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电影公司:【引用】青海瞿昙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2:16:01
青海瞿昙寺  

2011-07-08 07:21:05



 

 瞿昙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背依罗汉山,面临瞿昙河,北傍松花顶,南望照碑山,是一组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群。自明洪武年间创建迄今,已历600多个春秋。这座寺,以雄浑古朴、文物珍贵和拥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巨幅彩色壁画驰名西北,被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等民族景仰为佛教圣地,迢迢远来,进香朝拜;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花儿盛会区之一。



 



 



 



 



 


 

 



 

瞿昙寺坐落在略成正方形的城堡内。土城名为“新城”。寺占新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从山门起的的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宫殿式建筑,两侧建有御碑亭、护法殿、壁画廊、左右小经堂、四座镇煞佛塔、大小钟鼓楼。这些形制各异的殿堂,错落有致,气势宏伟。



 



 



 



 



 



 



 

据说,瞿昙寺创始人三罗喇嘛选择这块圣地时,罗汉山松柏参天,瞿昙河畔杨柳荫浓,一泓清泉流于石山,水光接天,明彻半壁。三罗面对灵地,歇杖憩息。临行时忘携禅杖,回去取时,禅杖已在泉边扎根生长,后来就成为象征高?的珍珠树。寺的正门叫山门,宽三间,面积150平方米。在前院左右两侧分布着两座御碑亭,藏语叫“四门碑亭”。院西侧还建有金刚殿,他是前、中院的分界和过道,十分幽雅。



 



 



 



 



 



 



 



 

公元1392年,朱元璋派兵到青海北部一带追剿元兵残部,当地藏族人不明情况也跟着乱跑,形成混乱局面,三罗喇嘛凭借声望写信招抚,是藏族部众归顺了明王朝,这件事不仅使得青海地区结束了改朝换代造成的混乱局面,也使得朱元璋认识到了以三罗喇嘛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和在青海地区的作用和地位。公元1393年,三罗喇嘛去南京进贡并请求对他的寺院给予护持和赐名,其实在当时来说就是一座小小的佛堂而已,可是朱元璋却欣然答应,并且下令拨款建寺,这就是瞿昙寺得名的由来。

  瞿昙的意思是释迦牟尼的族姓,释迦牟尼原名乔答摩.悉达多,是佛教创始人。瞿昙寺始建于139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保存的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自建寺以来,得到明王朝历代皇帝的高度重视,明13代皇帝中就有7位皇帝为瞿昙寺下达敕谕,颁给金、银、象牙图章及封西天佛子大国师等。瞿昙寺创建于明洪二十五年(1392年),开创者三罗喇嘛桑杰扎西,明朝受封西宁僧纲司都纲,是西宁卫的宗教首领。该寺的创建及后来的扩建,都得到明王朝的大刀扶持,明太祖朱元璋书匾赐名“瞿昙寺”,以后历代亦多次赐匾额、修佛堂、立碑记、封国师、赐印诰,影响颇大。

  瞿昙寺原属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寺院,明末格鲁派崛起后,改宗格鲁派,出现了智合仓、卓仓曼巴仓、卓仓居巴仓三个转世活佛系统。其中智合仓以该寺开创者海喇嘛为第一世,成为该寺寺主。实际智合仓的转世系统始于康熙年间受封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的班觉丹增。二世罗桑丹具尼玛、三世噶丹增嘉措、四世罗桑噶桑嘉措曾先后担任搭尔寺第三十六任、五十六任、七十六任法台。卓仓曼巴仓、卓仓居巴仓系统的罗桑贡却尼玛和噶扎西嘉措,曾任搭尔寺曼巴扎仓第十五任堪布和塔尔寺居巴仓第三十九任堪布及五十任法台。历史上瞿昙寺曾领属十三寺。

  瞿昙寺兴于明朝,清中叶后渐衰。1949年前寺僧六十余人。1958年后,瞿昙寺成为全省被保留的十一座藏传寺院之一,“文革”期间关闭,1980年重新开放瞿昙寺是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是一座明代汉式宫廷建筑风格的古寺,整个寺院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气势宏伟。瞿昙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全寺共有三个院落,建筑布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由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护法殿、三世殿以及左右回廊、钟鼓楼等主要建筑组成。

  中院和后院周匝廊庑;沿着中轴线序列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侧对称建有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配殿、香趣塔和大钟楼、大鼓楼等。其中,前区基本呈汉地佛寺“伽蓝七堂”格局。后区巍峨壮丽,冠于全寺的隆国殿,两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还有造型端庄的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峙左右,则明显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两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楼(体仁阁)、武楼(弘义阁)的布局意象,堪称明清北京故宫的“活化石”。

  其中,瞿昙寺殿(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宝光殿(建于明永乐十六年)、隆国殿(建于明宣德二年)为该寺主体建筑,共有瓦房27间,其它殿堂10座,共有瓦房、楼房、平房68间,长廊145间,昂欠3处,一处为瞿昙寺昂房,计有楼房28间,平房22间,马棚8间,草房9间;一处为药草台寺昂房,计有楼房29间,马棚40间,草房6间,另吉哇昂有平房49 间,总计430余间。全寺建筑共占地41.36亩,整个布局和殿堂的飞檐、斗拱、画栋、藻井等具有明代宫殿风格。该寺厢廊壁画约400平方米,技法纯熟,有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其内容除反映佛陀本生、业绩等宗教题材外,也有反映历代皇帝扶植瞿昙寺和该寺上层人物进京的内容。 

  解放后,瞿昙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除原来的僧舍19院 197间减少为6院66间外,其它近400间殿堂建筑完好。明清时期,瞿昙寺管辖瞿昙寺沟、峰堆沟、马哈拉沟、高店沟、观音堂沟、双塔沟、虎狼沟等7条沟(当地称为“海子”)。清初,当地有“七份佛差,三份县差”之说,即农民纳差十分,先给寺院七分,后给县府三分,可见寺院收民粮之多。清雍正年间,因罗卜藏丹津事件株连,清朝取消佛差,命“粮入大仓,民归县”。瞿昙寺遂购买附近土地近5000亩出租给农民,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



 



 



 



 



 



 



 

  据乐都县委统战部统计资料,1954年,该寺公众占有水地38.5亩,山地37亩,私人占有山地19.7亩,旱地8.5亩,”合计水地38.55亩,山地56.7亩,旱地8.5亩。另有树林9处,计29.7亩,成材树木3600棵,油房水磨各1座、马1匹、骡2头、牛3头、羊13只、猪4头。另外有黄金36 两,白银5000两,白洋2100块,作为高利贷或经商资金。1958 年时。土地达144.8亩(内私人土地40.5亩),马、牛共51头,房68间,长廊145间,昂欠3处,一处为瞿昙寺昂房,计有楼房28间,平房22间,马棚8间,草房9间;一处为药草台寺昂房,计有楼房29间,马棚40间,草房6间,另吉哇昂有平房49 间,总计430余间。全寺建筑共占地41.36亩,整个布局和殿堂的飞檐、斗拱、画栋、藻井等具有明代宫殿风格。



 



 



 



 

  寺内现存明代汉藏文对照御制碑,明清匾额十块、明宣德二年铸造的青铜巨钟一口、香炉三鼎、明钹、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以及明清统治者所赐金印、象牙印、景泰蓝花瓶等许多珍贵文物。

  该寺厢廊壁画约400平方米,技法纯熟,有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其内容除反映佛陀本生、业绩等宗教题材外,也有反映历代皇帝扶植瞿昙寺和该寺上层人物进京的内容。

该寺珍藏的明清文物十分丰富。如明朝皇帝所赐御碑,明清时十多方匾额,御制的金印、象牙印、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明宣德青铜巨钟。特别是该寺内近800平方米的壁画,在国内藏传佛教壁画中是历史最久的遗存。画廊壁画面积370多平方米,描述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的生平经历,用矿石颜料绘成,历经500多年风雨,至今仍鲜丽夺目。壁画技法高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分布在隆国殿、宝光殿、瞿昙寺殿和大钟鼓楼的是明代作品,其他小殿堂内为清代作品。

  



 



 



 



 



 



 



 瞿昙寺存有明代的五通御碑,还有明清时代的十方匾额,这些碑匾有的还是汉藏文字合壁,除了史料价值,书法艺术水平也不容忽视。这座寺院的后钟楼悬挂着一口宣德青铜钟,这口高约1.8米,口宽约1.5米,重达1吨有余的巨钟,钟声悠扬,传说可远飘到三十里外的巴燕镇,藏族群众中有条谚语:“角仓(指瞿昙寺)的钟响,巴燕的马惊!”就是这么来的。  

瞿昙寺现存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象背云鼓”了。那是一只石雕卧像,背上托起木雕的叠云,叠云架起一面真鼓。石象高约1米,周5.3米。石象回首顾盼,鼻卷莲花。那神态似乎在告诉人们:云中的鼓声如雷,大雨将至了。瞿昙寺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青海省第二大胜迹,也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里风景幽雅,山水宜人,寺院依山傍水,总体布局为一长方形,占地1.5公顷。虽历经600余年,该寺古风犹在,被誉为“乐都小故宫”。

 

  瞿昙寺是一座喇嘛教寺院。据寺碑记载:明代以前,在乐都县南山坳里背山面水的地方就建有庙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因寺院主三罗藏拥护明朝,朱元璋皇帝御赐题为“瞿昙”的金匾。从此,这座庙宇便定名“瞿昙”。 十五世纪初的明永乐年间,朱棣皇帝又赐三罗藏之侄班丹藏卜“顶净觉宏济大师”头衔,令其主持寺院,提高了寺院地位。经明朝洪熙、宣德两代的扩建,使瞿昙寺有了较大的规模。

  寺院建筑基本采用汉式庙宇形制,高低错落,气势雄伟。 金刚殿是前中后殿的分界和过道,面积约110平方米,采用梁柱结构,不施斗栱。瞿昙殿居中院前部,面积为170平方米,平面布局。前设有比较深的半敞式抱厦三间,而其他三面则为封闭式回廊,是比较典型的喇嘛寺院的格局。宝光殿居中院后部,面积约400平方米,左、右、后三面砌砖墙,四面围明廊。隆国殿在后院,又名大持金刚殿,和瞿昙寺殿、宝光殿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是全寺最高大壮丽的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殿前设有带罩壁式栏杆的敞式平台,四周皆设明廊。 瞿昙寺的四角有香趣塔四座,塔高9米,长、宽各约5米。半壁式画廊从金刚殿左右两侧起,分经大小钟楼和鼓楼,直连隆国殿两侧,形成环抱之势。画廊共有50余间,面积近400平方米,其中28间布满了巨幅彩色壁画,堪称寺内最为珍贵的艺术品,它是用连环画的方式描绘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场面宏大,画艺精湛,为瞿昙寺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