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 中路集团:2010:我的读书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28:07
编辑怡爽文/
2010:我的读书生活
作者:冯磊   2010-12-31 12:01 星期五 晴
按:应南方某报约请,前几天为2010年的读书生活做一个小结。现在回过头来看,感觉还是比较粗糙了些。不过,文字中提到的部分书籍还是不错的。朋友们如有兴趣可以找来读读。
岁末,又到了盘点的时候。2010年,我不太能记得清楚自己读了多少书了。究其原因,一方面,人过中年,朋友们出书的越来越多。另外一个方面,也有出版社的朋友偶尔会寄一些书来,他们的目的,当然希望我有时间能说点什么。但,惭愧的是,因为精力有限,他们多数时候是所托非人了。
因为忙,这一年,手头正在进行的几家专栏基本都停了。倒是为香港《文汇报》和《华商报》副刊写了不少东西,一年下来,总有几十篇吧,多是随笔和杂感。在天涯和腾讯的专栏博客,更新也非常之慢。今年,开始为二十多岁时的荒唐和浪费惋惜。
这一年读书很多,记忆深刻的,主要包括三类书籍。
其一,历史类书籍。比较喜欢的有《革命逸史》和《国家记忆》。前者作者冯自由,是中山先生早年的小书童,十六岁就加入了同盟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族、民权、民生”这三民主义就出自他的笔下。《革命逸史》是一部资料性很强的史书,由于作者是国民党的元老,很多史料自然也是独家。
《国家记忆》则是一本图片资料式的厚书。这套书,由编者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数万张影像资料中摘取五百张历史照片辑录而成。影像内容,则主要出自抗战时期的美国通信兵之手。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在大洋彼岸沉睡了六十多年,现在被发掘出来,其意义可想而知。
关注这类书籍,主要还是想读点真正的历史。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我不是历史学者,读点真实的历史,是比较开心的事情。
其二,文学类书籍。记忆中有史景迁的《前朝梦忆》和刘春《一个人的诗歌史》系列。史景迁是美国历史学会主席、著名的汉学家。这本《前朝梦忆》,试图诠释明代大文人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众所周知,张岱多部作品都以“梦”命名(《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对人生冷暖、世事变迁的感慨,世人皆知。刘春生于七零后,他的《一个人的诗歌史》,主要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诗歌井喷大潮期间的人和事件。在他的笔下,张枣、顾城、北岛、柏桦等诗人的吃喝拉撒被一一罗列出来。作为一个曾经的“老”诗人,读这类文字,心里有发烫的感觉。
其三,继续关注时政类著作。首当其冲,认真读了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熊早年巴黎大学毕业。曾任《南风窗》杂志的欧洲主笔。2003年前后,我也曾投入时评写作之中,虽然时间不长,但也得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不少具有震撼力的社论都出自他的笔下。《重新发现社会》所倡导的,是对“社会”(或者说民间)的重新发现。有了民间的一潭活水,才有庙堂的活力与清正廉洁。这是熊培云写作的视角所在。
除了《重新发现社会》,杂文家廖保平的《打捞中国愤青》也值得一读。廖保平笔下的所谓愤青,其实是个比较狭义的概念。在愤青已成社会公害的今天,廖保平试图要当一个思想上的救赎者。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工作。这本书,个别地方或许比较激烈。但,良药苦口利于病,读者自然也应该理解作者这份苦心。
这一年买了两套旧书,一套是萧乾先生主编的“新编文史笔记丛书”,上海书店出版。这套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各地文史研究馆负责编选。虽然活儿干得比较粗糙,但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一部分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掌故,有一定的阅读价值。另外一套,则是“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建国初期,中华书局曾经陆续出版过几本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名人笔记,后来被收入“清代史料笔记丛刊”。2007年,中华书局重新整理相关旧作,出版完善了这套丛书。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庚子西狩丛谈》、《瓦德西拳乱笔记》等。对于史学爱好者而言,是一套入门的书籍。
另外,应诗人宋尾的邀请,2010年为《时代信报》的“好书榜·坏书榜”做过两期主持嘉宾。这份工作让我感觉,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红脸和黑脸的。作为读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