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本构造原理图片:大师教我巧读书(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13:06
我会读书1:你会读书么?贾氏博读

 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我们应该讲究读书的方法,学会智慧地阅读。 
  常有人说:想读的书太多,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工作太累太烦,很想读书没有时间;读了许多书就是在工作中用不上……凡此种种,困惑甚多。
 
  面对精彩的图书世界,我们陷入了迷茫和彷徨的泥沼。其实读书,谁都想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佳的效果,谁都想用有限的精力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读书者禅精竭虑地探索,莘莘学子,成功者寥寥。究其原因,不得法也。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具体来说,应该讲究读书的方法,学会智慧地阅读。
 
  1、书香醉人我独醒
 
   书香醉人,书痴更醉。要想获取最佳的读书效果,必须认识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如记忆优势、时间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人际优势、年龄优势等等。寻找自己优势的方法很多,如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可以系统地解剖自己、设计自己;运用哲学的方法,可以从原因和结果、变化和过程、对立和统一的思考中找出自己的宏观优势、时间优势、变化优势等等;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运用生理学的方法,可以找出自己最佳的生物钟……
 
  2、书山万丈平地起
 
   书山万丈平地起,积累知识最重要。要想学以致用,读书成才,就必须筑起自己的知识金字塔。积累知识,其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基础知识,就是指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二是指最近知识,又叫“短平快”知识。即各种报刊杂志介绍的最新方法、经验交流、现代理论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业务素质等;“最近知识”的积累,像中国女排的“短平快”,接球就攻,拿来就用,落地开花,立竿见影,效果明显。“最近知识”的积累,可以补偿自己经验的不足,迅速地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
 
  3、书海无崖莫迷航

  书海无涯易迷航。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教学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思考中创新。

  4、书市万卷适我取 
  书市万卷适我取,学会选择有成功。读书,要想在失败中成功,首先要学会选择。在一个变得越来越多样、丰富和便利的世界,人生的历程真正成为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民主化、个性化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而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读书的内容,选择读书的时机,选择读书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5、咬定书山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有毅力谁成功。不论学习怎样革命,都需要获取成功的信心和毅力。毅力是一种等待,是一种分享,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宽容,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成功的力量。我们教师在读书、教学创新活动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其中会有风险,间或会有挫折或失败。但为了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创新型教师要敢于冒风险,不囿于成见,不因袭传统、以大无畏的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以超凡脱俗的创新精神,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向各种陈旧观念、教学法提出挑战。
 
  6、书山有路巧为径
 
  当您围绕着自己所选定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苦读和积极探索时,当您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最近知识”,常常会为自己没有创造不会创造而发愁、而焦急、而犹豫、而彷徨、而暗暗怀疑自己。这些症状就叫做学习的平面徘徊现象。处方是:赶快聚焦突破,争取初试锋芒。所谓聚焦,就是进行某一专题的研究。这样,知识之光就可以照亮某一点或某一处空间。到那时,您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7、书上得来终觉浅
 
  读书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书上得来终觉浅,要出成果须躬行。明白地说,就是要学会整合获取的知识信息。具体来说有三个要点:一是广泛占有信息,二是要善于滤化信息,三是要科学地加工知识信息。
 
  8、书破万卷求自如
 
  书破万卷求自如,只有创新才成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实际上,我们获取某种知识和接受某种新观点比产生新观点更容易,要学会提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观点的有效方法,要激励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我们教师对待读书获取的知识信息应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科学地运用知识信息的同时,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即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将教研成果及时地投向社会。
 
  9、会合作才能成功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的应用,关键是在现实的环境中,运用优势,扬长避短,学会合作,化不利为有利,选择最有利的学习目标,发挥自己的最佳才智,取得最优的实践效果。

    教育专家比较一致地认为,读书学习是终身的,无法分为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读书学习在各种环境与机构中进行,学校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各种形态的读书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融合,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每一阶段的读书学习成败只具有相对意义,不能作为区分社会组成分子的指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意,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成员的不同;强调以终身教育的方式协助个人接受现代思潮,建立历史观、科学态度与相对意识。而这些学习实践活动,都必须很好地合作才行。 
  10、宽容心态亲融融
 
  读书必须有宽容的心态,有宽容自有精彩。会宽容自有精彩的人生,有宽容自有精彩的生活。读书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势恢宏;就是心智不那么闭塞,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万物,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要做到如此这般,就必须不断地学习,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
 
  知识的信息变化无穷,读书的形式复杂多样,读书的精彩奇异纷呈,但变化之中也存在着规律性。我们教师一旦认识了知识信息变化的规律,摸准教研教改的热点、焦点,发挥自己的最佳优势,坚持不懈地读书自学,就可以运用自身的智慧和经验,事半功倍地取得教学与自学的最佳功效.

我会读书2:钱理群谈如何读书 

   

    关于读书,鲁迅说:“读书如赌博”。就像今天爱打麻将的人,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打,有时候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还继续打。打麻将的妙处在于一张一张的牌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而读书也一样,每一页都有深厚的趣味。真正会打牌的人打牌不计输赢,如果为赢钱去打牌在赌徒中被称为“下品”,赌徒中的高手是为打牌而打牌,专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的。读书也一样,要为读书而读书,要超功利,就是为了好玩,去追求读书的无穷趣味。周作人也有一个比方,他说:“读书就像烟鬼抽烟”。爱抽烟的人是手嘴闲空就觉得无聊,而且真正的烟鬼不在抽,而是在于进入那种烟雾飘渺的境界。读书也是这样,就在那种读书的境界——它是其乐无穷的。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的最大失败就在于,把这如此有趣如此让人神往的读书变得如此功利、如此的累,让学生害怕读书。

    读什么书呢?鲁迅先生在这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年轻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书,也就是课外的书。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知识分子说:“这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所谓巨人都是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现在一些学者的精神气质、气度、精神修养上与前辈学者有距离,而这个距离不是临时努力读书能够弥补的。精神气质差异的根本的原因在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在于缺少文理交融的境界。因此所谓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实际上是如何设计自我的知识结构的问题。要围绕着认识人自己来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周作人提出要从五个方面来读书:第一,要了解作为个体的人,因此应学习生理学(首先是性知识)、心理学、医学知识;第二、要认识人类就应该学习生物学、社会学、民俗学和历史;第三、要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就要学习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知识。第四、“关于科学基本”,要学习数学与哲学;第五、“关于艺术”,要学习神话学、童话学、文学、艺术及艺术史。

读书、学习是要有献身精神的。钱先生的老师王瑶先生在他刚刚入学作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对他说:“钱理群,一进校你先给我算一—你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这二十四小时就看你如何支配,这方面花得多了,另一方面就有所损失。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不能求全。”

    读书和学习,要有“沉潜十年”的勇气。“沉”就是沉静下来,“潜”就是潜入进去,潜到最深处,潜入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要沉潜,而且要十年,就是说要从长远的发展着眼,不要被一时一地的东西诱惑。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底子打好,才会适应这个迅疾万变的社会。“沉潜十年”就是这个意思。在沉潜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著作的时候,会面临两个难关:第一,面对经典你进不进得去;第二,进去以后能否出得来。因为东西方传统文化都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博大精深。在你没读懂的时候你可以对它指指点点,你读得越懂就越佩服它,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你就被他俘虏了,跳不出来了;这样,你就失去了自我,还不如不进去的好。

《我的教师梦》钱理群/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会读书3:好的读书习惯是人生的资本
 

   

    如果你对书还有那么一点点兴趣的话,看看下面的分类,你属于哪一种?

 

    买书者:几乎所有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买书,只要他们手里有足够的零花钱,这些人都是买书者。

    看书者:在买书人中,只有一部分能真正看完自己买的书。然而看完了书的人,绝大部分仅仅是看了一遍,更多地是把书当成一本小说看完,只对书的大概内容有模糊的印象,就称他们为看书者吧。

    总结者:只有极少部分人能有自己方式的读书笔记出来,保证关键知识的架构能在今后的生活中随手可得。

    成长者:在这些能写出读书笔记或是知识架构的人中,却也只有非常少的人能够做到真正把书中的知识作为提升自己人生的工具,认真地去学习,认真地去研究。

    持续成长者(Master):在这些认真研究书中工具的人中,能做到真正把书里的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行动体系中的更是少之又少,他们能不断地通过书中的内容反评估自己的行为以求改进。他们是真正金字塔尖分的人,他们通过一本书就能优化自己的若干行为习惯并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使书中的方法带上自己的独特特质。他们从书中获取的能量是可怕的,哪怕只是一本书,就很有可能使他们的效率提高10倍,使他们从月薪1万跃升到日薪10万。

 

    读书,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很多人是迈不过去的。之前在学校的学习压力成了日后看书的负担,多少会对读书有一点畏惧了。更不要说再用之前的那种心态去对待,但是,书总是在你用到的时候才发现它是金子。而之前你一直把它们当做是沉重的石头而扔掉了。如果你的时间足够充裕,可以拿一本好书细细的看去,读通读懂总结提升。如果这是一种奢侈的话,那么就每天抽出15分钟的时间去翻阅一本好书,一部经典,里面总会有那么几句话会启发你的生活和工作。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而这21天应该说,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实际上,仅说培养习惯的第一月说“重要”是不够的,应当说是决定性的。

 

    习惯的三个要素是必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必要性是指这个习惯对人生很重要,因此要有很大的动力去培养这个习惯;可行性是指你对这个习惯设计要很科学,很符合你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是指一旦你确定要培养这个习惯,最好用日记或工作日志等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让它每天来监督和提醒自己,这样才很容易把这个习惯养成。培养习惯时,最关键的是在前三天一定要特别认真,百分百的认真。如何让本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定势转变为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