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刺2014总决赛第五场:爱欲正见: 神圣而永恒的性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03:16

                        神圣而永恒的性爱

作者:石海军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罗摩衍那》是一部在印度产生广泛影响的大史诗,这部史诗的作者是传说中的蚁垤仙人,他用输洛迦体创作了罗摩的故事。关于输洛迦体的由来,《罗摩衍那》讲述了一段离奇的故事,说是蚁垤仙人在无边的树林里自由自在地走动,看到一对麻鹬安然地、静悄悄地正在交欢,但忽然间,一个名叫尼沙陀的凶狠的猎人将其中的一只公麻鹬射杀而死,母麻鹬看到自己的配偶被杀死,她伤心地在地上来回翻滚,悲鸣声凄惨动人。仙人见此情景,心生悲悯,并谴责猎人说:“你永远不会,尼沙陀!享盛名获得善果,一双麻鹬耽乐交欢,你竞杀死其中一只!”蚁垤仙人当时沉浸于悲伤之中,并没有发现自己创造了一种诗的韵律,只是在反复的回味之中,他才发现他在无意中创造了朗朗上口的输洛迦韵律。
    不过,我们在此感兴趣的并不是输洛迦体,而是蚁垤仙人为什么会对交欢中的麻鹬忽然被射杀而死这样的事产生那么悲痛的感情呢?印度人历来主张不杀生,所以杀死麻鹬本身就是一种罪过,而杀死正在交欢的麻鹬更使蚁垤仙人不能忍受,这是因为在古印度人看来性爱是最为神圣的事情,交欢中的麻鹬代表的不仅是欢乐,而且是神圣,尼沙陀一箭下去,是将蚁垤仙人心目中的欢乐和神圣一起杀死了。
    《故事海》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是印度古代有个著名的国王名叫般度,他有两位妻子,一位名叫贡蒂,另一位名叫玛德利。般度幸福快乐,嗜好打猎。有一次,他用箭射死了一位名叫金陀罗的牟尼(仙人)。当时这位牟尼化身为鹿,正在与妻子交欢。牟尼在奄奄一息之际,诅咒般度说:“你轻率鲁莽,杀死了我。你也会跟我一样,在与妻子交欢时死去。”般度受到诅咒后,心怀恐惧,抛弃欲乐,在二位王后陪伴下,住在清静的净修林。即使在那里,有一次,在咒语的驱使下,他突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人,与妻子玛德利交欢,结果死去了。
    这个故事更为奇特的是,仙人与他的妻子化身为鹿在进行交媾,它的用意似乎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将人的性爱活动动物化,这样或许能够享受到更为本能的性爱方面的快乐,当人化身为动物时,其性爱行为随之也变成了一种动物行为;二是借动物的交配使性爱神圣化、自然化,在动物界,交配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行为了,人化身为动物,其性爱也显得更合乎天经地义了;般度王之所以受到诅咒,是因为他侵犯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我们在印度古代雕塑中,经常发现动物交配或是人与动物交配的情景,比如,人与马或是与羊等动物交媾的场景,这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常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从古印度人的思维习性上看,这似乎并没有什么不雅观之处。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把是把性爱推向了极端,表现的是一种极其异常的性行为,但从人、神、动物的关系上来看,既然人与神之间会发生爱恋或性爱行为,那么,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行为也不是不可以理解;如果说前者是从精神的角度使得性爱变得高雅,后者则是从潜在的心理上通过动物而将性爱本能化了。它表现的恰恰是性爱的永恒性。 

  《那伽交尾》,belur寺庙雕塑,公元11-12世纪那伽在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中是半人半蛇的精灵。
      印度宗教思想认为,人在睡眠和性爱行为中精神处于真正的放松状态,人的本质在这种状态之中能够得到最为充分的展示,也就是说,人在这两种状态之中最接近于本真。这种说法生动地体现于佛教故事之中,即那伽(蛇)虽可变形为人,但在睡眠或性行为中,那伽就现出了原形。这类故事的深刻意义在于,人在本能中最容易表现出其本质来,而这种本能不可避免地要与动物体发生联系。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种人头马身或人身马头的形象,名叫多紧那罗,其字面含义就是“人乎”?人在精神上向往神的境界,但在本能上又是动物,人的特性不仅体现于神,而且也体现于动物。在印度古代仪式中,人常常披上动物的面具;而在神话中,也常常把动物想象成人。远古时代,人与动物生活在一起,常常有意识地将动物作为自然的隐喻来表达他们关于人及其性爱的认识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