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内屏图:明亡分析:看似偶然实则内因早已种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47:59
        近几年关于研究明朝的书籍陡然增多。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以人性化视角去解读276年的明朝历史,而灰熊猫的《窃明》更是以穿越者的身份来阐述明末纷繁复杂的军事、政治。我国掀起了一轮“明朝热”。

  明朝从建立到灭亡,比较常见的说法是从1368年到1644年,总276年。276年对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来说不算长。可就是在这仅有的276年中,明却取得了耀眼的功绩。洪武大帝驱除靼虏,一统江山;《永乐大典》中华文明之大总结;郑和船队驰骋大海;朝鲜之战,使日两百年不敢窥华也……

  整个明末社会是开放的、包容的,经济上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军事上也出现了近代化的火炮,也有相对完整的政治体制。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思想文化向上的社会步入了一条不归路呢?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点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1、明亡于北半球小冰河期。

  2、明亡于财政税收。

  3、明亡于疾病的传播。

  4、明亡于政府控制力的下降。

  5、明亡于粮食问题。

  6、明亡于崇祯帝的正统儒家思想。

  1644年,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年。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

  是什么在牵动着历史?究竟是什么原因使1644年的北京发生了戏剧性变化?1580~1650年间,中国北方大部进入“小冰河期”。粮食几乎颗粒无收,但这对明帝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还是可以撑过去的,毕竟还有南方面来勉强补给北方。可是建奴却无地可补呀!咋办呢?就向辽西、辽东抢啦。面对建奴的疯狂掠夺,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剿灭(如萨尔浒之战)、合围(明、朝鲜、蒙古夹击建奴)、防守。但无一例外,明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的一败再败呢?

  从明这方面考虑有以下原因:1、文官集团(军事上很少出人才,都科举出身嘛!)对军权的掌控,以及文武之间的不和。2、武官集团(主要是辽东、辽西)空吃国家俸禄,保存实力。(大凌河战役中祖大寿未战先逃)

  而从建奴一方面考虑,则应有以下原因:1、为了能生存下去。2、北方少数民族动员训练时间短。3、蒙古高原及其附近等压线密集,气候复杂,铸就了剽悍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4、建奴掌握了明帝国的军事行动。所以说明未战先败下了一程,而建奴则是为了生存以及报家卫国去拼死一战,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还赢得了封建军队最重要的士气,自此北方边境全面告急。

  面对建奴的日益做大,明不得不花费更大的力量去对抗建奴。开始加征赋税(主要是农业税,基本没有商业税,东林党不让收),以投入辽西、辽东战场。这里就出现问题了,本来北方就处于小冰河期,粮食以然没有颗粒无收,不仅不赈灾,还要加征。这对农民来说是何等残酷呀!那之后的农民揭竿而起,也就没啥稀奇的了! 当明帝国的注意力还集中在辽西防线时,农民军已驰骋在中原战场,(一种说法是崇祯帝不忍杀害自己的子民)而在这么多起义军中,李自成军脱颖而出,成为起义军的领导力量。农民军为了生存以及怀有封官荫子的愿望(利益的再分配),再加上崇祯帝的宽容,现在这支农民军士气高涨。但面对这样的一支军队,北京城是不是就要拱手让于他人?

  1644年,人们还不知细菌为何物,尽管它比人类历史要长的多。明史云:“京师大疫,自二月至九月。”也就是崇祯十七年,北京疫情进入高峰期(三、四月份)。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正是北京城疫情爆发的关键时刻,大家可以联想一下,我们都经历过SARS,它在北京肆虐的情境,想必大家对北京城的“恐慌”还历历在目吧!如有敌人来攻,怎能抵挡!况且疫情的流行使守城的士兵都失去了基本的抵抗。下面我将通过对一句名言的分析,从而阐述李为啥成功。自古有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在此就要提出疑问啦,自古占地利的大都采取守势,或是偏安一隅,有如东吴、南宋。人和(一般意义上指民心的向背)就更谈不上啦,民心不过是胜利者成功后的装饰品罢了,枪杆子里才出政权呀!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天时,三国归晋,那地利(东吴)与人和(蜀(汉))不都输给天时了吗?所谓天时:有天下大势和机会,也有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也就不足为怪了!

  政府控制力的下降,一共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第二,皇权受到极大约束。明末的辽西将门看护明帝国的最后一道防线,每年获得全国绝大数的赋税收入,还拥有强大的军力、物力、财力。本应报家卫国,战死杀场。但他们却做吃全国最后一笔笔粮饷,对建奴更是大都实行“不抵抗政策”,直到建奴破关。为啥会有如此怪异现象呢?我想原因大致如下:第一:辽西将门拥有独立的武装(可追溯至李成梁)且实力不俗。第二:作为帝国最后一道防线,他们自然知道自己的重要性。做视建奴的做大,可以增加朝廷对辽西的投入第三:经过辽西集团几代嫡传后,又有大量时间在和平中渡过,自然对战事唯手唯脚(不仅没制定应对的对策,连战场N多就不敢上)。

  那么皇权受到限制,又对局势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皇权受到抑制,做大的是文官集团。明朝的文官有着对心学、理学近似宗教的狂热,鄙视一切非科举出身的人员,对自己的信仰不怕流血牺牲,可以说是前扑后据呀,最后连皇帝都无可奈何。制定的政策更是以文官集团的利益为转移,而他们代表的正是江南的资产阶级利益啊!直接的结果就国家制定的政策不以全国利益为转移,而是以文官集团的利益为转移。这就造成一个后果,那就是国家的税收主要集中于农业,而不是获利更高的商业。明末由于战乱不止,国家所得的仅以农业税为主的税收更是入不敷出啊!打仗没钱,赈灾没钱!国家不亡那就怪啦。

  再一个就是粮食问题。张居正改革后,全国将实物税改为了白银。江南N多农民除种植粮食作物外,更加大了对经济作物的种植。这就导致了一个后果,当北方处在小冰河期时,南方却无多少粮食运往北方以及前线,导致了整个战局的溃败。

  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崇祯帝缺乏帝王之术。为啥这样说呢?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崇祯帝上台后,全面启用东林党,打压阉党。第四个问题已经讨论过东林党当政的影响,这里就不再多做赘述。而万历为增加内库收入,当然主要用于国用,就用起了宦官,之后一直到天启都是如此也。而崇祯帝不是以储君上位的,缺乏上一代君主的重点培养,作为一个明朝的帝王,该干嘛!只是受到了藩王应受的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缺乏帝王之术。第二,北京城破后,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如果南迁的话,可能就是另一番情景了,至少可以统一南方的抗清力量,成南北对峙之势也未尝不可!

  明亡看起来有其偶然性,但灭亡的种子早以种在了帝国的内部。

  本文摘自:炎黄春秋刊外稿,作者:路畅,原题:《明亡原因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