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点:.中卫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56:02
    


三十多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一颗璀璨的绿宝石”为篇名的散文,赞美我美丽可爱的家乡,把生我养我的中卫,比做镶嵌在塞上高原的绿宝石,习习发光,璀璨夺目。今天,我的美好家园中卫,更美丽了,更让人心醉神往了,这颗绿宝石变得更硕大,更加璀璨夺目。
中卫,是一座历史悠久地塞上古城,紧守着宁夏西边门戸。
相传秦将蒙恬曾经于此“宣威沙漠”,唐朝诗人王维也曾留下过沙漠涉足的诗篇。这些虽难稽考实事,但从已发现的大量岩画之珍迹,足已证明,这里曾是我们远古祖先生生不息的风水宝地,从远古至今,人迹延续,薪火相传:公元前秦时,她辖于北地郡(郡置宁夏固原),汉时建置了眴卷县,唐初改为丰安县,元至元元年改为应理州,明洪武时裁县,设军事建制中卫,清初,仍袭中卫之名,立县至今。
她西邻甘肃,南接陕西,北倚内蒙,地处四省交界,傍山偎沙,地势险峻,加之黄河从天而降,穿堂而过,是历代军事要塞,兵家首冲。
原中卫是一个塞上古县城,回汉人口33万多。20044月撤县设地级中卫市,将一衣带水的中宁并来,又将回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海原县辖入,全市回汉人民共有百余万。当地人说,这是“两个壮小伙背搭了一个小老汉”。
闻名遐迩的“沙坡头”就在中卫境内。穿山而出的汹涌黄河之水,与连绵无垠地腾格里沙漠相对抗而制约,互挤撞而对喫,挤出了一块特殊的小绿球,撞就了一个玲珑小宝地,她就叫“沙坡头”。欧亚大陆桥包兰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通过沙漠的钢铁大动脉,奔驰在沙坡头的顶端,由于腾格里沙漠本属流动性的沙岭,狂野不羇的秉性,日日夜夜肆虐侵害着这条钢铁长龙。经过科技人员和治沙工人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方才根治了黄沙侵扰,保障了铁路畅通。同时,也把沙坡头妆扮成一位天姿美妙的“塞上沙姑娘”。从此,中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成就了沙坡头这一旅游圣地,沙坡头又使中卫以此闻名,走向全国,让世人瞩目。
无论你乘坐什么车,而当你进入沙坡头西峰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黄河、公路和铁路。这三条黄龙、青龙和铁龙并驾齐驱直插中卫,从中卫腹地穿堂而过,盘旋在卫宁小平原上,给这山川,带来了无限生机,也带来了无穷无尽财源和宝藏,乃至祥瑞和福气。这三龙并辔,俨然活脱脱一个大“川”字,无疑是“上帝”的彩笔,为眷恋中卫儿女的勤劳,在此鬼斧神工一挥而就。这川,经地不息,这川,润泽膏腴,这川,祥瑞昌盛,这川,飞黄腾达!
解放初期,这里黄沙肆虐漫天,大片农田被吞没,中卫县城的西边和北边,已被沙漠侵略到仅有五里之遥,沙逼人退,古城岌岌可危。新中国的新政权重任在肩,全民动员,广泛而持久地开展了每年春秋二季的植树造林运动,配之开沟排碱,埋沙造田,硬是打了一场人进沙退的人民战争,使西北沙边上绿树成林,造就了一道道防沙的天然屏障。
一九五八年包兰铁路通车,沙坡头地区,被称之为“盲肠地带”,沙埋铁路,家常便饭。其初,沿用前苏联塔什干铁路防沙的经验,靠什么“高立式”、“平铺式”沙障乃至大种沙蒿等落后的技术手段,不久便一败涂地。前固沙林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在那特殊的艰难岁月,忍饥挨饿,饮风餐沙,夏顶烈日,踏破沙海千重浪,冬卧冰雪,看惯大漠孤烟直。不断探索和寻找来耐旱抗寒的沙生植物华棒、柠条、黄柳等,以这些“宜沙先锋树种”发展扩大沙漠植被。然而,由于这个地区的特殊性,这些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流沙带给铁路的危害。因为沙丘高大,个个都比黄河水面高出100余米,每年六级以上的扬沙风超过130次,裹挟着沙暴的十级风也不少于20次。年降水量仅有20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是它的几十倍。后来,虽然选择了引黄提水灌溉,效果也还显著,但逢大旱之年,沙上植被仍难以抵御,有的枯萎,有的死亡。
特别值得大抹一笔的是,这里的治沙工人和科技人员,曾经发明创造了上世纪50年代末的“麦草方格草障”。这种草障,规格为11平方米,将麦草铺平用铁板铣扎入了沙里,一半裸露,造价低亷,操作简单,方便可行,更能大面积推工施工。这个平凡的创造,我把她称之为“沙网”,她能网住十级以上的风而吹不动网里一粒沙,她网住了流动的沙,服服贴贴地躺下不再动了。这个技术,凡有沙漠的地方都推广实用了,是防风固沙最方便最有效地技术,她从沙坡头走向了全国,走向了塔什干铁路,乃至风行全世界的沙漠地区。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曾为之艰苦卓绝而奋斗过的张宗朗、姬君兆、陈书本以及李亨和李金玉等治沙先锋。
前人的功劳不可磨灭,后来者的作为也很卓著。
如今,中卫南缘的腾格里沙漠,最高沙峰“吊坡梁”再也看不见了,代之以茂密的绿树覆盖,到处层林叠翠,绿障蔽天。
美利纸业的木材林,铺天盖地,长驱北上,“天边树如芥”,已到内蒙边。沙漠腹地,无公害蔬菜大棚,鳞次栉比,个大色深味美的红提葡萄,漫丘遍野,充分吸收和理化了沙漠日照长而强,夜间温差大的地理地貌优势。
一座中型的太阳能电站,也即将把沙漠的危害转变为有益于人类的低碳能源。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二级扬水开发了南山台,增加了一个等同原中卫灌区的耕地面积,切实贯彻中央“退耕还林政策,如今这里果园如链,收获颇富,使南部移来的山民,鼓胀了自己的钱袋子。
如今,山上山下,绿树成荫,过去光秃秃的“和尚头”,都已长出茂密油绿的“头发”。
“中宁枸杞甲天下”。沿黄两岸的卫宁平原,紫色的小花从六月初开到十月,樱桃般的果实一茬连着一茬,红似玛瑙的红果子(枸杞俗称)承受着阳光的欢乐,轻风的快意,细雨的滋润,大地的给养,在枝头唱歌,在果晒上跳舞。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她能“壮筋骨,耐老,除风,去虚劳,益精气”,并能“滋肾润肺”。从前,人们只注重她的药用价值,而今,随着人们养生健身浪潮之高涨,枸杞子的食用保健之功效,已被广泛认同,普遍采用。因此,宁夏的中宁枸杞,不仅热销全国,并且为世人所推崇。
石头缝里种庄稼,长出了中卫的硒砂瓜,满山遍野皆可种,种的山民家家发。多少瓜农盖起了新瓦房,“新三件”一样都不差。小轿车停在大路旁,遮阳伞在田中插。渴了喝的矿泉水,饿了地头野餐荤素搭配吃的杂。好日子比那瓜蔓长,甜美的滋味让人心里头乐开了花。这是我记录下山民的一首快板诗。
海原花儿中曾唱道:“阳坡坡的草草儿绿了,扁石头翻身者难哩。。。。。。”可现如今,阳坡坡的草草不仅绿了长了,扁石头照样翻身者翻了。
从古到今,先有黄河这一川,便有了中卫儿女立足存身,生养繁衍的最基本条件,“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首富为中卫,正是这穿堂而过的黄河,把优渥的资源先恩赐予卫宁平原,才使她有了排灌如网旱涝保收的水浇地,才成全了中卫儿女“指薪修祜”,代代相传的美事。
后来有了包兰铁路,接通了欧亚大陆桥,四通八达,触角伸向西北东南。再有中宝铁路,更有即将贯通的中太铁路,“天鏨变通途”,夕发朝至,人们出行,可以随心所欲,更加方便。
中卫川字的中间一竖,是伸向远天的公路,她给中卫人民以无尽的便捷,货运物流,源源不断,大车小载,如江河之水,日夜不废,流向日出日落,流到月亏月满。
再有高速公路不断延伸,大拖小轿,如千帆竞秀,万舸争流,那才叫“千里江陵一日还”!
中卫有了飞机场,暂先开辟了北京、西安的航班。起初,每日都有成群结队的、没见过世面的老百姓,跑到机场参观,他们惊诧而感叹:哎呀呀,小小的中卫也有了飞机上天!
塞上古城,如同“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条条大道,美不胜收,秀木初发,竞比高矮,花香鸟语,醉人心怀。星罗棋布的黄河湿地,明星灿灿,美化环境,净化空间。沙边上的大湖(腾格里湖)、小湖,波光粼粼,鱼跃鸟喧,情人荡舟,钓者垂钩,儿童戏沙,老人讷闲,游人偶歌,心曲悠然,声声花儿,漫上了蓝天。
变变变,年年变,月月变,日日变,无时无刻不在变。唯愿我可爱的家乡越变越美丽,越变越好看,在重视和改善人们生态环境的同时,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重中之重的中心是人,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和改善家乡父老乡亲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让人们自由自在地围坐在桌边,既能享受美食,又可以视听而娱愉悦心灵的快感。世界万物,“以人为本”,离开人,纵然高楼大厦遍地,也毫无任何意义,终究是一堆堆钢筋水泥而已。路边、广场的花再艳再皎,少了民众的赏识,也只有空随西风摇曵,垂首月下泣露罢了。
沙坡头低埧发电,点亮了又一处河上灯盏。
众首跷盼已久的大柳树蓄水发电工程,终究会成为现实,让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优质服务,造福内蒙和宁、陕、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