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旅程二手房:陈毅粟裕,谁更有资格获得元帅的荣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40:34
       没有陈毅,哪来粟裕?

 

     陈毅能坐上司令的位置, 必有其独到之处。 没有陈,就没有粟!

 

    首先看抗战的新四军时期。

 

    1.黄桥决战,没得陈毅坐在那里唱空城计稳住韩德勤的各路诸候,别说一个粟裕,十个粟裕,不,十个神仙来也没法打那个仗!用韩德勤的话来说,“他们就是天兵天将,我这么多豆腐渣也把他们撑死了!”这是因为,黄桥决胜的重要前提是分化和孤立对手分清主次,战役的具体部署相较而言要退而居其次。而这一点,陈毅的战略眼光、谋略和统战手段是应居主要位置,否则战役具体部署高明与否无从谈起。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和如此狭窄的战场空间,任何一个军事家都会很为难。可以这么说,没有陈毅,黄桥决战就不成其为黄桥决战,而没有粟裕,这类战役计划还有很多人能够作出来,至少在当时,经历过战役指挥检验的主官能排在粟前面的在新四军就有很多人。而粟独立担当一次战役的现场军事主官,这是第一次

 

       再看“华东野战军”前后的变化。

 

       2.陈是仓促间接替林彪到的山东,而且是从延安直接来到山东。当时,他手中能够调动的是建制不全的八师。当时陈以及军委的想法是,集中新四军和山东的部队,统一指挥,但是粟裕的新四军不想到山东。直到淮阴陷落,战局转化,军委以及陈毅才落实了最初的战略设想。这期间,粟裕的“苏中七战”,陈认为是战役胜利,战略不利。而后来军委屡次强调,陈粟不可脱离,尤其屡屡问及粟裕的去向,实际就是对再次出现分离的担心。而宿北战役时期,军委让粟裕在陈毅领导下担当战场指挥的命令,也是为了不让毫不容易组合起来的两支军队(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再次出现分离局面。

 

        3、华野解放战争中的好几个大仗是陈毅和作战处的参谋共同策划,尤其“南征北战”,是陈最先提出的。打张灵甫是陈粟的共同心愿,粟得到敌情,以及九纵的侦查情况后报告陈,陈下最后决心,然后由他与参谋部以及各纵队首长共同部署的。 这些可以见最新出的《陈毅传》、《陈士榘回忆录》以及王德(华野作战处副处长,张震是处长)的阵中笔记和和一些老战士回忆录。

 

 

 

        4.孟良崮战役  陈毅当时身为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和党的前委书记,发动孟良崮战役的时候他是出差去了还是养病去了?看看正史上是怎么写的吧:“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45万兵力,组成三个机动兵团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5月11日陈毅获悉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行动突出,遂决定以6个纵队主攻,4个纵队围歼74师。”陈毅还对各主攻纵队司令员说过这句话:“我们打74师是虎口拔牙,好似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孟良崮战役的主帅始终都是陈毅,首功也是算在陈毅头上的,这是官方一贯的说法,粟裕具体的工作是做得比较多,但也不能贪天功为己功(这仅是某些人的演义说法,估计粟裕将军可从来没这么看)。说孟良崮战役跟陈毅没有关系吧?

 

        5.打济南,许的山东兵团按照军委先期的安排,不必服从西兵团粟裕指挥,所以,毛通过陈毅任司令员的华东军区、饶漱石任书记的华东局等下命令给许。在打74师、临朐战役的时候,粟在战役最紧张的时候,竟然指挥不动某些纵队司令!需要压阵指挥的陈在后方下命令,最后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亲上前线。按照叶、王的回忆,这一仗的胜利和陈能够及时鼓舞士气,大气魄有很大的关系。这说明粟是个好参谋,但没有威信,不是统帅人才。

 

       6.粟裕打过一些胜仗,但也打过不少败仗,涟水之战胜了吗?南麻,临朐等大败仗是谁指挥的?月埔,金门之战胜了吗?

 

       7.陈出题目,放手让粟作战役指挥,叶飞回忆说,陈放手并不是不管,黄桥决战打了两次,陈本来计划一战见分晓,因为粟叶不听陈的战役安排,错过良机,战后陈大发雷霆。鲁南战役的地址选择是陈确定的,这样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在泥泞中没法发挥,陈是从地名推测当地历史上是湖泊;南征北战,陈作诗教南线阻击部队传唱以迷惑敌人。 .

 

        8.战争年代面临生死考验,并非处处按资排辈,而是以真实本事吃饭的。陈能坐上司令的位置,而且始终如此,必有其独到之处。没有陈,就没有粟。军事指挥员的成长有个过程,粟裕在解放战争有过具有眼光的建议,但也有过短视的时候。比如华中与山东在战略重点问题的争议上,他在战略设计上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不如陈毅。军事指挥才能并不是单指能够具体策划战役战术行动,否则就不需要司令部分工了。主官的作用就是能够将下属的设想与谋略化为自己的决心,或者指导下属将自己的设想化为具体的军事计划,这本身就是一种军事指挥才能。试问如果黄桥打败了,是陈毅担责任还是粟裕担责任?毫无疑问,胜败的最大责任就在主官陈毅那里!

 

       现在有人贬低陈毅,抬高粟裕是对历史的歪曲。实际上以粟裕的才能、战功和资历,如不是恰好担任总长的话,他排在大将首位已经是破格了!

 

       粟裕评大将是完全正确的

 

       粟派总对粟未挂帅而不平,实际上是因为知识不足,1955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名义,庄严,神圣,明确地规定了国家元帅的授予标准,原文为“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 对比这个条件,粟裕显然不够元帅资格。首先,看前一个条件,“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粟不是1927年三大起义的领导者,也不是起义军的高级干部,红军初建时期,乃至红军时期的后期,也都不是红军的高级干部,不满足第一个条件,第二,后一个条件,“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这个条件粟也不满足,他只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担当过一个西兵团的领导,而且还是在陈毅任中原局常务副书记得以直接指挥粟裕的情况下,临时在前线代理的。红军时期的后期,他只是师长;抗日时期后期,也仍然只是新四军的一个师长,都不是独当一面的领导,所以,他评元帅是没有足够法律依据的。

 

       关于他的功劳大,应该评帅也是不全面的,评价一个人的功劳不能只看某一个时期,某一方面,应该综合全面的分析,粟的功劳主要集中在解放战争中,抗日战争中的功劳也不小,华中局书记刘少奇说过,“粟的1师是新四军中功劳最大的”,但是这是在1942年前的事情,而且只是华中局内部的评价,一旦放在全国比,就不只是不很突出,而是很不突出的问题了。更关键的是,他在红军时期缺少大功。10帅在红军时期的功劳都是粟根本不能望其项背的。创业时期的功劳含金量是最高的,这是很明白的道理。

 

        另一点,粟缺少在改变全局的过程中的决定性,关键性功劳,即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举例说明,徐海东长期休息,也是大将,凭什么,就一个大功,当年和刘志丹会师,巩固并扩大了陕北红军和根据地,要是没有陕北红军和根据地,长征不知要何时结束,可能还是石达开第二,再比如叶帅及时报告张国焘要做掉毛周等人的密电,让毛周与中央红军得以迅速北上。这也是超级功劳。而聂荣臻得以获得元帅衔,除了红军与抗战时期的赫赫战功外,毛将离开陕北后的第一个落脚点,首选在聂荣臻从抗战时期就经营的华北根据地,就很能说明问题。俗话说:“功高莫过救驾”。再比如刘邓进大别山,完全是在蒋的肚脐眼上插了一把刀,蒋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虽然最后粟也参与了在刘陈邓领导下把蒋砍的四分五裂的淮海决战,但最重要的还是刘邓那一刀。所以,刘邓都在元帅之列,当然也是无可争议的。

 

 

       还有一点,三野作战上的虎头蛇尾也让粟很没面子。上海短暂受挫还好说,陈毅很快出面摆平了,并最终打进了大上海。聂凤智与刘长义的谈判,也是打着陈毅的名号进行,而不是粟裕的名号。到金门战役时,陈在上海市长任上忙的不可开交,无法亲临战场,结果是,这个金门战役,也是粟裕战争生涯的最后收官之战,最终就无法挽回的成为了我军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全败战役了。

 

       而因此等等,粟裕既无法,也不可能进入军人最高荣誉的“帅”的行列,就很顺理成章。由此一来,所谓的“辞帅”,自然也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在华东战略区内将军中,有资格佩戴国徽的元帅,自然非陈毅莫属,而且毫无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