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心机婊说说不带脏字:超常教育:一种新的标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17:00

超常教育:一种新的标高
    人们对天才教育(或超常、资优、精英等)的认识,如同“瞎子摸象”,有的人摸到了象腿,有的人摸到了象耳朵或象肚子等。由于各人摸的部位不同,对“象”的描述也就各不相同。就如看这秋天的落叶,有人感到压抑,有人感到诗意,有人会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季节已进入初冬,但在北京工业大学逸夫报告厅,分明是春天的气息,来自全国众多高校的专家学者汇集在一起,研讨“大学超常人才教育理念与模式”,一批长期从事超常教育实践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也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少年班到今天,中国大陆的超常教育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从“早出人才”的少年班模式走到今天“四个拓宽”(贺淑曼教授语:教育研究拓宽:从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多学科联手共建新理念;教育对象拓宽:从对少数超常儿童的教育到普通学生开发潜能的发展性教育;教育模式拓宽:从单一的少年班拓展到:特长班、创新班、连续班、课外兴趣班、技能发展班、夏(冬)令营等等;教育区域拓宽:为推进教育公平,我们应从大中城市向农村地区发展,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也能享受超常教育)。
    汇集专家的研究成果,可以清晰地看到,今天的超常教育已有了一种新的标高:从初始的“神童”培养走向“尊重个性差异,实施差异教学”,从仅仅关注“资优学生”发展为既关注“资优学生”,也关注普通学生潜能的开发。
在我看来,今天超常教育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所谓超常教育(资优教育),它是一种关注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一种优质教育。从对象上讲,它既有关注资优学生卓越发展的适性教育,也有普通学生潜能开发的发展性教育。从本质上来说,超常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倡导尊重个性差异,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创造力,实施创造力教育。从操作上来说,超常教育强调从统一规范走向更加注重个性发展,追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强调创造性人才的人格完善与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展。
    贺淑曼理事长在论坛上说:“教育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提升全民素质,二是为社会输送各种人才。有关信息说,我国对普通人才的需求已基本得到缓解和满足,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十分适切,我们渴望能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发现和发明,也期盼更多世界大奖及诺贝尔奖的到来。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也称天才、英才、精英、资优………等)已成为国际上势不可挡的教育思潮………”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林崇德先生说:“超常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创新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而创造性人才的根基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林崇德教授以他主持的跨文化比较课题中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中英两国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他大声疾呼: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将关系民族的前途命运,教育必须创新。
    林崇德先生从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创造性往往表现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期?”,林先生在分析了大量案例以后展现了各类人才的最佳创造年龄:
    各类人才 最佳创造年龄 各类人才 最佳创造年龄
    数学家 30-34 心理学家 30-39
    化学家 26-36 生理学家 35-39
    物理学家 30-34 作曲家 35-39
    哲学家 35-39 油画家 32-36
    发明家 25-29 诗人 25-29
    医学家 30-39 军事家 50-70
    植物学家 30-34 运动健将 30-34
    听着林先生的分析,我又油然想起了在苏曼教育国际发展中心看见的一份资料《英国——诺贝尔奖梦想者的天堂》,文中这样写道:
    创立于1901年的诺贝尔奖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有权威性的奖项之一。每年都会有上百位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和组织参加这个最高荣誉的奖项的激烈角逐。有幸获奖者不仅会终生享受这个桂冠带来的荣耀和光环,而且会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英国这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国家却诞生了100名诺贝尔获奖者,总排名为世界第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科学奖项,包括世界有名的青霉素发明者、DNA发现者等。科学的高峰向来令人望而生畏,可是为什么在这个小小的岛国上却有这么多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也许是因为英国严谨却富有弹性的教学方式,也许是因为这里的学生们从小就拥有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培养和造就了他们的个性和天赋……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Nation Master.com则有这样一组反映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排名15位的数据:
    1 United States 美国 270
    2 United Kingdom 英语 100
    3 Gemmany 德国 77
    4 France 法国 49
    5 Sweden 瑞典 30
    6 Switzerland 瑞士 22
    7 Netherlands 荷兰 15
    8 Italy 意大利 14
    9 Denmark 丹麦 13
    10 Japan 日本 12
    11 Austria 奥地利 11
    12 Canada 加拿大 10
    13 Belgium 比利时 9
    14 Norway 挪威 8
    15 Australia 澳大利亚 6
    为什么我们至今仍在遥望着诺贝尔奖?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却缺乏创造力?专家们认为: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高知识并不等于高创造。中央教科所华国栋研究员概括了创新人才的个性特征:
    (1)创新的动力,表现为人的不懈追求、自由性、主动性、好奇性、挑战性、求知欲、坚韧性等内在品质。
    (2)创新的观念条件,表现为思维的敏锐、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创性等主体特质。
    (3)创新能力的外在化,亦即创新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获取和利用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操作应用能力和一般创造技能等。
    创新人才一般具有鲜活的个性。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王通讯研究员则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关于“创造型人格的十大特征”的描述:
    (1)独立性强;
    (2)自信心强
    (3)敢于冒风险
    (4)具有好奇心
    (5)有理想抱负
    (6)不轻听他人意见
    (7)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
    (8)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
    (9)富有幽默感
    (10)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
    当我们认真地阅读并理解创新人才的个性特征以后,我们就不难发现了,我们的孩子们缺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更应该关注什么?我们的素质教育重点究竟应该何在?
    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其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加德纳提出了它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智能不是单一的,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八又二分之一以上各自独立的智能,只不过每个人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各不相同。
    (1)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音员都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智能。
    (2)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和电脑程序设计都都显示出很强的逻辑——数学智能。
    (3)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所表现的能力。
    (4)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人都是这方面的例证。
    (5)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具有这种智能的人包括作曲家、指挥家、乐师、音乐评论家、制造乐器者和善于领悟音乐的观众。
    (6)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成功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演员和政治家就是最好的例证。由于近来西方文化已经开始认识到心智与身体间的联系,并开始重视精通人际交往行为的重要价值。
    (7)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神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拥有高度的自我认识智能的典型特征。
    (8)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学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夫、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庭园设计师。
    加德纳认为“我们相信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智能的种类可能不同……,今天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式各样的智能和智能组合。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加德纳认为:如果某一个学生被鉴定出具有某种天赋,则需要有一个资优方案来帮助他发展这种天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倘若我们认同加德纳的理论,那我们是否更应该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金矿”,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又必须坚信“每个孩子的潜能是多元的”,因而,在孩子的培养与发展上,“卓越决不是一种形式”。
    中央教科所华国栋研究员大声疾呼,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实施差异教学。华国栋研究员深刻分析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各不相同的,而我国长期来“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漠视了学生的这种潜能差异,因而,实施“差异教学”将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华国栋研究员指出:所谓“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的主要观点是:
    (1)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间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内差异。
    (2)差异教学强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但不是消极适应,而是从个体的情况出发,促进其发展。
    (3)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将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来开发。
    (4)差异教学追求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但就班集体来说,学生必然是有差异的发展。
    从差异教学实施的角度,差异教学强调:
    (1)了解和测量学生的差异是差异教学的前提;学生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且是动态发展的;关注学生的优势和创新潜能。
    (2)教学目标既照顾差异但又对每个学生都应有挑战性。
    (3)课程内容多样且可选择,利用选修课程、模块课程、课程资源中心等形态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4)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适应学生不同需要,但又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优势方向转化。
    (5)教学中既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一些动态的分层分类的学习活动,又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将“同质分层”和“异质合作”相结合。
    (6)差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差异,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差异及学习过程、能力、方法的差异,提高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差异教学倡导多元评价,在考虑到一些共同的基本标准同时,应针对学生差异有些弹性;学生表达成果方式可以多样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聆听着专家们的研讨,来自一线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心潮澎湃,“尊重个性,实施差异教育”,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长期惘然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变得清晰,超常教育的路还漫长,但认识已有了一种新的标高,行动有了具体的方向,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超常教育的春天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