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科技厅项目公示:话题作文“学会平视”导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01:48
话题作文“学会平视”导写 (2010-04-27 14:57:00)转载 标签:

哲理

罗西

市俗

外物

孙中山

教育

分类: 作文讲座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对待外物、他人或自己时,有不同的视觉方式:平视、仰视、俯视和斜视。仰视太长,脖子会累,眼睛会朦胧,看不到远方,必然不会走得很豪迈;俯视是先占居高位,天长日久,就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有时会从高处跌下;斜视,关闭了交流的门阀,最不可取。只有平视是我们要面对世界的一种最好的视觉方式,它能使我们看得更真切,正确认识世界和自己;它善待一切,最为和谐,是做人、做学问的一种品德、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请以“学会平视”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语破的】

    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竹林。

 

    【素材超市】

    1、哲学家罗西说:“学会平视权威,你会变得气宇轩昂,即高贵;学会平视乞丐,你会变得神情温和,即善良。” 培根说:“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

    2、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中国体育代表的情景:接受脑瘫足球队赠送的球队签名的足球后,在一只足球上为足球队题词签名;观看游泳训练间隙,在泳池边同运动员们亲切交谈,一一询问训练和生活情况;为轮椅篮球队分组比赛开球,“轻轻将篮球抛起”;和智障残疾人一起做比萨饼、包饺子;坐在残疾人中间,兴致勃勃地和他们一起动手做中国结;和残疾人朋友们一道唱起歌来…… 此情此景,我们感到的是总书记平易近人,对残疾人平等相待。一言以蔽之:平视。  (戴炳炎《平视》)

    3、2006年6月,浪琴表邀请林志玲到西安宣传,与当地100多位经销商一起吃饭,当一桌一桌的经销商走到台上,和林志玲合照、握手时,身高174公分又穿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总共蹲了八十多次。

   4、平视是世界的需要,国与国平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平的世界。平视是社会的需要,人与人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平视是自我的需要,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朱华贤《平视》)

   5、人需要平视。这不仅仅因为我们的双眼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也不仅仅因为我们平直地投射目光符合自然习惯,更是因为我们有着平凡的身份、平正的良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思想、平静的心情。平视,需要良心的端庄与正直;平视,需要情感的纯洁与高尚;平视,需要识见的广博与深邃;平视,需要分寸的准确与合理。平视他人,我们便拥有了真诚牢固的友谊;平视他国,我们便有了平等合作的国际关系;平视他族,我们便有了世界大同的宽广胸襟。平视者不自高、不自傲,不自卑、不自鄙,平平常常守着道德防线,平平稳稳走着人生大道,平平和和唱着和谐之歌。(霜刃《仰视•俯视•平视》)

 

   【思路突破】

    思路设计一:平视是一种真诚、纯洁的人生态度。

    因为平视,在伟人面前,我们尽现自信;因为平视,在弱小面前,我们尽现平等;因为平视,在朋友面前,我们尽现信任;因为平视,在困难面前,我们尽现抗争;因为平视,在爱情面前,我们尽现尊重;因为平视,在生活面前,我们尽现真诚;因为平视,在生命面前,我们尽现韧性。用平视的目光,去看待人生,我们会活出自己的天性、率真和美丽。

   思路设计二:平视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具体体现。

   真正的平视应该是平等的、相互的,是精神共同在场的双向流动。它表现为人与人,人与世界间的相互敞开、接纳、承认和包容。它超越了给予与被给予,支配和被支配的狭隘,它拒绝疏离、控制和虚伪,呼唤理解、沟通与真诚。让我们的眼睛平视一些,人与人之间就和谐一些。

   思路设计三:平视是自我的需要,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平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平视,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平视,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平视,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思路设计四:平视能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客观公正认识事物。

   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以偏概全、是非不分,盲目自大、盲目自卑,往往都源于不能“平视”。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唯有“平视”,我们才能科学比较,才能高瞻远瞩,观察入微,才能把市俗偏见拒之门外,把真情实况尽收眼底。

    思路设计五:平视也要有高度,有眼光,要站在一个恰当的高度平视。

   不同有的人有不同的平视高度,同一个人站在不同的高度其平视高度也会不同,重要的是我们要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能站在人生的一个高度平视自己,平视别人和外物。

 

   【精品走廊】

                                        学会平视

                                               李隆汉

    人生在世,既不必以自卑自贱的心态去仰视别人,也不宜以自视甚高的心态去俯视别人,学会平视,平视自己、也平视别人,才是最恰当最具亲和力的社交“视角”。

   惯于仰视别人者,在卑微和惶恐中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营营碌碌、心力交瘁,何苦来着!反之,以俯视他人为能事者,则热衷于居高临下、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往往看不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两种人在“视角”上的偏差,致使其对人对己的看法变形失实,不能正确对待。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他们缺乏丰厚的人格底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平视自己,即是不卑不亢地立身处世。天下之难,最难的是摆正自己。人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太低;而在春风得意之际,又往往自视甚高,以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君不见,有些人一旦小有成就,原本好端端的一双眼睛便挪位到额头上,从此“视觉”异化,平视功能丧失,到哪都摆出一副鹤立鸡群的架势,势利得很。宋代有位名臣叫赵抃,此公为人耿直,为官清正,从不以其官位自傲。他告老还乡时曾赋诗明志:“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平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意思是,你们不要以为我是什么大官,我其实就是当年出身在柯村的赵四郎啊!那些惯于在俯视他人的得意中生活的人,比照一下赵老夫子乐于平视自己的嘉言懿行,能不汗颜?

   平视他人,意味着自爱自重,不妄自菲薄。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据传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一张便条: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张大总督看过守门人递进的便条,面有不悦,提笔在条上批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丁焉敢称兄弟?”守门人将条子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迅即在便条上书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门人又将条子传进总督府,张之洞看后“啊”了一声,连声说:“请!请!请!”孙中山不愧是孙中山,地位卑微时便敢于平视权贵,着实有胆有识。我们周围的不少人一见达官贵人,便情不自禁地躬背屈膝作仰视状,宜不羞愧!国人是该学学孙中山,什么时候面对权贵也敢挺脸抬头学会平视,才算是在真正意义上“站起来了”。走笔至此,不能不提到大名鼎鼎的罗斯福。罗斯福下肢瘫痪,却以其赫赫政绩赢得美国惟一的蝉联四届总统的殊荣。此公气质谦和,平等待人,像一位兄长和朋友。有人说,罗斯福能把国王当普通人看待,而把普通人当国王看待,但国王和普通人都因此而爱戴他。有鉴于此,我们身边的公仆、明星、富翁们是否也可屈尊向“罗斯福同志”学习,平视百姓、平视社会,从而造就自己的人格魅力。

    平视,是一个人高尚的情操、卓越的学识之自然流露。一个人只有敢于且乐于平视,才能面对皇亲国戚不会自惭形秽低声下气,面对贩夫走卒不会颐指气使神气活现。在繁华的都市里,如果我们穿着草鞋微笑着平视一切,则堪称文明时代的文明人。

                                                  (选自《智慧泉》)

    评析:

    本文说理透彻,材料丰富,取材广泛,正反开阖,做到了:古今联系,上下五千年;中外结合,纵横十万里。例举孙中山平视张之洞、罗斯福总统待人一视同仁的例子,阐明了平视他人,意味着自爱自重、不妄自菲薄和平视百姓、平视社会,从而造就自己的人格魅力的道理。启示着我们:学会平视,平视自己、也平视别人,才是最恰当最具亲和力的社交“视角”。    

 

                                       学会平视

                                              玄承东

    也许是因为个子小,我不喜欢站着和别人说话。虽然“站着说话腰不痛”,可时间长了,脖子会发酸。最好的办法是找个地方坐下来说。

    坐下来说,双方的视线在一个水平上,心理和生理的压力都会减轻许多。每当这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哲学家罗西的论点“学会平视权威,你会变得气宇轩昂,即高贵。”

    罗西讲这话的时候,对权威可能还是心存仰慕,否则他为什么不倒过来说?“学会平视乞丐,你会变得神情温和,即善良。”我想他大概没有受到过佛家思想的影响。佛家说“众生一切平等”。所以应该平视的不仅仅是权威,而是一切生命。

    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见到的是仰视、俯视、斜视,很少见到平视。

年轻的时候,一位朋友到报社来,见我坐在沙发上和领导聊天,大为惊讶:“你怎么能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平起平坐?”我反问:“你的意思我得低三下四?”

    我知道,朋友的疑问是国人最常见的心态。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造成了极其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国度,连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盖多大的房子、坐几匹马拉的车,都有严格的界限。稍有差池就会大难临头,没准还要搭上身家性命。而等级森严的恶果,就是鲁迅先生为之痛心不已的国民劣根性:“卑怯与贪婪”。

    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人们是不是变得更加贪婪我不敢妄加评论,但“卑怯”的弊病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看看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场里场外”,奴颜卑乞与侠肝义胆、逆来顺受与挺身而出、见风使舵与仗义执言,天平总是朝哪个方向严重倾斜?稍稍有些社会阅历的人自会得出结论。

    其实,在罗西提出“平视权威”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已经亮出了“气宇轩昂”的招数。2000多年前,亚圣孟子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那意思再明显不过:跟王公贵族讲道理的时候要藐视他,别看他一副高大威猛的样子。不过既已身居“圣”位,虽说是“亚”,也决非我等芸芸众生可比。在“大人”面前说话,做到“平视”已属不易,敢于“藐之”者,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就是多喝了几瓶二锅头———“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

    如果说,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欧洲大陆的情况下,“学会平视”依然需要胆识和信念的话,那么在我们这里,“学会平视”需要的担当无疑更加沉重。平视权威或许被称作狂妄,平视领导或许被称作放肆,平视富贵或许被称作蛮横……平视的结果不一定会使你变得“气宇轩昂”,更大的可能是“狼狈不堪”。这时,“高贵”与“低贱”之间何止一步之遥?干脆就是一回事。于是,为“谦虚”见、为“恭敬”见、为“小不忍则乱大谋”见、为少一些“蔑视”、“歧视”、“轻视”见,许多人不得不选择“仰视”,哪怕“仰”得脖梗僵硬、颈椎变形,头脑发晕。

    一般来说,“仰”得时间久了,总想“俯”一阵。有人一旦到了经常“视”的那个地位,立马会变得“高瞻远瞩”,巴不能所有的部下以同样的目光仰视他,敢平视者当属大逆不道。按照医学的观点,这叫“心理补偿机制”。如鲁迅先生所说:奴才一旦当上主子,那是比主子还主子的。当然,对于一个从来不知道平视为何物的人,除非当了皇帝,将永远在俯仰中痛苦地挣扎。

    平视的基础是人格的平等,是对彼此之间人生价值的认定。不管你富甲一方还是身无分文,不管你位居高官还是一介平民,不管你春风得意还是穷困潦倒。虽然平等的要求只能来自弱者,但只要学会平视,坚持平视,“你就会变得气宇轩昂。”哪怕沦落到无家可归,也断断不受嗟来之食。

    学会平视,也许会失去很多仰望的东西,但至少保持了人格的尊严。

    学会平视,也许会遗漏很多俯瞰的景色,但至少坚守了心灵的纯净。

    抬起头,挺直腰板,微笑着平视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会看到同样尊重的目光。

                                    (选自《甘肃日报》)

   评析:

   平视能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客观公正认识事物。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以偏概全、是非不分,盲目自大、盲目自卑,往往都源于不能“平视”。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唯有“平视”,我们才能科学比较,才能高瞻远瞩,观察入微,才能把市俗偏见拒之门外,把真情实况尽收眼底。

   平视也要有高度,有眼光,要站在一个恰当的高度平视。不同有的人有不同的平视高度,同一个人站在不同的高度其平视高度也会不同,重要的是我们要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能站在人生的一个高度平视自己,平视别人和外物。

 

                     (此文发表于《语文导刊(高考版)》2010,第14期)

分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