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记牛肉汤加盟多少钱: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46:29
                                    中学阶段,一般在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其中,初中在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为少年期;高中在十五六岁到十七八岁,为青年初期。总称青少年期或青春发育期。这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各年龄发展阶段中的最佳时期,故称人生的黄金时期。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为语文学习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一)中学生生理发展的特征

中学生在生理的发展上处于青春发育期。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生长发育高峰期,一次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另一次就是青春发育期。一般说来,女生从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男生从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正处于这一阶段。青春发育期生理上变化多端,发展迅猛,主要有包括体形、内脏和性在内的三大变化。

1.身体外形剧变

由于内分泌的发育,四五年之内,少男少女们的身体外形发生急剧变化,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加速增长,骨架粗大,肌肉壮实,外形、外貌以及外部行为动作也随之变化。特别是,身子突然窜高,每年可长6~8厘米,甚至10~11厘米;体重迅速增加,每年可增5~6公斤,甚至8~10公斤。

2.体内机能增强

人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各种机能在青春发育期迅速增强,逐步趋向成熟。中学生心脏的发育,从心脏形体、恒定性、血压、脉搏等指标变化来看,日渐接近成人,大致在20岁以后趋向稳定。12岁前后开始肺发育得又快又好,男生到十七八岁,女生到十六七岁,肺活量可以达到或接近成人。肌肉发达,骨骼增粗。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脑的重量和容积12岁时已经接近成人,十三四岁时脑已基本成熟,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分明,神经元细胞也完善化和复杂化,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几近成人,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平衡,到十六七岁后则能协调一致,第二信号系统逐步占据优势,并在概括与调节作用上显著发展。

3.性的发育成熟

人体内部发育成熟最晚的部分是性的器官与机能。性的成熟则标志着人体全部器官接近全部发育成熟。中学时期是人的性成熟最快的关键阶段。少男少女们到了青春发育期性的器官与机能便迅速发育成熟,性发育的外部表现“第二性征”逐步凸现,性的成熟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重大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是大人了。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中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的金色年华。专家认为,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等四个特点。而从教育(www.21blue.com)(www.21blue.com)与发展的视角审察,中学生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两大特征。

1.智力飞跃发展

身体的迅速发育,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迅速发展,为心理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中学生各科知识的学习因此得到有力的促进。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内机能的增强,社会实践的增加,在小学的基础上,中学生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在内的言语必然得到很大的发展。言语(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势必促进思维的发展,促进智力的开发。有关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思维开始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步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思维日趋成熟。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力的发展,促进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同步发展,使整个智力水平都得到飞跃式的提高。

2.个性逐步形成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中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个性心理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意识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世界观是个性意识倾向性的集中表现,反映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由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一般说来,萌芽于小学初中衔接时期,初步形成于高中阶段。当然,它还不成熟,也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与此同时,青少年进入“心理断乳期”,力图摆脱成人的关照和约束,独立支配自己;也出现心理“闭锁性”,除了知心朋友以外,一般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就总体而言,中学生是朝气蓬勃,天真活泼,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

(周庆元 选自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教育(www.21blue.com)(www.21blue.com)心理研究》)

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中学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中学生生活经历的日趋丰富复杂,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语文学习活动泛化

如果说,小学语文学习基本上是课堂的学习,学校和家庭的学习,那么,中学语文学习的范畴就已经大大地延伸,逐渐趋社会化,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课本之外,举凡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招牌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是值得他们广泛深入学习的生动教材,成为他们涉猎和探求的对象;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已经远远超出课堂范围,比如: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座谈会、主题班会,文娱晚会、时事报告会,模拟法庭,模拟记者招待会;办墙报、板报、小报、手抄报;写周记、日记、书信、观察笔记、调查访问记乃至进行文艺创作等。“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泛化,给中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智力背景,使他们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一部无比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语文能力的训练有了一个大显身手的英雄用武之地。

(二)学科学习兴趣分化

中小学生对于不同学科学习兴趣的分化,有的从小学高年级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学则日趋明显。中学生群体中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呈现出日益分明的差异性。虽然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强化,越来越爱学语文,甚至立志终身从事语文工作,但是,这类学生却为数不多;而主要的、带倾向性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甚至出现偏科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一,学科爱好表现个人差异,随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偏爱某些科目而冷淡某些科目,似乎是难于避免的心态。其二,课程增加,学习负担加重,使中学生不可能还像小学时那样将主要兴趣集中于语文学习。其三,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日渐形成,使他们对语文教学现状逐步感到不满,兴趣下降,有的甚至把学习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其四,“重理轻文”等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使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但是,据对中学12门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语文占“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2位,占“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第8位,这说明从总体来看,中学生还是喜欢语文课的。语文学习理应受到学生和整个社会的重视。有一位学生说:“说我不爱语文吧,可我是爱看文章的,甚至连小弟的小学语文课本也愿意看;说我爱学语文吧,可上语文课我总不爱听讲。”由此看来,学生不喜欢的并非语文学科,而是某些语文课。只要努力改进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分化庶几可望得到遏制。

(三)抽象思维训练强化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思维。语言和思维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为用、相伴相依的过程。语文学习本身就是思维训练。青少年言语的飞速发展,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准备了充足的条件;青少年言语发展的迫切需求,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促使这种思维训练强化。首先,与小学阶段相比,小学语文学习虽然也抓阅读、说话和作文,但从整体教学要求和全部教学过程来看,它更多的是强调识字、写字、解词、造句、默读、背诵等,比较偏重于识记;而中学语文学习则提高了层次,强调正确领会词句含义,理解文章脉络层次,把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能写比较复杂的各类常用文章。中学阶段比较系统的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并进行能力训练,这就在识记的基础上大大加重了抽象思维的分量。其次,从心理发展来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反映在语文学习上则是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明显加强。追踪、观察学生听课的表现不难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逐渐变得不爱喊叫,由浮露的活跃转向冷静的沉思,实际上是思维训练在向深层拓进。

(周庆元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教育(www.21blue.com)(www.21blue.com)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