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现在有女朋友吗:中国科技大学大少年班成长记录(超常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2:06:12

1、少年大学生并不神秘,并不是神童;只要教育得法,条件合适,本人努力,大多数的少年都可以达到少年大学生那样的水平。

2、超常教育是指对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超越常规的教育,在中国习惯称之为神童教育,在欧美等国家通常都叫英才教育。经研究,对超常少儿进行的特殊开发教育,符合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重视,美国约有100所高校准许早慧少儿提前入学。

3、中国科大少年班已毕业700多名学生中,八成以上考取了国内外研究生,1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普通本科生。它还培养出中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1岁),最小的研究生(15岁),最年轻的博士(23岁),副教授(26岁)、教授(30岁)。少年班的优秀毕业生正在国内外著名学府、科研机构和经济领域中崭露头角,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并跨入世界超常教育的前列。

4、研究中发现,超常儿童的认知模式是以创造性、思维发达为特征,而且他们在抱负、求知欲、独立性和好胜心等方面优于一般儿童。

5、对多数人来说,少年天才就是神童,这是普通人渴望不可及的,然而记者连续跟踪采访发现,这些神童其实并不神,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才是他们成功的秘诀。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进入科大的神童有几个共同特点:即家庭教育比较好;早期教育开发得好,基本都上过幼儿园;学习习惯好,按时就寝;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家庭在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神童70%以上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其中父母是中小学教师的占多数,他们比一般的知识分子更懂得如何早期诱发,启迪智力。

6、在超常教育专家贺淑曼的眼里,神童的非凡表现并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培养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国科大副校长程艺说,所谓神童,坦率地讲,他们和普通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比别的孩子更早掌握了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才是最关键的。富有创造力、可塑性强是少年班学生的一大特点,这源于他们聪颖的天赋,更源于大学阶段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

7、谢彦波同学一面在家自学中学数学,一面却在小学的教室里认真地听算术课。直到他上大学的前夕,算术老师问他:你学了代数、几何,为什么还那么认真听我讲的小学加减法呢?小彦波诚恳地说,我还是要打好基础。自学中,他先学的是初中课程;到小学四年级时,开始自学高中数学;小学毕业时,学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部分内容。如今,他虽然跳过五年中学阶段进入大学,却并没有跳过中学课程的教材系列的任何阶段,只不过他花的时间短一些。干政考入少年班时13周岁,原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干政刚进初中时,感到小学知识学得不扎实,就利用课余时间,重新复习小学算术。初中二年级以后,他又重新补初中的数学、物理。他称这样叫加深加固。当时他已经可以自学高中课程,但他认为学习应该是台阶式,一级一级地上。到初三快毕业时,他把初中课程全都进行一次加固,才开始看高中的课本。说也奇怪,打好基础的威力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原来计划一个暑假看完的高中物理,10天就学了一遍。高中数学也在很短的时间里匆匆看了一遍就参加了少年班的招生考试。结果顺利被录取。1981年9月,他三年级结束,参加了赴美物理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以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这都是基础打得牢的好处。

8、绝大部分少年大学生,都是通过自学方法达到高中毕业文化程度。要自学,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是不行的。这并不是反对相互帮助和请教别人,只是想强调,首先要自己先动脑筋。看书或做习题,遇到问题总是先自己努力解决,有些问题想了两三遍还想不出,就做个记号继续往下看,或先做后面的习题,换换脑筋。过会儿,回过头再解决遗留问题,就往往比较顺利。张方同学说,学数学不能死记硬背公式,而是要靠自己不断地思考、演算和运用,弄懂原理,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9、独立思考和深入探求有相通的一面,但又不完全相同。独立思考讲的是不依赖别人,靠自己开动脑筋去学习;深入探求,虽然也讲他们独立地进行学习,但侧重点是讲他们在学习上不断地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一般同学做习题,最多是在解出后再加以总结,或多找几种解题方法。王凯宁可不同,他平时做习题,解出来之后并不算完,还要思索出题人是怎样出这道的。他发现很多习题之间有着联系,一道简单的题目改头换面,成了一道难题,其实规律却是一样的。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自己练习出一些题。他这样做,花的时间比做习题当然多得多,但是印象深刻,因为找到了一般规律,探求到了知识深处的奥妙。

10、少年大学生学习勤奋,但是并不是在拼体力、拼时间,而是科学地安排时间,注意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他们玩的时候,玩个够;一到学习的时候,就专心致志地学,时间抓得紧,谁来干扰,他们都会向他瞪白眼的。安排时间的最主要办法是制定计划。谢彦波在小学的时候就有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早上六点多起床,作十几分钟的体育活动,开始学习;上午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后,做完小学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时间就去玩玩;晚上自学一到两个小时的中学数学,八点半以后睡觉。订了计划,照着计划做。一天不完成计划,就觉得是个心事,总要补上。到了星期天或寒暑假,还要增加自学时间,有时要增加到一天五个小时。你可不要小看这每天一两个小时,就凭着这个计划,八九岁的孩子三年如一日,终于提前掌握了中学的知识而迈进大学校门。

11、如果谁上课不认真地听,而把加倍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复习、做作业上,那是直路不走走弯路,自找苦吃。干政同学,他讲究课前认真预习,课堂认真听讲,有重点地记笔记,课后认真整理、复习,及时消化。他说的预习包含两种内容,一种是一两天后要上的课,事先看一看;一种是下学期或更迟时候要讲课,提前翻翻。他认为,课前预习有助于听好课,预习时遇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课后复习消化,不仅是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是为了下一次听课打好基础。三个环节都不能忽视。课堂笔记只记老师讲的重点和自己一时没有听懂的内容,并且要记得快,不影响听课的思路。下课后,再用自己的话整理成提纲式的笔记,以便于后来复习。此外,要想上好45分钟,过好课间休息10分钟也很重要。

12、小干说学习应当以课本为中心,把主要精力放在老师讲的内容上,每天看完书、整理好笔记,再做习题,如还有多余的时间,才有重点地选一点与课本关系密切的参考书看一看。要注意研究各种学习方法,在遇到不同情况时,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方法。

13、肖兵不是神童,他之所以能考上科大少年班,是因为对他进行合理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内容并不在于让孩子记住多少具体的知识,而在于启发幼儿的各种能力、究理精神和求知欲望。应当把幼儿的兴趣、爱好作为培养能力的手段及时地加以引导。

14、张亚勤,生于山西太原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分别是大学和中学教师。5岁时父亲早逝,使他从小就养成独立自主、拼搏奋斗的习惯。虽然聪明早慧足以令他自豪,也使他受到了舆论界的不小关注,但他的母亲坚持主张不要把孩子捧得太高,一直拒绝记者对他进行采访。他虽然进了当时被舆论炒得很热的科大少年班,但却并不以天之骄子自居,而是象平常人一样生活和处事。

15、杰杰的早慧是培养孩子基本素质和自我发展素质的结果,是因材施教的结晶,他的童年、少年只有快乐进取的步伐,没有疲惫的情绪、沉重的负担。

16、少年班今天的成功,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应该是科大少年班这个独特的教学体制。目前在中国,每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起参加高考,可以说是最最公平的一种办法。但最公平的办法未必是对每个学生都是最好的。说实话,高中的最后一两年,大部分学生除了做题未必学到很多东西。国外的中学生不经历高考照样成就很多杰出人才。少年班学生能提前避开这种应试教育, 而在大学校园里自由地追求自己想学而且感兴趣的东西,绝对是一个优势!少年班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自由选系选课,早早打好基础参加科研,从很大程度上也是世界上很多最顶尖大学的教学理念。〈83届邵中博士体会〉

17、什么是少年班学生最大的优势?很多人会问少年班学生那么小生活能够自立吗?我说你们太低估少年班学生的智商和情商了。我个人认为,生活上的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洗衣服有那么难吗?有问题也不是跟年龄有关而是跟训练有关)。相反,少年班学生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能够早早离开家,一起独立地去闯,去学习,去生活,去奋斗。15-18岁是人一生中形成世界观最关键的时期。让这些少年学生在一起互相交流,竞争,探索生活的真谛,尝试失败,总结教训,要比让他们被父母牵着或被动地受世俗的影响要强得多。少年班的学生更自信,更单纯,更理性,更独立,更有雄心,也更有主见。少年班学生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到的最不轻易随大流,最具创新能力,和最具人格魅力的群体之一。〈83届邵中博士体会〉

18、有人喜欢把少年班叫成神童班。谁都知道这世界上真正的神童没有几个。少年班同学很聪明,但是说实话他们绝对不会比每年能考上北大科大清华的普通大学生们更聪明。我可以跟你们打赌,如果让他们读完高中跟普通大学生一块高考,他们中很多不一定能考上国内的最顶尖大学。我所看到的少年班校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早早地意识到光靠聪明是远远不够的。少年班可能是世界上最能让你知道你还不够聪明的地方之一,因为你周围的人个个都有比你强的地方。我相信所有少年班同学到毕业的时候,都会深深地意识到:只有勤奋踏实才能成功;小聪明远远比不过大聪明;成功需要你去认真地理性地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规划人生,给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且不懈地去为之奋斗;成功还需要你有一种不受外界诱惑及对事业追求的执着精神。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我对你们有个建议,希望你们以后不要用神童这个词;用这个词你们是在贬低少年班学生的刻苦勤奋!少年班学生今天的成就绝对不是靠他们的聪明,而是因为少年班这个独特的教学体制和少年班学生这段独有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形成的严谨治学,高度自信,不断努力的生活态度。〈83届邵中博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