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色无疆全文阅读:中药: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17:05

中药: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

(2010-07-10 14:01:08)转载 标签:

保健

冬葵子

灯心草

地肤

石韦

金沙

健康

分类: 中医、养生

 地肤子    Difuzi
  《神农本草经》
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L.) Schrad. 的成熟果实。全国大部分地区
有产。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生用。
  【性能】辛、苦,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
  【应用】 
   1.淋证。本品苦寒降泄,能清利湿热而通淋,故用于膀胱湿热,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之证,常与木通、瞿麦、冬葵子等同用,如地肤子汤《济生方》。
  2.阴痒带下,风疹,湿疹。本品能清除皮肤中之湿热与风邪而止痒。治疗风疹,湿疹,常与白鲜皮、蝉蜕、黄柏等同用;若下焦湿热,外阴湿痒者,可与苦参、龙胆草、白矾等煎汤外洗患处;治湿热带下,可配黄柏、苍术、等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膀胱热,利小便。”     
  2.《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妇人湿热带下用之良。”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皂苷、脂肪油、维生素A类物质。
2. 药理作用:本品水浸剂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
芽孢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地肤子水提物有抑制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功能及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
3. 临床研究:据报道,地肤子、甘草共为粉末,炼蜜为丸,治疗乙肝。有效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4:35)。地肤子,水煎服,取微汗,治疗急性乳腺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山东中医杂志,1983,4:40)。
    
海金沙 Haijinsha
  《嘉祐本草》
  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的干燥成熟孢子。主产于广东、浙江等地。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藤叶,生用。
  【性能】 甘、咸,寒。归膀胱、小肠经。
  【功效】 利尿通淋,止痛。
  【应用】
?????  淋证。本品其性下降,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治热淋急病,如《泉州本草》以本品为末,甘草汤送服;治血淋,如《普济方》以本品为末,新汲水或沙糖水送服;治石淋,同鸡内金、金钱草等配伍;治膏淋,与滑石、麦冬、甘草同用,如海金沙散《世医得效方》;本品又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多与泽泻、猪苓、防已、木通等配伍,以加强利尿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宜包煎。
  【使用注意】肾阴亏虚者慎服
  【古籍摘要】
  1.《本草品汇精要》:“主通关窍,利水道。”
   2.《本草纲目》:“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海金沙含高丝氨酸,咖啡酸,香豆酸,脂肪油。
  2.药理作用: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海金沙还有利胆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海金沙装入胶囊,吞服,用于治疗胃脘痛。有效(浙江中医杂志,2001,8:343)

  附药 海金沙藤
???为海金沙的全草。性能功效与海金沙相似,兼能清热解毒。除治淋证外。亦用于痈肿疮毒、痄腮和黄疸。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捣敷。

 

 石  韦   Shiwei
   《神农本草经》
  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 (Bak.)Ching和石韦P. lingua
(Thunb.) Farwell或有柄石韦P. petio1osa (Christ) Ching的干燥叶。各地普遍野生。主产于浙江、湖北、河北等地。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根茎及根,拣去杂质,洗去泥沙,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能】 甘、苦,微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应用】
    1.淋证。本品药性寒凉,清利膀胱而通淋,兼可止血,尤宜于血淋。对膀胱
湿热见小便淋沥涩痛诸淋者,也常应用。用于血淋,与当归、蒲黄、芍药同用,如石韦散《千金方》;用于热淋,如《圣惠方》以本品与滑石为末服;用于石淋,如《古今录验》石韦散,与滑石为末,用米饮或蜜冲服。
    2.肺热咳喘。石韦入肺经,清肺热,止咳喘。用于肺热咳喘气急,可与鱼腥草、黄芩、芦根等同用。
  3. 血热出血。石韦既止血又凉血,故对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尤为适合。可单用或随证配伍侧柏叶、栀子、丹参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 6~12g。
  【古籍摘要】
  1. 《神农本草经》:“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2.《本草纲目》:“主崩漏金疮,清肺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石韦含β—谷甾醇、芒果苷、异芒果苷、延胡索酸等。
  2.药理作用:石韦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抗病毒,镇咳,祛痰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有柄石韦叶20片左右,水煎服;治急性肾盂肾炎,多有效(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内科疾病).1970.65)。  用石韦、鸡血藤、太子参、陈皮、阿胶,煎服2~6个月,可使周围血象三系恢复正常(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9)。石韦还可治疗乳糜尿,尿路结石,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放疗或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冬葵子  Dongkuiguo
    《神农本草经》
  为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 verticillat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多为栽培。全国各地均有产。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生用或捣碎用。
  【性能】甘、涩,凉。归大肠、小肠、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下乳,润肠。 
  【应用】
    1.淋证。本品甘寒滑利,有利尿通淋之功。用于热淋,与石韦、瞿麦、滑石等同用,如石韦散《证治汇补》;用于血淋及妊娠子淋,如《千金方》本品单味用;用于石淋,与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等同用。本品质滑,通关格,利小便消水肿。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配猪苓、泽泻、茯苓等同用;若治关格胀满,大小便不通,如《肘后方》以本品单味为末服。
    2.乳汁不通、乳房胀痛。本品滑润利窍,有通乳汁之功。用于产后乳汁不通,乳房胀痛可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同用。
  3.便秘。冬葵子质润滑利,润肠而通便。用于肠燥便秘证,可与郁李仁、杏仁、桃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寒润滑利,脾虚便溏者与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妇人乳难内闭。”
  2.《得配本草》:“滑肠达窍,下乳滑胎,消肿,通关格,利二便。”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本品含脂肪油及蛋白质、锌、铁、锰、磷等10种微量元素。
  【其他】冬葵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成熟种子。在历代本草记载中,其药名称为“冬葵子” 。目前药材所用的冬葵子,大多为锦葵科植物苘麻Abutitlon theophrastii Medic.的干燥成熟种子。经考证,来源于锦葵科冬葵和来源于锦葵科苘麻的两药在诸家本草中均不相混,各列专条,效用亦不相同,而今以苘麻子作冬葵子入药,是否妥当,应进一步研究。


 灯心草  Dengxincao
  《开宝本草》
  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Juncus effusus L.的干燥茎髓。主产于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野生或栽培。夏末至秋季割取茎。晒干,取出茎髓,剪段,晒干,生用或制用。
  【性能】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降火。
  【应用】
    1.淋证。本品甘淡能渗湿,性寒能清热。故可清热利尿,适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之证。因其质轻力薄,临证多与木通、瞿麦、车前子等同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2.心烦失眠,口舌生疮。本品性寒,既能入心清心火,又可利尿泄热以引导心火下降。用于心烦失眠,如《集验方》单味煎服,也可与木通、竹叶、栀子等同用;用于小儿心热夜啼,可与淡竹叶配伍,开水泡服,也可配车前草,煎汤服;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将灯心炭研为末,涂抹患处或拈盐吹喉。
  【用法用量】 煎服,1~3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 《开宝本草》:“主五淋。”
2.《本草衍义补遗》:“治急喉痹,止夜啼。”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灯心草含纤维、脂肪油、蛋白质。此外,含有多聚糖。
2.药理作用:本品有利尿、止血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灯心草的一端 蘸芝麻油,点燃后迅速灸同侧常规消毒耳尖发际处的角孙穴,至出现“啪”的声音为止。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显著(山西中医,1999,1:54)。灯心草,仙鹤草,铁苋菜,蔗糖。水煎服,治鼻衄,有显效(湖北医学院学报,1982,3:36)。灯心草还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胃肠型感冒。


  萆 薢   Bixie
    《神农本草经》
  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 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福州薯蓣D. futschauensis Uline ex R.Kunth或粉背薯蓣D. hypoglauca Palibin的干燥根茎。前两种称“绵萆薢”,主产于浙江、福建;后一种称“粉萆薢”,主产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生用。       
  【性能】 苦,平。归肾、胃经。 
    【功效】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应用】 
    1.膏淋,白浊。本品善利湿而分清去浊,为治膏淋要药。用于膏淋,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常与乌药、益智仁、石菖蒲同用,如萆解分清饮《杨氏家藏方》;亦可用治妇女白带属湿盛者,与猪苓、白术、泽泻同用。 
    2.风湿痹痛。本品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善治腰膝痹痛,筋脉屈伸不利。若偏于寒湿者,可与附子、牛膝同用,如萆薢丸《圣济总录》;属湿热者,则与黄柏、忍冬藤、防己等配伍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肾阴亏虚遗精滑泄者慎用。             
  【古籍摘要】    
  1. 《神农本草经》:“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2.《本草纲目》:“治白浊,茎中痛,痔瘘坏疮。”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萆薢含薯蓣皂苷等多种甾体皂苷,总皂苷水解后生成薯蓣皂苷元等。此外,还含鞣质、淀粉、蛋白质等。
  2.药理作用:萆薢含的薯蓣皂苷、克拉塞林苷均有抗真菌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单用萆薢一味,碾粉,口服,治疗高脂血症, 疗效显著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8:4)。
  【其它】据考历代本草所记载的萆薢,主要来源于薯蓣科植物和百合科菝葜属植物。现时商品萆薢有:粉萆薢、绵萆薢、红萆薢、白萆薢、土萆薢之分。品种极为复杂,前二种主要来源于薯蓣科植物,后三种主要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或肖菝葜属植物。萆薢应以薯蓣科粉萆薢和绵萆薢为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