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摄像机 1000fps:山水知音 大地良心——杜国玲《吴山点点幽》读后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47:20

——杜国玲《吴山点点幽》读后感

苏州的山水,以古城西郊的最为奇特。只是纡曲峻深数百平方公里,大多深藏固密,千百年来,断烟横水,梳风友月,世上能次第登越者,鲜有其人,何况是认真地为之收拾新旧岁月,一亲芳泽的呢。于是,当我们读完《吴山点点幽》中的三十篇文章后,惊讶之外,更多的便是感触、感慨、感动与感激了。

本书作者利用工作之暇,不顾劳累,不怕偏僻,不畏艰险,不惧迷失,跑遍了苏州西郊的丘原山壑。哪怕是阒无人迹的无名荒川幽泽,作者也要登一登,探一探,有所得,有所记。因此,收于《吴山点点幽》中的文章,都是纪实,记时、记景、记人。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没有虚构,尽为实话。偶有时过境迁,也不作更改与修饰,诚为信史。

作者杜国玲同志并不出生于苏州,来苏州工作的近十年,正是吴地大开大合“旧貌换新颜”最为激烈、最为神速的时期;作者的每一轮履痕,也都是行色匆匆。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苏州城西这块充满神奇、谜团的大地留下详尽的“即时记录”,实在是不容易。作者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爱之至浓,抚之至深,于是笔下现真切,存呵护,有无穷无尽的前瞻后看、左顾右盼,许多“老苏州”疏忽漏失的地方,作者却充满关爱地看到了、写到了,书中对这方面的记录甚多,例如对寒山岭“千尺雪”的释疑,阳山“天狗庙”的索隐,探幽发微,颇具价值。特别是对阳山“天狗”的发现,可谓是轰动一时。

阳山地处苏州城郊西北,相对而言,它离城较远,山体蜿蜒几十里,原是苏州的名山。有著名的自然景点和较多的古迹,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它荒落了。阳山有一处胜迹名舍身台,舍身台后面的空地接山崖处原有文殊寺。本书作者二○○四年十二月登临舍身台时,古寺仅留遗址,百姓称古寺为天狗庙,当地传说天狗即佛教中文殊菩萨的坐骑灵兽,十分聪明,故而又称古寺为天狗庙。这传说什么人听了也会感到“一头雾水”。因为文殊在佛教中地位显赫,他的坐骑是狮子,而不是什么天狗,一般庙宇也不会只以菩萨的坐骑为名。旧时苏州佛教兴盛,百姓对庙宇耳熟能详,绝不会贸然将文殊寺误为天狗庙,称文殊寺为天狗庙,一定另有原因,只是无论是当地人还是相关志书,都语焉不详。作者此前早有怀疑,这次进山,下山时已近黄昏,“从香炉右侧下方的山路向舍身台方向回望,我忽然发现崖下丛林之中有一天然石柱耸起,柱身细圆,柱头活像一只狗头,不由喝一声,快看!那不就是天狗吗?这时,众人一齐喊起来,原来天狗在那里!彼时明月初升,那只石狗竖立在文殊岩舍身台之下的密林之上,正昂首向天,凝视月亮,那景象真的是绝了!”(《廿里青山半入城》)。“天狗”的发现,很快传遍苏州,苏州人是好奇的,许多人先后实地探访,或许是时间、角度、气候的关系,登山能看到或再次看到“天狗”的,只是少数,多数人是无功而返,这越加引起人们的兴趣,成为至今余波不绝的一段传奇。

《吴山点点幽》某种意义上讲是作者考察山水与民生的心路写照,俨如朝圣,俨如私访,贯穿书中的一条红线是关心民生,处处显现出作者无微不至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十多年前就有相当的高度,实在难能可贵。苏州的自然人文资源,苏州的山山水水,历经多次劫难,却能较好地有惊无险地保持下来,是与苏州市民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也与历届特别是近几届市委、市府领导的百般呵护分不开。作为苏州市的主要领导之一,本书作者跟大多数同事一样,为维护苏州原生态的青山绿水,在各种场合,没少过大声疾呼,慷慨激昂,甚至声色俱厉地动用过霹雳手段,坚持可持续发展,不造子孙孽。但在本书中,作者变换了方式,纯用菩萨心肠,或批评或担忧,少了火气,多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与诱导。

于是,面对着美丽的濒临太湖的渔洋山,面对着渔洋山坞中“广阔的绿色田园,杂以苍翠的树丛与灌木”,面对着桑树林中传为董其昌的墓,面对着“从海内外、四面八方来的人们,一次次提议修复董墓,表达建造董其昌纪念馆的热望”,“不由觉得,若真的在这山坞中出现大片新建的巨冢和神道,岂不大煞风景?倒不如像现在回归自然,隐于深坞之中来得惬意呢。”“隐隐有些担心,波光夕照中的渔洋湾,你还能安静多久呢?”(《波光夕照中的渔洋山》)

于是,面对着古村落“老屋堆里时而突出新翻建的两层小洋楼,……不锈钢栏杆的阳台,大铁门高围墙,在大片低眉顺眼色泽灰暗的老街巷中,暴发户般火气十足,并有星火燎原之势”,作者耐心地在古村落里发掘出“一种意味深长的信息”,发掘出它的美来,予以“逐次闪亮”(《诗画长卷中的玉笋峰》)“一次次地伫足,为这片青春的古老山村赞叹”,“一面赞叹,一面担忧,它也会很快消逝吗?”(《金释山上也有一座法华寺》)

写文章是风雅事,与决议、执法不同。点到为止的提醒、叹息,轻声细语,和风细雨般地呼唤理性,唤醒良知,充分表现了作者大爱的胸怀和多元的处世办事方式。

在《贺九岭上的古石关》、《岳峙山之殇》、《廿里青山半入城》、《碧螺峰的金红与翠绿》、《玉峰山博士坞的落日余辉》等篇中,写的也都是对山水田园的由衷颂歌,但字里行间,对世人无知的糟蹋,过度的开发,竭泽而渔的思维方式,也隐隐作了批评。批评是坦诚的,口气是婉转的。惟其如此,就格外感人,效果也就独特起来。

在为山水“写照”时,作者不但秉持了“和谐、发展”和“与人为善”的原则,还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

例如:苏州穹窿山,是吴地“群山之镇”,改革开放后,有人在穹窿山最幽深神秘的茅蓬坞中建了“孙武苑”,因为据说这里是春秋时军事家孙武隐居并撰写兵法的处所,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凭空捏造史实,斥为造“假古董”。自孙武苑开建起,双方没有停止过争论,笔墨官司甚至打到北京。旷日持久的争论,不仅伤害了双方的感情,成了苏州的一桩悬案,也成了苏州文化工作者的一个心病。作为苏州市的主要领导干部,相关言行中哪怕有任何一点轻微的暗示,都会引起轩然大波。但穹窿山又是苏州山体最大、环境最优、人文历史积淀最为丰厚的一座山,孙武苑又建在著名的茅蓬坞中,近年来的宣传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几乎已成了穹窿山的一个品牌,作者撰文介绍苏州西部山水,不提穹窿山及孙武苑,是说不过去的,而提它又难免火上浇油。《穹窿,吴地之镇山》却以釜底抽薪的方法,巧妙地化解了。作者在引摘孙武苑碑文、引述相关传说后,没有对“隐居处”作是非判断,而只是冷静地说,在“这个很适宜隐居的深谷之内纪念孙武,确是个好主意”,举重若轻,一片春光。

同样,对于玉笋峰胥母庙的真伪,也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予以化解:你既然是传说,我姑且听之,不愿扫主人之兴,但我关心的并不是谁是谁的问题,而是原生态的山体、植被及民生,关心的是“这片峰峦旷野,丛林村舍,渔舟小桥,华滋草木不再经历枯荣而归入永恒”(《诗画长卷中的玉笋峰》)

真性情,真文章,慧中还要秀外。尽管作者自谦书中的文章,都是自己与山山水水零距离接触后的实况记录,但这记录还是动用了作者的满腹珠玑,因而文笔潇洒,刻划生动,妙语叠出,情景交融。可以说每篇文章、每段每句,遣词用语都十分精致。

例如,在描述山中古寺遗址时,作者用极为简练的句子,烘托了苍古的气氛,又不让人感到意兴阑珊:“春天用巨大的绿毯将古灵源寺的台地全部紧紧地包裹起来,而那些古老的殿基条石,又像雕纹拙美的青白色石框,把绿毯分割成一方方、一层层的阶面。”

文笔又时现幽默,美丽中蕴含哲理。太湖中业经开发的长沙岛,作为开发“产品”,它已成熟,尽管开发是现代化的,与太湖其他几个尚待开发又亟需保护的小岛列在一起,总体上是有些格格不入,但它已是既成事实。由于设施俱全,也满足了当代人旅游、休憩的需要,基本上被人们认可了,更成了房产、旅游业内人士的宠儿,对这样一个可爱的“异类”,全盘否定是不现实的,作者皮里自有阳秋,在文章里是这样描述的:“惟有长沙岛上的宝岛花园晶光璀璨,像天外飞来的欧式城堡蹲踞在湖岛之一隅,用诧异的眼睛张望这片兀自沉睡的湖山。”(《漂浮在太湖碧波中的片片绿叶》)作者的心意,任何人读了,都不由为之感动。

作者的文字功力十分老到,例如描写感觉有风这样一个细节:(作者)在寂静的群山中忽听见铃声传来,细听又无。定睛细看,是一座庵前露台上铁塔翘角上“有几只悬垂的铁制风铃”,“感觉不到一丝风息,但那稍纵即逝的细微铃声,分明是风的痕迹,虽梵音般渺不可溯,但风已经过。”(《莫厘峰的昼夜》)真是惜墨如金,禅意十足。

作者为文力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甚至是一个转折,一个起伏,都非常巧妙,但又不让人感觉到“刻意安排”的痕迹。例如作者多次探访太湖东山,文章在写到最近一次探访之前,用了这样的句子:“我和众山在静然中相互问候又相互道别。”“道别”之后又来访了,怎么衔接呢?下面便加了这么一句:“我祝福你,也知你一直在祝福我。”(《莫厘峰的昼夜》)这样,就为下一次探访,自然而然地埋下了伏笔。在描绘最近一次登上太湖西山缥缈峰顶之前,作者又一次用了伏笔,文笔还是那样诗一般的轻巧与美妙:

 “站在缥缈峰顶,也就站在了这幅天地合作的山水大盆景的最高处,肯定会有一种载沉载浮于一片氤氲之气中的奇妙感觉。

‘春天你再来啊!’群山用腹语对我说。

‘会的,会的,我也无声地承诺。’”(《缥缈峰的四季》)

《吴山点点幽》之所以好看好读,除作者慧眼锦心,文思灵动活泼外,也与安排在文章中的优美图片分不开的。这些图片都是作者自己精心选拍,与美文相得益彰,而且有些已成了历史图照——在山水的大轮回中,其中一些图面已永远地消失了;也有一些,缘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和角度下形成的,再现也很不容易。就这几点而言,书中的图片弥足珍贵。

本书除刊有作者自序外,另冠有南怀瑾先生的《前记》,南怀瑾先生“回乡情怯”之感,居然在读本书文章后又一次被深化了,“及之来到苏吴,反而望望然顾而却步,深恐被此丘原山壑之优雅,勘破梦思。”是耶,非耶,真大堪玩味。但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其中有‘神仙堕落为名士,菩萨慈悲念女身’之胜因,更为难能可贵,故乐为之记。”

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上好的精神大餐,感谢作者为我吴大地及时地“留此存照”。正如某位学者在通读本书后所感慨的:后人要优雅地欣赏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苏州西郊山水,全面地探索苏州西郊山水人文的来龙去脉,《吴山点点幽》是绕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