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过滤器:短命的中国建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38:47

 

中国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就在这一片造楼热土上,“短命建筑”层出不穷,拆四星盖五星,未完工又推平。爆破声中,大量“青壮年”建筑用浓烟和瓦砾,上演着一场场非正常“死亡”



  4月28日,年仅23岁的辽宁科技馆只用了6秒钟就与人世“永别”了。仅在2010年,就有江西南昌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3月,落成不满10年、耗资3000多万元的海南海口“千年塔”沦为了“短命塔”。在合肥,不足1岁的16层建筑也夭折了。有学者感慨,“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5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沈阳五里河体育场

  楼龄:18年死亡

  时间:2007年2月12日

  投资2.5亿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素有“中国足球福地”之称。2001年10月7日,五里河体育场见证了中国男足挺进世界杯决赛圈的历史时刻。2003 年,沈阳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足球赛分赛场获批,市政府放弃改建计划,将仅仅使用了18年的五里河体育场拆除,并以16亿的价格将地块拍卖,投资19亿元新建一座奥林匹克中心。



湖北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

  楼龄:10年

  “死亡”时间:2009年6月16日

  位于武汉的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投入使用十余年,为湖北培养了大量体育人才,有“冠军摇篮”之称,高崚、魏轶力等世界冠军就曾从这里走出。因该馆位于即将动工的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之间,不得不为武汉耗资200亿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献身”。爆破拆除前,这里体育设施还相当完备,馆内还在不断地更新设备。




重庆永川市会展中心

  楼龄:5年

  “死亡”时间:2005年8月20日

  耗资4000万建成的重庆永川市地标建筑——渝西会展中心仅仅投入使用5年,就在250公斤炸药和5000余发雷管威力下变成一堆废墟。“奢华“的一爆,源于以3000万元收购会展中心的矿业老板决心在原址上投资2.5亿元人民币修建永川市第一座五星级酒店,永川副市长更是亲临现场指挥爆破。因毗邻永川市政府所在地且设施完善,渝西会展中心此前一直是永川行政接待中心。



  沈阳夏宫

  楼龄:15年

  “死亡”时间:2009年2月20日

  沈阳夏宫是1994年建成的市民水上娱乐中心,投资两亿元人民币,是当时亚洲跨度最大的拱体建筑。夏宫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人们称为“沈阳最好玩的地方”。曾于1997年入选沈阳十大景观、辽宁省五十佳景,也一度被看作是沈阳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营业5年,共接待中外游客超过四亿人。因所在地块被规划用于房地产开发,只有15岁的夏宫在2秒内被炸成一堆瓦砾。



浙大原湖滨校区3号楼

  楼龄:13年

  “死亡”时间:2007年1月6日

  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3号楼,共20层,高67米,曾是西湖周边最高的建筑。因校区土地以24.6亿的天价整体出让用于商业开发,浙大需要将出让土地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物拆除交付平整土地,始建于1991年仅有16年楼龄的3号楼被整体爆破。爆破当天,众多师生蜂拥而至,见证校园既壮观又伤感的一幕。



合肥维也纳森林花园小区

  楼龄:0年

  “死亡”时间:2005年12月10日

  位于安徽合肥黄山路南侧的维也纳花园小区1号商住楼主体结构高58.5米,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这幢造价高达千万元没有发现质量问题的大楼,在正常建设了16层尚未完工时却被整体爆破。根据市政府的说法,该小区影响了合肥城市景观中轴线———黄山路与大蜀山之间的山景,爆破之后可以将贯穿省城东西的黄山路“拉直”。



温州中银大厦

  楼龄:6年

  “死亡”时间:2004年5月18日

  温州中银大厦矗立在温州黄金地段,1998年结顶后被鉴定为主体质量不合格,无法投入使用,并由此牵出了温州金融系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桩腐败案,涉案金额3000多万元,涉案人员43名。因全面解决质量问题所需花费远超过新建一栋楼的资金,中银大厦被定向爆破拆除,并成为当年国内采取爆破拆除的最高“烂尾楼”。



青岛铁道大厦

  楼龄:16年

  “死亡”时间:2007年1月7日

  位于青岛火车站的铁道大厦按照三星级标准设计,于1991年正式营业,被称为是“当年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当时不多见的高层建筑之一。由于青岛火车站扩容,以及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而进行的一次城市建设工程,这座设计年限近百年的大厦,存世也仅仅16年。



南昌五湖大酒店

  楼龄:13年

  “死亡”时间:2010年2月6日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畔的五湖大酒店建成于1997年,作为四星级酒店曾名噪一时,也是南昌一大地标性建筑。爆破起因源于港资公司接手酒店后,意图将五湖酒店重新建设成五星级酒店,但因原建筑规划与五星酒店差异过大而选择爆破。据估算,酒店拆除后将留下4万吨建筑垃圾,将占用大片垃圾填埋场地。



  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

  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建筑却只使用了25-30年。



“短命”建筑浪费惊人

  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

住房安全难有保障

  想想中国建筑平均寿命才30年,假如一个人能活90多岁,他在一生中就得换三次房。面对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形势,许多人一辈子买一套房都显得力不从心,要换三次房简直是天方夜谭。

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如果按照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计算,差不多每隔30年左右的时间,就要进行大拆大建,一方面是推倒短命的建筑,另一方面是再建短寿的建筑。如此生生不息地折腾,无疑会带来建筑市场表面的繁荣兴旺。但与此同时,推倒旧建筑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不可避免地会给中国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



凶手一:质量差。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就是证明,这说明我们对建筑质量的监控与责任追究是失落的。

凶手二:规划乱。在一些城市的规划中,往往是一个官员一规划,最后规划成鬼话,这样必然导致建筑建了拆,拆了建,这说明我们对城市建设规划缺少尊重意识,缺少法制意识。

凶手三:追政绩。一些地方官员把建设新高楼大厦作为政绩工程来抓,这样必然导致,一些本来还可以改造使用的建筑被推倒重来,同时,一些地方官员也把房产开发经济当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必然导致一些建筑建的快,拆的猛。





  我国建筑何以“短命”?有学者归纳为质量、规划、政绩和暴利四方面原因。其实,除此“四说”之外,还有“腐败说”、“GDP说”等等。比如,某市的“腐败巨蛋”就是腐败摧毁了建筑。再如,“拆也 GDP,建也GDP”,就是因为GDP要了建筑的命。无论什么“说”,“短命建筑”既是一种“城市病”,更是一种“权力病”。

  一些地方权力部门对建筑想拆就拆,想建就建,而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权力肆意妄为。对于某些地方权力部门来说,既不顾及资源消耗,也不考虑环境污染,更不去想“权证在、物业亡”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至于舆论批评、群众反对,这些地方权力部门只是当做“耳旁风”。

  所以,拯救“短命建筑”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制约权力。首先,法律要担当起拯救“短命建筑”的重任。尽管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但这样的规定没有明确禁止人为破坏建筑寿命,也就对地方权力部门缺少约束力;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也有规定,对符合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标准,在合理使用寿命内的建筑物,除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外,城市人民政府不得决定拆除。但其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公共利益”也没有明确界定;我国还有《建筑法》来规范各种建筑活动,但对于建筑的工程质量要求以及寿命长短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标准和要求,笼统而缺乏操作性。法律不明确不完善或不落实,某些权力部门必然无所顾忌。

  其次,建设主管部门要对“短命建筑”说不。住建部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这说明建设主管部门也对“短命建筑”不满。但这种不满不能是说说而已,而应该用实际行动制止建筑拆除。在笔者看来,建设主管部门理应把主要城市的建筑拆除审批权收回来,制约地方政府想拆就拆的权力,对未经批准的拆除行为要进行严厉惩罚。同时,还可效仿节能减排与干部问责挂钩的做法,让 “短命建筑”与问责挂钩。因为,作为建设主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制止乱拆乱建。

  此外,要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一是,在建筑项目规划审批阶段,要广泛征求地方人大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让每一项规划每一幢建筑都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审批环节要有公示,要经得起质疑;二是,在拆除每一幢建筑之前,要有公开透明的论证机制,要有公众参与。只有法律规范、建设主管部门管理和社会监督都硬起来,“短命建筑”的混乱才能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