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怎么得蜂蜜:201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年会小记(马向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6:35

201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年会小记(马向明)

     随着飞机的升空,2011年南京年会已成为了过去。一段时日之后,它也会像历往历届一样,埋藏于历史的尘灰中。

 趁着还是新鲜热辣中,想想这次年会有什么值得记忆的呢?于是,我闭上眼睛,看看有什么会跳出来。


1 南京:让历史成为城市发展的财富,而不是负担。

      第一个跳出来的当然是城市和人。上一次到南京是十年前的事了,从机场出来,一路流线般地到了驻地。流畅的感觉我最爱,特别是上次走京沪高速的流畅感让我记忆深刻。相比之下广深高速堵堵塞塞的感觉令人不快。发展的扩散在长三角已显见。很多人很反感地价的升高向二、三线城市的转移,但我觉得它是“财政转移”的市场版,而且这种转移的方式比政府版的更公平更有效率。

      路两侧连绵不断的法国梧桐树告诉你,这里已是南京了。晚上在“大排档”餐厅就餐,餐间飘逸的评弹声让这顿饭充满了地域色彩。饭后步行去玄武湖,望着那夜幕中的湖光倒影,大家谈起了太平天国的那段历史。不像很多城市的历史仅仅存在于话语中,从城墙和湖影,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这是一座可听可看的城市。第二天早上醒来,金灿灿的阳光从窗外照来。打开窗帘往外一看,好家伙,四周全是高层。“让历史成为城市发展的财富,而不是负担。”在上午的大会上,南京人的发言上这样说。南京,虽然想努力保持其六朝古都的历史,但终究也无法飞越过00年代的那段中国城市的疯狂史。


2 年会:What’s up?

      年会的规模又创了新高,据称有3500人参会。规模又搞又大已引起非议,这会带来组织工作的问题和对会议质量的担忧。但今年的大,除了在集中大会会场的“大”让人感叹外,别的时候却并不感觉。因为这次会议在交通的组织安排上进行了创新:代表坐地铁去开会。回想一下,去年重庆年会最让人惊叹的“大”不在会场,而在五十多台大巴在警车开道下浩浩荡荡穿行于市区的惊人。因此,今年的这个安排是十分开创性的,既环保,又不干扰城市,何乐而不为呢?

      大会的报告例牌是仇部长开篇,但前面有两位偷跑。联合国人居署的沈先生和周干峙院士都把致词当报告来作了。沈先生谈到了城市规划与人的健康的关系;周院士则说:这不是气候变化了,这确实还是春天。周院士年年春天的论调引起了议论,这次干脆自己也来调侃调侃。

      仇部长的报告照例是内容丰富,他用“一”(巩固紧凑)“二”(两个混合)“三”(三区)“四”(四线)“五”(五种交通用地)“六”(六种城市功能)来概括。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交通与城市结构和形态关系的强调。认为现在是中国巩固紧凑型城市结构的决战时刻(---他用了“决战”这个词,而不是通常的“关键”一词),因为中国现在的情景跟美国当年一样:城市化与机动化同期展开。机动化和小产权房正对中国城市的郊区化形成强大的推力。若在这个决战时刻不能够顶住,蔓延的格局一旦形成,那公交主导的城市交通战略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他建议“三区四线”应是百年不变。

      唐总的报告很期待,不过却被厅规划处叫出去而错过了。回来问同事,让我惊讶的是他批评了“某城市”在领导的要求下规划了一条36条车道宽的大道,要在山丘地建9平方公里的中心湖之事。了得,唐总,两耳尽闻天下事!我真希望当时自己在场亲耳听到了这几句话。那晚我们在玄武湖时,对着不到四平方公里的湖就在互问:九平方公里的湖是什么概念?

      林树森是大会的最后一位发言。他是学会年会历史上第一位在大会上发言的在任非主办地官员。这么多年过去了,林依然风格不改。对事情的阐述有论有据,逻辑性强,没有多余的修辞,真可谓文如其人。与现在政界流行的对称、排比的华丽言辞风格大相异穹。他对旧城改造中拔旧插高的“港式住宅“式改造进行了批判;对“形象工程”进行了痛批,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范畴,要通过慢慢积累而成。把有限的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到“可有可无的”的“形象工程”,会贻害社会经济的发展;林还对当前争议不断的土地经济表述了他的看法,认为土地收益是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的资源,要管好用好。在报告的开始和最后,他都谈述了他对城市规划的看法。在开始时,他引用“耗散结构”的理论来说明城市中的各种“自组织”在城市成长中的作用,进而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对“自组织”重构的作用;在最后的部分,他谈到了城市规划的人才问题,认为城市建设的竞争,实际上是城市间领导人之间的竞争,是规划局长之间的竞争,是城市规划建设有关的整个系统的城市间的人才竞争。因此广州要把规划局长输送到区里去做领导。真是独特的视觉有趣的观点。在他的发言中,可以感知到他对一座城市特别的爱,以及对这座所爱的城市现在以另外一种轨迹在运行的丝丝无奈。


3 论坛:谈笑之间

      这次年会自由论坛很多,仅参加了三个。21号上午首先去参加了“美好城市Vs城市病”的论坛。唐子来教授主持得很有声色,但到会的人却不是预计的那么多。我在论坛上阐述了自己对于美好的城市在当代的环境下应是“流畅的城市”的观点。在离开论坛前,嘉宾的发言有趣的观点有:古有苏杭,今有什么?不要说什么城市病了,是当今人的思想病了。

       上午的下半节去到了“总规何处去”自由论坛。好家伙,门口堵得满满的,根本无法进去,原来人气在这里。论坛由晓江院长主持,听说论坛是以赵燕青的“总规“编的人瞎编,批的人瞎批,用的人瞎用,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没听到,不知原话是否这样),这样的开场火爆是必然的啦。虽然错过了前面的,但中间赵燕青和赵明老师的“两赵回合”也是十分精彩。赵局座认为规划的能力有限,不要不自量力,明智的办法是规划部门每年给城市做个体检报告,就重要议题告诉政府,你这样下去会怎样—“就像医生告诉病人:你这样下去会死。”至于病人吃不吃药医生也无能为力。赵教授则认为,规划不坚守底线,是对城市公共利益受损有责任的。赵教授的回应获得了热烈的掌声。谁知,几分钟后局座倒打一把过去“我们规划部门是想做些东西来阻止一些事情的发生,但学校根本就没教我们这些知识,没教我们,我们不会做!”这会,又是热烈的掌声。赵燕青就是赵燕青,难怪有这么多粉丝。好在论坛的主持李院长,国务院的津贴保障下分量足嗓门大,把火爆的场面调节得松弛有度尽在掌握中。论坛在孙安军司长和石楠秘书长的加盟中走向高潮。在最后,嘉宾们结语的发言认为:总规是城市的总规,应强化战略性,应瘦身、更准频率更快。

      21号的下午,我第一次在年会主持了“宅时代快乐规划”的自由论坛。感谢四位嘉宾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到场,特别是清华的谭主任还专门准备了PPT发言。四位嘉宾及北规院的毛主任的发言观点独特而有深度,激发了到会同行的兴趣,使得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主要的观点有:虚空间从作为对实体空间的补充扩展,到走相互竞争,未来如何竟合?如何一体对接?信息技术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法,让许多过去难以捕捉的东西显性化;网络让公众更易群体性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有人乐宅;有人被宅;有人动中积宅;有人以网为宅。不论以何为宅,别忘出宅为乐。宅天下,以乐为本。论坛在讨论其间的知识火花也让我收受益非浅。感谢嘉宾,感谢同行,感谢学会。 

  4 潮人潮事

      来到南京的第一晚,我们夜游到湖边,面对夜色中的湖光山色,一阵赞叹之后,同行人一个个拿出手机在猛按。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分享感受。在今年的年会上,不仅仅是“宅时代”成为了自由论坛的议题之一,网络,也正在影响着年会。从到达会场开始,大家便在微博上对这次会议的展开了讨论。我进门后发的一条“规模最大”的感叹,便引起了没参会的孙施文老师的“只有更大,没有最大”的嘲讽式回应。网络扩展了年会的影响空间,让不能够到会的人也可以分享会场的亮点。但有时,这种快速的传播也会出现意料外的事。在听到了台上发言者对乡村复制城市的风格称之为“同性恋”进行批判后,我把发言者的原话发在了微博上,谁知,引起最大的反应却是批评发言者歧视同性恋者,贴子在几分钟内便转发了二十几次。此事还成为第二天唐子来博士在自由论坛上的一个话题。虽然有这样的小插曲,应该说,网络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大会的质量。

     每年学会都会要请相关领域的重量级人物来作大会发言,这已成为了第一天会议的吸引点。但是,在会议规模不断扩大后,会议便成了单向式的,无法开展有效的讨论。在网络时代,微博有效地弥补了这个遗憾。在21号的主题大会上,台上一开讲,台下便开始了对发言展开了评论。这种互动式的讨论,无疑提高了大会的质量。在大会中间休息时,我到周边走了走,看见杨保军院长正埋头看阅和回复网络评论,这种境况是历届年会上未曾出现的,应该算是今年年会上的潮人之潮事了。

      “先生,请把小桌板受起!”空勤人员的提示声把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转头看窗外,只见下面一片灯火辉煌,猛然想起十二年前在纽约夜空降落时灯海给我的震撼。十几年过去,不知不觉间,那种情景在中国城市上空已可看见,那种震撼感已不再有之。有时,要在若干年后回头,我们才发现,不经意间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多年以后的回忆中,这届年会给予了你什么呢?

 

马向明

2011年9月22号晚@KE033