达你对这篇文章的认识。
(答案:一、1论说谈谈马人才"说说千里马""说说千里马的问题"2唐伯
乐和千里马三、l⑤常:千里马常有常马③者:马之千里者食马者①而: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③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2⑤无:天下无马其真无马邪①之:辱于奴隶人之手千里之能①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①指地位低下的仆役①难道那是③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表示一种强调含有"因为"的意思即使这样,此相等怎么四。1略2①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③千里马不遇识者则无法日行千里妄言无马者恰是不识马者3亮观点摆现象点实质4《马说》以喻为论,托物寄意,针砭时弊,说的是马,指的是人,点的是人才问题)
例三:这是笔者创新的"写读课"教案,它着眼于语言训练,着眼于语言表达规律的发现与学用,着眼于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提炼,表现出例证充分、活泼有趣、生动扎实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写读课"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写读,就是又写又读,先读后写,写了之后再读。"写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扩写、续写。改写,一是仿写。一般来讲,扩写、续写、改写重在思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语言模式往往是"过去"的习得。而仿写却是重在语言模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真正地在学习,是现在"正在进行"中的习得。所以,从教学的目的与效率上讲,我们要注重的,应该是"仿写"。这一节课,就是"段落模式"的一节仿写课。
「教材处理」
从全篇文章到具体段落,都围绕着"分层划段"这个教学内容进行,
〔预备动作〕
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一个小动物、一张小报、一件衣服、一个生活用品、一个景点、一个学习用品、一个纪念品等准备一点写作材料。
[学习内容]
l、内容之一:理解《中国石拱桥》的层次结构。
(1)导入:《中国石拱桥》全文的层次和段落的内部层次极为讲究,可以说是层次分明,构段严谨。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学习写作(一种)说明段。
(2)同学们自读课文。
2、内容之二:理解《中国石拱桥》各个段落的内部层次。
(1)教师点拨:全文共由10个自然段结构而成,几乎段段都可以划分出明晰的层次。
如第五段是说明赵州桥结构的特点及其科学性的,全段由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结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2)同学们分组进行合作式探究性学习。
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准备好如下内容:
第一段分为两层,为"概一详"式,第二段两句话两个层次,第三段为"时一空"式,第四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五段可视为"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第六段为逻辑层次,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七段为"外一内"式,第八段也为"概一详"式,第九段为"问一答"式,第十段为时间式。)
3内容之三:读析《中国石拱桥》中的一种说明段形式。(15分钟)
(1)导入:今天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学到一种有趣的说明段的表达形式--"说明十X"式。
(2)教师示例,同学们在老师的点示下进行发现:
①说明十描写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说明+阐释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③说明十观感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骛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④说明十证明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⑤说明十评价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⑥说明十点示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4、内容之四--同学们仿写、学用这种语言形式。
(1)迁移,同学们探究,说明《故宫博物院》同样有"说明十X"这种段式。
(2)实践,同学们写作,进行课堂交流,教师适时评点。
[教后联想」
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也可以称之为"句段读写式"思路。它是以课文为例子,用教师的智慧对课文本身进行资源开发,让学生通过最快捷的途径学习课文中的句式,学习课文中段落的结构方式。通过"学与写",既阅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又进行了写句构段的基本功的训练,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层次感。这种书面语言的训练,甚至可以从正面影响学生的口语表现,经过这方面严格训练的学生,口语表达一定有着明晰的逻辑层次。
本章的内容就要收束了,这也意味着阅读教学艺术50讲的结束。不论是从本章来讲,还是从50讲来讲,都还有很多很多的内容值得继续深化研究。作为全书的收束,笔者以为,研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总的来说,应突出强调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宏观上看成们可立体地全面地对下列内容进行重点探究:1强化课型创新;2、优化教材处理;3简化教学思路:4细化课中活动;5美化教学手段;6诗化教学语言。
第二,从教学之本来讲,我们可深入地扎实地探索教材运用的多种方式,如:1实用课文2活用课文;3扩用课文4联用课文5美用课文;6巧用课文。
第三从每一节课来讲,我们应科学地艺术地探求如何做到:l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思路清晰;3、细节生动活泼;4品读细腻美好;5学生实践充分;6课堂积累丰富。
但愿课堂教学艺术及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与广大同仁一起前行,愿课堂教学艺术之花开遍千万个语文教师的讲坛。
语文教学艺术50讲5 余映潮 - 有你真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语文教学艺术50讲3 余映潮 - 有你真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语文教学艺术50讲4 余映潮 - 有你真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余映潮 - 有你真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2 余映潮 - 有你真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语文教学艺术50讲4 余映潮 语文教学创意 - 一中大语文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 易中天讲的很有哲理的十句话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说话艺术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把它发给你最爱的人,写的真好! - wlpzpp71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你一辈子都在找的一篇好文章!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朋友,真的好怕见到你 - 月牙弯弯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认识你真好【配乐朗诵】 - 温柔细雨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认识你真好【配乐朗诵】 - 温柔细雨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音画:朋友.认识你.真好(开博一周年纪念)】 - 不是很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今生遇见你真好!【情感图文】 - 無為居士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认识你真好(配乐朗诵) - 望穿秋水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真的好伤心 - 晶晶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做人做事好习惯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最值钱的30句话,总有一句让你有收获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语文有效教学问题的设计 - 潮平岸阔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语文教学成果:背诵是永恒的主题 - 俊哥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把它发给你最爱的人,写的真好! - 傲雪迎霜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