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供电局官网:关爱生命,健康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50:28
                                  关爱生命,健康成长
                                                                                                                          --------《走进纸与笔的世界》生命教育教学随笔

  记得刚刚担任《生命教育》这一陌生的学科时,开始不知如何教起,孩子们无教材,自己又无教参,真的觉得老虎吃天----无处下手。后来在杜朗口教学模式的学习中,我从中受到启发,把学到的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二年级《走进纸与笔的世界》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先用故事《本与笔的对话》引入,故事的大概内容是:一天夜里,月亮姐姐慢慢升了起来,照亮了小明的房间,这时在屋子里的角落里小明的笔和本在哭泣着聊天,原来是本只用了10页,铅笔只用了一少部分,就被小明丢在了角落里。说不定哪天就被小明丢在垃圾桶里。它们看着正在熟睡的小明说道:“小明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我们舍不得离开这个家,请你好好保管和使用我们好吗?”

  孩子们听完这个故事,我问谁想说点什么?他们瞪着圆圆的眼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觉得没话可说,我仔细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片刻,有一位男生说,老师他们为什么会说话呢?有的说小明把没用完的纸和笔扔了,妈妈可以再给他买新的;有的说小明家太有钱了,不然他就不会扔掉没用完的学习用品了;有的说小明不喜欢可以扔掉再买新的呗;有的说他家是不是开文具店的,想用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哎呀!现在的孩子真是生活条件太好了,怎么就没觉得那本与笔扔了怪可惜的呢?

  这时我在用心的想:怎样才能使孩子们认识到本与笔的珍贵呢?于是我说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你从故事当中感觉到小明对待本和笔的行为如何?有位女生举起小手说:“没用完的本和笔太可怜了,小明不应该把他们丢掉。”在这位女生的带动下,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争着要发言:有的指责小明的做法是不对的;有的说本和笔付出了那么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们不应该浪费;有的说如果我们的学习用品没有用完就丢弃,就等于抛弃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有的说爷爷、奶奶小时候上学很节俭,那时买不起本和笔,只能用小棒、瓷片在土地上画、写;有的说爸爸、妈妈小时候非常珍惜自己的学习用品,本的正面用完了还可以用背面,有时用铅笔写完了,再用橡皮擦掉再写,一直用到不能用了为止。铅笔也用到不能用了,才舍得放弃一顶点的小笔头······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小女孩,从文具盒里拿出一支铅笔,长度只有2厘米,举起来,大家看了,表示出不同的表情:有的歪着脑袋,用瞧不起的眼神斜着看;有的说你真抠,这么一点点铅笔头还不扔掉,要是我呀,早就把它扔到垃圾箱里了;有的说,瞧!你真会过,边说边拿出自己的长铅笔炫耀,看我的铅笔多长!······你一言我一语,说的这位女孩请无奈。

  就在这时,我灵机一动,请大家安静,现在每人拿出你最短的铅笔,孩子们打开文具盒,开始寻找,不少同学也跟着拿出了尖尖的铅笔,长度在5厘米内的有5个学生,我问这么短的小铅笔为什么没有丢掉?手拿最短的铅笔的孩子说:“我的学习用品不是风刮来的,而是妈妈用在饭店里打工挣的钱给我买的。妈妈打工很辛苦,每天都是早上很早给我做饭,晚上很晚才下班回家。我非常爱妈妈,所以我要珍惜学习用品,从不浪费本和笔,不乱撕纸。如果我们不节约,就会有更多的树木失去生命,没有了树木,我们的环境就会变的很不好,塑料笔被丢弃,也会污染环境,这些都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关爱生命健康成长的人。”话音刚落,孩子们的掌声响起一片,看我们班的这位同学真是一位节约小明星!、

从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认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启发,老师的话不多,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去想,用语言表达,用行动去做。这样打破了我以往的教学方法,以前,当学生说不出来时,我总是不放心,有时牵着他们走,有时直接告诉他们,就是放不开手,这样没有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挖掘不出孩子的学习潜力。

 所以,在新课改的教学活动中,我边教边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从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的启发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散他们的思维,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思维达到更深一层的理解,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01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