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怎么填志愿:浛洸:文化古邑的千年演变·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55:48
浛洸:文化古邑的千年演变

浛洸广州会馆。

浛洸境内遍布历史文化古迹。图为有着千年历史的蓬莱古塔。
这里是广东境内19个汉县之一,曾出现过州、郡、县三级政府机构叠压共存的机构设置奇观;这里是粤北文化历史上名符其实的第一州,曾在明清两朝先后设巡检司、巡检署。这里就是位于英德市西部、连江下游,距市区仅35公里的浛洸镇。
浛洸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邑,自古以来一直是英德西部的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从汉高祖刘邦年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正式设立含洭县治,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制史,其中大于县级建制长达120年。
“浛洸”是辞书专列条目
“浛洸”二字连用,在国内出版的各类辞书中均只有一种解释:“地名,在广东。”
浛洸镇长陈亦康是本地人,对当地文化兴趣浓厚,曾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对浛洸的得名由来进行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浛洸的名称因时代而异,经历了含洭、浛洭、浛光、浛洸的演变。
“含洭”之名颇具神话色彩,据南朝刘宋王韶之《始兴记》:“含洭县有尧山。尧巡狩至于此,立行台也。”有文史专家考证,认为尧帝不但南巡狩猎至古含洭地界,且筑室而居行使王令,登山瞭望“南交”风光。当地的居民为纪念尧帝南巡至此,就把尧帝登临的山叫“尧山”,把源于尧山的水叫“陶水”(现称麻坜河),把尧帝浮槎而下的河叫“洭水”(古代“洭”与“匡”可借代,“洭”为水,即河流)。
“含洭”之名产生于宋初,至唐朝时变“含”为“浛”。而为何此时“含”字加水部?陈亦康认为,原因可能是在武德四年平萧铣战乱毁了含洭县衙,而且在县西北四里有故洭州府衙(隋开皇二十年废州),同时府衙所在地更加开阔,更有利于发展,于是在唐武德五年将含洭县衙搬迁。《水经注》:“洭水又东南,左合陶水……陶水西径县北,右注洭水。洭水又径含洭县西。”即《水经注》成书时候(公元527年)含洭县城在今浛洸镇鱼咀村。而《元和郡县志》:“含洭故城,本汉含洭县也,在今县东四里。”即可推断唐浛洭县城在今浛洸镇。而且从汉到隋的文献资料,“含洭”县名的写法一直未变。故可推断:汉含洭县城(现鱼咀村)使用至唐初,才往北搬迁至新址浛洭县城(今浛洸街)。因五行文化中,北为水。同时要涉水(跨越陶水)而搬,故在“含”字加上水部。从此“含洭”衍变为“浛洭”,名称“浛洭”使用了350年(公元622年—公元967年)。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登基,开宝四年平定南汉后,开宝五年以县名犯太祖“匡”字讳,遂把“洭”改为“光”;“浛洭”变为“浛光”,“洭水”变为“光水”,从此“浛光县”、“光水”载入了史册,这有当朝《太平环宇记》为证。《英德县续志》(宣统版)“延佑元年(1314年)真阳、浛光二县省入英德州”,自此“浛光”的县级以上行政建置结束,名称“浛光”使用了347年(公元967年—公元1314年)。
依陈亦康的论述,最早见到“浛洸”一词是在明朝四大高僧之一释德清的《憨山大师自序年谱》:“予年六十四……别驾项公楚东,抱关于浛洸,邀予往。”作为一代高僧,严守戒律“不诳语”是自不待言的,况且憨山大师在浛洸停留约一年,与邑人邹衍中居士唱和,并留存有“咏浛洸八景诗”。
正因为浛洸之名的独特,所以有专家认为,在其千年演变史上,最大的特点是始终坚持自己的个性,不与其他地名相融相混,致使中国辞书为它专立条目,这是中国地名文化中的趣闻。
鲜为人知的“白鹿城”
浛洭古城位于浛洸镇西约500米处。西侧有一个叫“城仔”(古时监狱)的村庄,东、西、北三面有宽约10米的护河场面,南面是万岁桥街(原叫狱前街),由一座石拱桥过“东护城河”通往街市。
浛洭古城在晋朝时又叫白鹿城,其中有个神奇的传说。据《黄通志》载:晋朝张鲂,字淑鱼,始兴人,涉猎经传,善事父母,遇旱疠各食荒,贵分赉贫穷乡间。戴之明帝(公元324年—326年)太守初举孝廉。成帝(公元327年—342年)中为浛洭县令。张鉴前令贪暴,故已以节俭自持,视民如子,蔚有惠政,三年化行,民歌颂之,关口夜行无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下民尊崇。感化上天神灵,使白鹿群游,刺史行部至褒,美其政治以励,属邑诏徵为尚书郎,并由帝下旨,敕浛洭城为“白鹿城”也。
城址坐北向南,呈长方形,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60米,其中东、西、北面有一道6-8米宽的护城河,现已垦为重修的南门,门呈拱形,高3米,宽2.2米,原墙厚1.75米(现存1.41米)。城门有三个时期的建筑:门内左侧下角有一段长1.8米,高1.4米夯土筑的残墙,内夹有砾石、砖块、瓦片;另在城门右侧4米处,有一截长1.3米、高0.6米、厚1米残墙,有不少绳纹砖,可见古城年代久远;城门地面至2.1米高处用青砖、灰浆砌筑,从质料分析考证,属明代建筑;拱门上方镶嵌一横匾,长1.5长、高0.5米,匾上阴刻楷体“古含洭南门”五个大字,字迹仍清晰可见。
根据“城仔”老人回忆,城内是官老爷住的地方,故叫“城府”,城外老百姓是小字号,所住的地方就叫“城仔”,称谓沿袭至今。
先有鱼咀,后有浛洸
2009年12月26日,英德市浛洸镇鱼咀村一派欢腾,充满民俗韵味的舞狮、舞草龙、武术等节目轮番上演,鼓乐声、鞭炮声、欢呼声,一派过节般喜气洋洋的景象。原来该村正举行文化站落成典礼。鱼咀村位于浛洸镇东南面,有4000多人,因村临近连江水,地形依山傍水如鲤鱼跃江张口猎物而得名。区区一条数千人口的鱼咀村,远的不说,仅是英德市内就有近200个规模类似的村落,它为何成为人们眼中的一个历史文化如此厚重的村落呢?
翻开史料,发觉鱼咀村历史悠久名符其实,其汉县建制达800多年,现仍保存有古码头、古城墙、古石街、古房屋、古井等古迹。上世纪6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还在此处发现西汉早中期的遗址。看似不起眼的一个村级文化站,却包含着村民传承历史文化的良苦用心,鱼咀文化站于2005年9月奠基,总投资近29万元,均由村民自愿筹措。
史载,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始设置含洭县,归桂阳郡(今湖南省郴州市境内)属,县治址就设在浛洸鱼咀圩即今天的鱼咀村。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阳山郡,含洭县隶属西衡州辖,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西衡州改名为洭州。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废洭州,含洭县改为广州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洭州,辖浛洭、浈阳、翁源三县,同时撤消鱼咀为含洭县治,将含洭县治址迁至现浛洸镇所在地,从而结束了鱼咀作为含洭县治址800多年的历史,并将“含”字加三点水旁成为“浛”字。从此,含洭县改为浛洭县,仍隶属洭州辖。从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起至唐朝高祖武德九年的100多年间为浛洭最鼎盛时期。
也正因如此,至今在浛洸民间仍流传着“先有鱼咀,后有浛洸”一说。
姓氏之最冠南粤
水流有源,树生有根。说起祖上的迁徙,浛洸大塘村的曾伯仍然津津乐道。据曾氏族谱载,2573年前,祖上居住在山东武城,后移居山东嘉祥县、江西吉安、福建省长乐,其后又迁广东兴宁龙归洞、英德石灰铺油兰洞,最后才迁到浛洸凉伞埠(今大塘村)定居。
这只是浛洸姓氏迁徙的一个缩影,而姓氏当属浛洸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浛洸现有7万余人,目前共有姓氏266种,其姓氏之多,不仅令人惊讶,也充分展现了浛洸的亲和力和开放包容的胸襟。
据了解,落籍浛洸的姓氏中,有经商而来的,有打工而来的,有避难而来的,有逃荒而来的,有卖艺而来的,还有民国政府安置的归侨……原因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他们都在浛洸这块文明古老的土地上找到了立足之点,发现了生财之道,因而定居生息。尤其是抗日期间,沿连江水路到浛洸镇定居、经商、逃难的达到2万人。浛洸姓氏中,有些还是出自名人之后,如张姓中有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后裔;朱姓中多为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后裔;另有部分姓氏先祖虽然官不大,但后裔枝派繁多,遍布广东省和东南亚各地,如李火德、黄峭山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浛洸266个姓氏中,决、坚、天、但、草、青、资、桃、时、佛、湾、宝、惋等稀僻姓氏在《百家姓》里无载。浛洸姓氏为我国姓氏多样性、丰富性的内涵,提供了生动例证。
■文物古迹
南齐墓出土波斯币
浛洸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地上地下文物资源丰富,古墓、古塔、遗址、古桥以及年代久远的八寺八庙等遍布镇内。在该镇四周大小的岗墩上散布极多的古墓葬群,其中以石墩岭、园仔岭、火烧岭、鱼咀岭背等处最多。根据考古专家发掘的情况看,墓葬从汉代至中唐,时间跨越近千年,地点多葬于岗墩的缓坡,方向基本与岗坡的走向一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石墩岭南齐墓出土的波斯币,乃全国罕见,在广东更是唯一的,有关专家推测浛洸很早就有对外贸易或交流。该墓墓砖侧带叶脉纹和“建武四年大国”纪年(公元497年)。出土有波斯银币3枚,2枚已残,1枚较完好。较完好的一枚,正面铸一半身王像,王戴冠,冠的两侧带雉堞形饰物,其上展一翅膀。背面中央为祭坛,坛座分三段,中心柱较细。这枚波斯币与西安张家坡401号墓中所出B·03式和青海西宁所出A式1号相似。根据夏鼐先生的考证,上述银币属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Prou,457-483年)时所铸。波斯银币装在涂硃的木盒内,木盒已腐朽,仅存残片与红珠,还有一小陶碗放在四耳罐里。
屹立千年的舍利塔
位于该镇第一中学的舍利塔,则是浛洸另一大历史文化见证。因该塔建在蓬莱寺前,故又称蓬莱寺塔,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为斗拱重檐平座砖塔,残高15.4米,六角五层,首层周长12米,外径3.35米,塔身1.2米。以上逐层递减成直线收缩,截顶毁。塔室底层为“Y”字形,三口通道,以上为六角形,无梯可上。第二、三层东、南、北壁龛上方的叠涩砖侧面,间有制模印反体“舍利弗”三字,计有1100多年。据《广东通志》记载:“弗”字十有八九是“佛”字的借用。明代高僧释德清为此塔曾赋诗云:“浮屠何代拥诸天,传是隋朝大业年。苍鲜剥封残碣尽,平原荒草布金田。”
舍利塔结构严谨,造形美观,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虽然经历1100多年,除塔身微有向西北倾斜和各层平座砖缝间有生长杂草外,雄姿不减当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该塔近期已维修完毕。
广州会馆见证广府文化
“寄身天地谁非客,得意江湖便是家”。这是刻于浛洸广州会馆墙柱上的一副对联,寄寓了外地商人到此获“得意”,如“归家”。浛洸与广府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唐朝玄宗年间,曾分别隶属广州、南海郡管辖。
浛洸广州会馆位于浛洸镇市东村河边街6号,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它面临小北江(连江)岸,有石砌堤岸近40米,并有麻石柱梁护栏。西边围墙各有麻石制作的园门作通道,象征鱼眼之形,寓意“鲤鱼跃江”。会馆建筑面积790平方米,以石柱、石板及砖木构造,显得稳重又气魄。设三厅两厢,东西廊门的门壁门楣用石板材构造,东西门楣各阴刻“平荡”、“正直”字样。门楣石匾上阴刻“广州会馆”四字,苍劲雄浑。
作为广州珠三角地区来浛洸经商的商家们的聚会场所,广州会馆可谓该古镇开放包容形象的象征,印证了浛洸与广府文化的密切联系。
栏目题字:陈家记
合办单位:清远市委宣传部
专题策划:雷广财梁有华
专题统筹:达海军
编辑统筹:蔡秀娟
专题图文:焦莹范桂典黄振生
浛洸:文化古邑的千年演变·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维也纳怀旧·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一种名为高贵的非生物·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科学发展立报 改革开放立报 解放思想立报·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明年惠阳教师工资涨300元/月·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知青捐建白云山遮雨亭·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中国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广州开发区连续9年进三甲·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沙井纳入“香港1.5小时生活圈”·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大公报》欢呼“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女性对镜:自赏与自省·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双转移”:初步成效和深化之策·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仿写,究竟算不算抄袭?·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4600个县以上培训机构面临大整编·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重新“发现”华为------ 龙岗产业升级新思索:如何与超级企业同行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坏故事·南方周末数字报·南方报业网 陪审制:自由的明灯, 宪法的车轮·南方周末数字报·南方报业网 我所认同的宪政社会主义·南方周末数字报·南方报业网 “国字号”囚徒·南方周末数字报·南方报业网 从不相信到犬儒社会·南方周末数字报·南方报业网 “变革之后我们终于明白我们可以说不”·南方周末数字报·南方报业网 野兽怎么活,诗人就该怎么活·南方周末数字报·南方报业网 千年琥珀,万年蜜蜡·重庆日报数字报 我看黄明的书法·周末报数字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