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衣间内部设计:中日角力:1868至1945与钓鱼岛之争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0:12:57

中日角力:1868至1945与钓鱼岛之争

钓鱼岛, 中日, 角力 ——写在杨外长于河内会见前原诚司之际,并致所有关注钓鱼岛之争的爱国朋友们!
     一、契机1868
    186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个年份。这年日本结束了德川幕府(1603——1868)对日本皇权和政权的控制,政治开始趋于稳定。中国则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不含奕所谓“中兴四大名臣”)的主张与推动下,洋务运动(1861~1884)推进到第八个年头。这段时间,中国周边无战事,中国也因鸦片战争以后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以国门洞开、割地赔款为代价,屈辱地换来了与西方列强之间暂时的和平。国内方面:曾国藩的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1864年7月、11月,先后攻占“天京”(现江苏南京)、处死幼天王洪贵福。太平天国起义平定。四年后的1月,既1968年1月,李鸿章的淮军在江苏淮扬一带扑灭捻军。清政府迎来了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最宽松的恢复、发展时期。也正是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宽松氛围造成了满清朝廷的松懈与警惕。在满清朝廷歌舞升平的氛围中,一海之隔的九州列岛上,睦仁天皇正式登极,颁布“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的诏令,宣告日本开始走上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军国主义道路。

     二、琉球之失 偶然还是必然?

    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开始了亚洲第一次资本主义维新运动。日本一边致力于君主宪政的政治改革,一边向工业化强国迈进。在“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的鼓动下,边改革发展,边窥探相邻国家的动静。1871年11月27日,一个偶然事件给日本带来了机会。这年12月,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台湾,其中50余人被当地原住民杀害;次年日本公使来华换约,从邸报中得知此事,一面就此无理取闹,一面密报回国。清廷总理衙门“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的答复终于使这次原本不是机会的机会被日本抓住,日本政府抓住“化外”二字大做文章,声称日本原住民居住地不是清廷土地,于1874年1月在台湾琅峤登陆。同年9月,因战事不利,日本派大久保利为公使,就中日台湾战事展开停战谈判。此时中日双方实力对比悬殊很大,日本除无条件退兵,根本无望取得任何利益。但是,清政府内部保守派、激进派党争不停,相互攻讦,无法从根本上重视这次谈判,又在“泱泱大国”的心态作用下,答应对遇难的琉球船民家属予以“酌情抚恤”。10月,《北京专约》签订,居然把遇难的琉球船民遇害写成“日本国民遇害”,由此为日本占领琉球提供了依据。1879年4月,日本侵占琉球,更名为“冲绳”。结束了琉球先后作为独立王国、中国附属国家长达1200余年的历史。

     三、琉球的简史及历史地位

    琉球,《隋书》作“流求”,《元史》作“瑠求”。约于中国宋朝时立国,元末分裂为中山、山南和山北三国。公元1362年(明太祖洪武5年),明使杨戴分别册封三国国王,三国也向明朝政府上表称臣,成为明朝的藩属。1372年前后,中山统一琉球,受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按中国的典章制度隔年进贡,谨守臣节。1644年明朝灭亡,满清入主中原,琉球国王尚质上表请封,被清廷册封为琉球国中山王;康熙元年,改封琉球国王。此后百余年,琉球不断谴使进贡,历任琉球新王继位都要谴使入华请封,从未间断。

     四、琉球  悲剧? 启迪 ?

    琉球的灭亡,与其说是琉球自身的悲剧,毋宁说是满清朝廷的悲剧。这一悲剧的色彩浓厚,过程却令人啼笑皆非。从1871年,到1874年,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了3年,中国的洋务运动进行了13年。是日本改革的效率高于清廷,比清廷强大,还是不考虑时间、效率因素,日本当时的实力强于清廷?深挖一下那一时期的中日历史,会取得丰厚的回报。
    回顾琉球作为清廷附属国、后来成为日本一个县的那段历史,一个远比日本强大的清政府,输给当时尚未崛起的日本已是悲剧,外交上屡战屡败尤是悲剧中的悲剧。从1871年11月到1874年4月,围绕中日之间琉球展开的外交、军事角逐持续了两年有余。这两年又分为两个阶段,既“船民遇害”交涉阶段和围绕“置之化外,未便穷治”引起的台湾原住民住地归属权展开的角逐,琉球变为“冲绳”是双方角逐的结果。 在双方旷日持久的角逐中,日本上下一心,谋定而后动,清廷党争不断,小富既安。相形之下,“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箴言是那么的醒目。试想:如果没有“化外”二字,何来《北京专约》?没有《北京专约》的“琉球船民”写成“日本国民”,何来琉球变成冲绳的依据?再试想:如果自知谈判能力力所不逮,一开始就义正词严不容日本置喙,何来此后的种种疏漏?遗憾的是历史不容假设,假设对改变历史事实没有任何意义,其意义惟其供我们因假设而反思:造成清廷、日本双方心态截然不同的原因何在?钓鱼岛之争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吸取历史教训?清廷保守、激进两派的党争与目前主战、主和,拥毛、拥邓两派之间的争执,就后果而言,有没有相似危害?相比于日本人的处心积虑,我们能不能大大咧咧,等闲视之?应该如何看待日本从“化外”到“冲绳”角逐过程中的执着、狡猾与无赖?满清的“泱泱大国”心理与我们小看日本有无相似之处?满清的小富既安与我们的文过饰非有无共同之源?邸报随意乱放与吴建民“坚持韬光养晦100年”是否异曲同工?

    1868~1874,历史留给中华民族心理的不应只是伤疤,而应是久远的疼痛与自我的解析。——“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一点清人没有做到,以致于相似的悲剧得以持续延续——

     五、朝鲜——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剧痛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借机驻军朝鲜;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次年,日本趁机在朝鲜策动“开化党政变”(亦称甲申政变),12月推翻朝鲜保守派政权,开化党取而代之。12月6日,袁世凯平定叛乱;日军大举入朝。
    此次日本继图谋琉球之后,再度图谋朝鲜,“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海”是原因之一;经过11年的“维新”,国力大增是原因之二,朝鲜保守派、开化党之争是原因之三,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忙于应付、无暇兼顾附属国是原因之四。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清政府在《北京专约》签订前后一系列强国低能,软弱昏聩助长了日本的自信,放纵了日本进一步进行军事扩张的野心。

    1885年初,伊藤博文以全权大使的身份来华,就朝鲜问题与清政府谈判;不久《天津条约》签订,日本取得朝鲜半岛派兵权。这一权利的取得,标志着日本在朝鲜半岛拥有了与清政府的对等的“宗主”地位。同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为会办,协助醇亲王帮办军务。

    1894年初,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清政府出兵弹压,直隶总督叶士超、太原总兵聂士诚率兵入朝。日本以《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既《天津条约》,又称《朝鲜撤兵条约》)规定的、双方不得单独以军事手段干涉朝鲜事务为由,同期出兵朝鲜半岛,并背开清廷,连续提出强硬要求,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至25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立大院君李昰应为国王,令其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终于挑起了这场侵略战争。8月1日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

    如果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衰落的开端,甲午战争则是造成中国彻底走向衰落的决定性的一战。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尽管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中、英之间无论在政治体制、国家实力、现代化程度上,中国都落后于“大不列颠帝国”,而甲午战争则是在除政治体制外,综合国家实力、军事装备的规模、质量等因素是旗鼓相当,甚至略占上风的情况下,遭受的惨重失败。甲午战争的结果,巨大的战争赔款,不仅打击的不仅中国的国力,更严重挫伤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和民族尊严。从此,中国开始沦为一个连弹丸小国也敢于肆意妄为的半殖民地国家。与中国形成鲜明的对照,日本从经济方面形成了事实上的崛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成为近、现代史上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科技、军事强国,明治维新是前提,甲午战争则促成其崛起的物质起点。亚洲也从此结束“俄、中、英”三国共掌的时代,从事实上造就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日本军国主义强国。

    甲午战争失败的结果,中国领土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经济上赔款两亿五千万两白银,连同军舰等物资,日本获得了3亿5千万两白银的直接战争利益。而当时日本全年的财政收入只不过区区8000万两;从经济的角度看,至少为日本节省30年以上发展经济所必须的时间。这30年对日本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对中国来说,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只不过这种作用体现为与日本相反的方向。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在惨遭洗劫之后,被八国联军付之一炬… …

    总结甲午战争的失败,从心态上讲,很难以一言而蔽之。遥想叶志超、聂士诚出兵之际,电会日本公使这一相比战争结果的细枝末梢行为,因为恪守“诚信”,还是缺乏统筹、兵骄将狂招致的结果?“兵者,诡道也”,前者不知兵而统兵、拥兵,后者离心离德。眼下我们思维上尊儒信孟、墨守成规,现象上“政令不出中南海”,是否因简就陋、还是抱残守缺?无论借琉球之争,还是借鉴《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尤其是借鉴痛彻心脾的甲午战争,我们是否在剧痛与懊悔的同时,大有给大腿一刀,以提醒自己的时刻保持清醒,时刻居安思危的必要?发生在朝鲜半岛的这场战役,叶、聂二人所辖部队的军事装备,其先进性只强不弱,就战役本身的进程看,哪怕再坚持最后半个时辰,溃败的将是日军。一支军队的意志在重大时刻所产生的作用,居然决定了中日两国此后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谁敢说细节、小事、局部不会决定结果?谁敢说决定叶、聂二人作出错误判断的原因不是既夺帅,又夺志?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是否有必要从灵魂上经历一次全局到局部,再从局部到全局的,全面的精神、肉体的双重轮回?
     六、以史为鉴

    有网友批评我帖子写得过长,我已经有所意识,日俄战争、“九、一八”、“七七事变”这几段大家都熟悉历史暂且省略了。出于抛砖引玉的用意和回避敏感的必要,我也想就此打住。只是有些东西还得重申:整整115年过去了,钓鱼岛之争依然是两个民族之争,争夺的方式,也不外乎外交与军事,争夺的结果,也必是将双方民族意志、精神、素质的体现。我们无须限制自己的思维于中日之间,亦不可禁锢自己的思维于单纯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一域之中:一个强大的民族,其强大不在于比较任何敌人或对手,也不在于比较优劣得失后的喜怒哀乐,而在于埋头苦干,团结一心。琉球之失、甲午之败已经成为过去,于日本而言,处心积虑,厚颜无耻等等,你尽可以以道德的标准去鞭挞,甚至因占有道德的制高点而沾沾自喜。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永远没有道德这个概念!所谓的道德,只不过是匕首之外包裹的那幅地图,阴沟之上的那座宫殿,去其图,匕首终现,倒其屋,污淖无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借“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以阐发,善与恶譬如宽与严,进与退,思与随,言与行,长期与短期,全局与局部,偏左与偏右,团结与分裂,又当何如?琉球是悲剧,朝鲜半岛是悲剧,曾经的满州国也是悲剧。因日本而在中华大地及属地上上演的悲剧已经够多了,倘我辈哀之而不思之,思之而不得之,悲剧势必重演。如此悲剧,较之秦人而言,自又在秦人之下。言止于斯,忧思如故。望中华网诸君乃至所有炎黄子孙思之、戒之,有所得之。
中日角力:1868至1945与钓鱼岛之争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毛泽东与一九六二年古巴导弹危机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萃岚:毛泽东让世人为之倾倒的八个伟大之处!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萃岚:毛泽东让世人为之倾倒的八个伟大之处!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毛泽东让世人为之倾倒的八个伟大之处!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萃岚:毛泽东让世人为之倾倒的八个伟大之处!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解放军与西北王马步芳、马鸿逵的血腥较量!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高岗权力何以能迅速超越周恩来与刘少奇?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解密:毛泽东曾统战招降杜月笙等黑帮大佬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林彪四招害死徐海东:断氧断药不治疗不护理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台湾“国防部”低调解禁两岸对峙期战果真相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的十大笑话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人海战术 解放军士兵为何愿上战场不要命?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毛泽东、邓小平和周恩来为何没有授元帅军衔?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看看十大元帅是如何崇拜毛泽东的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中越王牌血战:越军一车一车的运送尸体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违令抗日:打响正规军抗日第一枪的名将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毛泽东为何重林彪轻刘伯承?四野歼灭百万蒋军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揭秘毛泽东谈“我们要感谢日本皇军”经过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中国历史上打仗最厉害的竟是文弱书生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布尔什维克取胜原因:鼓励前线士兵杀军官开小差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孙立人击败林彪 功高震主被蒋介石囚禁33年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三猛原则:林彪打仗常打胜战的几大狠招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 三猛原则: 林彪打仗常打胜战的几大狠招 - 军事史林 - 环球军事 - 环球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