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线公园有哪些著名的:地肤子 海金沙 石韦 冬葵子 灯芯草 绵萆薢 茵陈蒿 金钱草 赤小豆 虎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49:20


名称:地肤子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DI FU ZI
拉丁:Fructus Kochiae
别名:地葵、千头子、地麦、铁扫把子
药用部位: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本品呈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长约1mm,黑色。气微,味微苦。
栽培要点:
产地:我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辛、苦;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名称:海金沙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HAI JIN SHA
拉丁:Spora Lygodii
别名:左转藤灰、海金砂
药用部位:成熟孢子
药材性状:本品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浅棕黄色。体轻,手捻有光滑感,置手中易由指缝滑落。气微,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广东、浙江
采收加工: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藤叶。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甘、咸;归小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利湿热,通淋止痛。用于热淋,砂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布包;或研末。
  


名称:石韦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SHI WEI
拉丁:Folium Pyrrosiae
别名:石皮、石苇、金星草、石兰、石剑、石背柳
药用部位:叶片
药材性状:庐山石韦:叶片略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长10~25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耳状偏斜,全缘,边缘常向内卷曲;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散布有黑色圆形小凹点;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有的侧脉间布满棕色圆点状的孢子囊群。叶柄具四棱,长10~20cm,直径1.5~3mm,略扭曲,有纵槽。叶片革质。气微,味微涩苦。石韦: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8~12cm,宽1~3cm。基部楔形,对称。孢子囊群在侧脉间,排列紧密而整齐。叶柄长5~10cm,直径约1.5mm。有柄石韦:叶片多卷曲呈筒状,展平后呈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8cm,宽l~2.5cm。基部楔形,对称。下表面侧脉不明显,布满孢子囊群。叶柄长3~12cm,直径约1mm。
栽培要点:
产地:浙江、湖北、河北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根茎及根,晒干或阴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微寒;苦、甘;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清热止血。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热喘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涂敷。
  


名称:冬葵子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DONG KUI ZI
拉丁:Semen Malvae
别名:葵子、葵菜子
药用部位:成熟种子
药材性状:种子呈圆形扁平之橘瓣状,或微呈肾形,细小,直径约1.5~2mm,较薄的一边中央凹下,外表为棕黄色的包壳(果皮),具环形细皱纹,搓去皮壳后,种子呈棕褐色。质坚硬,破碎后微有香味。
栽培要点:
产地:我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春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苦;归大肠、小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下乳润肠。用于水肿,淋证;乳汁不行,乳房胀痛;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散剂。
  


名称:灯心草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DENG XIN CAO
拉丁:Medulla Junci
别名:虎须草、赤须、灯草、灯心、水灯心、铁灯心
药用部位:茎髓
药材性状:本品呈细柱形,长达90cm,直径0.1~0.3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软,略有弹性,易拉断,断面白色。无臭,无味。
栽培要点:
产地:我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夏末至秋季割取茎。晒干,取出茎髓,理直,扎成小把。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微寒;甘、淡;归心、肺、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心火,利小便。用于心烦失眠,尿少涩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g(鲜草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或用鲜品捣敷、扎把外擦。
  


名称:绵萆薢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MIAN BI XIE
拉丁:Rhizoma Dioscoreae Septemlobae
别名:粉萆薢、萆薢、硬饭团、金刚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斜切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黄棕色至黄褐色,有稀疏的须根残基,呈圆锥状凸起。切面灰白色至浅棕色,黄棕色点状维管束散在。质疏松,略呈海绵状。气微,味微苦。
栽培要点:
产地:浙江、湖北、广西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苦;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利湿去浊,祛风通痹。用于淋病白浊,白带过多,湿热疮毒,腰膝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名称:茵陈蒿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YIN CHEN HAO
拉丁: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别名:茵陈蒿、绵茵陈、绒蒿、马先、婆婆蒿、野兰蒿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绵茵陈: 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l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茵陈蒿: 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10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栽培要点:
产地:陕西、山西、安徽
采收加工: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微寒;苦;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名称:金钱草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JIN QIAN CAO
拉丁:Herba Lysimachiae
别名:地钱、连钱草、铜钱草、金钱薄荷、一串钱、大叶金钱草、破铜钱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本品常缠结成团,无毛或被疏柔毛。茎扭曲,表面棕色或暗棕红色,有纵纹,下部茎节上有时具须根,断面实心。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形,长1~4cm,宽1~5cm,基部微凹,全缘;上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下表面色较浅,主脉明显突起,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叶柄长1~4cm。有的带花,花黄色,单生叶腋,具长梗。蒴果球形。气微,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江南各省均产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微寒;甘、咸;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利湿热,通淋,消肿。用于热淋,沙淋,尿涩作痛,黄疸尿赤,痈肿疔疮,毒蛇咬伤;肝胆结石,尿路结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鲜品加倍);或鲜品捣汁。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名称:赤小豆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CHI XIAO DOU
拉丁:Semen Phaseoli
别名:小豆、赤豆、红豆、红小豆、猪肝赤、杜赤豆、朱赤豆
药用部位:成熟种子
药材性状:赤豆:呈短圆柱形,两端较平截或钝圆,直径4~6mm。表面暗棕红色,有光泽,种脐不突起。
栽培要点:
产地:广东、广西、江西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甘、酸;归心、小肠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疽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生研调敷;或煎汤外洗。

  


名称:虎杖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HU ZHANG
拉丁: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
别名:大虫杖、苦杖、酸杖、斑杖、苦杖根、杜牛膝、酸桶笋、土地榆、酸通、雄黄连、活血龙
药用部位:根茎和根
药材性状:本品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长1~7cm,直径0.5~2.5cm。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棕黄色,射线放射状,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
栽培要点:
产地:江苏、江西、山东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苦;归肝、胆、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癥瘕,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浓汁湿敷,或熬膏涂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