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私人医院医师收入:不会念经来讲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59:08
我不是比丘,研习了点 佛学,想把自己的一点觉悟浅浅地讲给有缘人。当然我不是大道之人,没有布施教化的菩萨慈悲心,谈谈自己的认识,当你在阅读时,能在这个繁闹的世界上有一刻宁静,我便足矣心愿。
    人们把《金刚经》和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称为释儒道三家宝典。我就从《金刚经》讲起吧。
    《金刚经》全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其探讨解脱生命困惑的大智慧,被奉为“佛门的智慧之母”。从《金刚经》来看,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从发“成佛”的心愿开始,然后是降伏虚妄之心,再后是达到清净之心,再后就是证得涅磐,心不再迷茫,彻底没有了烦恼。助人脱离苦难,没有烦恼,这就是《金刚经》,或者说是佛法的目的。
     如现在的心理医生,也就是只解决个别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一种上千年的哲学思想,能够影响成千上万的人,我感觉有识之人都应该学习学习这部佛经。能够直接针对烦恼和欲望的“心灵鸡汤”。
    先解释点名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金刚--最坚、最明、最利的法宝,比喻不容易被破坏,纯明而不染,无比锐利,能破种种烦恼。《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般若--奇妙智慧之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波罗蜜--原来意思是到彼岸,比喻能让凡夫离开生死的此岸,渡过烦恼苦难之河,到达解脱的圣人的彼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经--原来指写在棕榈树叶上的佛法,以线连贯起来,就不会被风吹散了。经就是贯穿连系的意思,能使得佛法永住,更加有利于芸芸众生。。。。。《至于般若有的三个层次,波罗蜜的方法有六种或者说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以后再与有缘人说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主要说了什么呢?从如何发无上菩提开始,就是如何修正成佛,就是象我们经常比喻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然比喻的不恰当。要下决心成就无上智慧,无上大道,即发愿成佛。从结构上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围绕须菩提的问题,首先发无上菩提心者,须先“降服其心”,以“离相伏心”之道,洗净四相杂念,行六度时应“无住住心”。其实也说明人人可以成佛的平等性。佛陀回答了如何发成佛之心,如何排除心的杂念,成佛之路如何走,怎么降服修行中的妄念等。这部佛法是要解决“心”的问题,学佛就是修心。
    所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形成的基本看法和生活态度。幸福与否,如鱼儿饮水,冷暖自知。佛经上的名言“人生是苦”。佛教说苦,不是消极厌世,而是为了解脱痛苦,化苦为乐。也就是说佛法修行就是怎么样正确对待痛苦,消除产生痛苦的根源。释迦牟尼经过艰苦修行,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实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劝众生学习朴素的精神,入世普渡众生。利他人也是利自己,越了利他人就是越在否定自我、小我,超越自我。只有不断的积累善行,才会越来越接近圆满。小我、自我就有不安的心,经常会莫名其妙的催生烦恼,而无我、超我就是能以不变应万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坦荡荡。学佛修行先要“出世”,但要从“入世”入手,修行“入世”还是为了“出世”。虽然真正成佛的人并不多见,但是学佛修行,可以改变人生的际遇。比如做事会专注,待人接物会心平气和,人生不再随波逐流,在世俗名利中能够主导把握自己。其实佛法是成佛之法,也是看破红尘之法。佛学上说:不要被红尘所迷,看破红尘的最好的方法是勇敢地面对。六祖惠能如是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修行佛学也是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人的慧根不同,觉悟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比如一苹果掉下来砸在头上,一般人会--倒霉、疼痛甚至咒骂,而牛顿却悟出了万有引力。渐悟是修行的过程,也是必须的。如神秀的揭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有质变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做豁然开朗状---顿悟,但必须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顿悟,也就能达到惠能六祖的揭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学上说,所有法都是佛法,所有法就是名法,所有法都是非法。释迦牟尼在开悟后,他的老师燃灯古佛问他:“我教你佛法了吗?”,释迦牟尼回答:“您什么也没有说”。是啊,一切法都是名称上叫做法的,其实哪有法呢。知其意忘其言。还是那句话:你懂了就懂了,你记住了,说明你还是不懂。
    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