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6怎么设置麦克风:外报:中国需要自信从容"心理平视"的国际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34:33
2011年02月19日 10:42:3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中新网2月18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8日刊出署名文章说,用仰视和俯视的比喻,已不足以描绘或概括今天中国人的国际观及其复杂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崛起期的中国人依然不能与世界产生真正的心理平视。今天和未来的中国,需要与世界产生真正的心理平视;而心理平视的基础,则是准确定位自己之下的自信与从容。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作为一个集体,在国际观这一问题上的有着漫长而艰难的心路历程。所谓漫长,乃因为自有中国以及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经历,就有了中国的国际观,其历程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并走向未来;而所谓艰难,则是指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中国和中国人的国际观一直处于艰难的调适之中,以致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崛起的今天,这个问题会被再次提到我们的面前。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际观都与这个国家的阶段性自身处境有关。以这一观点来看,中国人的国际观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汉唐盛世后国力鼎盛时期的国际观;二、从清末衰败到二十一世纪初重新崛起期的国际观;三、二十一世纪初重新崛起及之后的国际观。
这样的划分不是任意的,而是以建基于国力之上的民众和知识界的集体心理为基本依据。
以这样的眼光来看,汉唐盛世后国力鼎盛期的中国人的国际观,基本是“泱泱大国,四方来朝”。作为世界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中国,既自信又盲目,甚至还带有一丝“高贵下的愚昧”。其实,无论是自信还是盲目,甚至是“高贵下的愚昧”,其间只有一步之遥,但其本质却是缺乏民众集体的精神洗礼和思想启蒙。
因此,虽然汉唐盛世间,中国人对外族的心理、态度和做法有着许多平等的成分,但那或出于偶然,或源于“不自觉的清醒”,其本质仍是“未经雕琢的玉器”,亦即未经精神洗礼和思想启蒙的开化过程。这种未经开化的精神世界,导致我们的先辈无论在国力鼎盛还是衰败期,都无法表现出一种真正的从容,并与世界(无论它是比我们弱还是强)产生一种真正的心理平视。
我之所以强调真正的心理平视,是因为物理平视相对比较容易,它可见之于人的身高,也可见之于物质水平的高低。而只要一个人稍有修养,那么高个子可以在矮个子前面弯腰,有钱人可以为穷人做许多施舍,但如果没有内心真正的修炼,那未见得是一种真正的平视;而矮个子和穷人若没有真正的自信,不但面对高个子和富人时会有所不爽,而且一旦处境改变,也会“人一阔,脸就变”。
上述第二阶段,亦即从清末衰败到二十一世纪初重新崛起期中国人的国际观,集中折射了由于中国处境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如果说,鼎盛期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心态是“泱泱大国,四方来朝”,那么衰败期的中国人(尤其是其中的知识界)则呈现出集体的焦虑、浮躁和骚动,其背后的本质依然是未经思想启蒙进程的盲目,一如汉唐鼎盛时期的“高贵下的愚昧”。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科技与政治的拿来主义,还是因不同意识形态的救国之道而导致的同室操戈,抑或是“超英赶美”心态之下的盲动,直到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间对西方的学习、追赶,都有许多“理不清,剪还乱”的复杂心理。
这种复杂心理中无疑有着许多正面、合理的因素,但也正因未经系统的梳理,所以有着许多就连主事者自己也不能完全理清的情绪和盲点。从洋务运动开始就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全盘西化”的争论,直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一些非常深刻的盲点。
搜索更多国际观 平视 的新闻
外媒:俄领导人将继续视察南千岛群岛
外媒:日本菅直人政权前景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