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西尼萨:平视对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28:18

平视对方

北京 周毅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17日   04 版)

    面对一个你熟悉的人,或者在茫茫人海中不经意间遇到一个陌生人,你习惯于仰视、俯视还是平视对方?有时候,这是一个问题。

    比如说,多年前,朋友介绍我去给一位来自亚洲X国、刚刚到北京工作的Y先生辅导汉语。但愿不是因为我过于敏感——我发现,当我们谈话的时候,他一直把玩、揉搓着我的名片,并最终把名片弄成了一小团垃圾。言谈间,他的态度不是对待一位老师那样的尊重,也不是对待一位初次见面的朋友那样的礼貌。大概是因为他觉得他的国家比中国要发达一些,或者是因为他觉得他所在的公司比较有名、他在公司的职位比较高,反正,他的语气和态度中流露出的是一种优越感。那是一种“俯视”的角度,让坐在他对面的人非常不舒服。所以,当他问我是否可以尽快开始每周两次的辅导的时候,我礼貌但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对不起……

    这只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发生的一个无伤大雅的小故事。问题在于,当某一国的多数人都习惯于仰视、俯视甚至敌视另一个人、另一群人甚至另一国的时候,这个问题就相当严重了。

    最近的例子是,相隔不到3年,中国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日本发生了“3·11”大地震。在这两次破坏力极大的地震发生时、发生后,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发生了很多显现出人性光辉、令人感动的事情。但是,同时发生的另一些事情,却让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忧虑。

    因为我的工作与互联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我所获取的许多信息都是从网络上得来的。当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后,我在国内的网络论坛上看到过一些幸灾乐祸的帖子和言论。我实在不愿意重复那些让人脸红的语句。

    时间倒回到3年前,当中国发生“5·12”汶川大地震时,在日本的网络上,是否也有这样幸灾乐祸的言论?因为不懂日语、看不到日本人的帖子,所以我不敢妄下断语。

    那些言论中暗含的,是一种深深的敌意。这样的敌意,我不想、可能也没有能力分析它产生的历史原因、必然还是偶然,我只想说,它肯定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观点。那些言论所体现的,是人性的弱点,是人性中丑陋的一面。

    不说“与人为善”、“以德报怨”这样的古训,只说“将心比心”,我们就会明白:当任何人的家园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请不要幸灾乐祸。因为,他们正在遭受的不幸,你可能也曾经遭受,或者不可避免地也将遭受。

    在互联网络上,在新闻媒体上,我还看到过另外一种言论现象:不顾事实、不加分析甄别,毫不节制地夸赞和抬高对方、贬损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当日本“3·11”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有人马上开始盛赞日本的国民素质是如何如何的高,秩序是如何如何的井然,政府反应是如何如何的快捷有力。当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危机愈演愈烈的时候,因为出现“碘盐可以防核辐射”这样的谣传,中国一些城市一度出现了抢购食盐的风潮,虽然“抢盐”风潮只持续了极短时间,但有人借题发挥,发表了很多失之偏颇的言论。这些言论的主题思想是:与日本人相比,中国人素质低下。

    可是,这并非事实,或者说并非事实的全部。比如说抢购,据报道,地震发生后,远在东京的超市,货架上的食品也被抢购一空。当东京自来水中发现放射性物质,政府宣布“婴幼儿不宜饮用自来水”的时候,民众对政府公布的数据半信半疑,不仅受灾地域“一水难求”,连远在几百公里外的大阪等“安全地带”,市民也开始疯狂抢购、囤积瓶装水。在地震发生仅半年之后的8月下旬,当新出产的大米中发现放射性物质铯的时候,许多日本人不是也开始囤积往年出产的陈米为主食吗?

    罗列这些,笔者并不是刻意要说明日本人的素质高低,而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面对突发事件,人在第一时间的某些应激反应,是不能用高低对错来衡量评说的;一两个偶发事件,也不能被视作一个人乃至国人素质高下评判的充分条件。

    上述种种,盖因发表言论者失去了观察对方应有的平视角度。盲目自大,于是你习惯于俯视对方;盲目自卑,你只能身不由己地仰视对方。人与人交往,国与国交往,都应该多一些平视的角度,少一些俯视、仰视甚至敌视。

    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对方,也不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放正了观察日本的角度,当“抢盐”、“抢水”、“囤米”这样的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就不会得出“中国人素质不如日本人高”的草率结论。同理,如果摆正了观察中国的角度,当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的时候,“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在日本就会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