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衣间系列番号封面:大学精神之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3:52:35
近日,某重点高校学生在天涯发帖讨论当代大学现状,引发了网络围观和热议。热议的背后反映出的正是民众对中国大学的失望,记得梅贻琦于1931年12月3日到清华大学就职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时下中国各高校紧跟圈地运动,不缺圈地建高楼,但充斥着教书匠和念书匠背后的则是大师的缺乏。大师正离中国远去。没有精神的大楼是不可能滋养出大师的,或者说不适于大师生存。再如,如今大学衙门风气十足,官员热衷功名政绩,大讲排场和噱头,学生们急功近利正是当代大学的图景。

关于什么是大学精神,不可能有答案,不过并不能说这是一个伪问题,中国大学的迷路正是大学精神的缺失。本文以为大学精神不可没有独立、自由、批判三者。

纵观世界每一次变革无不是为追求独立,把人身从物中解放出来、打破人对土地的依附、打破思想中神性的束缚走向理性都莫不是如此。没有独立的精神就孕育不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换言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也都是具有独立精神的,不唯书,不唯上,唯科学真理。没有了独立精神,大学只不过是一个学部而已--一个完成社会化的场所和机构。大学和私塾,一个追求独立,一个只求继承,前者以书启发人们思考,后者以书扼杀人的活性。

当今大学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其高依附性造成的,大学与官场联系在一起,必然使先生联向官僚,学术联向政治。门生之风、裙带之风自然盛行,追求功名者也就趋之若鹜了。那么,大学分化出来的必要性也就完全没有了。

独立本质上说是一种自由,自由的本质不在于可以做什么恰在于可以不做什么。规则是不可以做什么,道德是应该做什么,自由处于二者之间,如果没有了自由,或者自由仅为少数人所有,必然造成规则的无限制侵入。行政未必是自由的扼杀者,除非行政体系培养出的是官僚和政客。试看,国内某些大学领导者一纸命令、一个红头文件就能让学生失声早已不是个例。陶行知在论述教育时,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教育培养出的应该是农产品--给其养料,涵养其生长;而不应该是工业品--通过机床打造出一个个相同的模件,可见自由的重要性。时下国内高校特别喜欢宣称其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但是试问培养方式都不与国际接轨又怎可能有国际化人才呢,还不是一个个的本土化人才。而且不少同学特别爱标榜其办学理念,殊不知以官僚管理为大学的理念只是符合了形式逻辑的正确性而已,再说理念的存在意义就是一面镜子,可是一方面理念高高在上,一方面学生没有批判各大学的自由,从理念的提出到现状的评价都仅仅是几个领导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消费品罢了。形而上自由的缺乏,自然是形而下学生的死气沉沉。

没有自由,自然也不可能有批判精神,批判的实质就是可以不认为对方是正确的自由,教材里常说的"批判继承"为何只见继承没见批判。官员垄断了批判权又缺乏自我批判的勇气,造成了从上到下的失真。发展,永远离不开批判和建构,批判的目的正是为建构指明方向,没有批判的继承只是"活在前人的阴影里"罢了,正如中国的学生从思想到价值观都不需要思考,因为前人都已经替后人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