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服装博士:回顾历史股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38:48

.股灾概述

股灾(The Stock Market Disaster)是股市灾害或股市灾难的简称。它是指股市内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某个偶然因素影响,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巨大动荡,并造成巨大损失的异常经济现象。股灾不同于一般的股市波动,也有别于一般的股市风险。一般来说,股灾具有以下特点:
①突发性。每次股灾,几乎都有一个突发性暴跌阶段。
②破坏性。股灾毁灭的不是一个百万富翁、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家银行,而是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使股市丧失所有的功能。一次股灾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超过火灾、洪灾或强烈地震的经济损失,甚至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
③联动性。一是经济链条上的联动性,股灾会加剧金融、经济危机。二是区域上的联动性,一些主要股市发性股灾,将会导致区域性或世界性股市暴跌。
④不确定性。股灾表现为股票市值剧减,使注入股市的很大一部分资金化为乌有;股灾会加重经济衰退,工商企业倒闭破产,也间接波及银行,使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在股市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股灾导致股市投资机会减少,会促使资金外流,引发货币贬值,也冲击着金融市场。
从1720 年世界第一次股灾发生算起,几乎每一个有股市的国家或地区都发生过股灾。1720 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和英国南海股灾是世界上发生最早的股灾;1929 年和1987 年都起源于美国的股灾,是波及范围最广的世界性股灾;日本、台湾和香港是世界上股灾发生最频繁的国家或地区之一;包含股灾在内的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表现出汇市与股市轮番暴跌的特点。
总之,股灾会从多个方面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例如,1929年美国股灾,首先受冲击的就是金融市场。美国倒闭破产的银行,从1929年的659家增至1931年的2294家,从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混乱状态。股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巨大。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灾的发生往往是经济衰退的开始。股灾引起人们对经济前景极度悲观,导致投资锐减,社会总需求下降,生产停滞,国民收入减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1929年股灾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国私人投资由1929年的160亿美元减至1933年的3.4亿美元,工业生产1933年比1929年下降了50%,国民收入由1929年的878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402亿美元,下降54.22%。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又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法国、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下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之中。

2.引发股灾的原因

2.1直接原因
股灾后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理论,主要认为股灾成因包括:程式交易、股价过高、市场上流动资金不足 (illiquidity)和羊群心理。
(1)最多人认同的理论是股灾由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引起。程式交易用电脑程式实时计算股价变动和买卖策略, 在1970年代末渐在华尔街盛行, 程式交易令大宗的股票交易和期指交易可同时买和卖。股灾后很多人说电脑程式看到股价下挫, 便按早就在程式中设定的机制加入抛售股票, 形成恶性循环, 令股价加速下挫, 而下挫的股价又令程式更大量地抛售股票。
(2)投资组合保险(Portfolio insurance)也是原因之一。所谓投资组合保险,就是当市场下滑时,为止住损失,就卖掉股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得有潜在的接盘者。但在那一天,所有的接盘者都消失了,投资组合保险的操作方式将股价快速往下推。而且,投资组合保险依靠的是几乎没有限制的资金流动性,但流动性并不总是存在的,资金的流动性有时会干涸。在每个人都想卖出时,这样的投资策略是不可行的。
(3)经济学家 Richard Roll 认为市场全球化是主因, 因程式交易只在美国盛行, 但没有太多程式交易的香港和澳洲股市却在10月19日当天带头下挫, 因此是因为市场全球化令在一个主要股市的大幅波动在一天内漫延全球股市。
2.2引发条件
引发股市股灾的原因很多,但起码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一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出现了严重的恶化状况,上市公司经营发生困难;
  (2)低成本直接融资导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经济发展,极大地催生泡沫导致股价被严重高估。
  (3)股票市场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造成投机盛行,股票市场丧失投资价值和资源配置功能。
(4)政治、军事、自然灾害等危机使证券市场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证券市场出现心理恐慌而无法继续正常运转。

3.股灾处理措施

几乎每一个发生股灾的国家或地区都采取了善后处理措施。应急措施主要有:启用“断路器”暂停股市交易,动用股市平准基金入市,回购本公司股票,消除市场恐慌心理等。为了避免股灾再次发生,则加快了证券市场法规建设与完善,强化了市场有效监管和规范运作,促进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以重塑投资者信心。

4.最惨烈的几次股灾


4.1美国股灾
4.1.1 1929年大股灾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灾难的发生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上午11点,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到了11:30,股市已经狂跌不止。自杀风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当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
  这种遭遇不仅仅降临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资者身上, 20世纪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此次危机中几近破产。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
  大股灾之后,随即发生了的大萧条持续了10个年头。从1929年9月到1932年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 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4.1.2 1987年股灾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开盘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 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 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再次下泻。
  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
  股市的震荡刚刚有所缓解,社会经济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动之中。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1929年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市股灾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但股灾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4.2日本股灾
  1989年12月,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进入90年代,日本股市价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 证券业空前萧条。1991年以来的两年中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200多家证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经营赤字越来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
  对外资本交易方面,由于对外证券交易额减少,出现长期资本收支盈余,日本变为了资本输入大国。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疯狂上涨,吸引企业都转向直接融资,银行被迫以风险大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融资对象,从而间接地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
  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立即呈现设备投资停滞、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连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刚刚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
  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放贷终于酿下了苦果。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 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
4.3 1973年香港股灾
1969年由李福兆牵头的一群华资经纪暗中筹备一间华人的股票交易市场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并于12月17日开业,由此开始了普罗市民参与证券及股票买卖,当时恒生指数于12月29日创下160.05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1971年9月20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1973年发生了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恒生指数于一年内大跌超过九成,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
4.4 1990年台湾股灾
1987年到1990年,台湾股指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台币兑换美元更从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执照开放等,都是热钱涌入的重要原因,当时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一时间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当时,岛内可以说完全是资金泛滥,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1990年2月,指数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8个月的时间跌掉一万点。从12000点的下跌过程中,许多人屡次抄底,屡次套牢,从12000点回到8000点以下,有人开始进行买进,7000点买进,6000点买进,5000点更是买进,日后是一路跌到了2485点。

5.中国式股灾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
  一次发生在1996年。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
  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与国外股灾相比,中国股灾的发生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则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止,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

一、股票指数的概述

1 、股票指数的概念

股票指数是用来度量股票市场行情的一种指标,一般由证券交易所或其他金融服务机构编制。 不同股票市场有不同的股票指数,同一股票市场也可以有多个股票指数。

股票指数的作用在于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衡量股市价值变化的参照系。借助股票指数,投资者可以观察和分析股市的发展动态,研究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拟定投资策略。股票指数是一种平均数或加权平均数,其涨跌反映了以样本股为代表的相关市场的波动趋势,有助于投资者形成对市场的综合判断,为中长期投资提供指导和借鉴。

2 、股票指数的编制

在编制股票指数时,首先需要从所有上市股票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股票。样本的股票的选择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行业代表性、市值规模、流动性、波动性等。其次需要选择计算方法。通常的计算方法有三种: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早期的指数编制多用简单算术平均法,目前新开发的指数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

加权股票指数是根据各期样本股票的相对重要性予以加权,其权数可以是成交股数、总股本等。按时间划分,权数可以是基期权数,也可以是报告期权数。以基期成交股数 ( 或总股本 ) 为权数的指数称为拉斯拜尔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股价指数 = * 基点

以报告期成交股数 ( 或总股本 ) 为权数的指数称为派许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股价指数 = * 基点

其中 ——基期股价 ——基期成交股数(或总股本)

——报告期股价 ——报告期成交股数(或总股本)

拉斯拜尔指数偏重基期成交股数 ( 或总股本 ) ,而派许指数则偏重报告期的成交股数 ( 或总股本 )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股票指数都是派许指数。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的 10 个指数,比如上证综合指数、上证 180 、 A 、 B 股指数、沪深 300 指数等用的都是用派许指数来计算的,当然深圳交易所的股票指数计算用的也是这个方法。目前来看,世界上只有法兰克福交易所的股价指数为拉斯拜尔指数。

3 、 影响股票指数波动的主要因素

影响股票指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因素:

1 、宏观经济及企业运行状况。 一般来说,在宏观经济运行良好的条件下,股票价格指数会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在宏观经济运行恶化的背景下,股票价格指数往往呈现出下滑的态势。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服票价格指数也密切相关,当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时,会推动股票价格指数的上升,反之,则会导致股票价格指数的下跌。

2 、利率水平的高低。 通常来讲,利率水平越高,股票价格指数会越低。其原因是,在利率高企的条件下,投资者投资于存款、债券等更有利可图,从而导致股票市场的需求减少,促使股票价格指数下跌;反之,利率水平越低。股票价格指数就会越高,因为利率太低使存款和购买债券无利可图,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转而投向股票市场,从而拉动股票价格指数的上升。

3 、资金供求状况。 当一定时期市场资金比较充裕时,股票市场的购买力比较旺盛,会推动股票价格指数的上升;否则,会促使股票价格指数的下跌。

4 、编制方法。 股票价格指数的波动虽然与宏观经济的变动紧密相关,但也与编制方法存在一定的联系,特别是成份指数的变动与所选择的样本公司关系十分密切。

5 、突发事件。 股票价格指数的波动,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且受许多突发事件,诸如战争、政变、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等的影响。与其他因素相比,突发事件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有两个特点:一是偶然性。即突发事件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因此相当多的突发事件是无法预料的。二是非连续性。即突发事件不是每时每刻发生的,它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不像其他因素那样连续和频繁。

影响股票指数走势的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指标升降
股票指数
解释

国内贸易收支


由于贸易收支上升,表示本国经济竞争力相对为强,同时货币供给量增加。

国内政局的稳定性


国家政局稳定使人民对国内经济发展有信心 , 并使国家国际形象提升 , 国家公债发售性信用佳。

国内货币供给


国内货币供给增加 , 将使国内资金充裕 , 但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政府支出


由于政府支出增加 , 将使国内资金充裕 , 但也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危险 , 进而采取紧缩政策。

油价


由于石油为目前工业界最主要的能源 , 因此油价上升及反映工业界成本提高 , 获利率降低。

金价


一般来说股市下挫,金价上升。如投资者普遍对经济前景看好,资金大量流向股市,股市投资火暴,金价则下降。

实际可支配收入


实际可支配收入为经济成长指标 , 国内需求将随实际国民收入上升而增加 ; 只要没有引发通货膨胀的压力 , 既是经济利多。

通货膨胀率


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 , 提高利率可能增加股票卖压。

经济领先指标


经济成长 , 民间对投资及消费性抵押财务需求上升。

存贷率


存贷率增加表示企业销售不佳 , 进而减少投资。

就业人口非农业


表示就业人口大都从事工业产业或服务业 , 象征经济景气活络。

零售销售额


经济景气活络 , 但将来政府可能采取紧缩政策。

失业率


代表经济成长缓慢或走下坡路 , 但政府将来可能采取宽松政策。


二、国际上主要股票指数历史走势及成因分析

1 、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

道·琼斯指数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范围最广的股票指数,从开始编制至今 100 多年来从无间断。 1884 年 6 月 3 日 ,道·琼斯公司创始人查尔斯·道开始编制一种股票价格指数,并刊登在《每日通讯》上。今天的道·琼斯指数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共分四个分类指数:工业股票价格指数、运输业股票价格指数、公用事业股票价格指数和综合股票价格指数。其中,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应用范围最广。在这四类指数下又有若干的细分指数,总量达到 300 多种。

道·琼斯工业、运输业和公用事业股票指数都是平均系列指数,综合指数是由以上三个指数的 65 只成份股组成的平均指数,可以综合反映纽约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股票的价格总体走势。道·琼斯平均指数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遇到拆股、换牌等非交易情况时用除数修正法予以调整。

美国道琼斯指数历史走势

 

道琼斯 30 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于 1896 年 5 月 26 日 问世,百年来趋势分析如下:

1 、 1920 年一战后,商品泡沫破灭,通货紧缩开始,迎来了股市大牛市场。到 1929 年 9 月 3 日 , 道·琼斯股票指数达到 20 年代的高峰。

1929 年 9 月至 1932 年 6 月 , 美国经济危机,道·琼斯指数下跌了 89% , 1929 年 10 月 28 日 ,美国股灾,日跌幅达 13% 。 美国 1929-1932 年经济危机的起因是房地产泡沫,按揭庞大,无力偿还,发生了银行金融危机 。

2 、 1932 年 7 月至 1937 年 2 月,道·琼斯指数回升,整个这一时期的升幅为 337% 。当时,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1949 年 6 月至 1966 年 1 月,该指数在二战后上升了 487% 。二战后商品及通胀泡沫破灭, 1950 年,制止通货膨胀跟至,艾森豪威尔股市牛市开始。
3 、从 1966 年至 1974 年 8 年的时间里,美国股市出现了连创新低的调整,从 1974 年至 1982 年的 8 年间,是美国经济的恢复期,股市出现了恢复性的上涨,但仍然处于 1966 年以来的大箱体之中。
1987 年10 月19 日 ,美国股灾,暴跌508 点,日跌幅达到创纪录的 22.6% ,该日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一”。 1987 年,格林斯潘刚接任美国联储局局长一职后,美国逐渐结束低利率时代,开始步入加息周期。随着加息进程的推进,美国股市便因 银行 收紧信贷情形,于 1987 年 10 月 19 日 出现大跌。 经过 10 月 19 日 、 20 日暴跌后,全球股市危机并没有结束。 10 月 23 日 ,心慌意乱的投资者又开始在 外汇市场上抛售美元,抢购硬通货,造成美元大幅贬值。 10 月 26 日 ,受美元贬值和周边市场股市暴跌不止的影响,道·琼斯指数再次暴跌 156 . 63 点,跌幅为 8 . 03 %
1997 年10 月27 日 ,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狂泻 554.26 点,日跌幅达 7.2%, 日跌点数创历史之最;并且,首次启用股市停盘的规定,由于跌幅过大,当天两度停盘并提前收市。

4 、 2000-2003 年,高科技股泡沫破灭,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跌幅 1.61% , 这是该指数自 2003 年 5 月 19 日 以来的最大跌幅。当时,原油价格收于每桶 51 美元之上,且美元走软,加之公布的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显示核心批发价格明显上升,所有这些都引发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心。

5 、受到国际油价回跌以及通用汽车股价上涨的激励,美股持续走高,道琼斯指数 2006 年 1 月 9 日 收盘突破 11000 点大关,为四年多来首次逾越该点位。

2 、香港恒生指数

恒生指数是由香港恒生银行于 1969 年 11 月 24 日 开始编制的用以反映香港股市行情的一种股票指数。该指数的成份股由在香港上市的较有代表性的 33 家公司的股票构成,其中金融业 4 种、公用事业 6 种、地产业 9 种、其他行业 14 种。恒生指数最初以 1964 年 7 月 31 日 为基期,基期指数为 100 ,以成份股的发行股数为权数,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后由于技术原因改为以 1984 年 1 月 13 日 为基期,基期指数定为 975.47 。恒生指数现已成为反映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主要风向标。

恒生指数历史走势图

 

从历史走势看,恒生指数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 1973-1974 年,恒生指数发生了第一次股灾,当时发升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世界经济开始衰退。而从恒生指数本身看,在 1973 年 3 月,恒生指数的市盈率到达了 88 倍,大跌无法避免。

1974-1981 年,恒生指数回升。在 81-82 年,受地产市场下调影响,恒生指数开始回落。当时,香港政府排除有关利益集团的干扰,推行市场改革,包括将四大交易所合并为香港联交所、推出股指期货、加强监管等措施,经过十二年努力,投资者信心恢复,恒生指数到 1986 年恢复到 1973 年初的水平(期间香港经济以每年 GDP10 %以上的速度增长)。

2 、 1987 年全球股市大跌, 恒生指数从 9 月 30 日 的 3943.64 点急挫至同年 12 月 7 日的 1894.94 点。 当时,香港政府大力抽紧银根及大幅加息,市场却谣传华资地产联手收购结果消息无法证实而引发股市大跌。

1988-1997 是香港股市的繁荣阶段,恒生指数从 2000 多点涨到 16000 多点。但在 97 回归前,红筹股和香港楼价炒到了疯狂水平,同年爆发金融危机,而后地产价格的下调和 1961 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引发了股市大跌。

3 、 恒生指数在 1998 年到 2000 年的上涨是一个快速的趋势。上涨的速度很快,从低点到顶部用了大约 6 个月的时间, 恒指创历史新高 18301.69 。

4 、 2000 年科网热,随后科技网络股概念破灭,同时在 9.11 事件及非典等影响下,股指开始回调。

5 、 当前的趋势开始于 2003 年。其间经历了几个盘整期,尽管市场有时每日波动幅度很大,但是长期趋势的波动较小。目前,恒生指数已经运行到了顶部区域,这一区域曾经是 2000 年市场崩溃之前的指数运行的极限。恒指目前的走势比较稳定,对于这种稳定的趋势,其突然崩溃的可能性较低。
3 、日经 225 指数

日经 225 平均股指指数 ( 日经 225) ,是代表日本股票市场的股指指数,由日本经济新闻社每天公布数据。为各股指指数中历史最悠久 ( 基期为 1947 年 =225) ,且为国内外投资人及股市相关者最熟悉的指数。

日经平均股指,在东证一部上市股票中,以成交量最活跃、市场流通性最高的 225 支股票的股指为基础,以「修正式算术平均」计算出来的。日经 225 指数选取的股票虽只占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类股中 20% 的股数,但该股指指数却代表第一类股中近 60% 的交易量,以及近 50% 的总市值。具体而言,是从业种分类中,选择技术、金融、运输、公共、消费等,具高流通性的股票。

日经 225 指数历史走势图

 


1 、 1985 年开始,日本土地价格进入大牛市,价格快速上涨。 从 1985 年到 1990 年期间,日本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平均上涨了 3.9 倍。随着热钱的流入,日本股市也迎来了大牛市。

日本股票市场从 1986 年 1 月开始正式进入大牛市,当时日经指数为 13000 点,到 1989 年底飙升到最高点 39000 点,四年上涨 3 倍。在 1987 — 1988 年,东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越来越高,平均已高达 60 倍,许多股票的市盈率远高于 60 倍。而与此同时,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和英国伦敦股票的市盈率一直在 11 倍— 18 倍之间,日本股市的泡沫成分十分严重。

2 、 1991 年以来,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致使日本经济10多年来一蹶不振 ,其实际 GDP 年增长率急剧下降, 1991 年为 2.5% , 1992 和 1993 年则不到 1% 均为 0.4% , 1995 和 1996 年出现较明显回升,分别达到 2.5% 和 3.4% ,但是 1997 年又跌落到 0.2% , 1998 年出现负增长,随后的年份一直徘徊在轻微增长和负增长之间而不能自拔。

在出现“消失的十年”后,目前日本的经济依然复苏乏力, 2001 年和 2002 年名义 GDP 增长率分别为 -0.6% 和 -0.7% ,依然摆脱不了萧条困境。日本股市的股价和房地产价格均出现巨幅下跌。日经 225 指数由 1989 年底将近 40000 点一路下跌到 2004 年最低将近 7600 点,跌幅高达 80% 。

3 、 2003 年起,日本经济终于离开谷底,开始缓慢增长,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产业海外转移为日本创造了丰厚的利润,促进了日本股市踏上牛市之旅。

4 、股票指数风险案例

1929 年的股灾

1929 年 1 月 2 日 ,纽约证券交易所新年开市的第一天,买单就像雪片一样飞来,股市价格大增,华尔街沉浸于一片兴奋和狂热之中。然而, 9 月 5 日 ,股市出现了一次严重的下挫,这是几个月来连续上升过程中的第一次下跌,使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
10 月 24 日 ,恐慌性出售高达近 1300 万股。纽约数家主要银行迅速组成 “ 救市基金 ” ,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理查德 · 韦尼亲自购入股票,希望力挽狂澜。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10 月 28 日 ,道 · 琼斯指数再次跌约 50 点。 10 月 29 日 ,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至此,股价指数已从最高点 386 点跌至 298 点,跌幅达 22% 。 11 月,股市跌势不止,滑至 198 点,跌幅高达 48% 。
翌年,股市凭借残存的一丝牛气,在 1 — 3 月大幅反弹,并于 4 月重新登上 297 点。此后又急转直下,从 1930 年 5 月到 1932 年 11 月,股市连续出现了 6 次暴跌,道 · 琼斯指数跌至 41 点。直至 1954 年,道琼斯指数才重新回到 1929 年的高点。

1987 年的股灾

1987 年 10 月 19 日 ,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早晨 9 点 10 分,开盘钟声响后,道琼斯指数在屏幕上一开始显示就已经下跌了 67 点,卖出指令像排浪一样涌来。开盘不到一小时,指数已下跌 104 点。由于指令数量太大,计算机显示落后实际交易 20 分钟。从开盘到 11 点,道指直线下跌,下午两点,跌 250 点。两小时后收盘,道琼斯股票指数下跌了 508 点,由 2246 。 74 点狂跌到 1738 。 74 点,跌幅达 22 。 6% ,市值损失 5030 亿美元。

香港金融保卫战

大决战分三个阶段:首先特区政府在股市、汇市和期市上全面对国际游资开战,同时展开舆论战,并使香港恒生指数重新站稳 7000 点大关。
随后特区政府采取重点攻击香港电讯,并利用周边市场转暖的有利时机,发动猛攻,加大力度展开新一轮的舆论攻势,使恒生指数又报收于 7622 点。国际游资恼羞成怒,大举反扑,联手发难,致使指数下跌 215 点。
1998 年 8 月 28 日 ,星期五,最后决战的时刻到了。因为这天的恒生收盘指数,是决定双方生死关口,也是决定百亿财富最终归属谁的关口。
那天开盘成交量就大得惊人,国际游资拿出“杀手锏”——集中狂抛大型蓝筹股,疯狂抛空大量外资长线基金的平仓盘。面对国际游资血腥屠杀,特区政府以大无畏的精神殊死抗争,终于在下午 4 时收盘时,将恒生指数定格于 7829 点,同时使恒生指数期货亦报收于 7851 点。一场世纪金融大战终于以港府胜利而落下帷幕。

重温台北股灾一幕

  央视 《台湾万象》

  编者按

  智者总能从历史中汲取失败的教训,寻找成功之道。

  进入2008年,沪深股市几乎以自由落体般地速度下坠,有人惊呼"股灾来临"。什么是真正的股灾,18年前就有一群中国人深刻地体会了--1990年,台北股市在8个月内跌去1万点,跌幅达80%。在那场股灾中,有人从一夜暴富到瞬时倾家荡产,负债累累。在那次疯狂之后,台湾投资者才切实明白了价值投资的珍贵。

  回过头来看今天的沪深股市,有人悲观,担心悲剧重演;有人乐观,认为8000点不是梦。历史是否都惊人的相似?我们无法左右历史,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选择。

  央视 《台湾万象》

  一场大股灾惊心动魄!台北股市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大盘在8个月内跌掉了10000点,跌幅高达80%。此刻,投资人才领悟到股灾的可怕,才认识到股市风险的巨大。

  崩盘的一幕发生在1990年2月的我国台湾地区,此前的3年间,台北股市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

  是什么让台湾股民为股市疯狂?暴富的神话最终又如何破灭?股市的生存之道究竟在哪里?

  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将带您一起回首18年前的台湾股灾,看当时的那场泡沫是如何吹大的,又是如何破灭的。(股市马经 http://www.goomj.com收集整理)

  A

  牛市发端 股市遍地黄金

  全世界的股市都一样,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本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以及外围资本的大量涌入,构成了发动一轮大牛市的背景。当初的台北股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迈开了牛市的第一步。

  43岁的阿城,家住台北,从进入股市到现在,已经有22年的时间。阿城上大学时学的是经济,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炒股,毕业之后,还一度进入证券公司工作,专门研究股票。

  记者:你个人投了多长时间的股票,算得清楚吗?

  阿城:不想去算这些东西,我就觉得一场游戏一场梦,之前的都是数字嘛。遇到股灾的时候,完全超过自己想像的范围。因为在跌的时候,越买越多,到最后这些钱基本上都赔光了,还倒贴了一些钱。

  记者:当年的那场股灾是不是给你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阿城:那几年我觉得我老得很快的。我掉头发,在两三年内,上面几乎掉差不多了,我觉得它是无形的压力吧。可是事实上,当你在这个市场的时候,尤其是那几年的时候,你会觉得,基本上它会让你兴奋。因为你会觉得,赚钱好像没那么困难。可是当你在赔钱的时候,心态没有办法调整,而且突然遇到崩盘,连续暴跌,大盘跌个500、600点这样子的时候,你只是焦虑,你完全没有办法做任何的动作。我所谓的动作是你那时候可以设停,直接卖掉,可是有的时候你是卖不掉的。

  阿城所说的股灾发生在1990年的台湾,那场股市泡沫酝酿的时间是1987年到1990年。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除了财富储备增长,民间收入也大幅提升。那时,岛内居民工资收入增长很快,年底的奖金分红更是丰厚。一般公务员年底可以领到1到2个月的额外薪金;一些普通行业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领3个月工资;一些垄断行业,年底奖金额通常相当于7到8个月的月工资;那些高速扩张的行业,如证券公司员工的年底奖金更高达70个月,甚至100个月的月工资。

  反思关键词:资金泛滥

  张雅芳(台湾东森电视台财经节目主持人):台湾的经济起飞成长快速,当时经济增长率一直都在10%以上,始终也都维持在两位数字。台币兑换美元更从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和执照开放等,都是钱潮涌入的重要原因。房市股市,也就是炒股炒楼一起来。

  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当时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一时间,岛内可以说是资金泛滥,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而股票市场就成为一个最大的"蓄水池"。

  反思关键词:开户狂潮

  台北股市分析专家:当时整个指数从一千多点狂涨到一万两千多点。在当时大涨的过程当中,开户的人数从五六万人暴增到六百万人之多,可以说做股票是全民的运动。那时几乎是买什么赚什么,因此在整个狂涨的过程中,日子都非常非常的好过,买错了股票,只要肯放,后来都是赚钱。因此当时是9点开盘,到12点收盘,那些太太们生活得当然是非常非常的好了。收完盘之后,第一个就先找一家像样的餐馆先吃一顿饭,接着下午去安排活动,包含唱歌、跳舞、逛百货公司等等。我记得那个时候百货公司生意也是非常非常的好,没有嫌价钱贵,只是看喜不喜欢而已。(股市马经 http://www.goomj.com收集整理)

  B

  牛市加速 会涨到你不敢想像

  在巨大财富效应的示范下,民众的情绪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盲目的群体运动将让股市产生一个接一个的高潮,而牛市带来的乐观情绪又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一轮由宏观经济增长所启动的大牛市,其上涨的高度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台北股市用了25年的时间,也就是到1986年,台湾加权指数才越过1000点关口。但从此之后,股指便出现全球罕见的加速上涨。在不到九个月的时间里,台湾加权指数跃上2000点;随后的两个月内,指数又接连突破3000点和4000点。但是在台北股市上演的这场"牛市盛宴"还远远没有结束。

  1988年6月,台指反弹突破5000点大关,7月突破6000点,8月涨到8000点。就在人们认为股市很快就要冲破一万点大关的时候,相关部门出台的一项政策,让台指疯狂的上涨势头暂时放慢。

  为抑制股市泡沫,1988年9月,相关部门出台准备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政策。也就是说,投资者从股市赚的钱要交税,这个大利空让指数从8813点连跌19天到4645点。然而,由于当时台北股市投机盛行,很多人都已经处于疯狂的状态,台湾有关部门征收资本利得税这一"撒手锏"没有起多长时间的作用,台指就重新抬头,继续一路"高歌猛进"。

  反思关键词:政策失控

  张雅芳:因为当时全民皆股,投资变成投机,这股投机风潮方兴未艾。当时,不管资金面、筹码面、市场面或是心理面,多头力道并未宣泄完毕,股市连跌19天,在急速修正完后,却走出最后一波的强劲喷出,股市直攻万点关卡。反思关键词:全民炒股

  当时整个台湾股市已经处于狂热之中。学生旷课炒股,出租车司机为了赶去看行情而拒载乘客,公务员上班炒股……在疯狂中,台湾加权指数到1989年6月创下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一万点大关。到1990年1月,台北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认为股指将很快突破15000点。

  C

  牛市疯狂 民众掀起投机狂潮

  这种前所未有的泡沫式疯涨,使得当时台北股票市场已经变味,成为一个不产生实际价值的 "赌场",股市原本应该具有的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根本无从谈起。

  整个市场热衷的是投机,而不是投资,泡沫就是这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