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怪谈清远求助:2011南京规划年会小记(姚华松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48:38

2011南京规划年会小记(姚华松) 

 

 

2011年19-23日,第一次以一个从事地理学习和研究人的身份参加规划年会,自然受益匪浅。觉得新鲜的,比地理年会多了许多。南京去了四次,第一次是07年地理年会,第二次是在09年全国专家博客行活动,第三次是今年4月参加人文地理学年会,加上这一次。感受最好的是这一次,与与会者有很大关系,与知识习得有很大关系,当然,与作为主办方有关。从下飞机开始,就感受到了主办方的热情,递水、搜索方位、提供导向,一个个志愿者竭尽全力提供优质服务。坦白讲,有点受宠若惊。“区隔”比之前的会议少许多,无论规划“大佬”还是普通学生,都均一化的安排吃千人宴的“大锅饭”。交通方式很特别,地铁出行,低碳快捷。还要感谢这个信息化时代和喜欢接触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规划界朋友们,除了在场聆听外,还可以微薄在线学习(这一点,地理学人实在应该有所改善,我真的觉得微薄可以学习很多东西,极大拓展了传统学习方式)。形式也很多元化,除了传统主旨发言、专题PPT汇报外,还有自由论坛、高端论坛、特别论坛、交流会等,极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很好的讨论与互动气氛,是一般年会场合所稀缺的。感谢组委会辛勤工作,不止在会前,会中,和会后,通过很多短信,快乐、分享、温馨一直在延续,一直洋溢在我心中。

对于南京这座城市,先后略略体验了1912,夫子庙(秦淮河),雨花台,元帅府,中山陵,明孝陵,南京屠杀纪念馆,无数次的士上看到满街的法国梧桐,和古老的城墙,一切都在提醒了我这是一个帝王之都,有深厚历史质感的城市,先赋性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对于这座城市,我天生敬畏,当然不敢妄作评论。有山有水,有历史有现在,有古代近代和现代、后现代,有高楼林立,也有残破旧宅,有大气霸气十足的金融CBD,也有小桥碧玉流水。感动于接连三次在晚上11点的时分,秦淮河畔人声鼎沸依旧,那么多闪光灯诉说着这里永远的妩媚。这里是真正的不夜城。貌似广州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让所有人如此迷醉?迷醉到几年都没有变量。在广东,我看到了太多的打着文化牌搞经济的项目,往往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在珠海,有太多的项目都在吃政府补贴,太多的人隐性失业)。广州、广东真该好好学习下。历史、人文、自然是先赋性的和不可复制的,营销、设计、理念恐怕可以效仿。

下面就流水账吧,把印象深刻的知识点列出来。

1沈建国:联合国人居署官员,谈到了城市规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列举了15岁以上人的健康状况的国际比较,规划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在休闲健身场馆的空间配置方面,在户外活动、游憩与开敞空间的维系方面,责任重大。很认同这个结语:让所有人过上安全、幸福、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对于规划而言,不要成为空话!

2周院士:概括了九个成就,九个问题,九件工作。重点突出谈及了规划的适应性,弹性,研究性。

3仇部长:规划应重视紧凑发展模式,不宜学习西方的郊区化扩张模式,提倡各功能、各阶层、各类型房屋混合布置,减少区隔。提出“穷人无空间选择权”。提到了配建制(生活设置的配套等),弹性中要有刚性,要守住刚性的底线(公平、正义),用地安排应该是“步行用地大于自行车用地大于地铁用地大于公交用地大于私家车用地”。

3 郑院士:用批判的眼光检视了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对上海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4 孙立平:题目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社会生态,从广州增城新塘事件谈起,其特殊性在于,一场谣言居然导致了一个恶性事件。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城市出了什么问题?社会从分化到定型,阶层边界化,内部认同形成,阶层流动减小,社会分层结构再生产,定型社会结构开始世代传承。互惠型社会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安全、希望和生存机会。规划应该对社会结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有反馈。

5 唐凯先生强调了规划的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动态的评估、反馈和修订是周而复始的科学工作。

6林树森书记(前任广州),从大学城,从北优南拓东进西联,从博物馆、体育馆、CBD,从重化工业,到经营城市的理念和土地财政的善用,在林书记务实和硬朗执政风格下,广州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好局。他最大贡献在于为广州国际化发展搭建了整体良好格局,为后续发展奠定深厚基础。某种意义上,正是他的仁政,后面的成就才得以延续和强化。

7自由论坛:总规何处去?

见识了李晓江、马向明、赵燕箐、赵民、张京祥、吴建平、刘志奇等规划界大腕。大家认为现在的总规是个大口袋,什么都往里面塞,背离了战略性、结构性的初衷,总规仍然是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套路。对于全球化、市场化和政府新自由主义等语境适应性明显不足,对历史背景、变化中的各种条件分析不够,应鼓励改革和创新制度设计。一方面,应该思考总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到宏观方面的战略性与结构性与政策性导向,对具体细节实施减法,不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另一方面,应该对具体目标的空间落地、可行性应该适度强化,以增强规划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如港口、机场等要对可行性等开展细化研究)。规划管理体制也亟待改革,各级部门该批什么,不该批什么,要权责分明清晰。总之,要做到报粗编细。赵局的观点还是那么前卫,旗帜鲜明的反对三规合一,提出要坚决实施总规与土规脱钩,时间期限方面大相径庭;他还提到将总规日常化,总规要天天改,维护总规要常态化。还有人提到了规划的差异性价值观问题,中央、省、市、百姓有不同的价值观,我们做什么事,要思考其背后的价值观。不同层次不同审批内容。总规应保持适应性所需的弹性,也要生态需求的刚性(生态底线)。新加坡是哪个部门都是用一个规划,对各部门进行高度协调一致,中国是各个部门都有规划,规划满天飞。马总重点提到了总规与土地部门的纠结问题,土地层层划拨制度带来了巨大问题,小地方往往有项目也无指标,有限的土地限于市区。而一些大项目可以随时空降指标,为了项目、为了要地而修改总规,举目皆是。所谓的法定性全无。现在的规划评估,仅仅考虑人口/GDP、用地等显性指标,而对社会、文化、民生等评估缺乏,难以体现全面评估。很多时候,目的在于先斩后奏式的“将非法建设合法化”。

8顾朝林:地理学前辈的题目是转型发展与未来城市的思考,提出了工业向服务业转型背景下,总结了地方导向、企业家导向、政府的企业家导向和全球-地方联盟和人力资本导向战略的演进阶段。提出未来规划应注重文化城市、创意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科技城市和智慧城市。

9赵民:总规的悖论及对策,首先列举了三个城市:常州(总规多年未批,但城市拓展依旧);上海(批准的总规迅速突破,懒得去修编,不停其拓展的脚步);广州(总规到期,新规也不能马上出台,开发依旧)。更多的城市面临的情况是批了5-6年的城市总规,马上重新修编。这不能全部归咎于总规本身,还与高铁、大项目、扩大内需等有关。还与领导人的个人作用有关,整个社会法治程度低,制度不能有效约束政府及个人行为。规划自身原因在于规划是计划经济色彩,用的是规划建设“新城”的方法论。但现实语境是全球化和市场导向,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程序复杂,实施性差,而对战略性问题研究不足;编制过程过于理想化,具体实施效果差,适应性差。从国际视角看,总规应该是:战略性、结构性、政策导向下(低碳、均衡、TOD等);高层级政府应该提出政策目标、政策申明;高层级政府审批和管辖的事项有限;规划总图的示意性,以政策性用地分类为主,而不是各类具体的功能用地类型。应该强化政策,而弱化功能;设置增长边界即可,而不是在总规层次规定每个地块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这应该是下一层规划(zoning by law)的范畴。

10宅时代的快乐规划:金院长提出了规划应该满足传统柯布西耶规定的四大功能外,还应该增加娱乐、交往、休闲功能,要以解决上述基本诉求为宗旨;要关注微空间的概念,要平视而不要俯瞰,关注百姓日常的生活空间;要尊重城市发展阶段,尊重发展规律,做出客观科学的预判,很多东西是不是跨越式的,不能大跃进的。要增加规划的研究性,比如随着宅时代的到来,真的是越多高楼,越多办公楼宇越好吗?客户在哪里?客户一定直线上升吗?要开展严谨分析。还应该关注生态(不仅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人文的,比如增城大墩事件)、文化(城市的灵魂所在,文化中心,休闲中心,生活质量、生活品质等)和安全(不仅要关注传统的消防,还要与消防信息发布、腐败、密度、隔离度,制定消防设施的标准化及落地)

11.港澳青年论坛:一句印象深刻的话:我们规划的应该是home ,not house。香港澳门的深度可能比较浅,但人家善于利用报纸、网络等方式,衣着很formal,表现方式很宜人。关注社会排斥、保障房的地域固化等行为。

12 杨保军:杨院长对总规的前世今生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指出现行总规是计划的延续与审核,本质上附属于计划、纲要。围绕制度安排而开展,而不是基于科学研究,法治和人治共存;还涉及了各层对总规的认同差异,很多时候,总规扮演的角色是“将非法建设合法化”。

13 城乡统筹论坛:叶裕民老师系统讲述了中国城乡统筹内涵、模式与规划,提出了城乡统筹规划的规划框架,包括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三层次;通过对嘉兴、重庆、程度、苏州等城乡统筹先进区的案例分析,不少学者指出,对于城乡统筹规划,最核心短板是规划师缺乏在农村的生活体验(如农村也出现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绿道)。要关注地方党政官员,他们是最重要的规划师。土地整理、占补平衡是关键。分类研究是城乡统筹规划的主线,围绕各类型村镇实施因地制宜的规划策略,不能过多强调城镇化的作用,要更多考虑农村建设实际需求。城乡统筹规划要格外关注实施的问题:城乡管理制度一体化的问题;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很多乡镇无地指标);建设资金来源问题(落后地区)。苏州,作为全国城乡统筹水平最高的地区,经验是城乡统筹重点在农村,关键是政策,一定要因地制宜。城市化率不等于城乡统筹的水平;要告别过去“一村一品”的状态,而应该从市域-市区-村庄(新社区)进行统筹考虑。

2012,昆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