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专业承包资质:“中国道路”的文献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08:16

“中国道路”的文献解读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2011-09-26)

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align: center;}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体";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 [辛亥革命百年] 宋允文:回首重话晚晴园
[中国早点] 为了继续的纪念
[时事漫画] 普京明率俄代表团访华 签天然气合同
[主编小语] 乔布斯·Yang

  以经典文献解读的方式,描述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的心路历程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日前,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摄制的理论文献片《中国道路》,在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和一些省市电视台播出。该片通过经典文献解读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思想历程。在此之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党的文献》杂志上分五期连载了《中国道路十章》,亦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9月16日,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召开的理论文献片《中国道路》座谈会上,《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道路》课题研究的主创人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副秘书长孙业礼,以及第四编研部主任陈扬勇。

  把路标串联起来

  翻看《中国道路十章》,一篇篇经典文献带着历史的气息关照着现实生活。从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论十大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无不闪耀着经典的光辉。

  孙业礼说,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点,回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检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走过九十年的这条道路,总会让人心潮难平,感慨万千。

  “概括和描述这条道路,可以有多种方式和视角。我们选择的视角和方式,是镌刻在中国道路每一个十字路口、每一个历史的拐弯处一篇篇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心血和智慧的重要文献。这些重要文献,它们仿佛一个个路标,指引着中国道路前进的方向。”孙业礼这样形容。

  陈扬勇介绍道,每一篇重要文献的背后,都连接着一段重要历史。它们前后承接的足迹,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历尽艰辛找寻中国道路的路线图。在这一路线图中,中国道路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就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之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实际上,这条路就静静地穿行在《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这些散发着历史烽烟的的重要文献中。它们从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历史航道的灯塔,成为民族心灵的旗帜,引领着中国道路,像大河奔流,从昨天走到了今天。”孙业礼说。

  陈扬勇表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国道路》就带着这样一个视角,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为大背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经典文献进行回顾和解读,希望对理解和思考中国道路有所助益。

  道路问题关乎兴衰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就是党的事业的命脉。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12月17日对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说过的一段话。而实际上,关于什么是中国道路,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学术界也还没有一个共识。

  陈扬勇说:“我们理解,中国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走过的这条路。这条路,就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之路,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认为,中国道路,它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的形成发展,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它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孙业礼说,“这就是我们把《中国道路》的起点定位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考虑。”

  陈扬勇说,这条路,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世人关注中国道路,其实就是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之“特”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和各种媒体关于中国道路(也有人称为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问题的讨论十分热烈。

  2004年5月,英国著名智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著名投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拉莫的论文——《北京共识》,该文试图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成就进行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提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适于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这篇文章在世界范围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后关注中国道路、中国模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陈扬勇强调道:“中国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很多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别的国家很难复制。因此,我们不赞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称作是一种模式。称之为中国道路更合适。”

  “也有一些人认为,根本不存在是什么中国道路。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走过的资本主义道路。他们认为,中国道路是走不通的,早晚要失败。这种看法不顾客观存在,是偏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冷战思维的继续。”孙业礼说。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中国近代以来近百年的历史已经说明,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是正确的,沿着我们选择的这样一条道路,中国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已经由温饱达到小康,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陈扬勇指出,“与前苏联等国家选择别的路相比,这条道路的优越性正越来越显著。经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们也看到,这条道路比西方国家一直标榜的所谓普世道路,具有独特的优势。关键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国情,为中国人民所接受。”

  中国古人曾有过这样的名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

  “我们认为中国道路适合中国国情,并将坚持走这样一条道路。但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其他国家都应该走我们这样的道路。我们无意推销或输出我们的道路。”孙业礼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认为应该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我们主张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支持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同时促进世界不同发展模式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不断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