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十大最强驾驶员:中考复习训练资料汇编之现代文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33:41

复习转向指导与训练资料汇编】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过程与方法指导

11讲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新考点分析

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考察开始“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整体阅读”将是今后中考现代文阅读考察的方向。整体感知文章,就是着眼于全文,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地通读、理解,对全文有一个整体了解。整体感知不仅仅指内容大意方面,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也属于整体感知的范围。在阅读活动中,对文章的全篇统摄、整体驾驭的程度,是衡量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的一个标准,它是进一步研读文章,对其各个侧面、各个局部深入开掘的基础和前提。

中考对“整体感知文章”的命题要求,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题型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考察内容包括:①概括各段、各层大衣,进而概括文章的中心;②理解材料和文章立意及中心之间的关系,通过各段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传达的主旨;③理清语段的思路,分析语段内部的结构层次;④理解语段之间的关系。

2样板题解析 

  例1  2006·大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冻 顶 百 合

世界上有没有冻顶百合这种花呢?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是没有的,虽然它很容易逗起一种关于晶莹香花的联想,其实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蹩脚词语。

记得那一年到台湾访问,去台湾岛内的第一高峰玉山。陪同的女作家不断向我介绍沿路风景,时不时插入“玉山可真美啊”的感叹。玉山诚然美,我却无法附和。对于山,实在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啊!十几岁时,当我还未曾见过中国五岳当中的任何一岳,爬过的山峰只限于北京近郊500米高的香山时,就在猝不及防中,被甩到了世界最宏大山系的祖籍—青藏高原,一住十几年,直到红颜老去。朋友,请原谅我心如止水,我已经在少女时代就把惊骇和称誉献给了藏北。

由于没有恰如其分的回应,女作家也悄了声。山势越来越高了,蜿蜒公路旁突然出现了密集的房屋和人群,原来是众多的游客围着当地的山民在买茶。也许是为了挽救刚才的索然,我夸张地显示好奇:“什么茶?”“冻顶乌龙。“女作家表情淡然。我猜疑她的淡然可能是对我的小小惩罚,很想弥补刚才对玉山的不恭,马上兴致勃勃地说:“冻顶乌龙可是台湾的名产啊,前些年,大陆很有些人以能喝到台湾正宗的冻顶乌龙为时髦呢!”说着,我拿出手袋,预备下车去买冻顶乌龙。

女作家看着我,叹了一口气说:“就是爱喝冻顶乌龙的人,才给玉山带来了莫大的危险。”她面色忧郁,目光黯淡。

为什么呀?我疑窦丛生。

女作家说,台湾的纬度低,通常不下雪也不结霜。玉山峰顶,由于海拔高,有时会落雪挂霜,台湾话就称其“冻顶”。乌龙本是寻常半发酵茶的一种,整个台湾都有出产,但标上了“冻顶”,就说明这茶来自高山。云雾缭绕,人迹罕至,泉水清冽,日照时短,茶品自然上乘。冻顶乌龙可卖高价,很多农民就毁了森林改种茶苗。天然的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茶苗需要灭虫和施肥,高山之巅的清清水源也受到了污染。人们知道这些改变对于玉山是灾难性的,但在利益和金钱的驱动下,冻顶茶园的栽培面积还是越来越大。她没有别的法子爱护玉山,只有从此拒喝冻顶乌龙。

女作家忧心忡忡的一席话,不但让我当时没有买一两茶,时到今日,我再也没有喝过一口冻顶乌龙。在茶楼,如果哪位朋友要喝这茶,我就把台湾女作家的话学给他听,他也就改换门庭了。

又一年,我到西北公差,主人设宴招待,侍者端上了一道新菜,报出菜名“蜜盏金菊”。

纷披的金黄色菊花瓣活灵活现,婀娜多姿,像千手观音,撩动着我们的眼睫毛和鼻翼,共同化作口中的津液。大家纷纷举筷,赞不绝口。没想到坐在身边的一位植物学博士竟义愤填膺地说道:“菊花瓣纤弱易脆,根本经不起烈火滚油。这些酷似菊花的花瓣,是用百合的根茎雕刻而成的。而百合这种植物,是植物中的山羊。”

大家实在没法把娇美的百合和攀爬的山羊统一起来,充满疑虑地看着博士。

博士说:山羊在山上走过,会啃光植被,连苔藓都不放过。所以,很多国家严格限制山羊的数量,因此羊绒在世界上才那样昂贵。百合也需生长在山坡疏松干燥的土壤里,要将其他植物锄净,周围没有大树遮挡——几年之后,土壤沙化,农民开辟新区种植百合。百合虽好,土地却飞沙走石。

从此,在餐馆吃饭,我再也没有点过“西芹夏果百合”这道菜。在菜市场,我再也没有买过西北出的保鲜百合,那些白白净净的百合头挤在一起,好像一些婴儿高举的拳头,在呼喊着什么。

一个人的力量何其微小啊。我甚至不相信,这几年中,由于我的不吃不喝不买,台湾玉山上会少种一寸茶苗,西北的坡地上会少开一朵百合,会少沙化一笸黄土。

然而很多人的努力聚集起来,情况也许会有不同。我在巴黎最繁华的服装商店闲逛,见到我在打折的皮衣衣前驻步,同行的朋友以为我想买,赶紧扯我离开,小声说:“千万别买!我一直感觉,穿动物皮毛的人是野蛮人。”

努力,也许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出现。墙倒众人推一直是个贬义词,但一堵很厚重的墙要訇然倒下,是一定要借众人之手的。

(摘自《凤凰周刊》,作者毕淑敏,有删改)

12、作者说“冻顶百合”是一个蹩脚词语,却用它做题目,其用意是什么?(2分)

13、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生动的语言概括叙述(60字左右)(4分)

                                                                             

                                                                           

14、第二段中引用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中的“曾经沧海”指的是______________。“难为水”指的是_______                                       ____ (2分)

15、“墙倒众人推一直是个贬义词,但一堵很厚重的墙要訇然倒下,是一定要借众人之手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分)

                                                                           

                                                                           

16、任选一组,体会两个句子所表现的不同情感,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多答按第一组计分)(4分)

第一组

(1) 陪同的女作家不断向我介绍沿路风景,时不时插入“玉山 可真美啊”的感叹。

(2) “就是爱喝冻顶乌龙的人,才给玉山带来了危险。”她叹了一口气,面色忧郁,目光黯淡。

第二组

(1) 纷披的金黄色菊花瓣活灵活现,袅娜多姿,像千手观音。

(2)那些白白净净的百合头挤在一起,好像婴儿高举的拳头,在呼喊着什么。

                                                                          

                                                                           

17、倒数第三段(文中画线处)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__(2分)

18、请从文中找出一处你认为写得不妥或可商讨的地方,并简要说明。(3分)

                                                                          

                                                                            

19、你对本文有怎样的感悟?引发了哪些联想?请写在下面(请不要超出给字格)(10分)

感悟:

联想:

解析  本例第(1)(2)两题均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试题,重点考查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材料,准确概括内容的能力。第(1)提理解文章以“洞顶白合”为题的用意,引导考生透过文章表层内容去领悟深层内涵,解答时需要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第(2)题是概括文章主要事件,解答此题必须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为基础,包括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答案:(1)“洞顶百合”很容易引起一种关于晶莹香花的联想,可以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同时可以点出(指出;点明;概括;提示)本文的写作内容。(2)示例:第一件事:通过陪同女作家的淡然介绍,我明白了山民们大量培植洞顶乌龙,破坏了玉龙山的天然森林和清清水源,我放弃了购买,并从此拒喝洞顶乌龙。第二件事,通过植物学博士义愤填膺地述说,我知道了“百合是植物中的山羊”,生长过百合的土地几年之后,会变得飞沙走石。我从此不买不吃百合。(3)在青藏(藏北)高原一住十几年。玉龙山诚然美,我却无法符合。(4)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改变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要改变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一定要靠大家的齐心协力;要改变人们环保意识普遍淡漠的状况,引起应有的重视,一定要靠很多人的努力)。(5)第一组:①句写出了陪同女作家的主动热情,表现了她对家乡的热爱。②句写出了女作家的淡然忧郁,表现了她对环境遭到破坏的担忧。前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她强留的环保意识(用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强烈的环保意识)第二组:①句表现了“我”对“蜜盏金菊”这道菜的喜爱和赞美。②句表现了百合头的样子引起了“我”的震惊和痛心。前后情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我”强烈的环保意识(用比喻和拟人,语言形象生动,表现了“我”强烈的环保意识。表现力强)。(6)总结上文。(7)例1:文中说,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世界上没有洞顶百合这种花。读完全问候,我们发现,世界上仍然有洞顶百合这种花。这句话前妥当。例2: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然而很多人的努力聚集起来,情况也许会有不同。”而下文的实力却只写了通行的一个朋友的做法,这与段首的中心句不太相符。例:“洞顶百合”让人误以为是一种化的名称,实际上是洞顶乌龙茶和百合花的名称,“洞顶乌龙”有歧义,用它做题目不妥。(8)感悟: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③要努力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联想:①方便筷子、一次性餐具、用纸、用水、垃圾、野广告、滇池、塑料袋、口香糖、痰迹等。② 沙尘暴、酸雨、滥砍滥伐、排污、农药残留、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伏季休渔、签名宣传、义工等。

2  2006·常德)

许多事不必在乎

 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应该在乎的,比如我们的人格,我们的尊严,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如果这些你根本不在乎,那你就枉自顶着一个人头,空来人世一遭。然而人要活得豁达、潇洒,又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

 宠辱不必在乎。人生是个曲折过程,有得有失,有升有沉,可以得人宠信,也会遭诬受辱。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和事演绎了千千万万,谁能数得清?故达观者宠亦淡然,辱亦泰然,早就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之说。我们自然也应学会从容面对。

 名利不必在乎。名利取之有道不是个坏东西,但决不可做功名利禄的奴隶,否则,一定活得不自在,活得很累,其甚者不择手段攫取之,还将造成祸害和罪恶。我们如果淡泊,量力而拼,从容而搏,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实,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般来去不觉,不是要轻松得多吗?

 成败不必在乎。“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能变为失败之母”,这都是智者哲人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懂得了成败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我们便没有多少理由因失败而苦恼沮丧,或因成功而骄傲狂妄。在成功面前,最该提醒自己的是:胜不骄,败不馁,既不骄纵自己,也不隳颓自己。

 人言不必在乎。许多人之所以举手畏触,抬足畏坠,患得患失,诚惶诚恐,一辈子干不成什么大事,与其说是缺乏才智,倒不如说是丧失了自己。他们成天跪伏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上司的脸色,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声咳嗽都煞费猜度,尽力迎合,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精、气、神。要治好这种精神上的“侏儒症”,就要挺起脊梁,堂堂正正做人,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至于那些不涉原则的纷争、鸡零狗碎的恩怨、飞短流长的中伤、亲朋同事的误解等等,都只能算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更不必在乎。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能处处认识一致,事事无怨无艾,人人对你理解?要学会自我调节,化解块垒,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对那些烦人的小事说一声“不在乎”,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

 许多事不必在乎,是修养,是气度,也是睿智。它能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对任何事也便拿得起,放得下,甩得开。人达到了这种境界,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云卷云舒,是那么令人神往。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请简要作答。

 

 20.说说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①“成功若不正视,也可能变为失败之母”

                                                                          

                                                                            

 

 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③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能处处认识一致,事事无怨无艾,人人对你理解?

                                                                          

                                                                            

 

 21.题目是“许多事不必在乎”,而文章开头却说“有些事是应该在乎的”,揣摩作者这样开头的用意。

                                                                          

                                                                            

 

 22.试分析文章在论述“宠辱不必在乎”这层意思时的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

                                                                          

                                                                            

许多是不必在乎

解析  这是一道议论文阅读试题。第(1)、(3)两体属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试题。第(1)题考察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把握能力,解答时需要对全内容有整体的把握,理解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第(3)提揣摩作者的意图,解答时必须在对文章标题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答案:(1)中心论点:人要活得豁达、潇洒,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分论点:宠辱不必在乎,名利不必在乎,成败不必在乎,人言不必在乎,生活中的繁人小事不必在乎。(2)①不必在乎成功(不要因成功而骄傲狂妄),因为成功也可能变成失败。②不必在乎人言,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③不必在乎烦人的生活小事,因为这些事情的发生是情理之中的。(3)要点:作者是想把自己的议论建立在科学严密的基础之上,一方面要尊重一般事情,尊重人们的一般认识,这是作者建立新观点的基础;另一方面,把两种相对的意思都说出来,是一分为二的观点,是一种辩证的态度。这样开头,即显得观点的新颖独特,又显得论述的科学严谨。(4)文章在这里是先提出问题(论点)——宠辱不必在乎,在从一般事理出发,讲宠辱不必在乎的道理,接着试图举例论证,指出得宠受辱的事和人很多,然后再以达观者的正确态度和有说服力的名言论述了“宠辱不必在乎”的道理。最后,以“我们自然也应学会从容面对”作结。这段文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过程相当清晰,论证的方法主要是道理论证。

3新题型透视 

  例阅读《八月的阳光》一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4字以内)(2分)

八月的阳光

1)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2)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起来。

3)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4)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5)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上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6)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7)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

8)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9)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蠕动着,发不出声音。

10)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

12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13)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14)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15)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

  解析  这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新题型,可按如下思路进行解答:

一、按照已知情节找出对应内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离不开整体感知,只有从整体上阅读文章,才能高屋建瓴,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然而,“填充式情节概括题”由它的特殊性——试题本身已经对文章的部分内容作了完整的概括,这样我们在解题时就应该优先考虑这一信息,为己所用。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依据已知情节在文中找准对应的具体内容 (起讫部分)让解题思路明确,重点难点得到凸现,以达到降低填空难度的目的。上文已经概括了“筹借学费”和“外出打工”两个方面内容,我们只要整体感悟,细读文章,就能比较容易地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起讫部分——“筹借学费”为49段,“外出打工”为1415段,从而让真正需要概括情节的两部分内容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依据剩余内容概括情节。

排除干扰,降低难度,凸现重点,是依据已知情节找到对应内容的宗旨。在此基础上,我们最终要做的工作就是对剩余的内容加以情节概括。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概括呢?大家都知道,叙事内容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大都具备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要素,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容,我们必须在反复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抓住这些要素(尤其是事件),然后加以“组合”,和“完善”,就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好故事情节。

13段情节的概括,我们必须抓住以下几个要点:时间(八月)、任务(小夏和小秋)、地点(村前的土路)、事件(终于收到了盼望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提炼,情节就概括为:小夏和小秋终于在八月里收到了盼望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同样,我们只要按照上面的思路就可以概括出1013段的故事情节:在父亲左右为难时,小夏撕掉了自己 的通知书,把上大学的机会留给了小秋。至此,完成了概括故事情节的任务。然而,我们只要再看一看题目中关于自述的要求——每处4个字以内,就可以知道前面的概括尚未到位,仍需要去粗取精。于是,我们就必须删除其中的次要部分——时间、地点和人物,并且能提炼出事件中的核心内容,而分别浓缩为:路边盼信(或“盼通知书”等)、撕通知书(或者“为弟圆梦”等)

  三、判断情节的对象是否一致

在概括内容提炼情节后,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还应做好善后工作,判断概括的情节是否与已知情节的对象及题目要求相一致,千万不能“大意失荆州”。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上文四部分的情节,其对象都是“小夏”,完全符合题意。

不过,假如把10——13段的情节浓缩为“小秋圆梦”,那就是错误的。因为这一答案的对象是“小秋”,它不仅与已知情节的对象不一致,而且也没有按照“结合小夏的言行——”这一要求来组织答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解题方法不只是对解答填充式情节概括题有指导意义,而且对解答其他填充填充式阅读理解(如“文章思路”、“感情基调”等)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4备考新鲜招 

解题策略

解答整体感之类阅读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尤其是中心主旨、段落大意、题目含义、感情发展、写作目的、启示意义等方面,要讲究归纳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简而言之,有以下两点:

①答案来源,有三条路可走:

第一条是采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第二条是提炼筛选主要的,提出次要的,合并浓缩。

第三条是归并,就是将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的意思合并到一起来,兼收并蓄,全面而不会漏失。

②答案形成:

要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山区多余的不必要的侧腰文字,留下达意能力强的重点词句,化繁为简,尤其是有字数限制的答案,更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