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会所好听的名字:纪念陈毅元帅——李先念作于陈毅元帅九十周年诞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12:07
          纪念陈毅元帅——李先念作于陈毅元帅九十周年诞辰
                                 (1991年8月28日)
                                      李先念
 
  今年8月26日,是陈毅元帅九十周年诞辰。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生前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爱戴敬仰,死后受到亿万人民的哀悼怀念。他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丰功伟绩和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光耀中国大地。在他离开人世的19年中,我一直深深地怀念着他。        (一)    陈毅同志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作为中国革命开创时期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党、为人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不朽功勋。    早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他就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同志,积极参加和组织中国学生的爱国进步斗争,后来,被法国当局以“布尔什维克分子”的“罪名”驱逐出境,回到祖国。1923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他在李大钊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北平的工人、学生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后来,被派往四川开展兵运工作,参与顺(庆)泸(州)起义的组织准备。不久又前往武汉,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共委员会书记。在斗争实践中,他逐步认识到共产党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南昌起义的队伍在三河坝分兵后,他坚定不移地协助朱德同志力挽危局,率军千里转战,组织湘南暴动,终于在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    井冈山会师后,陈毅同志作为毛泽东、朱德同志的得力助手,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参与一系列战略策略问题的决策与实践。对于人民军队建军路线、建军原则和政治工作制度的确立,对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对于红军和地方武装力量的发展,对于反“围剿”战略战术的形成,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开辟,陈毅同志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特别是他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期间,在周恩来同志主持下,由他执笔形成的中央“九月来信”,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红军建设的基本经验,为“古田决议”的制定奠定了基础。红一方面军长征后,他被留下坚持南方革命游击战争,在赣粤边区依靠人民群众,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为党保存了一批骨干,成为抗日战争开始时组建新四军的重要力量。    抗日战争期间,陈毅同志是新四军的卓越组织者、领导者之一。他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在敌伪顽夹击下坚持抗战,发展敌后游击战争,转辗大江南北,经过千磨万击,有力推动了华中抗日武装力量和根据地的大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游击战、运动战的战略战术思想。解放战争期间,他统帅华东战略区部队进行运动战,富有创造性地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顶住50多万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连续取得闻名中外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重大胜利;在战略进攻阶段,他统率所部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战略大追击的组织指挥,解放了华东和中原的大片土地,充分显示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超军事指挥才华。    全国解放后,陈毅同志是第一任上海市市长。在他的领导下,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把这座随处纸醉金迷、充满污泥浊水的“冒险家乐园”,改造成为面貌一新的人民城市和社会主义工业基地,这就创造了在帝国主义严重经济封锁条件下,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恢复经济、改天换地的历史奇迹,为全党提供了大城市管理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重要经验。他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期间,积极协助毛主席、周总理开展外交战线的工作,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断增进我国人民与各友好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友谊,尤其是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团结合作,坚定地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为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和尊严,促进世界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        (二)    “创业艰难百战多”。这是陈毅同志在险恶的南方游击战争环境中写下的诗句,事实上也是他一生战斗经历和革命精神的写照。    作为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和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陈毅同志不仅坚信新生事物必将战胜腐朽力量,共产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而且对于他所献身的人民革命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具有清醒的估计和准备,因而在前进道路上,从不向强敌、困难、挫折、逆境低头。敌人愈强大,斗争愈残酷,环境愈艰苦,他愈是铁骨铮铮,豪气干云,披荆斩棘,百折不挠,浑身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战斗气概。他曾以“毕生征战,饱经忧患”八个字概括自己的奋斗经历,临终时仍断断续续吃力地遗言子女:“一直向前……战胜敌人……”。这种始终如一的强烈革命气质,正是他一生最光采照人的地方。    陈毅同志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重白色恐怖气氛下,听到南昌起义业已失败的消息,毅然决然追赶起义队伍,投身我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行列的。这革命低潮时的开脚一步,就表现了他的非凡勇气和毅力,与那些动摇、逃跑、变节分子,恰成鲜明对照。朱德同志和他率领的起义队伍在强敌“追击围攻”下,历尽艰险,濒临绝境。但他毫不灰心丧气,激励将士: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敢做失败时的英雄,一定要把武装斗争的革命火炬坚持下去。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是红军史上特别艰苦的一幕。他身负重伤,仅率少数兵员在赣粤边的深山密林中,与数万反复“清剿”的敌军周旋,九死一生,险恶至极。1936年冬,他在梅岭被敌人一个师围困达20余天,突围绝望,蜷伏草莽,准备“断头”,曾写下“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的豪迈诗句,反映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坚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皖南事变后,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任新四军代军长,与刘少奇同志一道力挽狂澜,重建军部,整编队伍,激励士气,统一指挥华中9万多部队,奋勇抗击敌伪顽的疯狂进攻,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华中的抗日局面。    我在中原地区新四军第五师率部作战时,因与苏皖解放区远隔千里,直接受中央军委领导,与陈毅同志一直未见过面。1947年秋,由原新四军五师编成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划归华东野战军作战序列。我率这支队伍经鲁西北进入河南淮阳地区休整,在山东鄄城才第一次见到了他。当时,有人对中原突围的重要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传说纷纭,影响部分指战员的情绪,思想“疙瘩”解不开:有的认为是打了败仗,显得灰溜溜的;有的则认为是为全局作出了牺牲,对这些传说不服气。我向他汇报了情况,并请他去和部队见见面,他慨然允诺。在淮阳,他分别给连以上干部和全体官兵讲了话,从战略的高度分析了五师的地位、作用及中原突围的意义。(⑴⑶)他说:抗战时期,你们五师长期处于战略孤立地位。日本一投降,蒋介石要来抢桃子,这是定了的。人家有张床摆在武汉,你李先念站在旁边,人家就睡不着觉嘛。这一仗必定要打,你们必须突围,这也是定了的。同志们,没有你们在宣化店6个月的坚持,没有你们艰苦卓绝的中原突围,全国战场要取得今天这个形势是不可能的。有人说中原突围是个错误,部队受了损失,我说这叫岂有此理!他又说:你们知道什么叫英雄吗?英雄就是受挫折后能够站起来。情况顺利的时候英雄好当,斗争艰苦的时候英雄就难当!他以“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的诗句鼓舞大家在战略进攻作战中,为人民再建奇功。他的一席话,气魄宏伟,掷地有声,一下子就把部队的劲头鼓起来了。许多同志热泪盈眶,奋臂高呼,会场顿时掌声雷动,欢呼声经久不息。会后指战员们纷纷请战,摩拳擦掌,誓为胜利完成党交给的作战新任务而英勇战斗。        (三)    陈毅同志心胸宽广,如海纳百川,肝胆照人,如千里清秋。他一贯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即使身处逆境,也舍己忘我,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言必信,行必果,是立党为公、党性坚强的楷模。    我在鄄城初次和他见面,就对他那热情、爽朗、大度、潇洒的风格,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和他一道去西柏坡开会,在中原军区共事,彼此融洽无间,进一步结下了深情厚谊。他文武兼备,博学多才,喜笑怒骂,皆成文章。和他摆起“龙门阵”来,津津有味,毫无倦意,既感到无比兴奋,又能开阔思路,增长见识。他的诗词大气磅礴,感人至深,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统一的鲜明特色。在他去世之后,张茜同志将他的诗集送我一本,我都读完了。掩卷思人,感慨良深。作风民主,善于将将,举重若轻,也是他的一大长处。研究作战部署时,博采众议,深思熟虑;定下决心后,就放手让前线指挥员机断指挥,没有特殊情况,决不任意干涉。室外炮声隆隆,他照样谈笑风生,弈棋对垒。他手下的战将,一般都具有独立作战、果决机断、积极主动、勇于负责的特点,这与陈毅同志的大将风度和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    陈毅同志不仅在对敌斗争中身经百战,历尽险境,同时在党内斗争中也经受过不少曲折和磨难。红军初创时期,红四军的领导层里曾发生过一些分歧和争论,导致由陈毅同志接任毛泽东同志的前委书记职务,主持了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当他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情况时,周恩来等同志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决定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他反躬自省,知过即改,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一决定,返回红四军原原本本地进行传达,主动请回毛泽东同志,并当面作了诚恳检讨。对于这件年代久远的往事,他从不隐讳,经常当众作自我批评,借以警戒自己,教育干部。赤子之心,可见一斑。中央苏区发生“富田事变”,搞肃反扩大化时,他因持不同意见,挨整3年多,多亏毛泽东同志的信任和保护才免遭杀害。抗战期间,由饶漱石接任刘少奇同志的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职务后,这个野心勃勃的所谓“青年领袖”,采取欺上骗下、挑拨离间的手段,极力排挤、孤立陈毅同志,甚至召开军分会公开斗争他,弄得他处境困难,蛰居斗室,“鬼都不上门”。为顾全大局,他严于责己,一忍再忍,但无补于事。1943年冬,党中央要他去延安参加“七大”,当别离军部时,军部只派了一名参谋、一名炊事员出面送别,简直冷淡到令人齿寒的地步。他委屈在心,泰然处之,以“松柏耐岁寒”的诗句作答并自勉。直到1954年,饶漱石的伪君子、野心家面目被党中央揭露,同时也才洗清了陈毅同志多年蒙受的不白之冤。这时,他又写了《感事书怀》四首诗词,特别是其中《手莫伸》一诗,以自励晚节,也以此励人,为全党传诵。    19年前,陈毅同志是怀着亦喜亦忧的政治心情,过早被癌症夺去生命的。那时,最令他欣慰的是,林彪反革命集团已被粉碎。他看到党和人民经过极其艰难曲折的斗争,付出了惨重代价,终于揭露了这个集团的“庐山真面目”,从而消除了严重危及党和国家命运的一大祸患。然而,他又有很大的忧虑。因为“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四人帮”还在台上,大批久经考验的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骨干仍在靠边站,许多尚身陷囹圄,前景如何,难以逆料。1971年冬,他病情已很严重,我在一个深夜里去医院看望他,他一把拉住我的手,滔滔不绝,说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话,讲了林彪,也点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的名,为革命前途喜忧参半的心情,溢于言表。当他弥留之际,周总理委派叶帅和我去向他传达毛主席的口信:“二月逆流”不是逆流,而是正流。可惜,这位从“文革”开始就挺身而出,大义懔然,威武不屈,坚决反对林彪、“四人帮”的伟大斗士,已是只能意会而口不能言了。如果他能再多活几年,亲眼看到“四人帮”覆灭,“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被全党否定和纠正,那对他该是多么大的安慰啊!    陈毅同志的一生,确实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无私无畏、全心全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这就是陈毅同志的风格,也是他能不断为党和人民建立丰功伟绩的根本原因所在。在他90周年诞辰之际,大力提倡和发扬这种伟大革命风格,紧紧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排除一切困难和障碍,为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无疑是党和人民对他的最好纪念。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正在为自己的崇高信念继续奋斗,陈毅同志如果有知,是一定会开怀大笑的。    《人民日报》    〔1991年08月28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