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龙430和650哪个好:当代案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09:51

第十五专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例1:

黄河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生态问题

黄河许多支流在20世纪50、60年代水清鱼跃,而今却是河水浑浊、臭气熏天。日趋严重的黄河河水污染,导致民黄河生态系统严重破坏。50年代兰州市雁滩滩边遍布红柳、芦苇,栖息斑头雁、高原山鹑等十几种水鸟,如今这些鸟种已没有了综迹;60年代初,黄河甘肃段生长着花斑裸鲤、鲫鱼、赤眼鳟等40余种土著鱼,如今鱼类大大减少,有些已经绝迹。

2004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工业污染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产生出了包括COD(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挥发酚等在内的大量污染物。

2004年年初,黄河段包头遭遇空前严重的以挥发酚为代表的污染,挥发酚、氨氮等超标几倍到几十倍,造成这次黄河挥发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乌粱素海总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和包头。甘肃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现在每天仍有8000多立方米的酸性废水直排黄河,废水中铜、铅、锌、砷等重金属含量超出国家标准几十倍到上千倍。除工业污染外,生活污染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目前也呈现加重趋势,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同时,沿黄河的一些城市沿河乱堆、乱倒生活垃圾,加剧了黄河河段的污染。

(资料来源:肖敏等.《一本触目惊心的黄河“污染账”——黄河水资源污染见闻》,新华网宁夏频道.)

请分析:

1.谈谈这种现象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2.结合所学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谈谈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例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材料1: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根据“小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参照国际标准,提出小康社会可计量的有关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居民拥有的物质资料在满足温饱后还有节余,全体居民生活水平居于中等偏上水平;消费结构从生存需要开始转向享受和发展需要,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5以下;其它生活用品和文化服务支出比例上升;居住条件基本达到一户有一套住房;闲暇时间增多,每年能在国内旅游一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生活环境比较舒适、方便、有安全感;城乡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趋于缩小;第三产业有较大的发展,商店、公共设施和医疗、文化、教育设施增加;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大致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资料来源:尹继左.《小康社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2-3页.)

材料2: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国家统计局用综合评分方法进行测算,199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48%,2000年,为96%。到2000年,尚有三个指标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6元,实现85%;人均蛋白质摄取入量为75克,实现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实现80%。所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材料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还蕴含了十项具体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到2002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项指标也都可以完成。这十项指标是:(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2000年不变价格,下同)。2000年为6280元,按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倍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8840元。(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2000年为2253元,过去20年人均收入增长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按今后20年增长3.2倍测算,基本达到8000元的标志值,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将略有缩小。(4)恩格尔系数低于40%。2000年,我国这一系数为46%,近10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到201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将低于40%,2020年将进一步降到35%左右。(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2000年为19平方米。近10年年均增加0.5平方米,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向满足“住”和“行”的需要为主的转变期,到2020年城镇人均住房将超过30平方米。(6)城镇化率超过50%。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2%。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今后20年,我国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每年还会持续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将达到56%。(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2020年城镇居民计算机普及率为9.7%。考虑城乡人口分布、城乡家庭户均人口等因素,全国约为4.2%左右。1997——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并且呈现出加速提高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8)大学入学率20%以上。2000年为11%。随着科教兴国实施力度加大,高校继续扩招,今后一个时期,这一指标将快速提高,2005年达到15%,2020年可能达到25%。(9)每千人医生数2.8人以上。2000年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社区医疗服务加强,2020年将超过3人。(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将可超过95%。(资料来源:本书编写组.《党员干部学习十六大报告讲座》,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2.)

请分析:

1.通过这三组材料分析“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结合本身的实际畅谈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你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例3:

我国收入差距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198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例为2.17:1;2002年扩大到3.12:1;2004年,尽管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城乡比例仍在3:1以上。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还要大得多。

(2)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我国199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2.41倍,其中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0倍多;到2002年,最落后的西部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121元,而最发达的东部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822元,是最落后省份的5倍多。1995年,东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是西部地区的4.1倍;1998年,城镇居民收入最高地区广东省与较低地区甘肃省相差2.2倍多,超过了一般发达国家的水平。地区间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更为悬殊,1995年,东部乡镇企业总产值是西部的6.23倍,其中最高的山东省是最低的甘肃省的560.2倍;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最高地区上海与较低地区云南相差近4倍。

(3)阶层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一方面,我国农村还存在着不少的贫困地区,1999年,还有2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上,一些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十分贫困;城市里,随着下岗工人的增加,贫困人口仍在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百万富翁已超过400万户,千万富翁近千户,亿万富翁近百户。据统计,2002年全国收入最高的1%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总收入的6.1%,比199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最高的5%人群组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的近20%,比199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最高的10%人群组获得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的32%,比199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4)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据测算,1990年,行业最高与最低人均收入比为1.29:1;1995年达到2.23:1;1999年达到2.49:1;2002年为6.13:1。1994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分别比1993年增长35.8%和18%,而外资和私企的工资上升了140%;1990-1996年,国有、集体和其他单位(主要是股份制和三资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由1.36:1:1.78扩大为1.46:1:1.92。

(资料来源:贾华强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123-124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请分析:

1.造成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什么?

2.这些现象,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影响?应怎样克服?

例4:

高校的一些现象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目前在高校和大学生中出现一些现象:有的学校重视招生数量上的扩大,热衷于形式上的提高,忽视抓教育质量这些本质上的东西;有的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不协调;有的学校因管理不善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且诱发不稳定因素;有的学生言谈举止不文明、言而无信、考试作弊;等等。

请分析: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的大学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构建好和谐的大学?

2.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的大学中,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做?

案例5:

警惕“拉美陷阱”

80年代拉美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2%,人均GDP则是负增长0.9%,以被称为“失去的10年”,出现了世界经济的“拉美陷阱”。

大部分拉美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拉美许多国家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战略纷纷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主;各国政府集中资源和要素,重点和优先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并且巨额投资制造业。这期间他们实施了牺牲“三农”利益、扶持“幼稚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和一系列吸引外国资本向制造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工业年均增长8%以上,国民经济年均增长6.5%。到20世纪6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全面“起飞”,除个别国家外,拉美主要国家人均GDP一举突破1000美元大关,有的国家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在短短的十多年内,拉美国家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均GDP从400多美元一下提升到1000多美元,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

然而,“拉美奇迹”背后,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济与社会的畸形发展,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分配不公,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村移民陷入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动荡,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使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速下滑,进入80年代出现了持续的衰退。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拉美各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两轮经济改革。第一轮主要是改进进口替代工业化。其政策导向是从一般消费品进口替代为主转向耐用消费品和相关资本品进口替代为主,从吸纳外资直接投资为主转向吸纳外资信用贷款为主,从政府直接干预经济运行为主转向自由化市场调节为主,从本地区内部开放为主转向地区外世界性开放为主。第二轮改革的重点是以“后进口替代工业化”取代以往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所谓“后进口替代”就是以国外市场为导向的进口和出口相协调、外贸和内贸相协调、外向和内向相协调。其主要内容是以制成品加工为中心的对外贸易自由化、国民经济外向化和经济体制市场化。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或超越拉美国家经济增长型的传统发展观念、道路、模式和战略,使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与资源和环境、城乡以及区域发展、国内发展与国外发展等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全局性矛盾,非但没有破解反而不断扩大和激化。90年代后期,拉美地区经济严重恶化,无论是GDP,还是人均GDP的增速双双下跌。整个90年代,拉美国家GDP和人均GDP虽然略高于80年代,但远远低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奇迹”时期,以致使人们认为是“难以跳出的拉美陷阱”。

(资料来源:光明网,2005.)

请分析:

(1)什么是“拉美陷阱”?

(2)“拉美陷阱”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案例6: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深圳着力营造老百姓喜爱的和谐家园

家住梅林一村的黄太对记者说,她在梅林一村住了好些年了,周围环境干净整洁,文体设施也很齐全,每天都是开开心心、乐乐呵呵的,身子骨越来越硬朗。在深圳,像梅林一村这样温馨舒适、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社区还有许多座。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建设和谐深圳”为目标,着力为老百姓营造和谐温馨的居住家园的结果。

温馨之家:让外来工都能享受到家的温暖。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多。目前在深圳居住的1000多万人口中,户籍人口仅146万,其他都是劳务工和外来流动人口。劳务工的权益是否有保障,对建成“和谐深圳”至关重要。深圳市委市政府本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对数百万劳务工给予了特别的关爱。

出外打工的人最怕的就是生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劳务工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深圳市今年初出台了《深圳市劳务工合作医疗试点办法》,规定每名劳务工每月只需缴纳不到10元钱,就可以享受从门诊到住院的医疗保障。合作医疗试点一旦全面铺开,将使600万在深劳务工受益。

友爱之家:让党的关怀渗透到城市每个角落。社会治安好不好,关系到每个居住生活在深圳的人是否有安全感的问题。深圳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说:“社会治安搞不好,其他环境再好也等于零。人们没有安全感,谁还愿意来深圳居住,谁还敢来深圳发展?”为了给市民营造一个平安的“家”,尽管深圳对政府人员编制一减再减,但市委市政府还是作出决策:增加警察3000名。

对没钱在深圳打官司的,深圳有关部门会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几年来,深圳的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义务接待群众来访和解答法律咨询计24万人次;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逾万宗。2004年,全市受理法律援助案件达3978宗。

对没有工作的,给予再就业援助。深圳多年来一直在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并通过多层次的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能力。2004年,又推出了“关爱·自立”行动,并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就业需求和不同类型的失业人群量身定制援助方案。2004年和2005年,每年安排再就业资金7000万元。对生活有困难的,深圳能够提供保障的就尽量给予保障。为此,全市还开展了对于低保家庭的普查,建立了低保困难家庭的数据库。2004年全市共发放低保救济金2427.4万元。

和谐之家: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深圳的发展成果。为了让市民有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2004年,深圳共安排12.02亿元用于市政配套项目建设,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资达120亿元,是历年来最高的。深圳市城管局下属有13家市政公园,其中12家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深圳的各个公园成了市民最爱去的休闲场所。

为了给市民保障提供最基本的健康权,深圳这些年还逐年加大了对医院建设的投入。2003年,深圳投资4亿元兴建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加强疫情的信息化管理,投入2000万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疫情报告、分析视听化网络。同时,引入外资和民营资本建立大型医院,让外来劳务工感受尤深的,是子女就读问题。深圳外来劳务工子女有近40万人,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深圳各界为解决外来劳务工子女上学问题出谋划策,比如一般情况下小学一年级五六月份报名,9月份上学就可以了,但是深圳为了更好地摸清外来劳务工子女读书的情况,每年的3月份就开始报名了。40万外来劳务工子女都能享受9年义务教育,50%的人就近进入公办学校。2004年全市各项教育的投入达49亿元。

(资料来源:光明网,2006.)

请分析:

1.什么是“以人为本”?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案例7:

设“诚信档案”好

考试不诚信,高考难录取。教育部前不久宣布,以参加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违规事实及处理结果为主要内容的“考试诚信档案”,从今年起将记入高考考生电子档案并提供给有关高校,作为高校是否录取考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考生进行必要、善意的诚信考核,这种做法值得称道。

教育产品最终要输向社会,高考作为精英人才选拔,如果这些未来公民屡屡在最起码的诚信道德方面都不及格,这不但是教育的失败,更会增加诸多社会灾难和不安定因素,因此,注重诚信等品德考核应是一种教育必然。道德考核是自古以来的教育追求。高考将诚信记录作为是否录取的重要依据,让学生在不同的 “诚信分值”面前得到不同的评判结果,这种权威性、关键性评价能督促学生提高道德意识,向上向善,慎独养德。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共识,而要想具有良性精神生态和愉悦指数,就要注重“精神美容整容”、“精神桑拿浴”,摒弃污浊、低劣、低级趣味,崇尚高尚、诚信、温文尔雅。在干部考考评、公民个人年终考评,乃至各种就业机会的考评中,人们都很讲究德能绩勤,注重诚信做人,所以,教育部强调诚信,也是与社会规则的认同、接轨,优化德育教育,优化德育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相吻合的。

注重诚信等道德考核还是一种世界教育趋势。道德考核已成为很多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生录取的共同要求,比如在美国,虽然其主流社会道德观与我们有差异,但他们的“实践成绩”、“社区服务成绩”等都有个人道德素质和人格评介成绩,促进学生道德自律。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措施有涉嫌侵犯学生人权的嫌疑。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学生是应有自己的权益,但这种权益是建立在社会道德规则基础上的,个性的下位规则应该服从社会道德的上位规则,过分强调个性权益,那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和私欲膨胀,甚至会导致礼乐崩坏,人性恶化,行之不远,社会上,有些人将诚信视为笑谈就是证明。

一个良性和谐的社会应该使道德高尚者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较高回报率,因此,基于这种社会基础,弘扬善良美德,不仅仅是对传统美德的呼唤,更是社会大教育的终极目的:注重每位公民心理的健康与心态的和谐,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资料来源:光明网,2006.)

请分析: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为什么要讲求诚信?

2.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做到诚信?你认为怎样建立我院大学生的“诚信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