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腰牛仔裙配什么上衣:技术层面看抗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2:19

技术层面看抗战

标签: 历史  2011-08-01 17:25

    


    第一节 地形也是一种武器


    1956年,以色列进攻埃及的途中,一天深夜,以色列部队的某个军官深夜出来巡查,随口问手下前面是什么地方。
等部下报告出地名,这个以色列军官听后猛地一震,因为这家伙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对《圣经》特别熟悉,熟到甚至可以背诵的程度,而部下所说的地名,好像是《圣经》中 《出埃及记》里记载的某个地方,他还记得,按《圣经》里的记载,这附近还应该有个大峡谷,并且有一条小道能绕过这个峡谷。于是马上派人去侦查,果然有这个峡谷和小道!
  《圣经》对于这个以色列军官来说,起了军事地图的作用。
  
  1950年秋天,部队干部章明跟随警卫排在湖南宜章搜集革命历史文物,宜章是山区,而在陌生的大山中行进,最重要的就是一副详尽的地图,警卫排排长小李就是靠一份日军地图来制定行军路线的。
  中国部队,在自己的国内某个省份行军,为什么还要借助日军侵华时留下的地图?难道日本人绘制的关于中国某地的地形图,比中国人自己绘制的还详尽、可靠?
  回答这类疑惑,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样的背景: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对八路军等中共部队限制提供地图,而且国内绘制的地图远没日军地图精良,因此,从抗战时期起,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使用的作战地图,多数都是从日军手中缴获来的。每次战斗打败日本鬼子,首先是抢占他们的电台,然后就是搜缴他们的地图,缴枪倒是其次的。
  
  因为军事地图在作战中真是太重要了,几乎所有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必须通过研读地图才能进行。
  做个比喻——打仗时没有地图,就像一个人失去了视力;所以地图对一个部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但人们对军事地图常有以下误解:
  
  误解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军事地图不用实地勘测了——比如现在美国的“快鸟”等民用卫星分辨率为0.6至1米,可以看见天安门广场上垂直投影小于0.5米的游人、北京马路上宽度小于0.2米的分道线,在光照和天气良好时,甚至可以看见细细的高压线。这些民用的卫星就能达到这种精度,更不用说军用了。所以军营驻地要保密的话,就最好别写醒目的标语,或者摆放花花草草的,因为那样很容易就被间谍卫星发现和锁定。
  另外,还有红外线技术,使人们能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状况——例如一辆隐藏在沙漠沙堆中的坦克,你用肉眼是无法发现的,但是用红外线成像技术,就能使沙子里面埋藏的坦克暴露无疑。
  
  正解 科技虽然已经如此发达,但对于军事地图的绘制来说,实地考察却仍然无法被取代。为什么呢?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比如你要炸一个桥,你必须了解这个桥的厚度、强度、结构、由什么材料制成,这样你在轰炸的时候,才知道用什么样的炸药、炸哪个部位等,要不你根本炸不掉。而这些信息卫星是很难观察出来的。
  在二战时,德军把海边的悬崖峭壁掏空,在这些悬崖上布设了很多炮口。这种火力点真是太难对付了——它们都在悬崖峭壁上,你不可能像董存瑞那样抱个炸药包去炸吧,连飞机都无法轰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去现场,把这些悬崖上的火力点测量出来,然后把这些数据发给盟军,让他们用炮火干掉这些火力点。
  用炮弹恰好打到这种垂直峭壁上的火力口?这种难度可是相当的大。因为我们都知道,炮弹是曲线射击的——不像一般的枪那样,想打一个目标,枪口直接对准就可以了——用火炮射击一个物体,炮口不是直接对着那个物体,而是像上倾斜成一个角度,炮弹出来后在落下的过程中,正好击中那个物体。用这种弯曲的弹道,去攻击悬崖上的火力口,那相关数据可是一点都不能错,所以这就必须去现场了。
  关于“军事方面很多数据,必须去实地才能得到”这种常识,前几年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日本人秘密的在我国新疆地区测量,被我们发现。这个日本人所要测量的数据,也许使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他在测量当地的地球引力。
  地球引力,和军事方面有什么关系?关系太大了。因为地球每个地方厚薄不一样,所以地心引力也是有微小的差距的,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一般没什么影响,但是对远程导弹影响却是非常的大,了解这些地心引力的差异,就可以修改导弹飞行的相关数据,这样就能更准确的击中目标了。
  我们上面提到的章明他们所用的日军地图,也是经过这种极其细致的现场勘测,才绘制出来的。
  日本人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做事最“精细”的民族,例如他们的的高速列车以秒来计时、烹调食物时甚至要精确到克等,做起研究来更是“精细”无比——有日本学者倾注极大精力研究郑和下西洋时,一条大船上究竟用了多少颗铆钉;有研究李大钊的日本学者,把李大钊留日时的住处、用餐饭馆、散步路线都考证得清清楚楚;还有的日本学者专门研究唐朝皇帝死后,太子在前三天里守灵时要做哪些礼仪,可从来没有中国学者做过如此“精细”的研究。
  这种“精细”劲也在章明用的这张地图上,充分体现出来:
  地图上标着有一条小道,可以直接穿过他们面前的这座大山。可是章明他们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条能直接穿过大山的“捷径”。问了几乎所有路过的年轻人,都说不知道有这么一条路。幸运的是,他们最后找到了一个对当地地形极为熟悉的老人,并在这位老人的指引下,在荆棘灌木丛中砍了了好大一阵,一条极其隐蔽的浓荫蔽日、藤蔓缠绕的崎岖小路才出现在他们面前。
  这条连一般当地人都不知道的小路,竟然会被日本人清楚的标在地图上,他们的认真细致劲不能不令我们叹服。
  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形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第一、第二次反围剿中,为什么能打败武器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部队?地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二次反围剿选择了什么样的地形,竟然有这么大作用?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会发现这里面很有玄机。
  一二次反围剿,都在同一个地区进行——江西的东部,这个地区的地形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山多林密。
  过了江西莆田,进入白云山,弯弯曲曲都是山地、峡谷,这里到现在都没有人烟。山虽然不高,但植被异常茂密,非常有利于隐藏。
  这种地形特点,可以对蒋介石的各种优势进行有效的一一化解:
  
  化解其人多的优势——山多林密,威力巨大的重武器运输起来就极为困难,甚至说几乎用不上。
  化解其武器方面的优势——这样的地形,还决定了大规模的作战协同很困难——茂密的树林、崎岖的山地,会把部队分割成一小股、一小股的,不像在平原上可以轻易集结成千上万人,同时围攻一个地点。
  化解其绝对的空中优势——飞机轰炸困难,因为在飞机上你看见的只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里的敌我双方,根本无法观察,所以蒋介石的飞机也是有劲使不上。
  化解其长时间围困的能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人烟,后勤补给得从外面运过来,加上地形这么难走,这几十万人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给养。所以只能速战速决,耗是耗不起的。
   地形也是一种武器,并且用的好的话,还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武器。当军事素质和武器装备都非常强的日军,大规模进逼时,蒋介石也不得不把指挥中枢,转移到一个易守难攻的地区,和毛泽东一样,依靠地理屏障,来消弱敌军的优势体验新版博客 分享到搜狐微博上一篇:技术层面解析抗战(2) 分享 |  评论 (0) |  阅读 (8589)  |  固定链接 |  发表于 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