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高电子集团:读《草堂之灵》之五——《说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20:25
读《草堂之灵》之五——《说篆》(2010-09-03 20:12:13)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其他

 

原文:

学小篆者,自来以李斯为正宗,但学《峄山》,则完全错误。流行拓本,乃徐铉所作,尽人皆知。余因其满纸死气,且过于整齐,疑为机械画出。常(尝)质之李梅庵,亦大奇余论。秦篆之存于世者,本不多见,即以“泰山”二十九字考之,深厚之致,已在《峄山》之上。权量之文,尤新奇可喜,妙不可言。益信《峄山》之作,决非丞相面目。故学篆仍以学汉篆为得法,纯朴古茂,且多变化,不生庸弱之弊。汉篆虽少,实多于秦篆。学书之人,殊不必舍多而求寡,由塞而求通。余尝得旧翻刻“泰山”二十九字,湘绮翁以为至佳,长题册尾,今为人窃去索值千金耳食者皆如此也。

读后:

我学书甚晚,是在近接近不惑的时候。可在此之前,不知怎地,却在有限的书法接触中,就喜欢上了篆书。而且,还依样葫芦地写过篆书,当然是未得要领。自上了学后,才渐有认识和体会,但我也没临过《峄山》。这倒不是我明白重子先生所说的道理,而是始终就不甚喜欢《峄山》一类的篆书。

《峄山》以及《会稽》,其文字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但是书写的风格特征,的确“决非丞相面目”。但不清楚为何会成这个样子?也许是受了唐代李阳冰的影响,也未可知。不过这种写法,的确是一种风格,一种形式。而且,要写好也确实是需要相当的功夫。但也正因此,它引导人偏重于“技”的锤炼和提高,因而影响了“道”的追索和发挥。故其艺术性和价值均受到影响。所以,可以写写,以有所体会,但决不宜长期写,或就以此为能。

对于重子先生所说“学篆仍以学汉篆为得法”,也应需要思考,而不能全信。汉虽然接续于秦,但社会状况和文字的使用状况却有很大的变化,因而其篆书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气质精神和形质特征方面。究其原因也很多,如:小篆对于秦人,是由自己确定并正在使用中的文字;而对于汉人,则是前代的、目前正在变化且逐渐退出实用领域的文字。兹不多赘。这许多方面的不同,就造成了秦汉篆书的根本不同。所以,我们必须有所认识才是。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