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vs热火录像: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老师俞樾是反对中医第一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40:24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老师俞樾是反对中医第一人

(2010-01-05 18:47:07)转载 标签:

书法

俞樾

传统书法

书法精品

书法艺术

文化




    俞樾(1821-1906)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俞平伯曾祖,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老师。

    俞樾是反对中医第一人。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曾先后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上海求志书院等。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俞樾平生勤奋治学,著作极丰,有《春在堂前书》,近五百卷。

    俞樾为清道光进士,官至河南学政,被罢官后侨居苏州,主讲紫阳书院。晚年又主讲杭州诂经精舍。他是晚清有影响的学者。他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的研究,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一生著述不倦,主要著述有《春在堂全书》、《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
    在俗小说方面的重要贡献是修改《三侠五义》,使这部小说得以广泛流传。赵景深在1956 年1月所作的《三侠五义》前言中说:《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出现于光绪五年(1879 )。1889 年俞樾初见此书,认为第一回狸猫换太子“殊涉不经”,便参考《宋史》和《默记》等加以删改;他还认为书中所叙不只三侠,“南侠、北侠、丁氏双侠、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人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就改名为《七侠五义》,与《三侠五义》并行流传。
  俞樾对小说的艺术研究也很精湛,赵景深又说:俞樾对于这书的评话特性也有极好的比喻:“事迹新奇,笔意酣恣,描写既细入毫芒,点染又曲中筋节。正如柳麻子说《武松打店》,初到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甏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精神百倍。如此笔墨,方许作评话小说;如此评话小说,方算得天地间另一种笔墨。”
  如果有人写一部《中国俗小说史》,不可不能提到俞樾。
    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6年),俞樾殿试中第十九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河南学政。咸丰五年(公元1856年)二月出棚考试,后御史曹泽弹劾他,言其出题试士,割裂经文,相传他曾出"王速出令反,国家将亡必有妖"等题目,因有犯上嫌故被革职回乡,以读书教育著书为生,并终生不仕。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春,时俞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因太平军攻克江南大营,于是曲园先生自苏州避战乱于新市镇居留半月。俞樾有个学生童米荪,居西庙前,在新市期间曾陪俞樾游览觉海寺,并对宋朝觉海禅寺《雷部火》(即雷书)轶闻予以考证。他在其著作《右台仙馆笔记》中曰:“吴兴德清新市镇觉海寺殿宇宏壮,唐时所建,巨材髹漆,积久剥落”,见倒书迹曰:“酉、候、李、约、攸、利、火、谢、均、思、通”十余字,与岳阳楼字大小一同积中,因曰:夹伐木于山者,其火队即则各刻其名以为别耳,凡记木必刻于木,本营建法,木在下故倒书,由是知仙之妄。”
  因觉海禅寺于宋朝时,雷震大雄宝殿,致使部份油漆剥落,显出酉、候、李、约等字,众人皆不识为何故,皆言雷神所书,数百年来无人能解释此事,俞樾认为系伐木人所刻,且有岳阳楼佐证,非神仙所为,从而破解了千古之谜。到了光绪中叶,俞樾又为新市题了《雄震仙潭》,书为隶书,雄健豪迈,镇人刻石榜于三贤宫墙上,今存新市镇政府。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镇人将仙潭文社更名为“仙潭书院”,以振文风,其时俞樾已辞一切教席,且年逾八旬,但他关怀桑梓,撰写《仙潭书院碑记》近八百字,并篆额,此碑尺幅160厘米×60厘米,质地大理石,原藏仙潭书院,1987年由德清县博物馆所收藏,碑文文笔朴实骨肉精深。俞樾还隶书《敬业乐群》匾额一方,悬于门厅上方,被定为校训,而当每月之朔望,俞樾曾亲临书院授课二次,传为佳话。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所题诗碑成为绝笔。这块由俞樾补书诗碑名擅当时,拓本流传甚广。  
  1907年2月5日,章太炎的老师、主持杭州诂经精舍31年之久的俞樾去世。

 





 
 
 
 








 


 


 

 博主链接(一)

从书法角度看“俞樾遗砚”
 



  《俞樾遗砚品赏》见于《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2006年11月15日第8版),文中称:“道光三十年立秋,刚刚考取翰林的俞樾得一抄手端砚,钟爱有加,遂书刻砚铭于砚周,以舒情励志。砚左侧铭刻‘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宽  曲园居士’,内侧篆刻‘功在桑梓’右侧及右边弧面分别铭款‘春在堂藏  俞樾’,‘道光三十年立秋荫甫俞樾书’并刻印章形方框‘荫甫’”。按以上引文,并看了附刊的“俞樾遗砚”照片,便可知所谓“俞樾遗砚”,其实是一件伪造之物。在此把辨伪的依据略述如下。
  一,该砚铭书迹与俞樾书法迥异。俞樾书法以隶书最擅长,他的隶书融合楷法,写得横平竖直,端凝朴茂。用笔平实凝重,笔画起止处大多呈方形,波磔雁尾不作显露,结体近于方整而多有变化,含蓄古朴,得汉隶《张迁碑》神韵。而“遗砚”上的字迹,隶书用笔轻滑,笔画纤细,而波磔雁尾显露。其中的“中”、“坤”二字的末笔竖画,因在收笔时昧于回锋,以致悬针之病笔显现,似出自初学隶书者之手。由此可知,“遗砚”上的字迹,绝非出自俞樾之手笔。
  二,由于造假者对俞樾“春在堂”由来的背景所知无多,遂使“遗砚”完全有悖客观事实。有关俞樾“春在堂”的由来,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记述详明。兹摘引如下:
  道光三十年,余中进士,保和殿复试获第一,人皆疑焉。后知其由湘乡相公(曾国藩),湘乡得余卷,极赏其文,……时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余首句云“花落春仍在”。湘乡深赏之,……同治四年,余在金陵,寓书于公,述及前句,且曰:“由今思之,蓬山乍到,风引仍回,洵符花落之谶矣。”然此来杜门撰述,已及八十卷。虽名山坛坫,万不敢望,而穷愁墨,倘有一字流传,或亦可言春在乎。此则无赖之语,聊以解嘲,因颜所居曰“春在堂”。他日见吾师,当请为书此三字也。
  从以上引文中可知,俞樾的 “春在堂”,旨在以志不忘曾国藩“极赏其文”的恩典;并可隐喻他罢官(“花落”)后专注著述 “倘有一字流传,或亦可言春在乎”的意愿。但从以上引文中可知俞樾的“春在堂”事在“同治四年”之后。因此,铭有所谓“春在堂藏,道光三十年立秋荫甫俞樾书”的“俞樾遗砚”也就必伪无疑了。                   (瓜瓞)

 

博主链接(二)

反对中医第一人——俞樾手书中药偏方一本!











    该书原为无锡已故著名老中医徐湘亭所藏并校注,为俞樾手书,信笔肆行,不似药方更似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